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河的一首诗
我曾经构思了一首诗很久,诗中的画面是一条大河,正好的阳光直射,水波不急但也不是完全停滞的,河面很宽,缓缓的向前涌去。河的旁边是一片平原,在二月或者三月的时候,青草铺满了平原,在临河的附近长了一颗大榕树,树盖很宽,大概会覆盖三分之一的河面,远离平原,也不能太远,大概总是恰当的距离,会有一个缓坡,大概三十度的样子,可能坡度可以再大一些,躺在这样的缓坡上,清风徐来,水波不惊,看到榕树,整个生命都在缓缓涌动。
这是我心目中的伊甸园。而事实上,这个伊甸园只是我小时候放牛的场景,当然没有大榕树。大榕树只是在村口系牛的地方才有,周遭都被牛粪堆起来,臭烘烘的。在我们村子翻过一个山头,有一块很适合放牛的平滩,我们叫做“观音滩”。大概是去附近村子两座桥之间的范围,绵延着大概有两三公里的样子。平滩的中间被一条大河所分开,两侧都是很适合用来放牛的,人们就在这摊上优雅自在的放牛,牛就在这摊上怡然自得的吃草,大河之上,生命丰盛,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我突然想起来了废名,我的童年生活与废名不远,而如今再回过头去看甚至有科幻大片中的纪元前的感觉。几乎我们都抛弃了古典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我不知道我对于现代隐隐约约的反抗来自于何处,在这观音滩上有我太多的童年回忆,在夏天的时候去钓龙虾,冬天的时候从山头上有一处急坡,是以前小煤矿的遗迹,从那之上用一些灌木丛的树枝加之以厚厚的树叶用山上的草藤固定,便成了一个可以用来俯冲的坐骑。我大概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再也没有去过观音滩了,大概四五年前想过去,结果翻过山头的时候,山上建起来了养猪场,是封闭管理的,路已经隔断了。更不必提春天采蘑菇的经历,也不想提。童年如此宝贵的不断咀嚼的回忆,如果付诸于文字,变成了一种出卖。鲁迅先生说张口必定空虚,所以并不想提。更何况,伴随采蘑菇的经历总是让我想起在那个山头被结束冬眠的几头蛇追杀的恐怖记忆。
之所以聊起童年这些记忆,也聊起大河,是因为南方无非是山山水水。每次一回家母亲总是说我为何把房门紧闭不出,因为在内心深处,我对于目前乡村状态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隐隐约约是绝望的。就像鲁迅先生告别了百草园,告别了社戏,告别了半夜回来去偷毛豆煮了吃的过去,甚至是告别了闰土。但是那些经历会不断依然重演,就算在我小学时候,沿河的社戏也是热闹的,有人赌博,有人集市,也有成年的已婚的未婚的人类们在打情骂俏。而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兴许也就是忽然两三年的时日,这些都开始消失了。这并不代表是好还是坏,如果我童年时代也有电视可看,也有平板可以玩,那些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游乐也很无趣吧,无论我多么喜欢爬树钓龙虾,都无法阻挡我当时对铁胆火车侠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骆一禾是我很喜欢的诗人,无非是喜欢他的几句诗,他说:
“通过河流,我们获得有爱情的城市,有爱情的身体”
城市未必是今日的城市,今日的城市未必需要河流,一切可能都变化了异化了,恍惚之间,我的伊甸园也好,生命的涌动也好,都敌不过这首诗。这兴许就和宗教一样,无论是祈祷,还是跪拜,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卑微,看到伟大的偶像,用废名的词来说,妙境庄严。
附《大河》未完成:
大河在山岗之下
山岗上有青草
大河波光粼粼 风吹过
大河安静的流淌 青草舞蹈
太阳升起来 大河泛起银色
月亮升起来 大河泛起银色
大河流淌 大河永不负舟 大河永不载舟
这是我心目中的伊甸园。而事实上,这个伊甸园只是我小时候放牛的场景,当然没有大榕树。大榕树只是在村口系牛的地方才有,周遭都被牛粪堆起来,臭烘烘的。在我们村子翻过一个山头,有一块很适合放牛的平滩,我们叫做“观音滩”。大概是去附近村子两座桥之间的范围,绵延着大概有两三公里的样子。平滩的中间被一条大河所分开,两侧都是很适合用来放牛的,人们就在这摊上优雅自在的放牛,牛就在这摊上怡然自得的吃草,大河之上,生命丰盛,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我突然想起来了废名,我的童年生活与废名不远,而如今再回过头去看甚至有科幻大片中的纪元前的感觉。几乎我们都抛弃了古典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我不知道我对于现代隐隐约约的反抗来自于何处,在这观音滩上有我太多的童年回忆,在夏天的时候去钓龙虾,冬天的时候从山头上有一处急坡,是以前小煤矿的遗迹,从那之上用一些灌木丛的树枝加之以厚厚的树叶用山上的草藤固定,便成了一个可以用来俯冲的坐骑。我大概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再也没有去过观音滩了,大概四五年前想过去,结果翻过山头的时候,山上建起来了养猪场,是封闭管理的,路已经隔断了。更不必提春天采蘑菇的经历,也不想提。童年如此宝贵的不断咀嚼的回忆,如果付诸于文字,变成了一种出卖。鲁迅先生说张口必定空虚,所以并不想提。更何况,伴随采蘑菇的经历总是让我想起在那个山头被结束冬眠的几头蛇追杀的恐怖记忆。
之所以聊起童年这些记忆,也聊起大河,是因为南方无非是山山水水。每次一回家母亲总是说我为何把房门紧闭不出,因为在内心深处,我对于目前乡村状态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隐隐约约是绝望的。就像鲁迅先生告别了百草园,告别了社戏,告别了半夜回来去偷毛豆煮了吃的过去,甚至是告别了闰土。但是那些经历会不断依然重演,就算在我小学时候,沿河的社戏也是热闹的,有人赌博,有人集市,也有成年的已婚的未婚的人类们在打情骂俏。而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兴许也就是忽然两三年的时日,这些都开始消失了。这并不代表是好还是坏,如果我童年时代也有电视可看,也有平板可以玩,那些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游乐也很无趣吧,无论我多么喜欢爬树钓龙虾,都无法阻挡我当时对铁胆火车侠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骆一禾是我很喜欢的诗人,无非是喜欢他的几句诗,他说:
“通过河流,我们获得有爱情的城市,有爱情的身体”
城市未必是今日的城市,今日的城市未必需要河流,一切可能都变化了异化了,恍惚之间,我的伊甸园也好,生命的涌动也好,都敌不过这首诗。这兴许就和宗教一样,无论是祈祷,还是跪拜,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卑微,看到伟大的偶像,用废名的词来说,妙境庄严。
附《大河》未完成:
大河在山岗之下
山岗上有青草
大河波光粼粼 风吹过
大河安静的流淌 青草舞蹈
太阳升起来 大河泛起银色
月亮升起来 大河泛起银色
大河流淌 大河永不负舟 大河永不载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