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仁福音第二季——实验心理学混合复习法
在心理学考研中,除了统计心理学之外,要数实验心理学最不好学,跨考的学生摸不着门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网上推荐的实验心理学书籍和资料繁纷复杂,选择太多导致不好做出抉择。今天,面对2017年要考心理学研究生的你,不管是考学硕还是专硕,大多数院校都在初试要求考实验心理学。所以博仁考研今天送来了福音,教大家如何学习实验心理学。
一、简介(目的、核心、教材的选择、重点内容)
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能够完成实验的设计,撰写完整实验报告,以便能够在考场上根据某一命题写出实验过程。实验设计题目在考场上的分值,一题一般占20分到30分,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
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在于实验的设计,这直接关系到实验设计的成败,实验设计有两个划分维度:一是按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二是按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
教科书的选择。市面上有关实验心理学的书籍中,未有一本能把实验心理学讲得透彻,作为一位过来人,觉得有三本实验心理学的书的结合可以让你学透实验心理学,分别是:郭秀艳的《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滢的《实验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学民的《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三本书各有长处,例如郭秀艳版的长于按被试接受实验处理情况的划分,朱滢版的长于按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的划分,张学民版的是对朱滢版的补充,可以更好理解了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
本书的重点内容:变量与控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实验设计,反应时法、心理物理学方法等。
二、笔记
如何做笔记呢?笔记参照的模板是312心理学考研大纲(专硕的同学也是可以参照的)做,在看完三本书后,依照同一概念,三本书各有不同的解答,选择适合你记忆的就行,概念本身没有对错。想必对于实验设计这块大家还是一头雾水,我的终极笔记来源就是博仁的张老师所讲实验心理学视频里面的讲义。所以下面我把框架列出来:
三、复习策略
第一,博仁的张老师讲了二十多年的实验心理学了,非常经典,所以在看书之前,先把张老师的视频看一遍,这样有了大致的框架,为后续做铺垫;第二,把这三本推荐教材看一遍,郭秀艳版的看前五章、朱滢版的看前四章、张学民版的看前七章,剩下的章节和普心结合在一起看;第三,看完之后依据心理学考研大纲做出自己专属的笔记;第四,在自己的笔记初步形成和把书本熟读后,就是做题了,本人认为博仁的习题集,具有针对性,可以让我们更好把握考试的出题方向,高度的仿真性。
四、习题和真题
下面我把2013年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实验设计真题跟大家分享下:
例:某研究者进行一项认知行为对焦虑心理的治疗疗效研究,要求采用双盲程度和控制安慰剂效应,他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解读:笔者总结出6+6的答题策略(如下面答题方式),囊括了所有的解题步骤,一般适应于所有的实验设计题,不过面对有些题的时候,有适当的删减。
<1>研究目的:考察认知疗法对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
<2>研究假设:运用认知疗法治疗焦虑患者有显著效果;患者接受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低于50分;
<3>研究方法
①被试
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60~69分的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30名,男生15名,女生15名;
安慰剂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60~69分的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30名,男生15名,女生15名;
控制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60~69分的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30名,男生15名,女生15名。
②实验工具:《焦虑自评量表》。
③自变量
水平一:实验组;
水平二:安慰剂组;
水平三:控制组。
④因变量:《焦虑自评量表》得分。
⑤额外变量:被试的年龄、被试的情绪状态、实验处理的顺序等。
⑥实验步骤
挑选被试,对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焦虑情绪的普查,工具是《焦虑自评量表》,从结果高于50分的学生中选择90人(45名男生、45名女生)作为被试。
主试助手为被试和主试安排治疗,每人治疗时间为40分钟,持续一个月。实验组进行认知治疗,安慰剂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活动。实验前,告诉所有被试这是学习心理学知识。治疗的顺序上午用认知疗法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下午是对安慰剂组进行理论讲解,第二天交换顺序,上午对安慰剂组讲解理论,下午对实验组进行认知治疗,以此类推。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每个被试治疗间隔为10分钟。
所有的被试都接受治疗后,请他们完成《焦虑自评量表》,统计得分,与前侧的焦虑得分进行比较。
<4>研究结果(可能出现的结果)
实验组的被试《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显著下降,小于50分;
安慰剂组的得分与前侧分数没有显著差异;
控制组的得分与前侧分数没有显著差异。
<5>讨论:说明认知疗法对减轻焦虑有明显的作用。
<6>结论:认知疗法是对焦虑症状是有效的。
一、简介(目的、核心、教材的选择、重点内容)
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能够完成实验的设计,撰写完整实验报告,以便能够在考场上根据某一命题写出实验过程。实验设计题目在考场上的分值,一题一般占20分到30分,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
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在于实验的设计,这直接关系到实验设计的成败,实验设计有两个划分维度:一是按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二是按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
教科书的选择。市面上有关实验心理学的书籍中,未有一本能把实验心理学讲得透彻,作为一位过来人,觉得有三本实验心理学的书的结合可以让你学透实验心理学,分别是:郭秀艳的《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滢的《实验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学民的《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三本书各有长处,例如郭秀艳版的长于按被试接受实验处理情况的划分,朱滢版的长于按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的划分,张学民版的是对朱滢版的补充,可以更好理解了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
本书的重点内容:变量与控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实验设计,反应时法、心理物理学方法等。
二、笔记
如何做笔记呢?笔记参照的模板是312心理学考研大纲(专硕的同学也是可以参照的)做,在看完三本书后,依照同一概念,三本书各有不同的解答,选择适合你记忆的就行,概念本身没有对错。想必对于实验设计这块大家还是一头雾水,我的终极笔记来源就是博仁的张老师所讲实验心理学视频里面的讲义。所以下面我把框架列出来:
![]() |
三、复习策略
第一,博仁的张老师讲了二十多年的实验心理学了,非常经典,所以在看书之前,先把张老师的视频看一遍,这样有了大致的框架,为后续做铺垫;第二,把这三本推荐教材看一遍,郭秀艳版的看前五章、朱滢版的看前四章、张学民版的看前七章,剩下的章节和普心结合在一起看;第三,看完之后依据心理学考研大纲做出自己专属的笔记;第四,在自己的笔记初步形成和把书本熟读后,就是做题了,本人认为博仁的习题集,具有针对性,可以让我们更好把握考试的出题方向,高度的仿真性。
四、习题和真题
下面我把2013年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实验设计真题跟大家分享下:
例:某研究者进行一项认知行为对焦虑心理的治疗疗效研究,要求采用双盲程度和控制安慰剂效应,他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解读:笔者总结出6+6的答题策略(如下面答题方式),囊括了所有的解题步骤,一般适应于所有的实验设计题,不过面对有些题的时候,有适当的删减。
<1>研究目的:考察认知疗法对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
<2>研究假设:运用认知疗法治疗焦虑患者有显著效果;患者接受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低于50分;
<3>研究方法
①被试
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60~69分的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30名,男生15名,女生15名;
安慰剂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60~69分的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30名,男生15名,女生15名;
控制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60~69分的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30名,男生15名,女生15名。
②实验工具:《焦虑自评量表》。
③自变量
水平一:实验组;
水平二:安慰剂组;
水平三:控制组。
④因变量:《焦虑自评量表》得分。
⑤额外变量:被试的年龄、被试的情绪状态、实验处理的顺序等。
⑥实验步骤
挑选被试,对某校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焦虑情绪的普查,工具是《焦虑自评量表》,从结果高于50分的学生中选择90人(45名男生、45名女生)作为被试。
主试助手为被试和主试安排治疗,每人治疗时间为40分钟,持续一个月。实验组进行认知治疗,安慰剂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活动。实验前,告诉所有被试这是学习心理学知识。治疗的顺序上午用认知疗法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下午是对安慰剂组进行理论讲解,第二天交换顺序,上午对安慰剂组讲解理论,下午对实验组进行认知治疗,以此类推。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每个被试治疗间隔为10分钟。
所有的被试都接受治疗后,请他们完成《焦虑自评量表》,统计得分,与前侧的焦虑得分进行比较。
<4>研究结果(可能出现的结果)
实验组的被试《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显著下降,小于50分;
安慰剂组的得分与前侧分数没有显著差异;
控制组的得分与前侧分数没有显著差异。
<5>讨论:说明认知疗法对减轻焦虑有明显的作用。
<6>结论:认知疗法是对焦虑症状是有效的。
-
a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8 16: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