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并没有
我是拥有幸福童年的人,小时候很调皮,提起死老鼠的尾巴往别人身上扔,翻墙,爬树偷别人家的果子,把家里翻的一团糟。诸如此类的举动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一件一件讲出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如果说小时候因为这些事挨过爸妈胖揍就是不幸的话,那么我觉得所有人都是不幸的。
我有些健忘,很多事我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直到一个失眠的晚上,我又听见了久违的大货车的声音。大货车载着货物高速行驶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尤其是在凌晨,特别明显,好像带着风,带着很多看不见的东西,那种声音很遥远,很容易让我冥想。也很容易勾起回忆。这些回忆零零散散的撒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像沙砾一样吹不走,又收拾不干净。而这种呼啸的声音,我只在阿姨家听过。
七岁那年,爸妈和一个阿姨交好,阿姨在戈壁滩旁开了一家小的公路商店,我们经常把桌子支到室外,头顶着天,脚下睬着沙粒,吃着阿姨做的香喷喷的晚饭,旁边一条狗和几只鸭子嬉戏玩闹着,戈壁滩上空的星星,红色晚霞的山沟沟,山沟沟里积累的雨水,黝黑干瘪的放羊老汉,走了一晚上的高老庄(真的叫高老庄),高老庄饭店里臃肿的小姐(就是小姐,不干别的),断了尾巴的壁虎,玻璃上的苍蝇屎,被淹死的小鸭子(或者又怎么死的,但我认为是淹死的),围满石头的鸭子墓,堆满大便的桥洞子,下雪天追逐的野兔,跑大车(前四后八重型卡车)戴大金链子的粗糙男人,妈妈走了姐姐哭闹的夜。所有的场景都随着声音一一出现。
---------------------------------------------------
以上
我本来让她详细的讲讲那段日子,但她的微信消息传来的语音撕心刺耳,又伴随着欢脱。说那不是我干的事吗。于是我问你是不是喝醉了,她说你怎么知道的。然后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写下来,但那段时光以及生命中的任何时光她都能感觉得到对她而言是挺重要的,可能有时回忆起来又能令她深陷迷离。
她2009年写了一句话:懦弱就是灵魂的下跪。
有人觉得这句话写的片面。
现在的大家在得出结论前都很小心的背后做一堆论证。然后他们只会让摆了一地的道理,和别人的废话来“自我教育”。所以说话的时候其实是不自信,如果说的前后能加上或引用些书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或他们的观点,才能稍稍心安。因为你尽管说错了,担责任的不是你而是你接受信息的渠道。其实可笑的是,说你错的人或许也是进行了上述的一番“自我教育”才会说你错。这感觉就像一个看了美妆杂志的女人认为自己只有涂半斤粉底才能让对面的男人会喜欢她,而对面的男人会为了不让对方认为自己很没礼貌会说你今天真美。
有些人会说你不懂还不从书上学还搁这得得得,摆道理是为了让你知道什么是对的,活该你总把事情想得片面,你太不理智太冲动。但我只知道,我小时候的邻居是个为救翻轨火车不顾危险而烧的面目全非的没什么知识的勇敢男人,而不是等着火车烧光再奋勇的准备材料炮轰政府铁路基建不安全的伟大的知识精英。你可以说我的邻居傻、冲动,我不想说什么,只想对你笑笑。
自己经历过的,才是真实的。凭什么别人说是真就是真的。
尽管年轻时内心的想法生猛,但它茁壮、真实。
她早些年的状态,而且影响到我的,就是这种要直于面对自己想法与冲动。想什么就做,想说什么就说。往往可能过后更明白点什么。就好比当初年少时做些翻墙头逃课、聚众斗殴、抽烟斗酒的事情并不是多糟,因为当真的疯几次后会觉得其实这样也有点无聊。可有些人一直内心想翻却一次也没翻过。还因为嫉妒去给老师打报告或者制造舆论去诋毁。结果只能导致这种人发育不良。
不管怎么样,至少她和我还有周围的一群人,至少真的有过壮丽青春。
但往往人这事情不这么简单,一往无前也伴随着磕磕绊绊。她也说过在某些方面自己却是个很被动的人。被动到去接受一些本不该接受的人或者事情交朋友如此,谈恋爱也是如此。自己抉择的结果往往得到的是挫败感。所以变得胆小了。可我知道她还在一往无前。记得我两有次走在环城路上,走累了于是坐在马路边看星星,那天很冷。她给我说她想过在午夜的马路上赤脚踩着白线前行。于是在一个夜晚她付诸实践了。我问她然后感觉怎样,她说很有感觉。只是回去要好好洗脚了。
几年后她又写:想要流浪就没有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就不会再去流浪。我想要流浪,可我不能没有温暖的家。所以其实她自我也很矛盾。像她说喜欢三毛,也想乘年轻去多看看多走走。所谓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种论调在我们曾吵架时我还讽刺过她,我说比起你喜欢三毛实际上你是更喜欢拥有一个为时刻准备为你所为擦屁股的荷西。当然她后来还是抛开了一切阻碍只身一人成功登上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
也可能是为了追逐什么也好、证明什么也好,我貌似知道但好像也不知道。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她的生死,但最后她还是从新疆回来了,然后继续在南方这个不大的城市里醉着完成最后的学业。
她,或许就是只无脚鸟。
因为年轻,你追随听过的声音
因为记忆,我渴望所有还未发生的事情
对了,我也和她处过对象,只是最后的结果都是彼此给对方留下重击。但终归还是又他妈的会聊着些话题.......
我有些健忘,很多事我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直到一个失眠的晚上,我又听见了久违的大货车的声音。大货车载着货物高速行驶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尤其是在凌晨,特别明显,好像带着风,带着很多看不见的东西,那种声音很遥远,很容易让我冥想。也很容易勾起回忆。这些回忆零零散散的撒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像沙砾一样吹不走,又收拾不干净。而这种呼啸的声音,我只在阿姨家听过。
七岁那年,爸妈和一个阿姨交好,阿姨在戈壁滩旁开了一家小的公路商店,我们经常把桌子支到室外,头顶着天,脚下睬着沙粒,吃着阿姨做的香喷喷的晚饭,旁边一条狗和几只鸭子嬉戏玩闹着,戈壁滩上空的星星,红色晚霞的山沟沟,山沟沟里积累的雨水,黝黑干瘪的放羊老汉,走了一晚上的高老庄(真的叫高老庄),高老庄饭店里臃肿的小姐(就是小姐,不干别的),断了尾巴的壁虎,玻璃上的苍蝇屎,被淹死的小鸭子(或者又怎么死的,但我认为是淹死的),围满石头的鸭子墓,堆满大便的桥洞子,下雪天追逐的野兔,跑大车(前四后八重型卡车)戴大金链子的粗糙男人,妈妈走了姐姐哭闹的夜。所有的场景都随着声音一一出现。
---------------------------------------------------
以上
我本来让她详细的讲讲那段日子,但她的微信消息传来的语音撕心刺耳,又伴随着欢脱。说那不是我干的事吗。于是我问你是不是喝醉了,她说你怎么知道的。然后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写下来,但那段时光以及生命中的任何时光她都能感觉得到对她而言是挺重要的,可能有时回忆起来又能令她深陷迷离。
她2009年写了一句话:懦弱就是灵魂的下跪。
有人觉得这句话写的片面。
现在的大家在得出结论前都很小心的背后做一堆论证。然后他们只会让摆了一地的道理,和别人的废话来“自我教育”。所以说话的时候其实是不自信,如果说的前后能加上或引用些书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或他们的观点,才能稍稍心安。因为你尽管说错了,担责任的不是你而是你接受信息的渠道。其实可笑的是,说你错的人或许也是进行了上述的一番“自我教育”才会说你错。这感觉就像一个看了美妆杂志的女人认为自己只有涂半斤粉底才能让对面的男人会喜欢她,而对面的男人会为了不让对方认为自己很没礼貌会说你今天真美。
有些人会说你不懂还不从书上学还搁这得得得,摆道理是为了让你知道什么是对的,活该你总把事情想得片面,你太不理智太冲动。但我只知道,我小时候的邻居是个为救翻轨火车不顾危险而烧的面目全非的没什么知识的勇敢男人,而不是等着火车烧光再奋勇的准备材料炮轰政府铁路基建不安全的伟大的知识精英。你可以说我的邻居傻、冲动,我不想说什么,只想对你笑笑。
自己经历过的,才是真实的。凭什么别人说是真就是真的。
尽管年轻时内心的想法生猛,但它茁壮、真实。
她早些年的状态,而且影响到我的,就是这种要直于面对自己想法与冲动。想什么就做,想说什么就说。往往可能过后更明白点什么。就好比当初年少时做些翻墙头逃课、聚众斗殴、抽烟斗酒的事情并不是多糟,因为当真的疯几次后会觉得其实这样也有点无聊。可有些人一直内心想翻却一次也没翻过。还因为嫉妒去给老师打报告或者制造舆论去诋毁。结果只能导致这种人发育不良。
不管怎么样,至少她和我还有周围的一群人,至少真的有过壮丽青春。
但往往人这事情不这么简单,一往无前也伴随着磕磕绊绊。她也说过在某些方面自己却是个很被动的人。被动到去接受一些本不该接受的人或者事情交朋友如此,谈恋爱也是如此。自己抉择的结果往往得到的是挫败感。所以变得胆小了。可我知道她还在一往无前。记得我两有次走在环城路上,走累了于是坐在马路边看星星,那天很冷。她给我说她想过在午夜的马路上赤脚踩着白线前行。于是在一个夜晚她付诸实践了。我问她然后感觉怎样,她说很有感觉。只是回去要好好洗脚了。
几年后她又写:想要流浪就没有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就不会再去流浪。我想要流浪,可我不能没有温暖的家。所以其实她自我也很矛盾。像她说喜欢三毛,也想乘年轻去多看看多走走。所谓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种论调在我们曾吵架时我还讽刺过她,我说比起你喜欢三毛实际上你是更喜欢拥有一个为时刻准备为你所为擦屁股的荷西。当然她后来还是抛开了一切阻碍只身一人成功登上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
也可能是为了追逐什么也好、证明什么也好,我貌似知道但好像也不知道。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她的生死,但最后她还是从新疆回来了,然后继续在南方这个不大的城市里醉着完成最后的学业。
她,或许就是只无脚鸟。
因为年轻,你追随听过的声音
因为记忆,我渴望所有还未发生的事情
对了,我也和她处过对象,只是最后的结果都是彼此给对方留下重击。但终归还是又他妈的会聊着些话题.......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