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啥
这两个月买的和看的书。
不得不说,有些是细看,有些是囫囵吞枣,有些至今一字未看。
所有看书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例如等人的时候,在山上等我哥忙他的事情的时候,提前回家晒着太阳懒懒的躺在沙发上的时光……
不作细致地点评,现在写东西有种舍不得的感觉,不太想写伤怀的或作忧虑状。
民生问题,形而上学的一些思考,哲学的一点探究,这些,反而时常在关注的范围之类。
最近在另外博客上写的两篇文章,我哥说,啊,旧雨,你写的文字越来越有一种男性的思维方式。他说我和他谈论的电影观后感和看书后感,没有我写的文字如此深刻及洞察。我微笑。也许吧。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也是好事。
好吧,桌面上放着的一大堆书,都在我眼前了。
1、《中国时代》(美国主流报刊撰写的中国百年现代史)。外国主流报刊是如何看待中国这一百年的发展史?套用里面大概的意思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这一百年内,发生了这样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这百年?这一套书,总共76元,个人觉得超值。一百万字,二十五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看这套书的同时,我回忆自己学过的粗浅历史,当然其中不乏相异之处。个人对历史的看法是,历史也是人编写的,唯一的答案,所谓的最真实的真相,谁可以确定?枝节末叶可以添加也可以删除,这样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不仅是独特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相对比较清晰的。
2、《香椿树街故事》,作者苏童。留意苏童这个名字源于张艺谋改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青春困惑期的骚动、扭曲、困惑的灵魂故事交集在香椿树街上,探讨人性里的一种力量的感觉的东西,这似乎是苏童为数不多的小说里比较明显的探讨。那个年代离我们这样的远了,关于青春,内心的一种躁动或是迷茫,在每一个年代,都是一样的。
3、《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有一段时间痴迷星座。据说林徽因是月亮落在金牛。戴安娜也是。月落金牛的女人,价值观谨慎而务实。月亮代表对情感的需求和物质的意愿。从这点上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谨慎的选择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并且一辈子和另一位异性保持深厚的感情,对方为她终身不娶,和她先生亦能成为挚交。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现实感,不管是感情还是物质上的。我看她的书,文学功底非常深厚扎实,娓娓道来抒情感人,然,总少些炙热的像徐志摩、陆小曼一样不管不顾的情感。不知这是否也和她是理科生有关系呢(林同时在建筑业上造诣理解深刻,非常出色)?
4、《被劫持的私生活》,肉唐僧著。这是一本一边看一边笑骂的书。初看似乎有理,尤其是男人,有些理直气壮的感觉,贴心窝的话语一波又一波不断撞击内心。再翻,就觉得是歪理,属于那种看完一次就好的书。不过,有些话语不错,值得回味,例如:如果你在意鬼神对你的看法,你就有了宗教感;如果你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有了道德感。
5、《管锥编》钱钟书著。这是一套需要非常安静的时候仔细去看,去研读的书。大学时老师推荐必看这套书,近段时间重看,依旧觉得生涩艰辛,文言文丢掉太多,读书读成钱老这样的,也许只有一个,因为更显弥足珍贵。
6、《我所爱的香港》,林夕。看过他的《曾经》和《原来你非不快乐》,这本早期的作品依旧是专栏的产物。粗浅入深,相比他有些过于进行推敲的歌词,这样的文章,是题目都可以随便放一个就刊登上去的。他是林夕,他有这样的底气,也许里面只有一句话,也有这样多的人会仔细的推敲一番。
7、《一把青》,白先勇。白先生的作品,看过很多,也正儿八经的写过两篇非常详细的书评。这本短篇小说集收集的皆是经典作品,薄薄一本,出行带着或这样闲散的午后悦读,感觉不错。
8、《原来这才是历史》,天涯十周年作品精选。系列丛书,一套三册,全部买齐,未有看完。
9、《私语书》,黎戈。说实话,黎戈的文字,写这样的评论,说不上是信守沾来,倒显得碎碎念。比起她的第一本书,个人感觉更差。她算是博客作家吧,太碎了,而且总是为了一点引题而非要挖掘一些,显得刻意。文字也不像旧时感觉清丽,有点笔秃的感觉。
10、《威尼斯日记》,阿城。总觉得阿城的文字和天文的更像,都是精心雕琢需要细心品味的主。这本小文集,百看不厌。言简意骸,笔尖却饱含深情。
11、《私人阅读史》。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里面精选的是众多文人的私人阅读史以及阅读理由。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挑选了一些好书。
12、《明星咖啡馆》,白先勇。推荐。
13、《说来话儿长》,林行止。黄永玉代序,里面插图众多,谈论的题材皆是……呵呵,自己买一本看去,这里卖个关子。不过作为香港《信报》的创办人这一头衔,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14、《书之归去来》,黄裳。书中文字,一律为“书的故事”。娓娓谈来,风雅有致。二十多年来,黄老出过很多的书,一直为读书界所称赏,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怡然畅心。
15、《一种演奏风格》,舒婷。今年五月初在厦门鼓浪屿舒婷家的小庭院留影一张。连续几天在她家门前的家庭咖啡馆留连忘返,喝拿铁咖啡,或是蓝山,吃提拉米苏,精致的自己做的小点心……和小少东家聊天,话题有谈到舒婷,我问,她的家就在你们背后,是吧。他微笑,你倒是聪明。舒婷自然不会告诉别人她住在哪里,但是她最新的那本书不小心字里行间却透露了一些信息,我在酒店看书半晚,几乎毫不迟疑地确定了准确的地址。鼓浪屿有多大呢,一个小岛。只是,我没有惊扰他们家人,也没有想见舒婷奶奶一面的天真想法。我喜欢的是诗歌,不是投射的物体。
16、《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只要是有关他的任何文章,或是文字,我都感兴趣。
17、《城堡》,卡夫卡。如果没有卡夫卡那个朋友背弃信用最终整理他的文集之事,世人会知道卡夫卡这个名字吗?会如此惊叹于他的才华和文字吗?就像张爱玲的《小团圆》的最后出版,惊叹的同时不由地还是扼腕叹息。对我来说,尽管我喜欢他的文字,同时,我会更加尊重他生前的意愿,对比而言,在人类如此浩瀚的历史长河里面,我想,不去惊扰他的梦,也许更好。
18、《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据说这是一部号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
我买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版本系列,像这类的名家作品,出版社和翻译的名家很重要。
19、《三联生活周刊文丛》,系列丛书八本,分别是《失权者》、《孤独的狂欢》、《不纯真年代》、《像羽毛一样轻》、《零碎的欢颜》、《往事不寂寞》、《投资物语》、《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喜欢三联周刊的朋友可以买来这套精选专辑看看,捧着一本书去看和捧着一本杂志去看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20、《来去自由》,连岳。连岳系列的书,之前看过的是第一本《我爱问连岳》,现在是把第二和第三一口气都看完。专栏情感写手里面,他堪称既理智又刻薄,既通达又偏激。总的来说,爱情对他来说,是至上的。性爱是必不可少而且是人性化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是没错的,做任何的选择都是可以的,前提是要有担当的勇气。同时,他尖锐,有时固执得不管你们如何,他扔出一个又一个的炸弹,硝烟完毕才施施然走出: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21、《第二性》,波伏瓦。这本书很多人不会觉得陌生了。豆瓣上最“恶心”的书评首推“穿丁字裤的云”,他凭这篇文章迅速在豆瓣混个脸熟,里面用词夸张,立意新奇。不过倒是要感谢他的这篇文章,让我买来这本书一睹为快,女性主义的先驱者的代表人物。她和萨特的爱情,一直无人超越。当然,这里的爱情是,各取所需,对“忠诚”的另外的宽许和界定。
22、《城市九章》,陈冠中。人文随笔系列书。香港在他旧时的生活里,影像如何,观文便知,值得一看。
23、《关于彼岸的一切》,忘却鱼鳞。今日中午新买的书。书的包装像旧时写信的兴奋,航空条纹镶嵌四个边框。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大概是八零后作家所写,定位是青春文学。我承认,是因为包装的好奇而买的。
24、《伊朗零距离》,刘振堂。可能是喜欢到处走的缘故吧,旅游的书,一般都会喜欢买来看看,算是未去之前有个一知半解。我一直对伊朗这个国家好奇,而不敢去。伊朗给我的感觉就是:宗教,战争,愚昧……有一天,看西里写的帖子,他刚从伊朗回来,他眼里的伊朗,镜头下的伊朗人民,文字下的城市感觉突然让我嘲笑起自己。一个国家,即使如何的动荡,平民百姓仍旧需要生活。西方媒体描绘下的伊朗,给我们定了一个主观的感觉和印象。越是在硝烟战火里生存的老百姓,对自由的渴望度越高,内心越向往和平。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是一个让人沉痛、同情而又怜惜的民族。多年的战火,没有磨灭他们生存的意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许是一个多难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可敬的民族。
25、《黄色柠檬树》,卡撒.英格玛森。语言犀利,体察入微,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26、《蓝房子》,北岛。以前一直觉得北岛就是写诗的。后来看他的《青塔》,到今天的《蓝房子》,深深入迷。近几年,点评国内外出名作家作品的文章很多,大部分都是我这种类型,半桶水,这里说一句,那里挖一勺。北岛写他自己喜欢的作品,通常只从一个视点去挖掘人性里温情的一部分。他感怀伤情,平常的场景在他的回忆里面亦有一丝善感的味道。例如他在“搬家记”的最后写道:我有时坐在后院琢磨,这些年恐怕不是我在搬家,而是世界的舞台转动。我想起玛瑞亚。她在这舞台上孤独地奔跑,举着那些地址不明的信,直到信被冷风刮走,消失在空中。我头一次想给她回封信:亲爱的玛瑞亚,我还好。你呢?
27、《2008语录》,新周刊主编。只是语录。
28、《锦瑟无端》,洁尘。喜欢洁尘,每出新的作品,必买。尽管这是小说,不是我最喜欢的影评。
29、《独鹤与飞》,张恨水。和《啼笑姻缘》是不同的风格。散文。有点断章札记的感觉。
30、《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特雷西.雪佛兰。看完电影才找来原著看。
31、《生涯一椿鱼》,傅月庵。海上文库系列的“老人”怀旧文集。
32、《黑花黄》桑格格。依旧好笑,依旧很雷。
33、《顾准文集》、《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菊花与刀》。
不得不说,有些是细看,有些是囫囵吞枣,有些至今一字未看。
所有看书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例如等人的时候,在山上等我哥忙他的事情的时候,提前回家晒着太阳懒懒的躺在沙发上的时光……
不作细致地点评,现在写东西有种舍不得的感觉,不太想写伤怀的或作忧虑状。
民生问题,形而上学的一些思考,哲学的一点探究,这些,反而时常在关注的范围之类。
最近在另外博客上写的两篇文章,我哥说,啊,旧雨,你写的文字越来越有一种男性的思维方式。他说我和他谈论的电影观后感和看书后感,没有我写的文字如此深刻及洞察。我微笑。也许吧。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也是好事。
好吧,桌面上放着的一大堆书,都在我眼前了。
1、《中国时代》(美国主流报刊撰写的中国百年现代史)。外国主流报刊是如何看待中国这一百年的发展史?套用里面大概的意思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这一百年内,发生了这样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这百年?这一套书,总共76元,个人觉得超值。一百万字,二十五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看这套书的同时,我回忆自己学过的粗浅历史,当然其中不乏相异之处。个人对历史的看法是,历史也是人编写的,唯一的答案,所谓的最真实的真相,谁可以确定?枝节末叶可以添加也可以删除,这样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不仅是独特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相对比较清晰的。
2、《香椿树街故事》,作者苏童。留意苏童这个名字源于张艺谋改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青春困惑期的骚动、扭曲、困惑的灵魂故事交集在香椿树街上,探讨人性里的一种力量的感觉的东西,这似乎是苏童为数不多的小说里比较明显的探讨。那个年代离我们这样的远了,关于青春,内心的一种躁动或是迷茫,在每一个年代,都是一样的。
3、《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有一段时间痴迷星座。据说林徽因是月亮落在金牛。戴安娜也是。月落金牛的女人,价值观谨慎而务实。月亮代表对情感的需求和物质的意愿。从这点上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谨慎的选择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并且一辈子和另一位异性保持深厚的感情,对方为她终身不娶,和她先生亦能成为挚交。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现实感,不管是感情还是物质上的。我看她的书,文学功底非常深厚扎实,娓娓道来抒情感人,然,总少些炙热的像徐志摩、陆小曼一样不管不顾的情感。不知这是否也和她是理科生有关系呢(林同时在建筑业上造诣理解深刻,非常出色)?
4、《被劫持的私生活》,肉唐僧著。这是一本一边看一边笑骂的书。初看似乎有理,尤其是男人,有些理直气壮的感觉,贴心窝的话语一波又一波不断撞击内心。再翻,就觉得是歪理,属于那种看完一次就好的书。不过,有些话语不错,值得回味,例如:如果你在意鬼神对你的看法,你就有了宗教感;如果你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有了道德感。
5、《管锥编》钱钟书著。这是一套需要非常安静的时候仔细去看,去研读的书。大学时老师推荐必看这套书,近段时间重看,依旧觉得生涩艰辛,文言文丢掉太多,读书读成钱老这样的,也许只有一个,因为更显弥足珍贵。
6、《我所爱的香港》,林夕。看过他的《曾经》和《原来你非不快乐》,这本早期的作品依旧是专栏的产物。粗浅入深,相比他有些过于进行推敲的歌词,这样的文章,是题目都可以随便放一个就刊登上去的。他是林夕,他有这样的底气,也许里面只有一句话,也有这样多的人会仔细的推敲一番。
7、《一把青》,白先勇。白先生的作品,看过很多,也正儿八经的写过两篇非常详细的书评。这本短篇小说集收集的皆是经典作品,薄薄一本,出行带着或这样闲散的午后悦读,感觉不错。
8、《原来这才是历史》,天涯十周年作品精选。系列丛书,一套三册,全部买齐,未有看完。
9、《私语书》,黎戈。说实话,黎戈的文字,写这样的评论,说不上是信守沾来,倒显得碎碎念。比起她的第一本书,个人感觉更差。她算是博客作家吧,太碎了,而且总是为了一点引题而非要挖掘一些,显得刻意。文字也不像旧时感觉清丽,有点笔秃的感觉。
10、《威尼斯日记》,阿城。总觉得阿城的文字和天文的更像,都是精心雕琢需要细心品味的主。这本小文集,百看不厌。言简意骸,笔尖却饱含深情。
11、《私人阅读史》。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里面精选的是众多文人的私人阅读史以及阅读理由。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挑选了一些好书。
12、《明星咖啡馆》,白先勇。推荐。
13、《说来话儿长》,林行止。黄永玉代序,里面插图众多,谈论的题材皆是……呵呵,自己买一本看去,这里卖个关子。不过作为香港《信报》的创办人这一头衔,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14、《书之归去来》,黄裳。书中文字,一律为“书的故事”。娓娓谈来,风雅有致。二十多年来,黄老出过很多的书,一直为读书界所称赏,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怡然畅心。
15、《一种演奏风格》,舒婷。今年五月初在厦门鼓浪屿舒婷家的小庭院留影一张。连续几天在她家门前的家庭咖啡馆留连忘返,喝拿铁咖啡,或是蓝山,吃提拉米苏,精致的自己做的小点心……和小少东家聊天,话题有谈到舒婷,我问,她的家就在你们背后,是吧。他微笑,你倒是聪明。舒婷自然不会告诉别人她住在哪里,但是她最新的那本书不小心字里行间却透露了一些信息,我在酒店看书半晚,几乎毫不迟疑地确定了准确的地址。鼓浪屿有多大呢,一个小岛。只是,我没有惊扰他们家人,也没有想见舒婷奶奶一面的天真想法。我喜欢的是诗歌,不是投射的物体。
16、《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只要是有关他的任何文章,或是文字,我都感兴趣。
17、《城堡》,卡夫卡。如果没有卡夫卡那个朋友背弃信用最终整理他的文集之事,世人会知道卡夫卡这个名字吗?会如此惊叹于他的才华和文字吗?就像张爱玲的《小团圆》的最后出版,惊叹的同时不由地还是扼腕叹息。对我来说,尽管我喜欢他的文字,同时,我会更加尊重他生前的意愿,对比而言,在人类如此浩瀚的历史长河里面,我想,不去惊扰他的梦,也许更好。
18、《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据说这是一部号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
我买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版本系列,像这类的名家作品,出版社和翻译的名家很重要。
19、《三联生活周刊文丛》,系列丛书八本,分别是《失权者》、《孤独的狂欢》、《不纯真年代》、《像羽毛一样轻》、《零碎的欢颜》、《往事不寂寞》、《投资物语》、《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喜欢三联周刊的朋友可以买来这套精选专辑看看,捧着一本书去看和捧着一本杂志去看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20、《来去自由》,连岳。连岳系列的书,之前看过的是第一本《我爱问连岳》,现在是把第二和第三一口气都看完。专栏情感写手里面,他堪称既理智又刻薄,既通达又偏激。总的来说,爱情对他来说,是至上的。性爱是必不可少而且是人性化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是没错的,做任何的选择都是可以的,前提是要有担当的勇气。同时,他尖锐,有时固执得不管你们如何,他扔出一个又一个的炸弹,硝烟完毕才施施然走出: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21、《第二性》,波伏瓦。这本书很多人不会觉得陌生了。豆瓣上最“恶心”的书评首推“穿丁字裤的云”,他凭这篇文章迅速在豆瓣混个脸熟,里面用词夸张,立意新奇。不过倒是要感谢他的这篇文章,让我买来这本书一睹为快,女性主义的先驱者的代表人物。她和萨特的爱情,一直无人超越。当然,这里的爱情是,各取所需,对“忠诚”的另外的宽许和界定。
22、《城市九章》,陈冠中。人文随笔系列书。香港在他旧时的生活里,影像如何,观文便知,值得一看。
23、《关于彼岸的一切》,忘却鱼鳞。今日中午新买的书。书的包装像旧时写信的兴奋,航空条纹镶嵌四个边框。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大概是八零后作家所写,定位是青春文学。我承认,是因为包装的好奇而买的。
24、《伊朗零距离》,刘振堂。可能是喜欢到处走的缘故吧,旅游的书,一般都会喜欢买来看看,算是未去之前有个一知半解。我一直对伊朗这个国家好奇,而不敢去。伊朗给我的感觉就是:宗教,战争,愚昧……有一天,看西里写的帖子,他刚从伊朗回来,他眼里的伊朗,镜头下的伊朗人民,文字下的城市感觉突然让我嘲笑起自己。一个国家,即使如何的动荡,平民百姓仍旧需要生活。西方媒体描绘下的伊朗,给我们定了一个主观的感觉和印象。越是在硝烟战火里生存的老百姓,对自由的渴望度越高,内心越向往和平。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是一个让人沉痛、同情而又怜惜的民族。多年的战火,没有磨灭他们生存的意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许是一个多难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可敬的民族。
25、《黄色柠檬树》,卡撒.英格玛森。语言犀利,体察入微,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26、《蓝房子》,北岛。以前一直觉得北岛就是写诗的。后来看他的《青塔》,到今天的《蓝房子》,深深入迷。近几年,点评国内外出名作家作品的文章很多,大部分都是我这种类型,半桶水,这里说一句,那里挖一勺。北岛写他自己喜欢的作品,通常只从一个视点去挖掘人性里温情的一部分。他感怀伤情,平常的场景在他的回忆里面亦有一丝善感的味道。例如他在“搬家记”的最后写道:我有时坐在后院琢磨,这些年恐怕不是我在搬家,而是世界的舞台转动。我想起玛瑞亚。她在这舞台上孤独地奔跑,举着那些地址不明的信,直到信被冷风刮走,消失在空中。我头一次想给她回封信:亲爱的玛瑞亚,我还好。你呢?
27、《2008语录》,新周刊主编。只是语录。
28、《锦瑟无端》,洁尘。喜欢洁尘,每出新的作品,必买。尽管这是小说,不是我最喜欢的影评。
29、《独鹤与飞》,张恨水。和《啼笑姻缘》是不同的风格。散文。有点断章札记的感觉。
30、《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特雷西.雪佛兰。看完电影才找来原著看。
31、《生涯一椿鱼》,傅月庵。海上文库系列的“老人”怀旧文集。
32、《黑花黄》桑格格。依旧好笑,依旧很雷。
33、《顾准文集》、《像建筑师那样思考》、《菊花与刀》。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