扶阳理论不可盲从——答孙老师
题记:滋阴就是治标,扶阳就是治本?!还要不要辨证了!!!
微信上某个医生群的群聊内容:
“科班出身中医生、西医生喜欢用寒凉药,民间高手、火神派喜欢用辛温药。前者多治表,后者多治本,扶阳强肾,肾好阳足,有力抗邪。不信可以一试,凡是常治不好的病改用辛温药,百发百中!”
此种说法,荒诞不经,但目前很有市场。
中医历史上,首次极力强调“扶阳”重要性的,是清代医家郑钦安,后人尊其为郑火神,从其说者自称火神派。
郑氏师从川西夫子刘止唐先生,习槐轩理法,见时医不知人体水火升降、气机流变之理,临证时不辨阴阳,常困于真寒假热之证,妄施龟地滋阴,以成大错,遂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发明“扶阳”之要旨。郑氏本意,在纠时医之偏,并非褒扶阳而贬滋阴,更没有开创什么火神派的荒唐想法,但近几十年来,中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整体下滑严重,很多医者欲求轩岐真法而不可得,内心迫切地需要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功绝技,一旦习得,可临百证,既能免去挑灯伏案,烧脑费心之苦,又能收获随手拟方,应如桴鼓之效。此种背景下,两种神功绝技应运而生:一是被神话了的六经辨证,二是被扭曲了的郑氏理法。崇六经者自称经方派,妄自尊大,天下第一,跟了丁春秋,就把中原群雄尽数不放在眼里;尊郑氏者自称火神派,真理在手,杀气腾腾,管你千般变化,我有一定之规。其中以后者更为偏颇,无论何证,皆谓之阳虚,每投以重剂附子,名曰扶正祛邪,应验颇佳,却不知这是透支一身元阳以疗局部之小疾,暂取一时之效验而夭人天年,与激素无异。
曾有尊扶阳理论的老前辈说:“我从医几十年,没见过一个真正阴虚的病人”。世上果真没有阴虚病人?钱太医制六味地黄汤竟是多此一举?我们试看郑钦安如何说法。《医理真传》卷一有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卷三更有详细的阴虚症门问答,仅列举两则如下:
问曰: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虚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津液于皮肤也。
问曰: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
答曰: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
可见,即使是被后人称为火神派祖师的郑钦安,也从未否认过阴虚症的存在,并且论述详备,唯恐后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更有说服力的,是刘梖文先生医案。郑钦安师从刘止唐先生,而刘梖文是止唐先生六子,全面继承槐轩学派,也可算得上是火神派的祖师。其医学造诣高深,今人难有望其项背者。察其医案,固然有多施姜附之类,但纵观其方,无不以内丹术为基,投姜附之剂以成水火升降之功的同时,又合以他味顾护精元,断无后世医家透支人体精气、取效的同时留下隐患的弊端,此种妙术,又哪里是区区一个“扶阳”就能涵盖的?且刘梖文先生医案中,纯粹扶阴制阳的也所在不少,试列两则如下:
某,兴寒冷发热重,口干,口渴,舌苔黄,谵语。
洋参二钱,石膏五钱,生地三钱,连翘三钱,生栀子五钱,姜黄一钱,知母一钱,薄荷八分,香附三钱,甘草一钱,玄参三钱,青蒿八分。
廖周氏,头痛,喉右生白,每闲坐身上一股一股冷气。
防风三钱,枳实一钱,生地三钱,薄荷一钱,生石膏一钱,香附三钱,生栀子五钱,木通二钱,寸冬五钱,生甘草三钱。
由此可见,“扶阳”并非神奇的绝技,更不是什么“治本”的良方,它只是在辨证原则指导之下的一个技巧而已。由于郑氏将人体诸疾纳入水火升降的体系之中(就像黄坤载将诸疾纳入一气周流体系之中),理论的画面感强,形象生动,受到初学者的欢迎,再加上近几十年中医界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萎靡之时非偏颇激烈之手段不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因此扶阳理论和火神派的影响力迅速增加。平心而论,这是挽救颓势的巨大功绩,无法抹杀。但偏颇的理论、激烈的手段终究不是王道,医者要提高临床水平,还是要遵循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在精巧细致的辩证上下功夫。
末了,向大家推荐两本书。
一是《圣余医案诠解按》,刘梖文先生晚年医案,其弟子李俊做的诠解,深圳中医院杜少辉写的按语。古代医案的巅峰之作,李俊的诠解可谓平泻天机。但是杜少辉先生又以扶阳理论再加评述,多有不当。
二是《槐轩医学全书》,收录了刘止唐先生的几篇医论和诸多验方,还有《圣余医案诠解》。点校水平极低,几乎每页都有错字,有些地方竟把阴和阳给打错了。但是眼下没有更好的,只能凑合着看了。
微信上某个医生群的群聊内容:
“科班出身中医生、西医生喜欢用寒凉药,民间高手、火神派喜欢用辛温药。前者多治表,后者多治本,扶阳强肾,肾好阳足,有力抗邪。不信可以一试,凡是常治不好的病改用辛温药,百发百中!”
此种说法,荒诞不经,但目前很有市场。
中医历史上,首次极力强调“扶阳”重要性的,是清代医家郑钦安,后人尊其为郑火神,从其说者自称火神派。
郑氏师从川西夫子刘止唐先生,习槐轩理法,见时医不知人体水火升降、气机流变之理,临证时不辨阴阳,常困于真寒假热之证,妄施龟地滋阴,以成大错,遂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发明“扶阳”之要旨。郑氏本意,在纠时医之偏,并非褒扶阳而贬滋阴,更没有开创什么火神派的荒唐想法,但近几十年来,中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整体下滑严重,很多医者欲求轩岐真法而不可得,内心迫切地需要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功绝技,一旦习得,可临百证,既能免去挑灯伏案,烧脑费心之苦,又能收获随手拟方,应如桴鼓之效。此种背景下,两种神功绝技应运而生:一是被神话了的六经辨证,二是被扭曲了的郑氏理法。崇六经者自称经方派,妄自尊大,天下第一,跟了丁春秋,就把中原群雄尽数不放在眼里;尊郑氏者自称火神派,真理在手,杀气腾腾,管你千般变化,我有一定之规。其中以后者更为偏颇,无论何证,皆谓之阳虚,每投以重剂附子,名曰扶正祛邪,应验颇佳,却不知这是透支一身元阳以疗局部之小疾,暂取一时之效验而夭人天年,与激素无异。
曾有尊扶阳理论的老前辈说:“我从医几十年,没见过一个真正阴虚的病人”。世上果真没有阴虚病人?钱太医制六味地黄汤竟是多此一举?我们试看郑钦安如何说法。《医理真传》卷一有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卷三更有详细的阴虚症门问答,仅列举两则如下:
问曰: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虚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津液于皮肤也。
问曰: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
答曰: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
可见,即使是被后人称为火神派祖师的郑钦安,也从未否认过阴虚症的存在,并且论述详备,唯恐后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更有说服力的,是刘梖文先生医案。郑钦安师从刘止唐先生,而刘梖文是止唐先生六子,全面继承槐轩学派,也可算得上是火神派的祖师。其医学造诣高深,今人难有望其项背者。察其医案,固然有多施姜附之类,但纵观其方,无不以内丹术为基,投姜附之剂以成水火升降之功的同时,又合以他味顾护精元,断无后世医家透支人体精气、取效的同时留下隐患的弊端,此种妙术,又哪里是区区一个“扶阳”就能涵盖的?且刘梖文先生医案中,纯粹扶阴制阳的也所在不少,试列两则如下:
某,兴寒冷发热重,口干,口渴,舌苔黄,谵语。
洋参二钱,石膏五钱,生地三钱,连翘三钱,生栀子五钱,姜黄一钱,知母一钱,薄荷八分,香附三钱,甘草一钱,玄参三钱,青蒿八分。
廖周氏,头痛,喉右生白,每闲坐身上一股一股冷气。
防风三钱,枳实一钱,生地三钱,薄荷一钱,生石膏一钱,香附三钱,生栀子五钱,木通二钱,寸冬五钱,生甘草三钱。
由此可见,“扶阳”并非神奇的绝技,更不是什么“治本”的良方,它只是在辨证原则指导之下的一个技巧而已。由于郑氏将人体诸疾纳入水火升降的体系之中(就像黄坤载将诸疾纳入一气周流体系之中),理论的画面感强,形象生动,受到初学者的欢迎,再加上近几十年中医界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萎靡之时非偏颇激烈之手段不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因此扶阳理论和火神派的影响力迅速增加。平心而论,这是挽救颓势的巨大功绩,无法抹杀。但偏颇的理论、激烈的手段终究不是王道,医者要提高临床水平,还是要遵循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在精巧细致的辩证上下功夫。
末了,向大家推荐两本书。
一是《圣余医案诠解按》,刘梖文先生晚年医案,其弟子李俊做的诠解,深圳中医院杜少辉写的按语。古代医案的巅峰之作,李俊的诠解可谓平泻天机。但是杜少辉先生又以扶阳理论再加评述,多有不当。
![]() |
二是《槐轩医学全书》,收录了刘止唐先生的几篇医论和诸多验方,还有《圣余医案诠解》。点校水平极低,几乎每页都有错字,有些地方竟把阴和阳给打错了。但是眼下没有更好的,只能凑合着看了。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