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的流水账(2)
堪培拉的艺术
造访堪培拉之前虽然知道在澳洲赫赫有名的国立美术馆,但还是不会把这个政治首都和艺术挂上号。这次旅程另外一个让我诧异之处便是这个新城市的艺术气息。比如Manuka Village有一个专画城市景观的本地艺术家Mick Ashley,画风有点像以色列动画片Waltz with Bashir。他的画都很简单,就是城市生活里的一些普通瞬间,比如午后湖畔,能看到黑山上的Telstra塔;再比如一个小小的书店门脸,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停下来在门口翻翻书。而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幅是街道上的一个普通转弯,路边草坪上有一群白色大凤冠鹦鹉在闷头吃草籽。具有鲜黄冠羽的白色大凤冠鹦鹉是澳洲东部的常见鸟,我在《悉尼的鸟》中专门写过这些脾气暴躁却又单纯可爱的大鹦鹉们。对我而言一群鹦鹉在绿草坪上默默啃草籽是一个非常具有澳大利亚气质的景色,不仅悉尼有,堪培拉有,珀斯也很多(当然珀斯是澳洲大陆西岸,常见的鹦鹉种类是胸脯玫瑰红的"西长嘴凤头鹦鹉",而不是大凤冠鹦鹉)。澳洲人对这些大鹦鹉们习以为常,并不对鸟与景色合而为一的"天堂之境"有什么慨叹。Mick Ashley用墨绿与灰褐和白色来描述这个场景,并没有强调鹦鹉脑袋上鲜明的黄色凤冠,画面整体颜色都偏灰暗,以显示场景的“日常感”,非常传神。
再比如Kingston区的玻璃艺术工坊,不仅可以看展览,看艺术学校的学生们上制玻璃课,更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制作各种玻璃艺术品的实景,有一些作品还非常惊艳而有趣。这其中最让我欣赏的是工坊里的获奖艺术家Kirstie Rea。她的“玻璃丝巾”系列非常让人难以置信,坚硬的玻璃竟能显示出丝绸般的柔软、褶皱和光泽。工坊里有免费导游,聊得起劲了还带我们进入到了艺术家们工作的区域近距离参观,甚至和Kirstie本人谈了半天。比如她出展的“丰富的杏”系列,就是她童年时家里后院杏子成熟,妈妈带全家赶制杏酱的回忆。橘色的玻璃营造出的是杏子精华与味道从瓶里溢出漫延滴垂的瞬间,固体的玻璃于是化成了流动的记忆。
玻璃艺术工坊的旁边是旧公车站改造而来的艺术品市场,周日赶集,还兼卖蔬果早点,热闹非凡。而不远处的Griffith区也布满各种艺术品小店,可见这个年轻的城市对艺术的追求还是相当丰富的。在城外不远的国家植物园(The National Arboretum)也有艺术,奶农山顶上的巨型老鹰和它的窝俯瞰城市;就连半夜加油,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加油站边都有个小艺廊,高高橱窗里一只陶瓷狗好奇地盯着我这个夜半访客。
市场里卖现烤坚果的大叔,我喜欢他的笑
新出炉的面包
国家植物园奶农山顶景色
半夜回头看我的陶瓷狗 ^_^
有艺术的地方就有咖啡馆。堪培拉的露天咖啡馆也相当多,虽比不上珀斯Fremantle的规模,周末热闹起来却也相当好看,尤其伯利·格里芬湖畔Kingston区靠水的半条餐馆街。我们在Local Press Cafe吃早点,盘子端上来那色彩就是一幅画。Griffith区著名的Patissez疯狂奶昔店的奶昔这次也终于得见真容,果真卡路里堆叠到死,不健康地漂亮极了。市区里备受好评的Pho Phu Quoc越南餐馆也相当惊艳,完全没有一般越菜馆给人油腻腻的印象。难怪人家说堪培拉是澳洲人均餐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起码在吃上,这个小城市还真是半点都不马虎。
造访堪培拉之前虽然知道在澳洲赫赫有名的国立美术馆,但还是不会把这个政治首都和艺术挂上号。这次旅程另外一个让我诧异之处便是这个新城市的艺术气息。比如Manuka Village有一个专画城市景观的本地艺术家Mick Ashley,画风有点像以色列动画片Waltz with Bashir。他的画都很简单,就是城市生活里的一些普通瞬间,比如午后湖畔,能看到黑山上的Telstra塔;再比如一个小小的书店门脸,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停下来在门口翻翻书。而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幅是街道上的一个普通转弯,路边草坪上有一群白色大凤冠鹦鹉在闷头吃草籽。具有鲜黄冠羽的白色大凤冠鹦鹉是澳洲东部的常见鸟,我在《悉尼的鸟》中专门写过这些脾气暴躁却又单纯可爱的大鹦鹉们。对我而言一群鹦鹉在绿草坪上默默啃草籽是一个非常具有澳大利亚气质的景色,不仅悉尼有,堪培拉有,珀斯也很多(当然珀斯是澳洲大陆西岸,常见的鹦鹉种类是胸脯玫瑰红的"西长嘴凤头鹦鹉",而不是大凤冠鹦鹉)。澳洲人对这些大鹦鹉们习以为常,并不对鸟与景色合而为一的"天堂之境"有什么慨叹。Mick Ashley用墨绿与灰褐和白色来描述这个场景,并没有强调鹦鹉脑袋上鲜明的黄色凤冠,画面整体颜色都偏灰暗,以显示场景的“日常感”,非常传神。
![]() |
![]() |
![]() |
再比如Kingston区的玻璃艺术工坊,不仅可以看展览,看艺术学校的学生们上制玻璃课,更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制作各种玻璃艺术品的实景,有一些作品还非常惊艳而有趣。这其中最让我欣赏的是工坊里的获奖艺术家Kirstie Rea。她的“玻璃丝巾”系列非常让人难以置信,坚硬的玻璃竟能显示出丝绸般的柔软、褶皱和光泽。工坊里有免费导游,聊得起劲了还带我们进入到了艺术家们工作的区域近距离参观,甚至和Kirstie本人谈了半天。比如她出展的“丰富的杏”系列,就是她童年时家里后院杏子成熟,妈妈带全家赶制杏酱的回忆。橘色的玻璃营造出的是杏子精华与味道从瓶里溢出漫延滴垂的瞬间,固体的玻璃于是化成了流动的记忆。
![]() |
![]() |
![]() |
玻璃艺术工坊的旁边是旧公车站改造而来的艺术品市场,周日赶集,还兼卖蔬果早点,热闹非凡。而不远处的Griffith区也布满各种艺术品小店,可见这个年轻的城市对艺术的追求还是相当丰富的。在城外不远的国家植物园(The National Arboretum)也有艺术,奶农山顶上的巨型老鹰和它的窝俯瞰城市;就连半夜加油,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加油站边都有个小艺廊,高高橱窗里一只陶瓷狗好奇地盯着我这个夜半访客。
![]() |
![]() |
市场里卖现烤坚果的大叔,我喜欢他的笑
![]() |
新出炉的面包
![]() |
国家植物园奶农山顶景色
![]() |
![]() |
![]() |
半夜回头看我的陶瓷狗 ^_^
![]() |
有艺术的地方就有咖啡馆。堪培拉的露天咖啡馆也相当多,虽比不上珀斯Fremantle的规模,周末热闹起来却也相当好看,尤其伯利·格里芬湖畔Kingston区靠水的半条餐馆街。我们在Local Press Cafe吃早点,盘子端上来那色彩就是一幅画。Griffith区著名的Patissez疯狂奶昔店的奶昔这次也终于得见真容,果真卡路里堆叠到死,不健康地漂亮极了。市区里备受好评的Pho Phu Quoc越南餐馆也相当惊艳,完全没有一般越菜馆给人油腻腻的印象。难怪人家说堪培拉是澳洲人均餐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起码在吃上,这个小城市还真是半点都不马虎。
![]() |
![]() |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