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孩子的大脑还没准备好
● 为什么孩子清楚地知道“不用害怕”,可还是那么胆小?
● 为什么孩子清楚地知道“不该打人”,可还是会打人?
●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其实很开心,可早晨还是要黏住妈妈不放?
● 又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应该对孩子再多点耐心,可还是想冲他/她发火?
情绪“不合理”,为什么还会有?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养育中最大的无奈和困扰,莫过于孩子种种“不合理”、“不应该”、“没必要”的害怕、愤怒和伤心。好消息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突飞猛进,不仅逐渐解开了我们以往的困惑,也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生理角度的参考依据。
让我们先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说起。
人脑中的“理智系统”(也称“意识”),一个更精密的系统,能够对信息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但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判断。与之相反,“情绪系统”接收信息在先、处理速度更快,并下达行动指令,尽管它的判断有可能不够准确。情绪,是人脑在进化中所遗留的原始生存功能。
由于脑部生理结构的原因,情绪系统接受信息在先,处理速度更快,因此情绪反应产生在先,理智反应产生在后。
情绪和理智,谁说了算?
情绪,一旦产生,也是一个主观性事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不应该”、“没必要”的害怕、生气和伤心,都是人脑的生理本能,它们来自特定的脑部区域,而大部分情绪区域是在理智(意识)区域之外的。因此从理论上,面对他人情绪(无论是孩子的还是大人的)时,我们如果想与对方保持关系、继续沟通,那么首先必须“接受”对方的情绪,而不是质疑“你为什么害怕”,更不是指责“你太不应该生气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情绪是很难时时做到的。)
情绪与理智的关系,首先是: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受理智(意识)的控制。因此,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存在与否。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逆来顺受,因为: 情绪与行为,是两件事。“生气”是情绪,“打人”是行为。
情绪与理智的关系,还包括:足够成熟和健康的理智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可能导致的行为,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调节情绪。
这么说,还是“理智”说了算?不一定,上面的描述中有一个重要的形容词:足够成熟和健康。对于如何定义“成熟和健康”,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至少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年人的大脑并不都足够健康,大量成人(包括我自己)的理智系统,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有效控制情绪的。比如我们在老板面前的克制能力,到了孩子面前就经常会大幅下降,此时的理智通常不去控制情绪,而是帮着情绪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惩罚你是为了你的将来!
孩子的大脑中,谁说了算?
就算到目前为止,孩子的大脑发育一切正常,但那也还远远没有“成熟”。
神经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大脑中,情绪系统已经成熟运转,而理智系统还非常稚嫩。因此,要求孩子用“弱小”的理智去控制“强大”的情绪,是不符合他的生理现状的。
对于害怕恐龙的孩子,我们就不能要求他单凭“世界上已经没有恐龙”的事实,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情绪,是孩子行为的总指挥,这是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孩子,所有“不合理”的行为,都不是他“有意识”去做的,都是在情绪的操控下自动发生的,而他自己实际上也不愿意打人、也不愿意发脾气、更不愿意胆小。孩子不是不懂道理,他只是由于大脑发育的生理现状,暂时不能用道理来控制情绪。
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合理”情绪(比如生气),我们必须接受,而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比如打人),我们当然有责任去改变。但是,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必须针对他行为背后的情绪想办法。而对于情绪,传统的批评、惩罚,以及新式的“讲道理”、“冷处理”,不仅没用,而且往往会火上浇油。
针对早期养育中的情绪发展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舒尔(Allan Schore)博士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External Regulator),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接纳情绪”已经很难,“帮孩子调节情绪”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我自己,就在昨天接儿子放学的路上,儿子因为学校活动不顺利而心情低落,但是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接纳情绪(更谈不上帮助调节了),反而是责备:“干嘛发这么大脾气呀!”
有人说,养孩子其实就是在重新养自己,我非常同意。毕竟,情绪系统也在我们的大脑中时刻运转着,而我们小时候并没有人充当“外部调节器”。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完成自我调节。过程会很漫长,但并不晚。
● 为什么孩子清楚地知道“不该打人”,可还是会打人?
●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其实很开心,可早晨还是要黏住妈妈不放?
● 又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应该对孩子再多点耐心,可还是想冲他/她发火?
![]() |
情绪“不合理”,为什么还会有?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养育中最大的无奈和困扰,莫过于孩子种种“不合理”、“不应该”、“没必要”的害怕、愤怒和伤心。好消息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突飞猛进,不仅逐渐解开了我们以往的困惑,也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生理角度的参考依据。
让我们先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说起。
人脑中的“理智系统”(也称“意识”),一个更精密的系统,能够对信息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但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判断。与之相反,“情绪系统”接收信息在先、处理速度更快,并下达行动指令,尽管它的判断有可能不够准确。情绪,是人脑在进化中所遗留的原始生存功能。
由于脑部生理结构的原因,情绪系统接受信息在先,处理速度更快,因此情绪反应产生在先,理智反应产生在后。
情绪和理智,谁说了算?
情绪,一旦产生,也是一个主观性事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不应该”、“没必要”的害怕、生气和伤心,都是人脑的生理本能,它们来自特定的脑部区域,而大部分情绪区域是在理智(意识)区域之外的。因此从理论上,面对他人情绪(无论是孩子的还是大人的)时,我们如果想与对方保持关系、继续沟通,那么首先必须“接受”对方的情绪,而不是质疑“你为什么害怕”,更不是指责“你太不应该生气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情绪是很难时时做到的。)
情绪与理智的关系,首先是: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受理智(意识)的控制。因此,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存在与否。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逆来顺受,因为: 情绪与行为,是两件事。“生气”是情绪,“打人”是行为。
情绪与理智的关系,还包括:足够成熟和健康的理智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可能导致的行为,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调节情绪。
这么说,还是“理智”说了算?不一定,上面的描述中有一个重要的形容词:足够成熟和健康。对于如何定义“成熟和健康”,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至少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年人的大脑并不都足够健康,大量成人(包括我自己)的理智系统,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有效控制情绪的。比如我们在老板面前的克制能力,到了孩子面前就经常会大幅下降,此时的理智通常不去控制情绪,而是帮着情绪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惩罚你是为了你的将来!
孩子的大脑中,谁说了算?
就算到目前为止,孩子的大脑发育一切正常,但那也还远远没有“成熟”。
神经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大脑中,情绪系统已经成熟运转,而理智系统还非常稚嫩。因此,要求孩子用“弱小”的理智去控制“强大”的情绪,是不符合他的生理现状的。
对于害怕恐龙的孩子,我们就不能要求他单凭“世界上已经没有恐龙”的事实,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情绪,是孩子行为的总指挥,这是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孩子,所有“不合理”的行为,都不是他“有意识”去做的,都是在情绪的操控下自动发生的,而他自己实际上也不愿意打人、也不愿意发脾气、更不愿意胆小。孩子不是不懂道理,他只是由于大脑发育的生理现状,暂时不能用道理来控制情绪。
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合理”情绪(比如生气),我们必须接受,而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比如打人),我们当然有责任去改变。但是,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必须针对他行为背后的情绪想办法。而对于情绪,传统的批评、惩罚,以及新式的“讲道理”、“冷处理”,不仅没用,而且往往会火上浇油。
针对早期养育中的情绪发展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舒尔(Allan Schore)博士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External Regulator),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接纳情绪”已经很难,“帮孩子调节情绪”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我自己,就在昨天接儿子放学的路上,儿子因为学校活动不顺利而心情低落,但是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接纳情绪(更谈不上帮助调节了),反而是责备:“干嘛发这么大脾气呀!”
有人说,养孩子其实就是在重新养自己,我非常同意。毕竟,情绪系统也在我们的大脑中时刻运转着,而我们小时候并没有人充当“外部调节器”。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完成自我调节。过程会很漫长,但并不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