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丨没有bookstore的大学?
最近迷上了看书,打算做一个伪文青,在网上买了书,恍然回首,才惊觉我所在的大学,周边居然不曾存在一家bookstore。
有人说,大学里不是有图书馆吗?大学里固然有它自己的图书馆,但去过图书馆的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几个现象,一是馆内的藏书的专业性太强,也就是说,不是该专业的门外汉根本看不懂。由此造成第二个现象,图书馆里不同楼层都被不同的、与楼层藏书主题相配的几个专业的同学所霸占,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也有出于彼此之间陌生的原因),后来也就干脆不交流了。第三,大多数人去图书馆都是自己带书的,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被使用的情况其实很少见,大家更乐意把图书馆当作公共自修室,桌子上一支笔,一本课本,一沓笔记,一个或埋头苦干,或伏案沉睡,或手捧手机的人,是图书馆中最常见的场景。
我所说的bookstore,注定跟学校的图书馆有所不同,里面的大多数书本是人人都能看懂的那种,跨越了专业,才能产生交流。在这样的bookstore里,大家能凭兴趣来阅读,而不是追随专业和绩点读书。
既然是store,那就必然和经营、金钱扯上关系。在我大学周边,各家食肆的灶头不曾有冷却下来的一刻,大家都乐衷于吃这一件事情上面,这造就了小食街的兴旺,即便是去年台风“彩虹”肆虐,把小食街差点夷为平地,同学们爱吃的天性和鼓鼓的钱包还是把小食街满血复活,甚至在寒假之时,小食街来了一次大翻新,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各家饮吧(酒吧)、KTV、桌球室在学校周边也有如雨后春笋地建立起来,各家快递店面总会拥挤得喘不过气,因而在学生顾客的消费能力这一方面,基本上是不必多虑的。书本身并不贵重,两三餐小食街的饭钱就能买上一本不错的书,那么为何偏偏就没有人来开学校周边的第一家bookstore呢?
一天早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我室友,他的回答是“在这里开bookstore会生存不下去”,我进一步追问,他没有回答我,只是笑笑摇头。无因必无果,从这点出发,我决定探寻一下原因。
回过头来,我重新审视了我就读的这所大学。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数个偏僻的村落周边,比较尴尬的是,周边虽然被学生的消费能力刺激了一年又一年,但基础设施还是很落后,以至于停电的事情还偶有发生。周边除了小食街附近的店铺,几乎还是一片一片的农田,通往市区的道路有些泥泞,仅有一条来往市区的公交线路,收费还不便宜,比市区通行的两块贵不仅一倍。这样的条件其实对于bookstore很不利,幸亏它的消费主流是学生,这样一家规模不是很大的bookstore还是能支撑得起自身的生存的。
在此之上,我看了一下我们学校学生的学科构成。严格来说,我们学校算是那种偏理工科学校,因此男生也就比较多,我不能说因此大家都躲在宿舍打游戏了,但这确实使bookstore少一部分的客流。以我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为例,有些人是真的可以躲在宿舍不出门,不上课,吃的全靠外卖和室友打包。那么,愿意来bookstore的人,先不说来消费的,仅仅是人流,又有多少呢?
另外,近两年学校的有个对bookstore十分不利的政策,就是把大一的文科学生都安排在分校区,分校区在市区,离主校区有4、5公里远。大一的课程比较宽松,相对来说大一的学生更有空闲时间来bookstore逛逛,尤其是文科生。我没有对此作出调查统计,但我猜测这些大一文科生能成为bookstore五分之一的顾客。
店铺方面,铺租其实并不便宜,可以看到,不少小食街中的店铺开了关关了开,转手易主的很常见,而且店铺面积往往很小,即便是马路对面的店铺,面积更大一些,规模也很难做大。一家开在此的bookstore,可能连放置书架的地方都不够,就更难以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了。
另外还要注意到顾客,他们为什么要来光顾呢?为了兴趣而阅读?为了所谓的逼格来装逼,还是因为这家bookstore足够舒适让他们消磨时间?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店家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创造顾客的需求,在理工男占多数的主校区,他们的需求店家又能满足多少呢?我猜大概还不如一家网吧来得吸引人。
甚至这里还有一个十分现实而尴尬的问题,如果开bookstore的是学生,那他应该怎样应对毕业离开的难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毕业季,很多学生开的店铺门口就张贴着转让的广告,那也是他们的心血,想必开一家bookstore的人更是有情怀,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就如同自己抚养了好几年的骨肉,即将因为毕业而分离,交给另一个你不熟悉的人的手里。
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我室友的回答。并不是因为没有人想到开一家bookstore,而是太多的利空条件造就了一家bookstore的难以生存,没有人尝试过,只是有想法的他们大概都望而却步了。
至此,我并不知道我到底想要说什么,难道是该责难学校吗?还是说有想法的我们都太不勇敢?或者仅仅解决了我的一个小小的疑惑?我也没想到写到这里,我居然会掉进那个发现问题却没法解决的死胡同里。如果说有人能够解决,或者有人勇于尝试,我祝他能成功。
有人说,大学里不是有图书馆吗?大学里固然有它自己的图书馆,但去过图书馆的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几个现象,一是馆内的藏书的专业性太强,也就是说,不是该专业的门外汉根本看不懂。由此造成第二个现象,图书馆里不同楼层都被不同的、与楼层藏书主题相配的几个专业的同学所霸占,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也有出于彼此之间陌生的原因),后来也就干脆不交流了。第三,大多数人去图书馆都是自己带书的,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被使用的情况其实很少见,大家更乐意把图书馆当作公共自修室,桌子上一支笔,一本课本,一沓笔记,一个或埋头苦干,或伏案沉睡,或手捧手机的人,是图书馆中最常见的场景。
我所说的bookstore,注定跟学校的图书馆有所不同,里面的大多数书本是人人都能看懂的那种,跨越了专业,才能产生交流。在这样的bookstore里,大家能凭兴趣来阅读,而不是追随专业和绩点读书。
既然是store,那就必然和经营、金钱扯上关系。在我大学周边,各家食肆的灶头不曾有冷却下来的一刻,大家都乐衷于吃这一件事情上面,这造就了小食街的兴旺,即便是去年台风“彩虹”肆虐,把小食街差点夷为平地,同学们爱吃的天性和鼓鼓的钱包还是把小食街满血复活,甚至在寒假之时,小食街来了一次大翻新,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各家饮吧(酒吧)、KTV、桌球室在学校周边也有如雨后春笋地建立起来,各家快递店面总会拥挤得喘不过气,因而在学生顾客的消费能力这一方面,基本上是不必多虑的。书本身并不贵重,两三餐小食街的饭钱就能买上一本不错的书,那么为何偏偏就没有人来开学校周边的第一家bookstore呢?
一天早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我室友,他的回答是“在这里开bookstore会生存不下去”,我进一步追问,他没有回答我,只是笑笑摇头。无因必无果,从这点出发,我决定探寻一下原因。
回过头来,我重新审视了我就读的这所大学。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数个偏僻的村落周边,比较尴尬的是,周边虽然被学生的消费能力刺激了一年又一年,但基础设施还是很落后,以至于停电的事情还偶有发生。周边除了小食街附近的店铺,几乎还是一片一片的农田,通往市区的道路有些泥泞,仅有一条来往市区的公交线路,收费还不便宜,比市区通行的两块贵不仅一倍。这样的条件其实对于bookstore很不利,幸亏它的消费主流是学生,这样一家规模不是很大的bookstore还是能支撑得起自身的生存的。
在此之上,我看了一下我们学校学生的学科构成。严格来说,我们学校算是那种偏理工科学校,因此男生也就比较多,我不能说因此大家都躲在宿舍打游戏了,但这确实使bookstore少一部分的客流。以我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为例,有些人是真的可以躲在宿舍不出门,不上课,吃的全靠外卖和室友打包。那么,愿意来bookstore的人,先不说来消费的,仅仅是人流,又有多少呢?
另外,近两年学校的有个对bookstore十分不利的政策,就是把大一的文科学生都安排在分校区,分校区在市区,离主校区有4、5公里远。大一的课程比较宽松,相对来说大一的学生更有空闲时间来bookstore逛逛,尤其是文科生。我没有对此作出调查统计,但我猜测这些大一文科生能成为bookstore五分之一的顾客。
店铺方面,铺租其实并不便宜,可以看到,不少小食街中的店铺开了关关了开,转手易主的很常见,而且店铺面积往往很小,即便是马路对面的店铺,面积更大一些,规模也很难做大。一家开在此的bookstore,可能连放置书架的地方都不够,就更难以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了。
另外还要注意到顾客,他们为什么要来光顾呢?为了兴趣而阅读?为了所谓的逼格来装逼,还是因为这家bookstore足够舒适让他们消磨时间?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店家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创造顾客的需求,在理工男占多数的主校区,他们的需求店家又能满足多少呢?我猜大概还不如一家网吧来得吸引人。
甚至这里还有一个十分现实而尴尬的问题,如果开bookstore的是学生,那他应该怎样应对毕业离开的难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毕业季,很多学生开的店铺门口就张贴着转让的广告,那也是他们的心血,想必开一家bookstore的人更是有情怀,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就如同自己抚养了好几年的骨肉,即将因为毕业而分离,交给另一个你不熟悉的人的手里。
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我室友的回答。并不是因为没有人想到开一家bookstore,而是太多的利空条件造就了一家bookstore的难以生存,没有人尝试过,只是有想法的他们大概都望而却步了。
至此,我并不知道我到底想要说什么,难道是该责难学校吗?还是说有想法的我们都太不勇敢?或者仅仅解决了我的一个小小的疑惑?我也没想到写到这里,我居然会掉进那个发现问题却没法解决的死胡同里。如果说有人能够解决,或者有人勇于尝试,我祝他能成功。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