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同伴还是对手?
人机关系,同伴还是对手?
文/赵青新
“人机大战”不算新闻了,早在1997年,“深蓝”就战胜过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近日,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又引发了公众关注,舆论焦点之一集中在人机关系:机器到底是人类的同伴,还是对手?
机器人是有“思维”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似乎对人类越来越构成了威胁。试想一下,从麦当劳服务员、库房物品搬运、高等教育、医学诊断到记者文字报道,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的很多工作,这样的场景并非好莱坞的科幻设想,事实上,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比如,美国有一档智力闯关电视节目,叫《危险边缘》。该节目的制作方往往故意将幽默、讽刺以及微妙的文字游戏放到题目线索中。换句话说,《危险边缘》会给选手的思维制造迷惑和干扰。机器人“沃森”需要在几秒钟之内立即作出正确的回答。最终沃森在两场比赛中战胜了两位顶尖的人类选手,这说明沃森能够从一团乱麻中抓住有用的信息。
再比如,自动写作技术已被包括《福布斯》在内的顶级新闻媒体所使用,其自动生成的文章涵盖各个领域,包括体育、商业和政治等。机器人写了美国职业棒球赛的一篇报道,可读性强,语法正确,对比赛过程有着准确的描述,机器人还开玩笑地说:“我要将它献给我的前队友,那个刚刚去世的家伙。”这说明机器人关注着比赛的关键点和关键球员,能够根据比赛情况随时调整内容。
还比如,2012年7月,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了一曲《通向深渊》,这是世界顶尖乐团第一次演奏了完全由机器创作的作品。有位知名乐评人称其“充满艺术感并且令人愉悦”。音乐不是计算机创建的唯一艺术形式。“绘画傻瓜”可以识别照片中人的情感,然后画出一幅抽象的肖像来完整表达出他们的情绪状态。计算机的艺术创作说明它能够具备自我意识。
上述例子表明,机器人是有“思维”的,它并不呆板,相反它很有创意。我们通常认为自动化主要是对那些没受过教育和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构成威胁,因为这些工作往往是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今天的现实完全不同,几乎所有“可预见的”工作都将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拥有高学历的白领也将发现他们的工作难以抵挡软件自动化和运算能力的快速发展。“高端”和“创造性”其实已经不好定义了,技术发展对工作机会的威胁可能会涉及方方面面。
这不能不令人忧思:智能机器人会把人类带向何方?我们是不是为自己创造了“魔鬼”?
对人机关系颠倒的忧虑
《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总编尼古拉斯•卡尔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自动化对人类思考能力的消极影响。在2013年他为《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名为《一切都会消失:把人类的知识放入机器手中的风险》的文章中,卡尔批评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自动化’的崛起,成为电脑工程师和程序员主要的设计原则”,他认为“这个原则使技术的能力凌驾于人类的利益”,在近作《玻璃笼子》里,卡尔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新型坠机事故”的典型案例入手,航空领域过度依赖自动化驾驶,玻璃座舱就变成了“玻璃笼子”。通过该书大量搜集的例证,卡尔证明了“玻璃笼子”并非只是航空业的特例。医院开出的电子病历、律师事务所的文件资料、建筑设计图纸等等,都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但结果,电子病历返查率提升,律师文件忽略了细节,建筑大楼千篇一律,歌曲编排做不到以情动人。卡尔担心,随着自动化的推进,这种情况会大量发生在工厂、办公室和其他领域。科学实验证明,卡尔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人的思考方式包括思维系统I和思维系统R。前者是无意识,后者受意识控制。两个系统时而共同协作,时而互相冲突,时而合二为一。我们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习惯成自然,遵循本能行事。新型坠机事故的原因就在于,驾驶员在危急情况中缺少了“态势感知”能力,自动化让他的职业本能退化,无法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所以,卡尔大声疾呼:“小心——如果技术优先。”卡尔的观点被许多经济学家认可。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商务中心主任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在他的著作《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就呼吁,“企业家、工程师和经济学家要迎接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希望他们“创造出劳动力的补充物而不是劳动力的替代品”,还有“用制造者和创造者的思维代替节省劳动力和自动化的思维”。
卡尔的担忧,实质上是对人机关系颠倒的忧虑。机器诞生的目的,是为了把人类从劳役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现实情况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当初的预想。就像人工智能专家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中所说的:“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和社会中,机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它们的进化作为工具来说已经超出了历史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已经成为自主的主人。”卡尔认为这很危险并且希望能阻止它。这也是这个时代我们共同关心的重要命题。无数的影视、文学和哲学著作,都在努力传达这个理念。其中,汉娜•阿伦特在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的《人的境况》一书中,曾经说过,自动化给人类带来的是“一个没有劳动的劳动者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无事可做。毫无疑问,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根有据。2010年1月2日,《华盛顿邮报》报道,21世纪的前10年,美国的就业增长率为零,收入不平等飙升至1929年以来从未达到的水平。类似情况在中国这样就业更集中在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同样明显。自动化让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最密集的制造业的很多岗位正在迅速消失,失业人口将何去何从?中国和新兴世界的其他地区的强劲消费力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承认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的饭碗迟早会被机器人抢走。换句话说,目前的大部分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正如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手纺织业被机器大生产击垮;200年前,70%的美国劳力在农场工作,现在美国农场99%的工作都依赖机器。处在当下这样一个大转型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大学毕业即失业”成了无数人的痛,自动化办公比起初出茅庐的“菜鸟”效率更高、更加得心应手,初级岗位的原有工人也可能会遭遇向下流动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会抢掉上层的白领工作。要注意就业市场空心化的风险。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就业率低下、通货紧缩会造成消费疲软,反过来会影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期待人机共行的美丽新世界
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捣毁机器运动”,人机关系的紧张状态达到了高峰,但是,机械化的历史浪潮势不可当,不能否认它在这200年里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我们须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阵痛,同时也带来机遇。蒸汽机带动了交通大发展,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活动疆域。汽车出现了,轿夫是失业了,可是司机立刻上岗了。各种农业机械的大量出现,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人和自动化带给我们极大的好处,在新的领域创造出无数新的工作岗位。这些过去难以想象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创造的,而创造机器的是人类。这就是“智能”和“智慧”的区别。
这种改变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称得上美好。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技术、智能手机、自动翻译系统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想象,如今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现实。当前的许多工作将来都要由机器人代替,但后工业时代的经济会继续不断扩张,我们在未来将会有很多时间用来寻找、建立和完成新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随后又会成为机器人的重复性工作。人类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提升,教育是终身的教育,社会是永远的学校,慕课或许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虽然目前亟待完善,大数据的发展也会在信息的海洋中帮助人类尽力调整未来的方向。
计算机、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工具,带给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的创新,就其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不能无视科技的力量。科技产品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部分。它们填补每天的空白时段,用便捷的服务实现低成本的满足感,用轻松的娱乐解除日常的乏味。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防止被科技“物化”。科技让生活的时空被压缩,它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欲望,它让人类对周遭的现实钝化麻木而沉浸在虚空的幻想世界。我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我们珍视的价值是什么呢?科技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应当是:人们可以从发明和发现、从创造和创建以及从爱、友好和社群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要保护人类、服从人类命令和保全自己。这是保证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道德律,创造一个全面安全和繁荣的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做到不为外物所役,摆正人机的关系,才能获得如尼古拉斯•卡尔所说的“破笼而出”的力量。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前进,我们得以期待一个人机共行的更美丽的新世界。
原创文章,转载请先联系。
文/赵青新
“人机大战”不算新闻了,早在1997年,“深蓝”就战胜过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近日,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又引发了公众关注,舆论焦点之一集中在人机关系:机器到底是人类的同伴,还是对手?
机器人是有“思维”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似乎对人类越来越构成了威胁。试想一下,从麦当劳服务员、库房物品搬运、高等教育、医学诊断到记者文字报道,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的很多工作,这样的场景并非好莱坞的科幻设想,事实上,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比如,美国有一档智力闯关电视节目,叫《危险边缘》。该节目的制作方往往故意将幽默、讽刺以及微妙的文字游戏放到题目线索中。换句话说,《危险边缘》会给选手的思维制造迷惑和干扰。机器人“沃森”需要在几秒钟之内立即作出正确的回答。最终沃森在两场比赛中战胜了两位顶尖的人类选手,这说明沃森能够从一团乱麻中抓住有用的信息。
再比如,自动写作技术已被包括《福布斯》在内的顶级新闻媒体所使用,其自动生成的文章涵盖各个领域,包括体育、商业和政治等。机器人写了美国职业棒球赛的一篇报道,可读性强,语法正确,对比赛过程有着准确的描述,机器人还开玩笑地说:“我要将它献给我的前队友,那个刚刚去世的家伙。”这说明机器人关注着比赛的关键点和关键球员,能够根据比赛情况随时调整内容。
还比如,2012年7月,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了一曲《通向深渊》,这是世界顶尖乐团第一次演奏了完全由机器创作的作品。有位知名乐评人称其“充满艺术感并且令人愉悦”。音乐不是计算机创建的唯一艺术形式。“绘画傻瓜”可以识别照片中人的情感,然后画出一幅抽象的肖像来完整表达出他们的情绪状态。计算机的艺术创作说明它能够具备自我意识。
上述例子表明,机器人是有“思维”的,它并不呆板,相反它很有创意。我们通常认为自动化主要是对那些没受过教育和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构成威胁,因为这些工作往往是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今天的现实完全不同,几乎所有“可预见的”工作都将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拥有高学历的白领也将发现他们的工作难以抵挡软件自动化和运算能力的快速发展。“高端”和“创造性”其实已经不好定义了,技术发展对工作机会的威胁可能会涉及方方面面。
这不能不令人忧思:智能机器人会把人类带向何方?我们是不是为自己创造了“魔鬼”?
对人机关系颠倒的忧虑
《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总编尼古拉斯•卡尔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自动化对人类思考能力的消极影响。在2013年他为《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名为《一切都会消失:把人类的知识放入机器手中的风险》的文章中,卡尔批评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自动化’的崛起,成为电脑工程师和程序员主要的设计原则”,他认为“这个原则使技术的能力凌驾于人类的利益”,在近作《玻璃笼子》里,卡尔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新型坠机事故”的典型案例入手,航空领域过度依赖自动化驾驶,玻璃座舱就变成了“玻璃笼子”。通过该书大量搜集的例证,卡尔证明了“玻璃笼子”并非只是航空业的特例。医院开出的电子病历、律师事务所的文件资料、建筑设计图纸等等,都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但结果,电子病历返查率提升,律师文件忽略了细节,建筑大楼千篇一律,歌曲编排做不到以情动人。卡尔担心,随着自动化的推进,这种情况会大量发生在工厂、办公室和其他领域。科学实验证明,卡尔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人的思考方式包括思维系统I和思维系统R。前者是无意识,后者受意识控制。两个系统时而共同协作,时而互相冲突,时而合二为一。我们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习惯成自然,遵循本能行事。新型坠机事故的原因就在于,驾驶员在危急情况中缺少了“态势感知”能力,自动化让他的职业本能退化,无法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所以,卡尔大声疾呼:“小心——如果技术优先。”卡尔的观点被许多经济学家认可。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商务中心主任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在他的著作《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就呼吁,“企业家、工程师和经济学家要迎接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希望他们“创造出劳动力的补充物而不是劳动力的替代品”,还有“用制造者和创造者的思维代替节省劳动力和自动化的思维”。
卡尔的担忧,实质上是对人机关系颠倒的忧虑。机器诞生的目的,是为了把人类从劳役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现实情况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当初的预想。就像人工智能专家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中所说的:“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和社会中,机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它们的进化作为工具来说已经超出了历史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已经成为自主的主人。”卡尔认为这很危险并且希望能阻止它。这也是这个时代我们共同关心的重要命题。无数的影视、文学和哲学著作,都在努力传达这个理念。其中,汉娜•阿伦特在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的《人的境况》一书中,曾经说过,自动化给人类带来的是“一个没有劳动的劳动者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无事可做。毫无疑问,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根有据。2010年1月2日,《华盛顿邮报》报道,21世纪的前10年,美国的就业增长率为零,收入不平等飙升至1929年以来从未达到的水平。类似情况在中国这样就业更集中在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同样明显。自动化让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最密集的制造业的很多岗位正在迅速消失,失业人口将何去何从?中国和新兴世界的其他地区的强劲消费力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承认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的饭碗迟早会被机器人抢走。换句话说,目前的大部分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正如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手纺织业被机器大生产击垮;200年前,70%的美国劳力在农场工作,现在美国农场99%的工作都依赖机器。处在当下这样一个大转型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大学毕业即失业”成了无数人的痛,自动化办公比起初出茅庐的“菜鸟”效率更高、更加得心应手,初级岗位的原有工人也可能会遭遇向下流动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会抢掉上层的白领工作。要注意就业市场空心化的风险。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就业率低下、通货紧缩会造成消费疲软,反过来会影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期待人机共行的美丽新世界
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捣毁机器运动”,人机关系的紧张状态达到了高峰,但是,机械化的历史浪潮势不可当,不能否认它在这200年里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我们须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阵痛,同时也带来机遇。蒸汽机带动了交通大发展,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活动疆域。汽车出现了,轿夫是失业了,可是司机立刻上岗了。各种农业机械的大量出现,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人和自动化带给我们极大的好处,在新的领域创造出无数新的工作岗位。这些过去难以想象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创造的,而创造机器的是人类。这就是“智能”和“智慧”的区别。
这种改变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称得上美好。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技术、智能手机、自动翻译系统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想象,如今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现实。当前的许多工作将来都要由机器人代替,但后工业时代的经济会继续不断扩张,我们在未来将会有很多时间用来寻找、建立和完成新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随后又会成为机器人的重复性工作。人类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提升,教育是终身的教育,社会是永远的学校,慕课或许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虽然目前亟待完善,大数据的发展也会在信息的海洋中帮助人类尽力调整未来的方向。
计算机、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工具,带给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的创新,就其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不能无视科技的力量。科技产品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部分。它们填补每天的空白时段,用便捷的服务实现低成本的满足感,用轻松的娱乐解除日常的乏味。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防止被科技“物化”。科技让生活的时空被压缩,它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欲望,它让人类对周遭的现实钝化麻木而沉浸在虚空的幻想世界。我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我们珍视的价值是什么呢?科技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应当是:人们可以从发明和发现、从创造和创建以及从爱、友好和社群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要保护人类、服从人类命令和保全自己。这是保证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道德律,创造一个全面安全和繁荣的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做到不为外物所役,摆正人机的关系,才能获得如尼古拉斯•卡尔所说的“破笼而出”的力量。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前进,我们得以期待一个人机共行的更美丽的新世界。
原创文章,转载请先联系。
阿元聊历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三月总结|尝试主题阅读与写作 (1人喜欢)
- 二月总结|这个月读了八本好书 (1人喜欢)
- 我的年度大部头中国历史严选
- 十二月总结|这个月多少读了点书
- 2024年,我的十佳好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