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的人不适合看余华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出版那一年,阿喜正巧出生。
阿喜和《活着》一般大。
但是《活着》走遍大洲和大洋,几易新装,身价越来越高。
当《活着》在各大书展搔首弄姿、在各大领奖台独领风骚的时候,阿喜在普普通通的乡镇学堂学习,有时候偷偷写个纸条丢给前后左右的好姐妹,嘻嘻埋头在桌子上笑的直不起腰来,哪怕纸上不过是画了一个鹅蛋或是某个男同学的名字。
阿喜十四岁以前的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
学校的小图书馆里有《一千零一夜》、《外国童话故事》等虽然破旧但是却像是潘多拉的磨合般的书,每周可以借一次,每次借到书,阿喜恨不得通宵去把它看完。
阿喜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一年林志颖版的《宝莲灯》电视剧在卫视台上演,每天六点到七点演一集。
彼时,阿喜除了学习,吃热乎乎的蒸馍和豆角土豆块外,就是看《宝莲灯》里面手轻轻一弹就能够飞上天,入了地,甚至进了别人身体中的三圣母,还有那珍宝般的翠玉绿灯。还有脑海里幻想去大森林中杀掉怪兽拿到金苹果去迎娶公主的王子。
门外的洋槐花开了后,她最喜欢摘了一簇簇的别在头上。
那个时候,阿喜还不知道古代美人们头上的东西叫簪子,叫金步摇,叫凤冠。
她觉得带上洋槐花的自己,在披上床单在肩上是和电视剧中的可人一样美的。
阿喜第一次见识真实的生活。
是在不久后。
白色的印着法字的面包车开来,强行拉走了家里的一头老母牛。
阿喜还记得每到夏天跟在奶奶身边提了两桶水去饮牛时的情形,门口的洋槐花香气还在鼻息间。
七八年后,阿喜才搞明白那头牛是因为爷爷为别人家担保贷款,结果借贷的人家还不起钱,担保人便要负责还债,而那头牛,就是被拉去还债。
阿喜的脑子里一直记得那日过后,爸妈对爷爷的态度。
也依稀记着村里村外当时站过来看热闹的情形。
还记得,那户借贷的人家脸不红心不跳,依旧照常来家里借这求那。
后来,阿喜家中还碰到了许多让她觉得胸口憋闷的事。
比如,十几年前农村的平房房高有规制,她爸妈那个时候正好赶上房高往上提了一些。却不想新房刚盖好没多久,村中的一户大姓人家便掀起了一场腥风血月。缘由不过是他们想维持以前的房高,觉得房高的上提是因着阿喜家的房子才变化的。
比如,阿喜的某个二爷,让阿喜的爹做担保人去贷款,口上说的是几千,背地里在银行填的却是十几万。幸好银行因为数量大到担保人家中调查,阿喜一家才知道险些被骗了。
比如,阿喜的一个长辈因为发烧进了医院,却在医院眼睁睁因为输液离开了人世。死后也没有人给出说法为什么发烧被治死,如果不是发烧到底是什么病。
……
阿喜记得的这些琐碎事,被她当做理由讲给我们听。
什么的理由呢?
她为什么神经有问题的理由。
她是我们圈子里岁数挺小的一个姑娘,但是却很能挣钱,做饭也好吃,能玩的嗨也能装柔弱,就是不愿意谈恋爱,说出来的话莫名高深,让我们在她身边一站,立马就能明确认识到自己就他妈是个普通人的觉悟。
她说,不是她不想开开心心过一天是一天,找个好男人,结婚生子一辈子无忧无虑。
但是从小遇到的各种事情,让她缺乏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父母给不了,朋友给不了,甚至现阶段的她自己也给不了。
所以只能折腾。
有点说远了。
阿喜第N次给我讲她那令人愤怒的过往时,是我们因为余华的《活着》起了争执。
我说,这本书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故事还是历史感都是大写的牛叉。
她撇撇嘴,我就想炸了那家医院,弄死那个医生,把他家孩子血也抽光了,还有那个春生,上吊自杀都是他走运#¥%……&*
总之,不要怀疑一个神经有问题的大写的愤青的女人愤青起来的杀伤力。
不然你很可能和我一样,最后默默退居沙发,看她像是个斗士一样在客厅来回走动,最后满脸通红,胸口的怒火却越来越下不去。
我们没有人能够治愈阿喜。
她的过度愤怒是病态的,但是故事中一直输血明知道孩子要死了却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而熟视无睹的医生也确实是该被唾弃的。
也许,普通的大众,屌丝如我,能够简简单单的看一故事,就算装装逼也不过唠叨一句这故事真好,从民国到抗战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新世纪,短短十几万字,一语中的还独具作者的风格,太厉害了。
而如阿喜,也许是穷、是弱、是被压制的多了,环境没有给她养成心平气和的机会,能够一路像颗草般顽强倔强的长到如今的亭亭玉立,飒爽如风……姑且便将她的愤青当做是病态的真性情,谁叫她虽然有病我们却不能离开她呢。
也许,她只是比我们更多了一份对故事的感同身受。
只是,愤青的人,还是慎重看《活着》吧,不然你还能不能好好的活着是个问题。。。
阿喜和《活着》一般大。
但是《活着》走遍大洲和大洋,几易新装,身价越来越高。
当《活着》在各大书展搔首弄姿、在各大领奖台独领风骚的时候,阿喜在普普通通的乡镇学堂学习,有时候偷偷写个纸条丢给前后左右的好姐妹,嘻嘻埋头在桌子上笑的直不起腰来,哪怕纸上不过是画了一个鹅蛋或是某个男同学的名字。
阿喜十四岁以前的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
学校的小图书馆里有《一千零一夜》、《外国童话故事》等虽然破旧但是却像是潘多拉的磨合般的书,每周可以借一次,每次借到书,阿喜恨不得通宵去把它看完。
阿喜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一年林志颖版的《宝莲灯》电视剧在卫视台上演,每天六点到七点演一集。
彼时,阿喜除了学习,吃热乎乎的蒸馍和豆角土豆块外,就是看《宝莲灯》里面手轻轻一弹就能够飞上天,入了地,甚至进了别人身体中的三圣母,还有那珍宝般的翠玉绿灯。还有脑海里幻想去大森林中杀掉怪兽拿到金苹果去迎娶公主的王子。
门外的洋槐花开了后,她最喜欢摘了一簇簇的别在头上。
那个时候,阿喜还不知道古代美人们头上的东西叫簪子,叫金步摇,叫凤冠。
她觉得带上洋槐花的自己,在披上床单在肩上是和电视剧中的可人一样美的。
阿喜第一次见识真实的生活。
是在不久后。
白色的印着法字的面包车开来,强行拉走了家里的一头老母牛。
阿喜还记得每到夏天跟在奶奶身边提了两桶水去饮牛时的情形,门口的洋槐花香气还在鼻息间。
七八年后,阿喜才搞明白那头牛是因为爷爷为别人家担保贷款,结果借贷的人家还不起钱,担保人便要负责还债,而那头牛,就是被拉去还债。
阿喜的脑子里一直记得那日过后,爸妈对爷爷的态度。
也依稀记着村里村外当时站过来看热闹的情形。
还记得,那户借贷的人家脸不红心不跳,依旧照常来家里借这求那。
后来,阿喜家中还碰到了许多让她觉得胸口憋闷的事。
比如,十几年前农村的平房房高有规制,她爸妈那个时候正好赶上房高往上提了一些。却不想新房刚盖好没多久,村中的一户大姓人家便掀起了一场腥风血月。缘由不过是他们想维持以前的房高,觉得房高的上提是因着阿喜家的房子才变化的。
比如,阿喜的某个二爷,让阿喜的爹做担保人去贷款,口上说的是几千,背地里在银行填的却是十几万。幸好银行因为数量大到担保人家中调查,阿喜一家才知道险些被骗了。
比如,阿喜的一个长辈因为发烧进了医院,却在医院眼睁睁因为输液离开了人世。死后也没有人给出说法为什么发烧被治死,如果不是发烧到底是什么病。
……
阿喜记得的这些琐碎事,被她当做理由讲给我们听。
什么的理由呢?
她为什么神经有问题的理由。
她是我们圈子里岁数挺小的一个姑娘,但是却很能挣钱,做饭也好吃,能玩的嗨也能装柔弱,就是不愿意谈恋爱,说出来的话莫名高深,让我们在她身边一站,立马就能明确认识到自己就他妈是个普通人的觉悟。
她说,不是她不想开开心心过一天是一天,找个好男人,结婚生子一辈子无忧无虑。
但是从小遇到的各种事情,让她缺乏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父母给不了,朋友给不了,甚至现阶段的她自己也给不了。
所以只能折腾。
有点说远了。
阿喜第N次给我讲她那令人愤怒的过往时,是我们因为余华的《活着》起了争执。
我说,这本书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故事还是历史感都是大写的牛叉。
她撇撇嘴,我就想炸了那家医院,弄死那个医生,把他家孩子血也抽光了,还有那个春生,上吊自杀都是他走运#¥%……&*
总之,不要怀疑一个神经有问题的大写的愤青的女人愤青起来的杀伤力。
不然你很可能和我一样,最后默默退居沙发,看她像是个斗士一样在客厅来回走动,最后满脸通红,胸口的怒火却越来越下不去。
我们没有人能够治愈阿喜。
她的过度愤怒是病态的,但是故事中一直输血明知道孩子要死了却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而熟视无睹的医生也确实是该被唾弃的。
也许,普通的大众,屌丝如我,能够简简单单的看一故事,就算装装逼也不过唠叨一句这故事真好,从民国到抗战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新世纪,短短十几万字,一语中的还独具作者的风格,太厉害了。
而如阿喜,也许是穷、是弱、是被压制的多了,环境没有给她养成心平气和的机会,能够一路像颗草般顽强倔强的长到如今的亭亭玉立,飒爽如风……姑且便将她的愤青当做是病态的真性情,谁叫她虽然有病我们却不能离开她呢。
也许,她只是比我们更多了一份对故事的感同身受。
只是,愤青的人,还是慎重看《活着》吧,不然你还能不能好好的活着是个问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