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和感悟:红毹记胜——从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到皮黄的鼎盛
* 见到这个活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知道老师会讲昆曲的衰落和京剧的兴起,但是我的目的只在前一半,所以后一半我没有记很多笔记。。
【首图讲坛】红毹记胜——从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到皮黄的鼎盛
红毹:红色的地毯,戏台上都铺着红色的地毯,故红毹代指戏台,引申指戏曲。
宋代的“杂剧”,包含了歌、舞、说唱等艺术形式,发展到元代,“杂剧”演变为今天我们理解的戏曲、戏剧,是承载着故事情节的曲艺艺术。出现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不朽名作。
杂剧之所以到了元代能够发展繁荣,是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且统治阶层相当保守,元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没有科举制度,因此知识分子非常寂寥落寞,无所事事,于是寄情于诗词歌赋,给杂剧的繁荣提供了文化基础。而元代疆域辽阔,国家富庶,给杂剧的发展也提供了物质环境。
于是,在元代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纪君祥等一批杂剧作家,《录鬼簿》罗列了元代的杂剧作家们。
元代的杂剧发展到明代成为“传奇”。出现了《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等名家,汤显祖的时期是明代传奇的巅峰。
元末明初,起源于浙江的余姚腔、海盐腔,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和起源于江苏的昆山腔被称为江南四大声腔,同属于南戏系统。其中,昆山腔因其细腻精致,有“水磨调”之称。昆山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昆曲。
昆山腔从明代发展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达到鼎盛,其影响之广犹如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八九十年代的通俗歌曲,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程度。昆曲的广泛传播也就产生了派别,在语言上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当时,在昆山腔趋于鼎盛的时期,因唱词优雅、曲调婉转、表演细腻、舞蹈飘逸,被称为“雅部”、“正声”,其他曲调,如秦腔(不是现在的秦腔)、梆子腔、罗罗腔等被合称为“花部”、“乱弹”。
到了清朝中叶,昆曲因后继者难以达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大家的水准,而陷入发展缓慢、僵化的局面;同时因昆曲刻意追求华丽高雅,与普罗大众的文化水准之间的距离也愈加明显;政府禁止官员拥有家庭戏班,破坏了文人士绅与昆曲艺术的密切联系,给昆曲的发展雪上加霜。而乱弹也在此时逐渐兴盛起来。
1790年,即乾隆五十五年,为庆贺皇帝寿辰,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这个时期,雅部的地位被花部威胁,戏剧史称“花雅之争”。之后正声衰落,乱弹繁荣。徽班进京后,与先于徽班流入北京的地方戏秦腔、高腔(弋阳腔与河北语音结合成高腔,与北京语音结合成京高腔、京腔)等腔调融合,吸收了其他腔调的剧目、优秀的表演方式,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如此汇合了二簧、西皮、昆、秦诸腔而演变来而来的戏种,就是京剧。
-------------------------------分割线-------------------------------
对于昆曲的热爱,我真的很盲目,我并不懂戏曲,父母听的京剧我连三分钟耐心也没有。
因为母亲听戏比较杂,河北梆子、黄梅戏、越剧她都听,所以我从小听过不少地方戏种。可能是女儿情怀,比起高声大嗓的秦腔,明朗高亢的河北梆子,我更喜欢甜美悠扬的黄梅调和优美抒情的越剧,我那时想,可能是水乡秀美的风光和宜人的环境,诞生了清新明快温柔多情的黄梅调和越剧,北方连风都是硬的,所以戏曲也是豪放高亢的。
但我不知道为何,小时候母亲没带我接触过昆曲,还是昆曲与京剧毕竟有承袭关系,我那时并未感知到昆曲是另外一种戏,而懵懂的把它当成京剧来听了。
总之,有意识的接触到昆曲,很偶然的,是看电影《游园惊梦》的时候,影片中宫泽理惠把唱昆曲的歌妓翠花演得我完全感觉不到那是个没有被中国文化熏陶过的日本人,她的表情身段俨然就是一个真正的戏曲演员,伴随着那部电影,一种比黄梅调和越剧更加柔美婉转的腔调传入了我的耳朵、我的心中,我深深的被这种优美的曲调吸引了。
在那之后,我去戏院看了北昆的《牡丹亭》和江苏昆剧院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看现场的激动远远超过在电视或电脑上看以往的录像,虽然受座位所限,视角比不上视频镜头精准与完美,但是台上与台下的那种情绪上的共鸣是只有在现场演出才能感受到的。尽管戏曲表演不似演唱会那般台上台下互动随意,戏曲表演除了高潮之时的叫好和结束之时的谢幕,并没有更多的互动,但是身临其境的实感真的很撼动人心。
以前我也在别的讲座中见过老师拿着一张《长生殿》的曲谱教我们学认宫调,那真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今天的老师也讲到,可能曲牌总数要超过一千个。它的曲调已经被现代人所不熟识,它的戏文连古代人都觉得繁难艰涩,它的节奏在清代已经让人觉得过分缓慢何况是现在?或许是这些特点/缺点,让有着“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称的昆曲渐渐衰退没落。
但是,我觉得,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可以说出它美的所以然来才会感动你震撼你。就如同听到一首德文歌法文歌我们也可能会被感动,看到眼前一幅美景我们本能的被震撼,我们并不是因为懂得歌词的意思懂得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才喜欢,也不是因为我明白是花朵的香气还是山峦的层次或是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换才让我被美景吸引,被美吸引、被美震撼,那是人类太本能的本能。
昆曲,曲高和寡。但是我好希望它有前途,有希望,有人传承,有人接续。若不是背过的戏文,我必须要看字幕才能听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的耳朵因听着那柔柔唱腔而沉迷,不影响我的眼睛看着那款款身姿而陶醉。
这种是一种优雅、唯美、婉转、精致的戏曲艺术,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它,热爱它,支持它!它或许匹配不上现在的速度和节奏,但是它应该会是你奔波疲累之时,能够解忧解乏减压的一个桃源般的去处!
【首图讲坛】红毹记胜——从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到皮黄的鼎盛
![]() |
红毹:红色的地毯,戏台上都铺着红色的地毯,故红毹代指戏台,引申指戏曲。
宋代的“杂剧”,包含了歌、舞、说唱等艺术形式,发展到元代,“杂剧”演变为今天我们理解的戏曲、戏剧,是承载着故事情节的曲艺艺术。出现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不朽名作。
杂剧之所以到了元代能够发展繁荣,是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且统治阶层相当保守,元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没有科举制度,因此知识分子非常寂寥落寞,无所事事,于是寄情于诗词歌赋,给杂剧的繁荣提供了文化基础。而元代疆域辽阔,国家富庶,给杂剧的发展也提供了物质环境。
于是,在元代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纪君祥等一批杂剧作家,《录鬼簿》罗列了元代的杂剧作家们。
元代的杂剧发展到明代成为“传奇”。出现了《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等名家,汤显祖的时期是明代传奇的巅峰。
元末明初,起源于浙江的余姚腔、海盐腔,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和起源于江苏的昆山腔被称为江南四大声腔,同属于南戏系统。其中,昆山腔因其细腻精致,有“水磨调”之称。昆山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昆曲。
昆山腔从明代发展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达到鼎盛,其影响之广犹如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八九十年代的通俗歌曲,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程度。昆曲的广泛传播也就产生了派别,在语言上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当时,在昆山腔趋于鼎盛的时期,因唱词优雅、曲调婉转、表演细腻、舞蹈飘逸,被称为“雅部”、“正声”,其他曲调,如秦腔(不是现在的秦腔)、梆子腔、罗罗腔等被合称为“花部”、“乱弹”。
到了清朝中叶,昆曲因后继者难以达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大家的水准,而陷入发展缓慢、僵化的局面;同时因昆曲刻意追求华丽高雅,与普罗大众的文化水准之间的距离也愈加明显;政府禁止官员拥有家庭戏班,破坏了文人士绅与昆曲艺术的密切联系,给昆曲的发展雪上加霜。而乱弹也在此时逐渐兴盛起来。
1790年,即乾隆五十五年,为庆贺皇帝寿辰,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这个时期,雅部的地位被花部威胁,戏剧史称“花雅之争”。之后正声衰落,乱弹繁荣。徽班进京后,与先于徽班流入北京的地方戏秦腔、高腔(弋阳腔与河北语音结合成高腔,与北京语音结合成京高腔、京腔)等腔调融合,吸收了其他腔调的剧目、优秀的表演方式,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如此汇合了二簧、西皮、昆、秦诸腔而演变来而来的戏种,就是京剧。
-------------------------------分割线-------------------------------
对于昆曲的热爱,我真的很盲目,我并不懂戏曲,父母听的京剧我连三分钟耐心也没有。
因为母亲听戏比较杂,河北梆子、黄梅戏、越剧她都听,所以我从小听过不少地方戏种。可能是女儿情怀,比起高声大嗓的秦腔,明朗高亢的河北梆子,我更喜欢甜美悠扬的黄梅调和优美抒情的越剧,我那时想,可能是水乡秀美的风光和宜人的环境,诞生了清新明快温柔多情的黄梅调和越剧,北方连风都是硬的,所以戏曲也是豪放高亢的。
但我不知道为何,小时候母亲没带我接触过昆曲,还是昆曲与京剧毕竟有承袭关系,我那时并未感知到昆曲是另外一种戏,而懵懂的把它当成京剧来听了。
总之,有意识的接触到昆曲,很偶然的,是看电影《游园惊梦》的时候,影片中宫泽理惠把唱昆曲的歌妓翠花演得我完全感觉不到那是个没有被中国文化熏陶过的日本人,她的表情身段俨然就是一个真正的戏曲演员,伴随着那部电影,一种比黄梅调和越剧更加柔美婉转的腔调传入了我的耳朵、我的心中,我深深的被这种优美的曲调吸引了。
在那之后,我去戏院看了北昆的《牡丹亭》和江苏昆剧院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看现场的激动远远超过在电视或电脑上看以往的录像,虽然受座位所限,视角比不上视频镜头精准与完美,但是台上与台下的那种情绪上的共鸣是只有在现场演出才能感受到的。尽管戏曲表演不似演唱会那般台上台下互动随意,戏曲表演除了高潮之时的叫好和结束之时的谢幕,并没有更多的互动,但是身临其境的实感真的很撼动人心。
以前我也在别的讲座中见过老师拿着一张《长生殿》的曲谱教我们学认宫调,那真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今天的老师也讲到,可能曲牌总数要超过一千个。它的曲调已经被现代人所不熟识,它的戏文连古代人都觉得繁难艰涩,它的节奏在清代已经让人觉得过分缓慢何况是现在?或许是这些特点/缺点,让有着“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称的昆曲渐渐衰退没落。
但是,我觉得,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可以说出它美的所以然来才会感动你震撼你。就如同听到一首德文歌法文歌我们也可能会被感动,看到眼前一幅美景我们本能的被震撼,我们并不是因为懂得歌词的意思懂得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才喜欢,也不是因为我明白是花朵的香气还是山峦的层次或是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换才让我被美景吸引,被美吸引、被美震撼,那是人类太本能的本能。
昆曲,曲高和寡。但是我好希望它有前途,有希望,有人传承,有人接续。若不是背过的戏文,我必须要看字幕才能听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的耳朵因听着那柔柔唱腔而沉迷,不影响我的眼睛看着那款款身姿而陶醉。
这种是一种优雅、唯美、婉转、精致的戏曲艺术,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它,热爱它,支持它!它或许匹配不上现在的速度和节奏,但是它应该会是你奔波疲累之时,能够解忧解乏减压的一个桃源般的去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