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视野、文献与途径》课程笔记(五)
第五单元:朝贡体系:各种有关的解释
《何以中国》;“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杜正胜《周代城邦》:引《荀子》“周立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鲁有殷民六族”,早期诸侯和殷商、周这样的所谓“天下共主”是什么关系?朝觐 五服(甸候宾要荒)“五服”是后来的“同心圆”式的想象 考古发现青铜器“候甸南舍” 朝贡起源于“封建诸侯” 《谷梁传》记载的孔子诛杀齐国使节
古代何时开始有“贡”?
《国语》:“甸服者日贡,候服者月供,宾服者季贡,要服者岁贡,荒服者终其世一贡”
贡什么?
土产和舆图
觐见天子叫“朝”,“以宾礼亲邦国”,春天见天子叫朝,夏天见天子叫宗,秋天见天子叫觐,冬天见天子叫遇。
《周礼》:朝贡时,“王面南,三公面北,卿大夫面西”
一般认为,秦汉之前,或有朝贡的行为,但没有根据证明有朝贡的制度。秦汉,尤其是汉的朝贡制度也是逐渐形成的。
费正清的老师马氏的开创了对中国的朝贡体系到外交秩序的演变的研究;费正清抗战时就到中国来,借助《筹办夷务始末》等材料,集中研究大清帝国对外关系的演变,对朝贡体系做了很详细的描述。“朝贡体系就是把处理内部事务的原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同心圆理论”,三圈:自我,土/羁縻(在我者和他者之间,可以移动),他者;由内向外推,越内越近,越外越疏。
西嶋定生对册封体制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研究,指出册封体制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制度,可以分成羁縻与册封两种关系。中国对外原则:同化(如贵州)、遗弃(如海参崴)、羁縻(在当地设官)、征服。
岩井茂树认为:东亚的朝贡秩序的实质是礼制霸权主义。
台湾学者张齐雄提出“中华帝国世界秩序”,与西方现代国际秩序对立。
“礼制天下”到“条约国际”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在核心区域中央直接通过六部管理,周边地区通过使土司土官异族秩序化,通过羁縻和朝贡等方式统治。这种方式再放大,就是通过互市维持秩序。(互市的作用有多大?)
朝贡关系:朝贡国接受宗主国的册封、世系更换时朝觐等等
同心圆:中央与地方州县、土司土官、羁縻关系下的朝贡、关系比较近的朝贡国、两重关系的朝贡国、外缘关系的朝贡
朝贡体系最重要的内容是宾礼。
宾礼:包括朝贡的礼仪、朝贡的礼物和赏赐之物(厚往薄来)
唐玄宗时代日本使节争座次(天宝十二载)《日本纪略》、马噶尔尼使华礼节
小野妹子“日出国天子致书日落国天子”
“大契丹皇帝致书大宋皇帝”
《大明会典》记载了朝贡国有44个,朝鲜、日本、琉球、真腊、爪哇等等
但这些都算朝贡国吗?
日本只在足利义满时期曾经来朝贡,永历册封足利义满一次。
实际上明朝没有多少真正的朝贡国。
清代剩下六个朝贡国: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缅甸、南掌
大清认为荷兰、葡萄牙、俄国也是当时的朝贡国,显然有误解。
以《大清会典》《清史稿》为例说明清朝的瓦解
顺治十二年,俄国使节来不肯行跪拜礼曾被清驱逐,只接受了国书,称俄国沙皇为“察干汗”
雍正年间,中俄钦定《恰克图合约》,条约上将清朝皇帝由“圣上”改称“皇帝陛下”,称俄罗斯女皇为“女皇陛下”,提到中、俄时都抬头。
但中国的“天朝意识”延续太久,仍试图维系朝贡体系的礼仪、方法。
礼:等级
当我们回到最初的起点的时候,或许费正清的理论是对的。
李云泉《朝贡体制史论》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
茂木珉夫《中国世界近代的再编》《变化的东亚国际秩序》
佐藤慎一《万国公法论》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何以中国》;“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杜正胜《周代城邦》:引《荀子》“周立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鲁有殷民六族”,早期诸侯和殷商、周这样的所谓“天下共主”是什么关系?朝觐 五服(甸候宾要荒)“五服”是后来的“同心圆”式的想象 考古发现青铜器“候甸南舍” 朝贡起源于“封建诸侯” 《谷梁传》记载的孔子诛杀齐国使节
古代何时开始有“贡”?
《国语》:“甸服者日贡,候服者月供,宾服者季贡,要服者岁贡,荒服者终其世一贡”
贡什么?
土产和舆图
觐见天子叫“朝”,“以宾礼亲邦国”,春天见天子叫朝,夏天见天子叫宗,秋天见天子叫觐,冬天见天子叫遇。
《周礼》:朝贡时,“王面南,三公面北,卿大夫面西”
一般认为,秦汉之前,或有朝贡的行为,但没有根据证明有朝贡的制度。秦汉,尤其是汉的朝贡制度也是逐渐形成的。
费正清的老师马氏的开创了对中国的朝贡体系到外交秩序的演变的研究;费正清抗战时就到中国来,借助《筹办夷务始末》等材料,集中研究大清帝国对外关系的演变,对朝贡体系做了很详细的描述。“朝贡体系就是把处理内部事务的原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同心圆理论”,三圈:自我,土/羁縻(在我者和他者之间,可以移动),他者;由内向外推,越内越近,越外越疏。
西嶋定生对册封体制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研究,指出册封体制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制度,可以分成羁縻与册封两种关系。中国对外原则:同化(如贵州)、遗弃(如海参崴)、羁縻(在当地设官)、征服。
岩井茂树认为:东亚的朝贡秩序的实质是礼制霸权主义。
台湾学者张齐雄提出“中华帝国世界秩序”,与西方现代国际秩序对立。
“礼制天下”到“条约国际”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在核心区域中央直接通过六部管理,周边地区通过使土司土官异族秩序化,通过羁縻和朝贡等方式统治。这种方式再放大,就是通过互市维持秩序。(互市的作用有多大?)
朝贡关系:朝贡国接受宗主国的册封、世系更换时朝觐等等
同心圆:中央与地方州县、土司土官、羁縻关系下的朝贡、关系比较近的朝贡国、两重关系的朝贡国、外缘关系的朝贡
朝贡体系最重要的内容是宾礼。
宾礼:包括朝贡的礼仪、朝贡的礼物和赏赐之物(厚往薄来)
唐玄宗时代日本使节争座次(天宝十二载)《日本纪略》、马噶尔尼使华礼节
小野妹子“日出国天子致书日落国天子”
“大契丹皇帝致书大宋皇帝”
《大明会典》记载了朝贡国有44个,朝鲜、日本、琉球、真腊、爪哇等等
但这些都算朝贡国吗?
日本只在足利义满时期曾经来朝贡,永历册封足利义满一次。
实际上明朝没有多少真正的朝贡国。
清代剩下六个朝贡国: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缅甸、南掌
大清认为荷兰、葡萄牙、俄国也是当时的朝贡国,显然有误解。
以《大清会典》《清史稿》为例说明清朝的瓦解
顺治十二年,俄国使节来不肯行跪拜礼曾被清驱逐,只接受了国书,称俄国沙皇为“察干汗”
雍正年间,中俄钦定《恰克图合约》,条约上将清朝皇帝由“圣上”改称“皇帝陛下”,称俄罗斯女皇为“女皇陛下”,提到中、俄时都抬头。
但中国的“天朝意识”延续太久,仍试图维系朝贡体系的礼仪、方法。
礼:等级
当我们回到最初的起点的时候,或许费正清的理论是对的。
李云泉《朝贡体制史论》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
茂木珉夫《中国世界近代的再编》《变化的东亚国际秩序》
佐藤慎一《万国公法论》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