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童的《河岸》
河岸,此彼?人在此处如此慌张,难道彼处是其逃避的港湾?河岸是一本关于人生存境遇的诘问,是一本在时代的闹剧中彰显人物个性的篇章。这是继《碧奴》后,苏童首推的长篇。
故事由少年“我”来述说。烈士的儿子库文轩忽然被人推翻根正苗红的出身。倒霉的库文轩书记撤职后,忽然少了底气,他坦白得彻底,所有的风流韵事均被“我”母亲通过审问获得,“我”母亲不堪受理想的破灭与肉体的背叛,与库文轩父子俩一刀两断,那本风流帐记事本遗落在我手中,成为之后的祸事之缘。我和父亲随之被下放到向阳船队开始水上的漂泊生活。水上生活的枯燥压抑,正值青春躁动的“我”在一次大吵后触动父亲库文亮的痛处,他一怒之下剪掉命根,整日畏缩在船舱内不见天日。流浪女孩慧仙的到来,是“我”性萌动的开始,父亲库文轩以前车之鉴来严厉管束儿子的正当欲求。而至从身份的模糊与羞耻,“我”父亲每一次恨铁不成钢的喝斥,都成了我激烈对抗豪不掩饰的鄙夷。最后与曾在记事本中记录过的赵春美的冲突成为我无法再上岸的导火索,父亲则抱着那块决定命运的烈士石碑一起沉入河中。
文字如涓涓细流,亦不乏荒诞。比如说一块碑的价值;证明自己是烈士儿子的见人褪裤子;“我”的外号叫空屁;两次告示牌,一张是贴在慧仙的理发店门上:禁止向阳船队库东亮进入本店。一张是傻子扁金写的告示:禁止向阳船队船民库东亮上岸活动。那么,哪里是“我”的家呢?我从岸上被赶到船上,从船上的压抑又到岸上的无处躲藏,再从岸上的无法停留回到船上,而那只船儿已成孤船,最爱的伴随着嫌弃憎恶父亲早已生不如死怀抱烈士碑投河自尽,母亲早已无处可寻,来来往往,哪里是“我”的家呢?
冬日天寒,手捧《河岸》,感觉着夏日河水阴森的凉薄。崇尚英雄的时代,身世是可靠的屏障,来去之间的证实,改写了书中主人公库文轩的历史。书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几次,文具店的主任说,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个迷啊。在历史的长河中,库文轩一次次的褪下裤子向人们证实自己的身份:烈士邓少香的儿子,屁股上的鱼行标记。苏童从最初的叙述中,即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同构。叙述从这里起始,带着细腻的轻柔,善意的玩笑,些许荒诞配置在一起,心酸处藏着笑意,压抑中藏着迸发。父与子的较量,年迈与年轻,性与真挚的爱,这些不仅仅说明人性的困惑,更多的是作者在那个拘谨的年代留存于心中的郁结。
同是南方人,苏童是“隐隐飞桥隔野烟”,有阴柔细巧之美。《妻妾成群》,《米》,《碧奴》,似“春日凝妆上翠楼”的惆怅;余华是“明月别枝惊鹊”,明净清朗的利落。《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似“白云生处有人家”的韵白。同与不同,只是形式上的划分,事实上,同是国内一线作家,语言无高下之分,正如沙石的细滑粗粝一样,是根据目的来进行的手段磨损,仅此而已。
故事由少年“我”来述说。烈士的儿子库文轩忽然被人推翻根正苗红的出身。倒霉的库文轩书记撤职后,忽然少了底气,他坦白得彻底,所有的风流韵事均被“我”母亲通过审问获得,“我”母亲不堪受理想的破灭与肉体的背叛,与库文轩父子俩一刀两断,那本风流帐记事本遗落在我手中,成为之后的祸事之缘。我和父亲随之被下放到向阳船队开始水上的漂泊生活。水上生活的枯燥压抑,正值青春躁动的“我”在一次大吵后触动父亲库文亮的痛处,他一怒之下剪掉命根,整日畏缩在船舱内不见天日。流浪女孩慧仙的到来,是“我”性萌动的开始,父亲库文轩以前车之鉴来严厉管束儿子的正当欲求。而至从身份的模糊与羞耻,“我”父亲每一次恨铁不成钢的喝斥,都成了我激烈对抗豪不掩饰的鄙夷。最后与曾在记事本中记录过的赵春美的冲突成为我无法再上岸的导火索,父亲则抱着那块决定命运的烈士石碑一起沉入河中。
文字如涓涓细流,亦不乏荒诞。比如说一块碑的价值;证明自己是烈士儿子的见人褪裤子;“我”的外号叫空屁;两次告示牌,一张是贴在慧仙的理发店门上:禁止向阳船队库东亮进入本店。一张是傻子扁金写的告示:禁止向阳船队船民库东亮上岸活动。那么,哪里是“我”的家呢?我从岸上被赶到船上,从船上的压抑又到岸上的无处躲藏,再从岸上的无法停留回到船上,而那只船儿已成孤船,最爱的伴随着嫌弃憎恶父亲早已生不如死怀抱烈士碑投河自尽,母亲早已无处可寻,来来往往,哪里是“我”的家呢?
冬日天寒,手捧《河岸》,感觉着夏日河水阴森的凉薄。崇尚英雄的时代,身世是可靠的屏障,来去之间的证实,改写了书中主人公库文轩的历史。书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几次,文具店的主任说,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个迷啊。在历史的长河中,库文轩一次次的褪下裤子向人们证实自己的身份:烈士邓少香的儿子,屁股上的鱼行标记。苏童从最初的叙述中,即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同构。叙述从这里起始,带着细腻的轻柔,善意的玩笑,些许荒诞配置在一起,心酸处藏着笑意,压抑中藏着迸发。父与子的较量,年迈与年轻,性与真挚的爱,这些不仅仅说明人性的困惑,更多的是作者在那个拘谨的年代留存于心中的郁结。
同是南方人,苏童是“隐隐飞桥隔野烟”,有阴柔细巧之美。《妻妾成群》,《米》,《碧奴》,似“春日凝妆上翠楼”的惆怅;余华是“明月别枝惊鹊”,明净清朗的利落。《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似“白云生处有人家”的韵白。同与不同,只是形式上的划分,事实上,同是国内一线作家,语言无高下之分,正如沙石的细滑粗粝一样,是根据目的来进行的手段磨损,仅此而已。
-
小何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1 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