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告别》
今天在微信上看到一条消息:“呼和浩特地标:标准放映厅拆除”,突然地,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看过的电影《告别》,这部片子正是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标准放映厅为背景。内蒙厂、标放,承载着我们这代人很多的回忆,标放的拆除,也许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一种带有仪式意味的告别,就像那部电影,是女儿对父亲的怀念和告别。
电影《告别》,一部温情的、真实的、有着蒙古人生活细节的影片,打动着我,让我在观影时几度落泪,现在想起仍是心怀怅然。
说来也有意思,影片在央视电影频道播放那天,已近深夜,习惯晚睡的我打算再对电视进行一番巡礼,一个个频道换过去,突然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涂门大哥。与涂门大哥相识也有年头了,自从他回到呼伦贝尔,已是好久未见,荧幕上的他似乎老了一些,头发花白了,而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却是涂门大哥说着一口呼和浩特味道的普通话,还自称“爷”,我一个人对着屏幕乐了半天,以前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经常给我们表演呼和浩特普通话,每次都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看着看着,我却慢慢笑不出来了,可能因为我是蒙古人,又有着父亲患癌去世的经历,影片中太多的细节,一次次击中我心中最不能触碰又永远存在的柔软,一次次泣不成声。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患癌,女儿回国,父女之间的冲突与思想碰撞,另一条是女儿与男友,彼此依赖又不断挣扎想脱离的纠结。看似两种矛盾,却总归归于一种情绪,那就是女儿对自己状态的不满,对束缚自己的爱的挣扎。父女之间,恋人之间,以爱为名的控制,换来不断地挣扎、逃离,随着父亲病越来越重,女儿也终于与恋人分手,这是一种告别,对青春、对自我的不解的告别。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只有亲人得过癌症的人才能理解。医院里同病房人的呻吟,父亲对着镜子剃去的头发,坐在凳子上边开玩笑边洗澡,一切都那样真实又细腻。父亲侧躺的时候,两腿之间总是夹着一个靠垫,那是因为生病的人太过虚弱,身体都不能支撑一条腿的重量,夹个垫子会更舒服,这是健康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影片中的父女沟通很少,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总是呵斥、否定,可在父亲最后夜晚不能入睡,女儿给父亲把垫子递过去时,父亲停顿了两秒,说:“谢谢啊”。昏黄的灯光下,眼泪顺着父亲的面颊悄悄流下,背后的女儿坐在黑暗中,蜷缩着,似乎已经隐没在墙壁里。看到这里,让我想起自己,父亲在最后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弥留之际突然睁开眼睛,看着我用蒙语对我说:“我的女儿!”那种痛惜、那种不甘、那种感谢,都浓缩在一句话一个眼神里。
影片中的奶奶总是对孙女说着蒙古话,说着父亲儿时的事情,孙女不会说蒙古语,却能听懂奶奶的话,听得懂却不会说,即使听不大懂却能理解,这种感觉,是所有在城里长大的蒙古孩子共有的。
姑姑为了父亲的病找的各种偏方,每日在成吉思汗像前的祈祷,放飞的小鸟。还有,奶奶对父亲用蒙古语低声的呼唤:“我的儿子”,这些细节,就是蒙古人的日常生活。看起来亲切又熟悉,传递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父亲回到内蒙古,在标放的影厅里看《悲情布鲁克》,一匹马从悬崖上跌落的片段,让父亲看着流泪了,这是父亲导演的片子。骏马在蒙古人心里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跌落的骏马象征着英雄的失落和无奈。看到这个时候,我心里突然一动,马上上网一查,才知道《告别》是赛夫的女儿博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要知道,《悲情布鲁克》是赛夫导演最经典的影片,这也是一种告别吧,是影片中的父亲对自己的告别。《悲情布鲁克》中四个蒙古汉子骑马喝酒的镜头在《告别》的最后又一次演出,删去了原有的配乐,黑白的影像,沉默的,酒壶在马背上传来递去,这个镜头不知看过多少遍,却从来没有这次看起来这样心情激荡。也许,这种方式是对塞夫导演最深情的告别,也是女儿对父亲献上的最真情的敬意和怀念。
后来我看了一些影评,谈到影片固定镜头的运用,我不是专业的,也不明白具体的意思。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影片运用镜像来表现的手法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父女之间的共处、恋人之间的争吵,没有正面的镜头,却能看到镜像中的影子,身体语言传递着强烈的碰撞与矛盾,却犹如不真实的镜中影像。真实与虚幻,矛盾又统一,给人很深的动心。
如果说,《告别》有什么不足,场景的切换有时会略显生涩,博格娜的表演在涂门、艾丽娅这些老戏骨面前略显拘谨,还有,片中女儿说:“父亲死后,几次梦到父亲,都是父亲在鱼缸中,身上的皮肤一块块溃烂。”我没太看明白,这代表着什么样的象征意味,不知道有没有高人能指点一二。
电影《告别》,一部温情的、真实的、有着蒙古人生活细节的影片,打动着我,让我在观影时几度落泪,现在想起仍是心怀怅然。
说来也有意思,影片在央视电影频道播放那天,已近深夜,习惯晚睡的我打算再对电视进行一番巡礼,一个个频道换过去,突然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涂门大哥。与涂门大哥相识也有年头了,自从他回到呼伦贝尔,已是好久未见,荧幕上的他似乎老了一些,头发花白了,而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却是涂门大哥说着一口呼和浩特味道的普通话,还自称“爷”,我一个人对着屏幕乐了半天,以前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经常给我们表演呼和浩特普通话,每次都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看着看着,我却慢慢笑不出来了,可能因为我是蒙古人,又有着父亲患癌去世的经历,影片中太多的细节,一次次击中我心中最不能触碰又永远存在的柔软,一次次泣不成声。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患癌,女儿回国,父女之间的冲突与思想碰撞,另一条是女儿与男友,彼此依赖又不断挣扎想脱离的纠结。看似两种矛盾,却总归归于一种情绪,那就是女儿对自己状态的不满,对束缚自己的爱的挣扎。父女之间,恋人之间,以爱为名的控制,换来不断地挣扎、逃离,随着父亲病越来越重,女儿也终于与恋人分手,这是一种告别,对青春、对自我的不解的告别。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只有亲人得过癌症的人才能理解。医院里同病房人的呻吟,父亲对着镜子剃去的头发,坐在凳子上边开玩笑边洗澡,一切都那样真实又细腻。父亲侧躺的时候,两腿之间总是夹着一个靠垫,那是因为生病的人太过虚弱,身体都不能支撑一条腿的重量,夹个垫子会更舒服,这是健康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影片中的父女沟通很少,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总是呵斥、否定,可在父亲最后夜晚不能入睡,女儿给父亲把垫子递过去时,父亲停顿了两秒,说:“谢谢啊”。昏黄的灯光下,眼泪顺着父亲的面颊悄悄流下,背后的女儿坐在黑暗中,蜷缩着,似乎已经隐没在墙壁里。看到这里,让我想起自己,父亲在最后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弥留之际突然睁开眼睛,看着我用蒙语对我说:“我的女儿!”那种痛惜、那种不甘、那种感谢,都浓缩在一句话一个眼神里。
影片中的奶奶总是对孙女说着蒙古话,说着父亲儿时的事情,孙女不会说蒙古语,却能听懂奶奶的话,听得懂却不会说,即使听不大懂却能理解,这种感觉,是所有在城里长大的蒙古孩子共有的。
姑姑为了父亲的病找的各种偏方,每日在成吉思汗像前的祈祷,放飞的小鸟。还有,奶奶对父亲用蒙古语低声的呼唤:“我的儿子”,这些细节,就是蒙古人的日常生活。看起来亲切又熟悉,传递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父亲回到内蒙古,在标放的影厅里看《悲情布鲁克》,一匹马从悬崖上跌落的片段,让父亲看着流泪了,这是父亲导演的片子。骏马在蒙古人心里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跌落的骏马象征着英雄的失落和无奈。看到这个时候,我心里突然一动,马上上网一查,才知道《告别》是赛夫的女儿博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要知道,《悲情布鲁克》是赛夫导演最经典的影片,这也是一种告别吧,是影片中的父亲对自己的告别。《悲情布鲁克》中四个蒙古汉子骑马喝酒的镜头在《告别》的最后又一次演出,删去了原有的配乐,黑白的影像,沉默的,酒壶在马背上传来递去,这个镜头不知看过多少遍,却从来没有这次看起来这样心情激荡。也许,这种方式是对塞夫导演最深情的告别,也是女儿对父亲献上的最真情的敬意和怀念。
后来我看了一些影评,谈到影片固定镜头的运用,我不是专业的,也不明白具体的意思。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影片运用镜像来表现的手法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父女之间的共处、恋人之间的争吵,没有正面的镜头,却能看到镜像中的影子,身体语言传递着强烈的碰撞与矛盾,却犹如不真实的镜中影像。真实与虚幻,矛盾又统一,给人很深的动心。
如果说,《告别》有什么不足,场景的切换有时会略显生涩,博格娜的表演在涂门、艾丽娅这些老戏骨面前略显拘谨,还有,片中女儿说:“父亲死后,几次梦到父亲,都是父亲在鱼缸中,身上的皮肤一块块溃烂。”我没太看明白,这代表着什么样的象征意味,不知道有没有高人能指点一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