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同仁
一、关于同仁的两个笑话:
王小波有篇小说叫做《红拂夜奔》,跟我这篇文章没什么关系,我在这提一下,只是单纯地指出有个“夜”字是一样的,觉得也算是个巧合,如果我把标题改成“同仁夜探”的话,大抵会更接近大师一点。
说回正题,同仁就是坐落在崇文门的一所以眼科诊疗著称的医院,大概遍布大街小巷的同仁验光配镜都是这所医院的三产。同仁医院有很多三产,比如我在刚上大学时就去过的整形外科。人不轻狂枉少年,那会轻狂的我和一个男性小友相约,一起去同仁医院打了耳洞。价钱我还记得,15块钱一个。我俩一共交了30块钱,收费的护士问我们打几个,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两个,接着补充“一人一个!”护士会心地笑了,我俩却笑得很尴尬——这只是个笑话而已。
二、诊室偶得:
今天来的同仁医院是正经的同仁医院,急诊。我要看的是耳鼻喉科急诊,诊室在二楼,耳鼻喉科斜对面是眼科急诊。人山人海确实是很过分的形容,但是局部地区的摩肩接踵却一点都不过分。我在候诊的时候实在无聊,于是开始观察周围的“病友”:
眼科急诊室门口人很多,我也并没有为了看热闹而往前凑,只是看到了一个左眼上蒙着几乎已经被血迹浸透纱的纱布的青年男子紧闭眼睛,半仰着头,手被同伴拉着,两人一前一后缓慢地往诊室里走,同伴有礼貌地分开众人,不断地用我没办法分辨的某地方言说着:“麻烦各位,能不能让我们先看,他这血实在止不住。”
看这两个人的装束大概是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中下层劳动者。也许,他们在白天奔波劳碌了一天。到了晚上,出去喝了一点小酒,缓解疲劳,但是其中一个人的眼睛却受伤了。又或者,是在加夜班的时候伤了眼睛。其他患者都表示愿意让他们先看,我并不知道让出就诊机会的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但在这一刻,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没有身份区别的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怀。
对生命的关怀有很多种,比如在耳鼻喉诊室门口排队的那些带着小朋友来看病的年轻家长们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另一种。带着孩子来的年轻家长大概有三波,两位年轻的妈妈各自带着女儿和儿子,还有一对是夫妇同来,带着一个小男孩。家长们在候诊的时候神态很相似,是一种带着无奈的焦急,还有类似于镇定的不安。
夫妇带着小男孩的组合最先看,小男孩和妈妈不久就出来了,去了对面观察室等男主人,男主人却在诊室逗留了很久,我猜想,大概是多问问医嘱,怕出什么纰漏。接下来是我和带着女孩的妈妈一起进去,那个女孩也没什么大毛病,但是我可以看到,当她的妈妈听大夫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明显松了一口气,女孩紧张的神态也消失了。在我看病的同时,带着男孩的妈妈进来了,说了几句之后似乎也放下心来,小男孩好奇地四处张望,和我四目相对,我冲他做了个鬼脸,他回敬了我一个鬼脸。在这个时候,我感觉诊室里的气氛不像刚才我在楼道里那么紧张了。我想,这大抵是对于生命延续的关怀。
三、夜探其他:
最近在夜里去了两次医院了,上一次是周五夜里十点多,去得是宠物医院,去看一直呼吸困难的小狗闹闹。闹闹没了往日的撒娇萌态,更没了跑来跑去的力气,她只能把嘴伸进氧气罩里,艰难而贪婪地呼吸着氧气。她眯着眼睛,似乎想看清什么,而又看不清什么。
第二天早晨五点,闹闹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火化闹闹的时候我哭了,我深深感到自责,感到了一个更高等的生命在面对一个善良的生命消逝时的那种无奈。我更愿意相信,这种消逝,是某种延续。其实我一直很坚定的相信,每一个对我们表达善意的生命都将获得最终极的幸福。而每一个不停给予他者善意的生命,也会获得快慰。
在摆弄了我的两只耳朵几分钟之后,给我看病的实习医生打断了我的思绪,她开好了单子,让我去拿药缴费。我拿了药,退了押金和诊疗卡,匆匆消失在夜色里。
后记:
夜晚的崇文门大街上,还是有很多人行色匆匆,充当他们背景的,是躺在人行道上的拾荒者,这些拾荒者用脏兮兮的被子蒙着头,希望隔绝大街上的噪音或者得到更多温暖。
《老子》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但是,哪怕是刍狗之间,也应该互相给予对方一些光亮,还有温暖。
王小波有篇小说叫做《红拂夜奔》,跟我这篇文章没什么关系,我在这提一下,只是单纯地指出有个“夜”字是一样的,觉得也算是个巧合,如果我把标题改成“同仁夜探”的话,大抵会更接近大师一点。
说回正题,同仁就是坐落在崇文门的一所以眼科诊疗著称的医院,大概遍布大街小巷的同仁验光配镜都是这所医院的三产。同仁医院有很多三产,比如我在刚上大学时就去过的整形外科。人不轻狂枉少年,那会轻狂的我和一个男性小友相约,一起去同仁医院打了耳洞。价钱我还记得,15块钱一个。我俩一共交了30块钱,收费的护士问我们打几个,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两个,接着补充“一人一个!”护士会心地笑了,我俩却笑得很尴尬——这只是个笑话而已。
二、诊室偶得:
今天来的同仁医院是正经的同仁医院,急诊。我要看的是耳鼻喉科急诊,诊室在二楼,耳鼻喉科斜对面是眼科急诊。人山人海确实是很过分的形容,但是局部地区的摩肩接踵却一点都不过分。我在候诊的时候实在无聊,于是开始观察周围的“病友”:
眼科急诊室门口人很多,我也并没有为了看热闹而往前凑,只是看到了一个左眼上蒙着几乎已经被血迹浸透纱的纱布的青年男子紧闭眼睛,半仰着头,手被同伴拉着,两人一前一后缓慢地往诊室里走,同伴有礼貌地分开众人,不断地用我没办法分辨的某地方言说着:“麻烦各位,能不能让我们先看,他这血实在止不住。”
看这两个人的装束大概是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中下层劳动者。也许,他们在白天奔波劳碌了一天。到了晚上,出去喝了一点小酒,缓解疲劳,但是其中一个人的眼睛却受伤了。又或者,是在加夜班的时候伤了眼睛。其他患者都表示愿意让他们先看,我并不知道让出就诊机会的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但在这一刻,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没有身份区别的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怀。
对生命的关怀有很多种,比如在耳鼻喉诊室门口排队的那些带着小朋友来看病的年轻家长们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另一种。带着孩子来的年轻家长大概有三波,两位年轻的妈妈各自带着女儿和儿子,还有一对是夫妇同来,带着一个小男孩。家长们在候诊的时候神态很相似,是一种带着无奈的焦急,还有类似于镇定的不安。
夫妇带着小男孩的组合最先看,小男孩和妈妈不久就出来了,去了对面观察室等男主人,男主人却在诊室逗留了很久,我猜想,大概是多问问医嘱,怕出什么纰漏。接下来是我和带着女孩的妈妈一起进去,那个女孩也没什么大毛病,但是我可以看到,当她的妈妈听大夫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明显松了一口气,女孩紧张的神态也消失了。在我看病的同时,带着男孩的妈妈进来了,说了几句之后似乎也放下心来,小男孩好奇地四处张望,和我四目相对,我冲他做了个鬼脸,他回敬了我一个鬼脸。在这个时候,我感觉诊室里的气氛不像刚才我在楼道里那么紧张了。我想,这大抵是对于生命延续的关怀。
三、夜探其他:
最近在夜里去了两次医院了,上一次是周五夜里十点多,去得是宠物医院,去看一直呼吸困难的小狗闹闹。闹闹没了往日的撒娇萌态,更没了跑来跑去的力气,她只能把嘴伸进氧气罩里,艰难而贪婪地呼吸着氧气。她眯着眼睛,似乎想看清什么,而又看不清什么。
第二天早晨五点,闹闹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火化闹闹的时候我哭了,我深深感到自责,感到了一个更高等的生命在面对一个善良的生命消逝时的那种无奈。我更愿意相信,这种消逝,是某种延续。其实我一直很坚定的相信,每一个对我们表达善意的生命都将获得最终极的幸福。而每一个不停给予他者善意的生命,也会获得快慰。
在摆弄了我的两只耳朵几分钟之后,给我看病的实习医生打断了我的思绪,她开好了单子,让我去拿药缴费。我拿了药,退了押金和诊疗卡,匆匆消失在夜色里。
后记:
夜晚的崇文门大街上,还是有很多人行色匆匆,充当他们背景的,是躺在人行道上的拾荒者,这些拾荒者用脏兮兮的被子蒙着头,希望隔绝大街上的噪音或者得到更多温暖。
《老子》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但是,哪怕是刍狗之间,也应该互相给予对方一些光亮,还有温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