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览古·赏色 | 苏州是这个春天最当季的诗歌
烟花三月的苏州,
和元培学堂的师友们一同,
置身于苏州山水园林的建筑空间中,
才华横溢的朱宇晖老师,
锦心绣口妙语连珠,
一个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
留下了这些个“胡思乱想”,
却不经意窥见了苏州园林建筑,
最精髓的气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风也退 风起风消 吹落星辰 不醉不归
云也退 云卷云舒 天高云淡 无怨无悔
山也退 山长水阔 沧海桑田 物是人非
水也退 潮来潮往 海枯石烂 一去不回
这是我写的歌词。不是无病呻吟。我这个年纪,这般阅历,面对白云苍狗,心里真的常常会生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一
三月里游苏州
三月里游苏州。
和元培学堂的师友们一同置身于苏州山水园林的建筑空间中,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朱宇晖老师正在讲着什么。老师是典型的江南才子,性情中人,才华横溢。他的讲解总是很有感染力:“走,走,走,走……然后‘啪’的一折……”他指着园林中房屋的檐口与山墙拉伸出的曲线,众人的目光也都紧紧追随着。大家听得入神,我却常有出神的片刻——
遂记起去年秋冬之时和科幻作家赵海虹老师的一番对话。这几年,她在北京读艺术类的博士。她说她去川博时参观汉代陶石艺术展览时的感受:每每想到,这些石人石马前曾经伫立过多少令后人敬仰的先哲,古人的目光就在同一件作品前流连过,他们的手曾抚过……她的内心就会感到颤栗。因为就在这个“点”上,她是和古人的轨迹交错的。她慨叹着,眼睛发亮:“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
而此刻,就在这白墙黑瓦的江南山水园林中,我想着赵海虹老师的话,目光随众人一道掠过那延展的檐口和山墙。然后我蹲下身,手轻轻抚上那些已经因风化而变得粗糙的石头柱础与砖墙,我的内心同样涌起有如琴瑟拨动般的悸动。我甚至能感觉到,我的精神不再聚焦于具象的建筑上,它抽离开来,化作了“旧时王谢堂前燕”,或翻飞于高空之上俯瞰,或贴近大地……它虽弱小,但仍在奋力触摸历史巨人的脉搏。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再读这样的诗句,忽然觉出,这其实是今人的幸,我的幸。
二
江河湖海高山峡谷是大地母亲裸露的肌理,而建筑则是人类历史裸露的肌理
我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老师在讲课,我在胡思乱想。
朱老师常提醒我们注意感受建筑的肌理与流动性。
在我看来,江河湖海高山峡谷是大地母亲裸露的肌理,而建筑则是人类历史裸露的肌理。建筑的流动性既体现在园林檐口线条的延展与转折中,同样体现在历史纵贯线的跌宕起伏中。建筑是历史的载体,诸多园林作品就是符号化的体现。
朱老师极度推崇宋的园林,对其横梁和门鼓线条的遒润常发自内心的赞叹:“美死了!”“遒润”是老师使用的高频词。
在我的眼里,那横梁就是隶体的“一”字。它饱满有力,带着古意,有一种极简之美。我理解老师说的“遒润”就是古意,而古意就是简。这种“简”,是化繁为简的“简”,致密,有厚度;是力,是朴,甚至带着股拙劲儿;是稳健,是以退为进;是内敛,是因为内敛而生出的张力;是节制,是因节制而生出的留白。
三
高贵的简单
老师说:“高贵的简单。”
我理解,所谓“高贵的简单”是一种气韵,更是气象。似云霞,雍容而不华贵;似星空,宁静而广远;更似抽象的水,“有容乃大”,“无形而有万形”。
四
老师带我们穿行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山水园林间,其实这就是一个个的历史横截面。
园林建筑中凝固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怎样一个流变的过程?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我个人很喜欢揣摩古人是怎么想的。我很赞同“继承与发展”的说法。后人应先了解前人总结的规律。学习,掌握,然后再有自己的变化,突破或创造。规律不等于规定。规定也未必就意味着僵化。有的时候,恒定的“度”是好东西。比如老师心心念念的“遒润”。如果我们对“遒润”的美有共识,那么就会尽量遵守“遒润”的“度”、“遒润法则”。这对于“质朴有力”这一传统的保存,应该是不错的事。
我们现在看清代的建筑,看那些雕梁画栋的过分的装饰,看那些石狮子或者飞龙雕刻线条做作的扭曲,这些是很坏。然而坏是表现,更得追问个原因。我们总说“莫忘初心”。如果说“初心”就是“遒润”,初心就是“简而朴”,那后来的坏,就坏在忘了初心而开始各种“作”上了。
我常忖度“道”与“术”的关系。二者关系没搞明白,就会本末倒置。建筑领域里的“道”和“术”,道,无非是建筑美学甚至哲学的思想。术,自然就是实施层面的方法、技术、材料之类。作为上层领域的道,必须是正道,是初心。这个把握住了,“术”就算差点儿,那个“意”也错不到哪儿去,格调低不了。
“道“与“术”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似乎还有不少人分不清、摆不正。但愿都是“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吧。
五
藉着园林,可以透视到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即人与山水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谁为主?谁是客?
在大自然中,人是客,是寄居。人与自然相对,常会感觉到自身如“天地一沙鸥”的渺小。
而在江南的大小园林中,则颇有“人是主人、山水客居”之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由着这样的诗句,你可以想象,古人对江南的美景真是太满意了。人投入江南山水的怀抱、融于自然,这还不够,还要日日夜夜与山水相伴才好,最好就是开门见山,推窗望水。可好山好水带不回来怎么办?那就造园林,把山水请进来,留在自己的身边。你尽可以想象,园林中的建筑与山水,人与景的相对,其实就是两个朋友的对坐,它们互相守望,相看两不厌。
我也喜欢宋时建筑的横梁,朴实,厚重,足够内敛,足够有力。但每每看到梁头棹木如纱帽翅般伸展得俏皮,我都会忍俊不禁。不管园林山水营造得如何疏朗清秀超凡脱俗,小小梁头棹木一下子就把园林主人求仕途功名的愿望透了个底儿掉,这愿望是世俗的,也是再合理不过的。从此细节琢磨古人,也是蛮有意思的事。
你想啊,能营造园林的人,非富即贵,在现实中,肯定是风生水起,属于人生的大赢家。但他也有妥协,世俗的喧嚣与归隐的宁静之间做个妥协。他再乐山乐水,功名呀,利禄呀,人丁兴旺呀,他也不可能真的舍弃。做不到陶渊明的归隐,也学不来庄子的逍遥,那就居家的时候尽量贴近自然吧,好歹让自己的肉体与精神都安顿下来,好在尘世与山水间轻松游走。
六
掇山要有品,明明是搬来的石头,也要求个如自然天成。不仅石头有性格,水也有性格。
园林真是能满足这些文人的拧巴愿望。红尘再喧嚣,一回到自家的宅院,就是另一个清静所在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苏州园林的建造正是这个原理。人作为饮食男女的生活过得很写实,那园子里的山水就要写意。掇山要有品,明明是搬来的石头,也要求个如自然天成。不仅石头有性格,水也有性格。植物里,最美不过朴树,苍虬的干,舒展的枝,要质朴有质朴,要端庄有端庄。(此处必须吐槽:朱老师一天至少三遍点我的卯,指着朴树考我……结果就是:这辈子我就算是痴呆,忘记“朴树”二字都难。)
古人一定会不喜今人的全息技术,全息的影像再逼真,就算把他心中最爱的山水搬到眼前,也没有苏州园林十分之一点好。因为苏州园林讲究得就是对审美意象“似”与“不似”拿捏有度。
再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我以为,黑白灰,不只是色彩简单朴素,更是一种不喧宾夺主的理性态度:江南处处好风光,一年里的大部分时光都是繁花似锦,画面色彩已经很是饱满,那就让房屋朴素着,干净些。这样就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反向力量,让建筑与自然之间在色彩互补的同时达成平衡。
宋代的文人们不仅擅长造园,还擅长联想与想象。他们身居园林中,于虚实转化的审美过程中再生出人与山水的和谐与默契。这感觉一定如介乎于清醒与大醉之间的微醺,微妙得很,我猜。
七
范仲淹公祠所在的高义园是依山造的景。
大与小。天平山的山体庞大,园林轻小。在我眼里,人与自然依然进行着对话——人是主体,园林是其客观存在,也是人的代言。
园林,在上帝看来,也许就是人类仆人制造的盆景吧。
八
朝代的转换,似乎是造成建筑历史上形式割裂的主要原因。后世先秉承一段前朝的遗韵,然后遗韵湮灭,新的建筑风格创造出来并加以固化甚至强化,成为建筑历史更迭后的符号……我注意到朱老师的讲述在建筑历史方面是非常着力的。围绕着宋代的苏州园林,他不断地做比较:比较历朝历代,比较中西方,比较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比较的过程中,他还时时运用通感来打比方。我以为,通感,这只是朱老师为我们理解苏州园林所做的最感性以及最性感的说明罢了。
与通感相比,我更看重他的比较。因为比较的意义全在于为苏州园林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找到独有的坐标。而探究建筑历史断裂的原因,其意义更是直指当下。
九
曾经以为建筑是无言的诉说。这次苏州行,让我知道之前的认识大错特错。
建筑有其自身的言语方式。你来,与不来,美就在那里。面对建筑、面对美的失语,往往是内心的贫瘠所致。美的悟性的缺失,个人向美之心的缺失,总起来,就是美育的缺失。
美育,就是教我们认识美,教我们与艺术对话的语言。有了认识美的能力,掌握了有关美的语言,再与美、与建筑的对话,就会生动活泼起来,绝不会冷场。而美亦会在你和她之间流动起来。
元培学堂带领我们走这样美育之路,功德无量。
由是,不胜感激。
在此,元培学堂非常感谢来自北京的学员茶烟歇的妙文。与你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是元培最美的记忆。
文章由元培学堂苏州古建筑美学专题课的学员茶烟歇所写,转载请联系授权。
和元培学堂的师友们一同,
置身于苏州山水园林的建筑空间中,
才华横溢的朱宇晖老师,
锦心绣口妙语连珠,
一个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
留下了这些个“胡思乱想”,
却不经意窥见了苏州园林建筑,
最精髓的气韵。
![]() |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风也退 风起风消 吹落星辰 不醉不归
云也退 云卷云舒 天高云淡 无怨无悔
山也退 山长水阔 沧海桑田 物是人非
水也退 潮来潮往 海枯石烂 一去不回
这是我写的歌词。不是无病呻吟。我这个年纪,这般阅历,面对白云苍狗,心里真的常常会生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一
![]() |
三月里游苏州
三月里游苏州。
和元培学堂的师友们一同置身于苏州山水园林的建筑空间中,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朱宇晖老师正在讲着什么。老师是典型的江南才子,性情中人,才华横溢。他的讲解总是很有感染力:“走,走,走,走……然后‘啪’的一折……”他指着园林中房屋的檐口与山墙拉伸出的曲线,众人的目光也都紧紧追随着。大家听得入神,我却常有出神的片刻——
遂记起去年秋冬之时和科幻作家赵海虹老师的一番对话。这几年,她在北京读艺术类的博士。她说她去川博时参观汉代陶石艺术展览时的感受:每每想到,这些石人石马前曾经伫立过多少令后人敬仰的先哲,古人的目光就在同一件作品前流连过,他们的手曾抚过……她的内心就会感到颤栗。因为就在这个“点”上,她是和古人的轨迹交错的。她慨叹着,眼睛发亮:“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
而此刻,就在这白墙黑瓦的江南山水园林中,我想着赵海虹老师的话,目光随众人一道掠过那延展的檐口和山墙。然后我蹲下身,手轻轻抚上那些已经因风化而变得粗糙的石头柱础与砖墙,我的内心同样涌起有如琴瑟拨动般的悸动。我甚至能感觉到,我的精神不再聚焦于具象的建筑上,它抽离开来,化作了“旧时王谢堂前燕”,或翻飞于高空之上俯瞰,或贴近大地……它虽弱小,但仍在奋力触摸历史巨人的脉搏。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再读这样的诗句,忽然觉出,这其实是今人的幸,我的幸。
二
![]() |
江河湖海高山峡谷是大地母亲裸露的肌理,而建筑则是人类历史裸露的肌理
我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老师在讲课,我在胡思乱想。
朱老师常提醒我们注意感受建筑的肌理与流动性。
在我看来,江河湖海高山峡谷是大地母亲裸露的肌理,而建筑则是人类历史裸露的肌理。建筑的流动性既体现在园林檐口线条的延展与转折中,同样体现在历史纵贯线的跌宕起伏中。建筑是历史的载体,诸多园林作品就是符号化的体现。
朱老师极度推崇宋的园林,对其横梁和门鼓线条的遒润常发自内心的赞叹:“美死了!”“遒润”是老师使用的高频词。
在我的眼里,那横梁就是隶体的“一”字。它饱满有力,带着古意,有一种极简之美。我理解老师说的“遒润”就是古意,而古意就是简。这种“简”,是化繁为简的“简”,致密,有厚度;是力,是朴,甚至带着股拙劲儿;是稳健,是以退为进;是内敛,是因为内敛而生出的张力;是节制,是因节制而生出的留白。
三
![]() |
高贵的简单
老师说:“高贵的简单。”
我理解,所谓“高贵的简单”是一种气韵,更是气象。似云霞,雍容而不华贵;似星空,宁静而广远;更似抽象的水,“有容乃大”,“无形而有万形”。
四
![]() |
老师带我们穿行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山水园林间,其实这就是一个个的历史横截面。
园林建筑中凝固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怎样一个流变的过程?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我个人很喜欢揣摩古人是怎么想的。我很赞同“继承与发展”的说法。后人应先了解前人总结的规律。学习,掌握,然后再有自己的变化,突破或创造。规律不等于规定。规定也未必就意味着僵化。有的时候,恒定的“度”是好东西。比如老师心心念念的“遒润”。如果我们对“遒润”的美有共识,那么就会尽量遵守“遒润”的“度”、“遒润法则”。这对于“质朴有力”这一传统的保存,应该是不错的事。
我们现在看清代的建筑,看那些雕梁画栋的过分的装饰,看那些石狮子或者飞龙雕刻线条做作的扭曲,这些是很坏。然而坏是表现,更得追问个原因。我们总说“莫忘初心”。如果说“初心”就是“遒润”,初心就是“简而朴”,那后来的坏,就坏在忘了初心而开始各种“作”上了。
我常忖度“道”与“术”的关系。二者关系没搞明白,就会本末倒置。建筑领域里的“道”和“术”,道,无非是建筑美学甚至哲学的思想。术,自然就是实施层面的方法、技术、材料之类。作为上层领域的道,必须是正道,是初心。这个把握住了,“术”就算差点儿,那个“意”也错不到哪儿去,格调低不了。
“道“与“术”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似乎还有不少人分不清、摆不正。但愿都是“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吧。
五
![]() |
藉着园林,可以透视到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即人与山水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谁为主?谁是客?
在大自然中,人是客,是寄居。人与自然相对,常会感觉到自身如“天地一沙鸥”的渺小。
而在江南的大小园林中,则颇有“人是主人、山水客居”之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由着这样的诗句,你可以想象,古人对江南的美景真是太满意了。人投入江南山水的怀抱、融于自然,这还不够,还要日日夜夜与山水相伴才好,最好就是开门见山,推窗望水。可好山好水带不回来怎么办?那就造园林,把山水请进来,留在自己的身边。你尽可以想象,园林中的建筑与山水,人与景的相对,其实就是两个朋友的对坐,它们互相守望,相看两不厌。
我也喜欢宋时建筑的横梁,朴实,厚重,足够内敛,足够有力。但每每看到梁头棹木如纱帽翅般伸展得俏皮,我都会忍俊不禁。不管园林山水营造得如何疏朗清秀超凡脱俗,小小梁头棹木一下子就把园林主人求仕途功名的愿望透了个底儿掉,这愿望是世俗的,也是再合理不过的。从此细节琢磨古人,也是蛮有意思的事。
你想啊,能营造园林的人,非富即贵,在现实中,肯定是风生水起,属于人生的大赢家。但他也有妥协,世俗的喧嚣与归隐的宁静之间做个妥协。他再乐山乐水,功名呀,利禄呀,人丁兴旺呀,他也不可能真的舍弃。做不到陶渊明的归隐,也学不来庄子的逍遥,那就居家的时候尽量贴近自然吧,好歹让自己的肉体与精神都安顿下来,好在尘世与山水间轻松游走。
六
![]() |
掇山要有品,明明是搬来的石头,也要求个如自然天成。不仅石头有性格,水也有性格。
园林真是能满足这些文人的拧巴愿望。红尘再喧嚣,一回到自家的宅院,就是另一个清静所在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苏州园林的建造正是这个原理。人作为饮食男女的生活过得很写实,那园子里的山水就要写意。掇山要有品,明明是搬来的石头,也要求个如自然天成。不仅石头有性格,水也有性格。植物里,最美不过朴树,苍虬的干,舒展的枝,要质朴有质朴,要端庄有端庄。(此处必须吐槽:朱老师一天至少三遍点我的卯,指着朴树考我……结果就是:这辈子我就算是痴呆,忘记“朴树”二字都难。)
古人一定会不喜今人的全息技术,全息的影像再逼真,就算把他心中最爱的山水搬到眼前,也没有苏州园林十分之一点好。因为苏州园林讲究得就是对审美意象“似”与“不似”拿捏有度。
再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我以为,黑白灰,不只是色彩简单朴素,更是一种不喧宾夺主的理性态度:江南处处好风光,一年里的大部分时光都是繁花似锦,画面色彩已经很是饱满,那就让房屋朴素着,干净些。这样就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反向力量,让建筑与自然之间在色彩互补的同时达成平衡。
宋代的文人们不仅擅长造园,还擅长联想与想象。他们身居园林中,于虚实转化的审美过程中再生出人与山水的和谐与默契。这感觉一定如介乎于清醒与大醉之间的微醺,微妙得很,我猜。
七
![]() |
范仲淹公祠所在的高义园是依山造的景。
大与小。天平山的山体庞大,园林轻小。在我眼里,人与自然依然进行着对话——人是主体,园林是其客观存在,也是人的代言。
园林,在上帝看来,也许就是人类仆人制造的盆景吧。
八
![]() |
朝代的转换,似乎是造成建筑历史上形式割裂的主要原因。后世先秉承一段前朝的遗韵,然后遗韵湮灭,新的建筑风格创造出来并加以固化甚至强化,成为建筑历史更迭后的符号……我注意到朱老师的讲述在建筑历史方面是非常着力的。围绕着宋代的苏州园林,他不断地做比较:比较历朝历代,比较中西方,比较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比较的过程中,他还时时运用通感来打比方。我以为,通感,这只是朱老师为我们理解苏州园林所做的最感性以及最性感的说明罢了。
与通感相比,我更看重他的比较。因为比较的意义全在于为苏州园林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找到独有的坐标。而探究建筑历史断裂的原因,其意义更是直指当下。
九
![]() |
曾经以为建筑是无言的诉说。这次苏州行,让我知道之前的认识大错特错。
建筑有其自身的言语方式。你来,与不来,美就在那里。面对建筑、面对美的失语,往往是内心的贫瘠所致。美的悟性的缺失,个人向美之心的缺失,总起来,就是美育的缺失。
美育,就是教我们认识美,教我们与艺术对话的语言。有了认识美的能力,掌握了有关美的语言,再与美、与建筑的对话,就会生动活泼起来,绝不会冷场。而美亦会在你和她之间流动起来。
元培学堂带领我们走这样美育之路,功德无量。
由是,不胜感激。
在此,元培学堂非常感谢来自北京的学员茶烟歇的妙文。与你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是元培最美的记忆。
文章由元培学堂苏州古建筑美学专题课的学员茶烟歇所写,转载请联系授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