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个人向影评
原著
从小时候开始,就不喜欢西游记的剧情。上学期间或出于好奇,或因为学校的作业将西游记看过两遍,只觉得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被迫带着三个拖油瓶去打怪,而且还被麻烦之源泉最大拖油瓶唐僧轻松克制。其中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一直是我要忍耐着怒气才看的过去的。被限制自由的强者,纵使目能识得真相,却因为地位在凡胎肉眼之下而饱受误解。真相大概总是敌不过每个人固执的认知吧。抛开孙悟空和唐僧深厚的师徒情不提,我总觉得观音给的紧箍咒一直是一种带有威胁的“调教”,美其名曰让你不再肆意妄为,实际也不过是慢性的简单粗暴的洗脑。孙悟空最后虽貌似摘了箍,却被封为佛祖,看上去功德圆满,但在我看来这个封号不过是紧箍咒的另一种体现罢了:你已是如来佛祖麾下,而且尊贵如佛祖,自然不能再与天庭酣畅淋漓地打一架。与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等一比,路上遇到的妖怪都单纯得紧,只想着吃唐僧肉长生不老,无论什么计谋都是为了这个简单的目标。所以孙悟空大多数的妖怪都可以轻松解决,少数的那几个都是有特殊技能的,都是有家长的,所以孙悟空也只要把熊孩子们领回家去就可以了。敢情八十一难只是个需要填满的形式,观音如来只要聚集一下地上的野孩子,怂恿一下各路神仙家里不安分的熊孩子,最后再用万能的敲门砖——金钱换一下就过关了。所以西天取经的过程在我看来非常儿戏,让人哭笑不得。另外说说原著里的唐僧,让我莫名想到动漫里一种属性:圣母。唐玄奘想要普渡众生的心愿可谓无可只指摘,毕竟这是一个惠及大众的目标,但很多情况下没有力量支撑的目标就仅仅只是理想。它或是对世界毫无作用,或者只能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信仰,单凭唐僧并没有实现的可能。唐僧很幸运地有了孙悟空这个冤大头徒弟,除妖都他干,救人都他救,最后并没有什么用的唐僧讲讲经文即可。因此吴承恩塑造的唐僧可以说是失败的,也可以说是成功的,这一点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
要对经典进行改编,从来都是刀尖上的舞蹈。因为只有某些方面不亚于原著的再创作,才能够被广大已经熟知原来剧情的观众接受并认可。在我看过的作品里,大概只有钢之炼金术师的03版原创是被原作者牛姨认可的另一部钢炼,可见改编之艰难。当然,我并不是想要吹三打白骨精这部电影的改编有多么的惊艳,但是它的确触动了我一些神经,导致我拖延着写出这篇影评。故事的背景设定基本与西游记原著相符,唐僧的三个徒弟性格也是忠实地还原了出来,不同的是吃与被吃地对象:唐僧和白骨精。可以说,这两个角色在三打白骨精这个剧情里面绝对不是受人欢迎的,一个是窝囊迂腐不明真相的被吃潜在股,另一个是脑袋聪明目标单纯十恶不赦的大吃货。我个人无论怎么找,都有找不到这两个人身上丝毫人性中“可爱”之处。白骨精骨子里那份对人类的仇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果说仅仅因为人妖殊途,那也太过牵强和扯淡。一般来说,善良却无能的人比明确的恶人更加难以应对,因为善良而让人无从防备,因为无能而从正义之方内部添乱,说白了就是猪队友。
于是,这部电影改动了白骨精的前世今生,给了她一个足够作为仇恨来源的人生经历,然后用她千年的咀嚼回味从侧面加深了这只妖怪的悲剧形象,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在自甘将灵魂堕入地狱的同时,白骨精又并非真的不想回头。不管是出于自尊还是其他别的因素,她还是有些在乎自己在人世间的评价,所以她不愿默默地为皇帝背下掠走孩童的罪过。明明已经宣誓和人类再无瓜葛,却又那般在乎着这个她厌恶着的社会。明明自称做妖做习惯了,但是找到机会和人谈心的时候,白骨精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讲述她最不堪的为人经历。从这一点矛盾的心理来看,她对于唐僧的度化,虽然心中有犹豫,但表面上不为所动,最后也想要自尽不去轮回。我想,这大概还是出于一种绝望吧。白骨精内心的仇恨已经容不下任何信仰的存在,她已经完全对自己所谓投胎转世的未来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合理的选择。这才是恶,并不总是以被打败或是心甘情愿被彻底度化作为结局的。
然后是唐僧。窃以为,光动动嘴皮子的劝人从善缺乏真诚,任何光辉的理想只有拥有勇气和力量并附之于行动才不至于局限在某个人的脑袋瓜里。所以我欣赏鲁鲁修胜过枢木朱雀,偏爱拉克丝而非玛丽娜。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唐僧的理想在这部影片里也是在成长的。从刚开始那种有些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慢慢变化成“我度不了你”的自问,最后则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豪气冲天。原来唐僧也可以这么厉害!然后我突然想到,原作里毕竟还是有如来座下地子金蝉子转世的设定的,这在原著体现为具有全方位的食用价值和对经文天生透彻的理解,在我看来没有更糟蹋如此NB身份的用途了。电影中,唐僧可以用自己的再一次轮回转世携带着白骨精投胎去,虽然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会耽误自己取经的时间,玄奘还是毫不犹豫。用亲身的行动践行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是幸福的,注视着他们的人们,也一定是从心底感到敬佩的吧。
从小时候开始,就不喜欢西游记的剧情。上学期间或出于好奇,或因为学校的作业将西游记看过两遍,只觉得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被迫带着三个拖油瓶去打怪,而且还被麻烦之源泉最大拖油瓶唐僧轻松克制。其中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一直是我要忍耐着怒气才看的过去的。被限制自由的强者,纵使目能识得真相,却因为地位在凡胎肉眼之下而饱受误解。真相大概总是敌不过每个人固执的认知吧。抛开孙悟空和唐僧深厚的师徒情不提,我总觉得观音给的紧箍咒一直是一种带有威胁的“调教”,美其名曰让你不再肆意妄为,实际也不过是慢性的简单粗暴的洗脑。孙悟空最后虽貌似摘了箍,却被封为佛祖,看上去功德圆满,但在我看来这个封号不过是紧箍咒的另一种体现罢了:你已是如来佛祖麾下,而且尊贵如佛祖,自然不能再与天庭酣畅淋漓地打一架。与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等一比,路上遇到的妖怪都单纯得紧,只想着吃唐僧肉长生不老,无论什么计谋都是为了这个简单的目标。所以孙悟空大多数的妖怪都可以轻松解决,少数的那几个都是有特殊技能的,都是有家长的,所以孙悟空也只要把熊孩子们领回家去就可以了。敢情八十一难只是个需要填满的形式,观音如来只要聚集一下地上的野孩子,怂恿一下各路神仙家里不安分的熊孩子,最后再用万能的敲门砖——金钱换一下就过关了。所以西天取经的过程在我看来非常儿戏,让人哭笑不得。另外说说原著里的唐僧,让我莫名想到动漫里一种属性:圣母。唐玄奘想要普渡众生的心愿可谓无可只指摘,毕竟这是一个惠及大众的目标,但很多情况下没有力量支撑的目标就仅仅只是理想。它或是对世界毫无作用,或者只能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信仰,单凭唐僧并没有实现的可能。唐僧很幸运地有了孙悟空这个冤大头徒弟,除妖都他干,救人都他救,最后并没有什么用的唐僧讲讲经文即可。因此吴承恩塑造的唐僧可以说是失败的,也可以说是成功的,这一点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
要对经典进行改编,从来都是刀尖上的舞蹈。因为只有某些方面不亚于原著的再创作,才能够被广大已经熟知原来剧情的观众接受并认可。在我看过的作品里,大概只有钢之炼金术师的03版原创是被原作者牛姨认可的另一部钢炼,可见改编之艰难。当然,我并不是想要吹三打白骨精这部电影的改编有多么的惊艳,但是它的确触动了我一些神经,导致我拖延着写出这篇影评。故事的背景设定基本与西游记原著相符,唐僧的三个徒弟性格也是忠实地还原了出来,不同的是吃与被吃地对象:唐僧和白骨精。可以说,这两个角色在三打白骨精这个剧情里面绝对不是受人欢迎的,一个是窝囊迂腐不明真相的被吃潜在股,另一个是脑袋聪明目标单纯十恶不赦的大吃货。我个人无论怎么找,都有找不到这两个人身上丝毫人性中“可爱”之处。白骨精骨子里那份对人类的仇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果说仅仅因为人妖殊途,那也太过牵强和扯淡。一般来说,善良却无能的人比明确的恶人更加难以应对,因为善良而让人无从防备,因为无能而从正义之方内部添乱,说白了就是猪队友。
于是,这部电影改动了白骨精的前世今生,给了她一个足够作为仇恨来源的人生经历,然后用她千年的咀嚼回味从侧面加深了这只妖怪的悲剧形象,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在自甘将灵魂堕入地狱的同时,白骨精又并非真的不想回头。不管是出于自尊还是其他别的因素,她还是有些在乎自己在人世间的评价,所以她不愿默默地为皇帝背下掠走孩童的罪过。明明已经宣誓和人类再无瓜葛,却又那般在乎着这个她厌恶着的社会。明明自称做妖做习惯了,但是找到机会和人谈心的时候,白骨精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讲述她最不堪的为人经历。从这一点矛盾的心理来看,她对于唐僧的度化,虽然心中有犹豫,但表面上不为所动,最后也想要自尽不去轮回。我想,这大概还是出于一种绝望吧。白骨精内心的仇恨已经容不下任何信仰的存在,她已经完全对自己所谓投胎转世的未来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合理的选择。这才是恶,并不总是以被打败或是心甘情愿被彻底度化作为结局的。
然后是唐僧。窃以为,光动动嘴皮子的劝人从善缺乏真诚,任何光辉的理想只有拥有勇气和力量并附之于行动才不至于局限在某个人的脑袋瓜里。所以我欣赏鲁鲁修胜过枢木朱雀,偏爱拉克丝而非玛丽娜。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唐僧的理想在这部影片里也是在成长的。从刚开始那种有些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慢慢变化成“我度不了你”的自问,最后则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豪气冲天。原来唐僧也可以这么厉害!然后我突然想到,原作里毕竟还是有如来座下地子金蝉子转世的设定的,这在原著体现为具有全方位的食用价值和对经文天生透彻的理解,在我看来没有更糟蹋如此NB身份的用途了。电影中,唐僧可以用自己的再一次轮回转世携带着白骨精投胎去,虽然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会耽误自己取经的时间,玄奘还是毫不犹豫。用亲身的行动践行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是幸福的,注视着他们的人们,也一定是从心底感到敬佩的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