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我做主
——专访我校政治学系副教授徐锋老师
记者手记:徐老师本学期担任政治学系09公关专业“毛邓三”任课教师,以其风趣、幽默、博学的风格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一时成为新生们的热议人物。2009年11月16日,青年政治协会的两名特派记者前往法商楼三楼徐锋老师办公室进行专访,与徐锋老师展开了坦率热烈的交流,并赠送了会刊《新青年观察》的迎新特刊。
在采访中,徐锋老师从经常推荐的好书谈起,如数家珍,深有体会。他回忆起八十年代的读书时光,求知激情灼热如火,那个轰轰烈烈的启蒙时代如在眼前。同时,徐老师结合“毛邓三”课程和当前学校社会现实,纵论世纪伟人风采,解答学习生活困惑,给我们诸多启示,兹编辑其要旨以飨读者。(以下徐锋老师简称“徐”,《新青年观察》简称“新”。)
一、 那些书,那个大学时代
新:徐锋老师,请问你最喜欢哪本书?
徐:嗯——这个问题我倒没有思考过。(沉思3秒,缓缓喝了一口水)我最喜欢的书应该是80年代许纪霖的《无穷的困惑》,写了中国两个近代知识分子:黄炎培和张君励的人生轨迹。首先他分析得很深刻,其次是他的文笔非常优美流畅。文笔优美到一般学术学者和专业学者都不太能达到的境界。《无穷的困惑》是文采和内容相结合的一本书,所以我不但喜欢看还喜欢让我的学生读。
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这两本书从学术角度来讲,是《现代史论》更加有内涵 ,它提供给我们好多的想法和火花。然而从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加偏爱《近代史论》,因为他写《现代史》的时候环境不比当时那么单纯。李泽厚的《近代史论》是在大学及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写的,而《现代史论》是他后来写的,所以才更显老练。如果有读者对古代史感兴趣的话,《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也是非常不错的,值得去看。
新:您读大学那时候的条件、环境有什么很大差别么?
徐:差别那就太多了。以前我们书少,网络不发达,书的数量跟今天有很大区别。这些变化有好的地方,但不好的地方也随之而来了,那就是书太多了。我接受的思想多了,但我给这本书相应的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有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要看的书太多了,所以要想扎扎实实研究一本书,就没有以前精。我们当时就这么几本书,所以就不停地看不停地思考。你们永远体会不到,在80年代,90年代,半个中国改为近乎整个上海都在看同一部电视剧。为什么呢?整个国家这个不要,当时整个上海就只有两三个频道。你就会发现如果这个电视剧好,那么整个上海都在但看这个电视剧。但今天我们上海有几百个频道,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个时候如此轰动地看同一部电视剧。同样的,当时那几本书太经典了,以致于我们不停地看不停地思考。所以这个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总之我认为这个比较是没有好坏的,现在科技发达了,书也多了,但书多不一定质量都非常高,有些也是很粗制滥造的。有一本书中说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关键是你怎么来看。
新: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徐:对对对。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现在你们真的是很幸福,也很痛苦改为无奈。我总是跟我的研究生说这样的话,当时大学生是没有压力的改为的压力比今天少多了,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今后有了好的单位,后顾之忧是没有的,竞争压力也不太多。这样就可以静下心来看书。现在呢?我们改为你们的压力很大。
新:老师,您当年大学是怎么读的?
徐:大学里我耽搁了一年,大二第一学期开始看书。这也很正常,高三一年弦绷得太紧了,所以适当的要放松一下。有人放松的时间很长,三年四年,我只放松了一年。我记的非常清楚,当时学校把大四的学生叫过来跟我们座谈他们大学四年是怎么过的,然后他们有好多的想法。这些想法汇会给你好多启示,但你不能照搬照抄,因为他们是最优秀的人。可是你可以借鉴一下,这个启发式是非常重要的!
新:老师,你读大学的时候是怎么安排课余和课外时间的呢?
徐:我当时的大学生活没有今天那么丰富,相对比较单调。当时也没有电脑——电脑又是一把双刃剑,给人许多方便,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又害人害己。当时我在大学里面,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天除了上课之外,能够看四五个小时的书。要么下午要么晚上,我就泡在图书馆里面。这期间我看了不少的书,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那时候我什么书都看,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一辈子当中那个时代是读书最多最自在的呢?大学四年。这段时间非常单纯的,工作了,考大学之前都不会有,所以现在给你看书会很舒服。
二、我们为什么还要学“毛邓三”
新:有同学觉得“毛邓三”课程大多是说教灌输,空洞枯燥,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毛邓三”教材甚至在被豆瓣网友讥为“洗脑专用”。我系今年新增了公关转业后,仍把理论性很强的“毛邓三”设为基础课,您觉得有必要么?
徐:(笑)这个问题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很关心。我也认识你们两个人,都是我课上的,也是公关专业的,对吧?(笑)我想到一类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吃饭有什么意义?我们总是在思考这些问题。那么这么这门课有什么意义呢?问得非常好。首先,从中你就该知道,中国共产党怎样把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状态带领到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和繁荣的过程。中国要走向未来,走向明天,就必须要对中国的历史和今天有一个了解。了解是基础!如果我们只关注中国的明天,但忽略中国的昨天的话,明天就无法繁荣。第二点,我感觉就是这门课会让我们更爱共产党。中国能走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是我们党带给我们的。这门课让我们对共产党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和过去。“毛邓三”告诉我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能够改变中国的历史。毛泽东和邓小平把中国带到今天的现代化,他们有他们的原因,这些原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经典思想,它们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毛的理论有些是当时背景下的产物,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理论在当时是怎么来的。这个“怎么来”的过程给我们以启示和火花。我们要看中国,现在学生要崇拜现当代一个最伟大的人,那最伟大最成功的——我的感觉——最伟大最成功的人里面,当然是毛排在第一位。我非常希望有一门课叫做成功学,那么成功在中国的典范中,毛泽东一定算一个。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新:可是有人认为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毛的理论会有他的局限性,还能应用到当下么?
徐:对啊!我的感觉,国情不一样,时代在发展了,但他在当时背景下好多成功的方法是相同的,他给我们这么多启示永远都不会过时。你看我们两千年间不断地看秦始皇,不断的研究唐太宗李世民,近期现在很多人还在看《明朝那些事儿》。而近一百年,我们也一直在研究毛泽东,对于毛泽东,以后也一定会继续思考,还会去写他,毛泽东的一辈子是我们中国人长期谈论和研究的对象。所以我非常喜欢李泽厚先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喜欢毛泽东还是讨厌不喜欢毛泽东,他终究影响了整个中国。还有另一句: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人民长期研究的一个对象。毛泽东还有好多优秀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啊,坚持奋斗啊,对困难充满信心啊等等。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非常好,但是我们的精神面貌怎么样?我说不清楚。但我可以说,在毛泽东的那个时代,当时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差的,但当时人民所焕发出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今人可学习的典范。在非常糟糕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非常好的精神面貌,毛泽东、邓小平有他们的办法。
讲到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基础是谁给我们的呢?是毛泽东给我们的。因此我非常喜欢说:毛留给我们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那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让您喜欢上毛泽东这位伟人?
徐:契机——(靠在沙发上思考),这个问题我没想过,就是很自然地。我看了好多关于毛泽东的书和他写的书,从毛泽东的故事里我开始喜欢毛泽东这个人。喜欢了他再开始研究毛邓三,研究之后有了想法。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你喜欢了,就会去看书,看了书以后会去写文章,写了文章就会更喜欢。
记:那您还记得看的关于毛泽东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
徐:第一本书啊?我想起来了,我在大学里面选修过一门关于毛泽东的课。这门课的老师非常好,讲的非常精彩,让我开始喜欢了这门课,然后就喜欢了毛泽东。第一本书……(思考近10秒)印象不深刻,大概是一本通俗性的吧。后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本书,我的很多学生也在看,就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其他的还有《毛泽东的后半生》,后来还看了施拉姆的《毛泽东》,87年的。看了这些书,我越来越喜欢毛泽东。其他的书也有非常精彩的,但都是通俗性的,就不算了吧。
三、我们的师大,我们的大学
新:有同学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请您谈谈华师大日渐衰落的原因。
徐: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你难道没有看到华师大在发展吗?就我而言,华师大处是处在不断的进步中。
新:那如果不是横向比较,而是纵向的。从民国时代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一直到建国后的华东师大,您觉得——
徐:肯定在变化中,在进步中,现在的大环境提供了好多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新:有同学觉得也许是硬件好了,但软件方面不如以前了吧。
徐:软件方面也在好啊。中国所有高校随着时代在发展,硬件软件都在进步。我们的硬件好,你看我们的图书馆这么漂亮,还有空调;我们的软件也很好,教师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
我觉得,也有人爱这个单位,所以说这个单位有不完善之处。比如像柏杨,他看到好的会说,看到不好的更会说。柏杨会去写《丑陋的中国人》,会去批评这个国家是因为他爱这个国家。但也有另一些人,因为我爱这个学校爱这个国家,所以看什么都是好的,像我看到的华师大就永远是好的。
(笑)我理解你们,因为有学生提问,所以你们得问一下,看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别的老师,比如问到另外一些老师,他们有可能会——只是有可能——会讲华师大不够完善,但有可能他比我更爱华师大。只是不同 的人表达爱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新:那您觉得华师大还有没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徐:需要改进的(沉思10秒)应该是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吧。对青年教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发展。但是最近两年华师大对青年教师应该说是很关心,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很关心。如果你问青年教师,他们会说还不够,但从我个人十多年的角度来看或者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已经非常好了,发生了很大改变。
新:嗯,看得出老师对华师大非常热爱。那您能谈谈对当下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么?
徐:这个我真的很痛苦啊。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一开始我是反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甚至包括反对我的研究生谈恋爱,但现在我发现谈恋爱的概念和我们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区别。什么是谈恋爱?我们过去感觉,谈恋爱谈到后面是要结婚的,现在谈恋爱感觉是,可能恋爱时没想到将来一定要结婚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心理的、心情的需求来看,我的感觉,谈恋爱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怎么处理好谈恋爱和你怎么学习的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一个老师,非常开明。她的孩子读高二的。她就不反对她的儿子去谈恋爱。她说我想让我的儿子有一种男子汉的感觉,这是妈妈没办法给他的,但女朋友可以给他。她的儿子谈了有一个学期。那一天,儿子跟妈妈说:“从这个月开始我帮你们洗碗,你给我每个月一百块钱。”他妈妈问他要干什么,他说:“我长大了,想自己支配零用钱。”这个妈妈很开明,问是不是谈恋爱了。他说是啊。然后妈妈果然给他一百块钱,他每天洗碗。他有时候还会把女朋友领到家里来玩。他们谈了一个学期后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从今天开始我不洗碗了,也不要钱了。”妈妈就知道这次恋爱肯定谈崩了。那位妈妈真的很感谢那个女同学,因为她给了自己儿子情感上的满足。
回过头来说以前我们谈恋爱就想到要结婚,所以最多谈一两次。但现在我看到谈恋爱一次两次三次好像很正常。这是情感的需要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是反对谈恋爱的,因为谈恋爱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什么都浪费。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谈恋爱是幸福的,它可以满足双方情感需要。
新:可是我听说俞敏洪(注:徐锋老师十分欣赏俞敏洪)在他的博客里提到大学生一定要做的事就是谈一次恋爱。
徐:对啊,他在他的博客里说大学生一定要轰轰烈烈谈一次恋爱。那就谈一次吧,谈一两次。我非常遗憾,大学七年我没有谈过一次恋爱。现在我觉得在大学里可以谈一次恋爱,很纯洁的,并不是为了金钱或者名利,只是处于双方的情感需要,以后谈的恋爱,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像经济啦,住房啦,背景啊等等。现在大学里的恋爱是很美妙的。
新:那您觉得考研这条路好么?
徐: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考研当然好,但这个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诸多因素,比方说学生的家庭状况。如果家里是没有困难的,你又很喜欢这个专业,那么后方提供给你好多的支持,你就可以很幸福地读研究生。如果家里是非常贫困的,家在农村或者爸爸妈妈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过日子,先就业还是三年读研以后的再就业,就说不清楚了。不过现在的学生有另一种去想就是跨专业读研,这又是有利有弊。弊的地方在于本科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好的地方就是你的思维方式比较全面。
新:有的人说“学得广不如学得精啊”。
徐:不(思考中)。应该是两个结合起来,既广又精。现在的学生跟我们那个年代有区别了,因为就业的方向发生很大变化。跨专业成功的例子特别多,学历史的改到学法律去,学法律的改到学其他的等等,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好,但本科知识的不扎实对读研还是会有影响。我非常喜欢我系的本科生,历史系的本科生和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基础知识都很扎实。在本科读中文、历史、政治,然后硕士再改行到法律系等等就非常完美了。关键,兴趣!
新:有同学想向老师征求一些关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建议。
徐:第一,多向老师讨教。第二,多看书吧。把高三60%的心思搬过来就非常了不起了。
新:嗯,接下来是最后一个问题,希望老师能在我们大学生活之初给我们大一新生一句寄语。
徐:一句话我已经说过N遍了,再说一遍?OK。多读书,多读好书,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再加一个多锻炼。俞敏洪说轰轰烈烈地谈一次恋爱对吧,这个随缘,缘分来了就谈。谈一次吧,大学里面谈一两次吧,像我这样七年没谈的就没有了。(笑)
(上图依次为李泽厚先生近照、豆瓣网截图和斯拉姆《毛泽东》书影)
拓展阅读:
李泽厚(1930年6月-),湖南长沙宁乡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法国哲学院院士。李泽厚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1955年的美学大讨论中崭露头角,1950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 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文革以后在哲学、美学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树。出版了《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等作品。影响巨大。1992年初获准移居美国,曾任教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
李泽厚宣扬儒家主情论,以“告别革命”说为轰轰烈烈的1980年代启蒙运动划上了一个句号李泽厚著有《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合称《美学三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批判哲学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孔子再评价》、《漫述庄禅》、《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漫说西体中用》、《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告别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对谈录》,为李泽厚与刘再复的对话录,由刘再复执笔,在中国大陆与海外学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生平】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大紫江学者。
【著作】《无穷的困惑》(上海三联,1988)《智者的尊严》(学林,1991)《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1996)《寻求意义》(上海三联,1997)《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2001)《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上海人民,2008) 等
【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学林,1995)《一溪集》(三联,1998)《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文艺,1998)《丽娃河畔论思想》(华东师大,2005)等
【影响】在思想史方面,他着重梳理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在世纪之交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战之外开辟了新的言路;在知识分子研究方面,他关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划分曾被广泛征引;在城市文化方面,对知识分子和都市空间的关系多有发掘,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有着深邃的理解;他有一系列研究知识分子个案的系列文章,兼具论文的严谨和散文的灵动,颇受学院内外读者青睐。
(记者:王竹韵,陈瑞洁 整理:王竹韵 编辑:樊超群)
记者手记:徐老师本学期担任政治学系09公关专业“毛邓三”任课教师,以其风趣、幽默、博学的风格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一时成为新生们的热议人物。2009年11月16日,青年政治协会的两名特派记者前往法商楼三楼徐锋老师办公室进行专访,与徐锋老师展开了坦率热烈的交流,并赠送了会刊《新青年观察》的迎新特刊。
在采访中,徐锋老师从经常推荐的好书谈起,如数家珍,深有体会。他回忆起八十年代的读书时光,求知激情灼热如火,那个轰轰烈烈的启蒙时代如在眼前。同时,徐老师结合“毛邓三”课程和当前学校社会现实,纵论世纪伟人风采,解答学习生活困惑,给我们诸多启示,兹编辑其要旨以飨读者。(以下徐锋老师简称“徐”,《新青年观察》简称“新”。)
一、 那些书,那个大学时代
新:徐锋老师,请问你最喜欢哪本书?
徐:嗯——这个问题我倒没有思考过。(沉思3秒,缓缓喝了一口水)我最喜欢的书应该是80年代许纪霖的《无穷的困惑》,写了中国两个近代知识分子:黄炎培和张君励的人生轨迹。首先他分析得很深刻,其次是他的文笔非常优美流畅。文笔优美到一般学术学者和专业学者都不太能达到的境界。《无穷的困惑》是文采和内容相结合的一本书,所以我不但喜欢看还喜欢让我的学生读。
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这两本书从学术角度来讲,是《现代史论》更加有内涵 ,它提供给我们好多的想法和火花。然而从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加偏爱《近代史论》,因为他写《现代史》的时候环境不比当时那么单纯。李泽厚的《近代史论》是在大学及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写的,而《现代史论》是他后来写的,所以才更显老练。如果有读者对古代史感兴趣的话,《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也是非常不错的,值得去看。
新:您读大学那时候的条件、环境有什么很大差别么?
徐:差别那就太多了。以前我们书少,网络不发达,书的数量跟今天有很大区别。这些变化有好的地方,但不好的地方也随之而来了,那就是书太多了。我接受的思想多了,但我给这本书相应的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有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要看的书太多了,所以要想扎扎实实研究一本书,就没有以前精。我们当时就这么几本书,所以就不停地看不停地思考。你们永远体会不到,在80年代,90年代,半个中国改为近乎整个上海都在看同一部电视剧。为什么呢?整个国家这个不要,当时整个上海就只有两三个频道。你就会发现如果这个电视剧好,那么整个上海都在但看这个电视剧。但今天我们上海有几百个频道,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个时候如此轰动地看同一部电视剧。同样的,当时那几本书太经典了,以致于我们不停地看不停地思考。所以这个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总之我认为这个比较是没有好坏的,现在科技发达了,书也多了,但书多不一定质量都非常高,有些也是很粗制滥造的。有一本书中说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关键是你怎么来看。
新: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徐:对对对。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现在你们真的是很幸福,也很痛苦改为无奈。我总是跟我的研究生说这样的话,当时大学生是没有压力的改为的压力比今天少多了,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今后有了好的单位,后顾之忧是没有的,竞争压力也不太多。这样就可以静下心来看书。现在呢?我们改为你们的压力很大。
新:老师,您当年大学是怎么读的?
徐:大学里我耽搁了一年,大二第一学期开始看书。这也很正常,高三一年弦绷得太紧了,所以适当的要放松一下。有人放松的时间很长,三年四年,我只放松了一年。我记的非常清楚,当时学校把大四的学生叫过来跟我们座谈他们大学四年是怎么过的,然后他们有好多的想法。这些想法汇会给你好多启示,但你不能照搬照抄,因为他们是最优秀的人。可是你可以借鉴一下,这个启发式是非常重要的!
新:老师,你读大学的时候是怎么安排课余和课外时间的呢?
徐:我当时的大学生活没有今天那么丰富,相对比较单调。当时也没有电脑——电脑又是一把双刃剑,给人许多方便,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又害人害己。当时我在大学里面,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天除了上课之外,能够看四五个小时的书。要么下午要么晚上,我就泡在图书馆里面。这期间我看了不少的书,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那时候我什么书都看,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一辈子当中那个时代是读书最多最自在的呢?大学四年。这段时间非常单纯的,工作了,考大学之前都不会有,所以现在给你看书会很舒服。
二、我们为什么还要学“毛邓三”
新:有同学觉得“毛邓三”课程大多是说教灌输,空洞枯燥,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毛邓三”教材甚至在被豆瓣网友讥为“洗脑专用”。我系今年新增了公关转业后,仍把理论性很强的“毛邓三”设为基础课,您觉得有必要么?
徐:(笑)这个问题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很关心。我也认识你们两个人,都是我课上的,也是公关专业的,对吧?(笑)我想到一类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吃饭有什么意义?我们总是在思考这些问题。那么这么这门课有什么意义呢?问得非常好。首先,从中你就该知道,中国共产党怎样把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状态带领到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和繁荣的过程。中国要走向未来,走向明天,就必须要对中国的历史和今天有一个了解。了解是基础!如果我们只关注中国的明天,但忽略中国的昨天的话,明天就无法繁荣。第二点,我感觉就是这门课会让我们更爱共产党。中国能走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是我们党带给我们的。这门课让我们对共产党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和过去。“毛邓三”告诉我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能够改变中国的历史。毛泽东和邓小平把中国带到今天的现代化,他们有他们的原因,这些原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经典思想,它们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毛的理论有些是当时背景下的产物,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理论在当时是怎么来的。这个“怎么来”的过程给我们以启示和火花。我们要看中国,现在学生要崇拜现当代一个最伟大的人,那最伟大最成功的——我的感觉——最伟大最成功的人里面,当然是毛排在第一位。我非常希望有一门课叫做成功学,那么成功在中国的典范中,毛泽东一定算一个。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新:可是有人认为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毛的理论会有他的局限性,还能应用到当下么?
徐:对啊!我的感觉,国情不一样,时代在发展了,但他在当时背景下好多成功的方法是相同的,他给我们这么多启示永远都不会过时。你看我们两千年间不断地看秦始皇,不断的研究唐太宗李世民,近期现在很多人还在看《明朝那些事儿》。而近一百年,我们也一直在研究毛泽东,对于毛泽东,以后也一定会继续思考,还会去写他,毛泽东的一辈子是我们中国人长期谈论和研究的对象。所以我非常喜欢李泽厚先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喜欢毛泽东还是讨厌不喜欢毛泽东,他终究影响了整个中国。还有另一句: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人民长期研究的一个对象。毛泽东还有好多优秀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啊,坚持奋斗啊,对困难充满信心啊等等。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非常好,但是我们的精神面貌怎么样?我说不清楚。但我可以说,在毛泽东的那个时代,当时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差的,但当时人民所焕发出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今人可学习的典范。在非常糟糕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非常好的精神面貌,毛泽东、邓小平有他们的办法。
讲到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基础是谁给我们的呢?是毛泽东给我们的。因此我非常喜欢说:毛留给我们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那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让您喜欢上毛泽东这位伟人?
徐:契机——(靠在沙发上思考),这个问题我没想过,就是很自然地。我看了好多关于毛泽东的书和他写的书,从毛泽东的故事里我开始喜欢毛泽东这个人。喜欢了他再开始研究毛邓三,研究之后有了想法。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你喜欢了,就会去看书,看了书以后会去写文章,写了文章就会更喜欢。
记:那您还记得看的关于毛泽东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
徐:第一本书啊?我想起来了,我在大学里面选修过一门关于毛泽东的课。这门课的老师非常好,讲的非常精彩,让我开始喜欢了这门课,然后就喜欢了毛泽东。第一本书……(思考近10秒)印象不深刻,大概是一本通俗性的吧。后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本书,我的很多学生也在看,就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其他的还有《毛泽东的后半生》,后来还看了施拉姆的《毛泽东》,87年的。看了这些书,我越来越喜欢毛泽东。其他的书也有非常精彩的,但都是通俗性的,就不算了吧。
三、我们的师大,我们的大学
新:有同学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请您谈谈华师大日渐衰落的原因。
徐: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你难道没有看到华师大在发展吗?就我而言,华师大处是处在不断的进步中。
新:那如果不是横向比较,而是纵向的。从民国时代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一直到建国后的华东师大,您觉得——
徐:肯定在变化中,在进步中,现在的大环境提供了好多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新:有同学觉得也许是硬件好了,但软件方面不如以前了吧。
徐:软件方面也在好啊。中国所有高校随着时代在发展,硬件软件都在进步。我们的硬件好,你看我们的图书馆这么漂亮,还有空调;我们的软件也很好,教师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
我觉得,也有人爱这个单位,所以说这个单位有不完善之处。比如像柏杨,他看到好的会说,看到不好的更会说。柏杨会去写《丑陋的中国人》,会去批评这个国家是因为他爱这个国家。但也有另一些人,因为我爱这个学校爱这个国家,所以看什么都是好的,像我看到的华师大就永远是好的。
(笑)我理解你们,因为有学生提问,所以你们得问一下,看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别的老师,比如问到另外一些老师,他们有可能会——只是有可能——会讲华师大不够完善,但有可能他比我更爱华师大。只是不同 的人表达爱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新:那您觉得华师大还有没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徐:需要改进的(沉思10秒)应该是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吧。对青年教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发展。但是最近两年华师大对青年教师应该说是很关心,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很关心。如果你问青年教师,他们会说还不够,但从我个人十多年的角度来看或者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已经非常好了,发生了很大改变。
新:嗯,看得出老师对华师大非常热爱。那您能谈谈对当下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么?
徐:这个我真的很痛苦啊。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一开始我是反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甚至包括反对我的研究生谈恋爱,但现在我发现谈恋爱的概念和我们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区别。什么是谈恋爱?我们过去感觉,谈恋爱谈到后面是要结婚的,现在谈恋爱感觉是,可能恋爱时没想到将来一定要结婚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心理的、心情的需求来看,我的感觉,谈恋爱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怎么处理好谈恋爱和你怎么学习的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一个老师,非常开明。她的孩子读高二的。她就不反对她的儿子去谈恋爱。她说我想让我的儿子有一种男子汉的感觉,这是妈妈没办法给他的,但女朋友可以给他。她的儿子谈了有一个学期。那一天,儿子跟妈妈说:“从这个月开始我帮你们洗碗,你给我每个月一百块钱。”他妈妈问他要干什么,他说:“我长大了,想自己支配零用钱。”这个妈妈很开明,问是不是谈恋爱了。他说是啊。然后妈妈果然给他一百块钱,他每天洗碗。他有时候还会把女朋友领到家里来玩。他们谈了一个学期后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从今天开始我不洗碗了,也不要钱了。”妈妈就知道这次恋爱肯定谈崩了。那位妈妈真的很感谢那个女同学,因为她给了自己儿子情感上的满足。
回过头来说以前我们谈恋爱就想到要结婚,所以最多谈一两次。但现在我看到谈恋爱一次两次三次好像很正常。这是情感的需要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是反对谈恋爱的,因为谈恋爱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什么都浪费。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谈恋爱是幸福的,它可以满足双方情感需要。
新:可是我听说俞敏洪(注:徐锋老师十分欣赏俞敏洪)在他的博客里提到大学生一定要做的事就是谈一次恋爱。
徐:对啊,他在他的博客里说大学生一定要轰轰烈烈谈一次恋爱。那就谈一次吧,谈一两次。我非常遗憾,大学七年我没有谈过一次恋爱。现在我觉得在大学里可以谈一次恋爱,很纯洁的,并不是为了金钱或者名利,只是处于双方的情感需要,以后谈的恋爱,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像经济啦,住房啦,背景啊等等。现在大学里的恋爱是很美妙的。
新:那您觉得考研这条路好么?
徐: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考研当然好,但这个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诸多因素,比方说学生的家庭状况。如果家里是没有困难的,你又很喜欢这个专业,那么后方提供给你好多的支持,你就可以很幸福地读研究生。如果家里是非常贫困的,家在农村或者爸爸妈妈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过日子,先就业还是三年读研以后的再就业,就说不清楚了。不过现在的学生有另一种去想就是跨专业读研,这又是有利有弊。弊的地方在于本科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好的地方就是你的思维方式比较全面。
新:有的人说“学得广不如学得精啊”。
徐:不(思考中)。应该是两个结合起来,既广又精。现在的学生跟我们那个年代有区别了,因为就业的方向发生很大变化。跨专业成功的例子特别多,学历史的改到学法律去,学法律的改到学其他的等等,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好,但本科知识的不扎实对读研还是会有影响。我非常喜欢我系的本科生,历史系的本科生和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基础知识都很扎实。在本科读中文、历史、政治,然后硕士再改行到法律系等等就非常完美了。关键,兴趣!
新:有同学想向老师征求一些关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建议。
徐:第一,多向老师讨教。第二,多看书吧。把高三60%的心思搬过来就非常了不起了。
新:嗯,接下来是最后一个问题,希望老师能在我们大学生活之初给我们大一新生一句寄语。
徐:一句话我已经说过N遍了,再说一遍?OK。多读书,多读好书,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再加一个多锻炼。俞敏洪说轰轰烈烈地谈一次恋爱对吧,这个随缘,缘分来了就谈。谈一次吧,大学里面谈一两次吧,像我这样七年没谈的就没有了。(笑)
(上图依次为李泽厚先生近照、豆瓣网截图和斯拉姆《毛泽东》书影)
拓展阅读:
李泽厚(1930年6月-),湖南长沙宁乡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法国哲学院院士。李泽厚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1955年的美学大讨论中崭露头角,1950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 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文革以后在哲学、美学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树。出版了《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等作品。影响巨大。1992年初获准移居美国,曾任教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
李泽厚宣扬儒家主情论,以“告别革命”说为轰轰烈烈的1980年代启蒙运动划上了一个句号李泽厚著有《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合称《美学三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批判哲学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孔子再评价》、《漫述庄禅》、《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漫说西体中用》、《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告别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对谈录》,为李泽厚与刘再复的对话录,由刘再复执笔,在中国大陆与海外学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生平】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大紫江学者。
【著作】《无穷的困惑》(上海三联,1988)《智者的尊严》(学林,1991)《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1996)《寻求意义》(上海三联,1997)《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2001)《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上海人民,2008) 等
【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学林,1995)《一溪集》(三联,1998)《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文艺,1998)《丽娃河畔论思想》(华东师大,2005)等
【影响】在思想史方面,他着重梳理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在世纪之交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战之外开辟了新的言路;在知识分子研究方面,他关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划分曾被广泛征引;在城市文化方面,对知识分子和都市空间的关系多有发掘,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有着深邃的理解;他有一系列研究知识分子个案的系列文章,兼具论文的严谨和散文的灵动,颇受学院内外读者青睐。
(记者:王竹韵,陈瑞洁 整理:王竹韵 编辑:樊超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