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之美
日本人的审美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每一个处女座和细节控的知音。
收到《好物100》后,爱不释手,早上睁开眼第一眼就要翻看。该书是由《100个基本》的作者松浦弥太郎和伊藤正子所著。我已不记得自己是在审美机缘巧合下相中此书,但看完后内心浮现的就是上述这句话。
喜欢上日本的审美应该是近来的事。大学时读过一本介绍日本美学讲究“物哀”的书,《物哀与幽玄》。书里罗列了日本庭院设计的讲究之处。那时虽不甚懂,却有种豁然洞开的审美感召。现在想来“物哀”就是种克制的美,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的性格,展现于他们为人处世之道中。 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北欧家居设计风格,顺便提一句比较反感一提北欧大家就只知道宜家。跟日本美学宗旨一样,北欧设计也崇尚简约,但是日式更讲究禅意、克制。在东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我对于日本设计时常心有戚戚焉。
插花是一直想要拓展的技能之一,对日式插花的幽玄之美情有独钟。川濑敏郎所著的《四季花传书》里介绍的花器、花艺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物哀的审美追求。古朴的花器,对花枝的筛选与调整,克制的审美恰到好处。
半年来不知不觉看了许多与日本相关的书籍,《我是猫》生动诙谐的表达了日本文人自持的清高,内心情感丰富却刻意不流露的矛盾心态。看了《菊与刀》了解了日本的耻感文化,更加理解他们视荣誉、自尊比生命重要的文化基础。随后便能深切的体会《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主人公多崎被误会却不反驳就默默接受的心理。
说回《好物100》,起初看此书的目的带有功利性,想从书中依葫芦画瓢圈几样进自己的购物单,看的过程中却被两位作者对物品的爱惜、有如挑选伴侣的慎重态度所感染。与我们通常消费习惯不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他们购买物品并不贪图一时的占有所带来的快乐,而是秉着传承给下一代的宗旨。品质和实用度才是考量的标尺。这种置物的理念其实是在从小长辈的谆谆教导下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又经由执念形成为自己的观念。书中推荐的物品多出自百年老店,物品本身就带有一种传承的文化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松浦先生颇喜欢英国制造,英格兰的伞、衬衫、苏格兰产的羊绒,我想是因为英国有很多世代流传的老店的缘故,以及英国素来克制的绅士文化。伊藤女士推荐的苏格兰羊绒围巾的牌子,正好我也拥有一条,顿时升起与作者有相同体验和体会的相惜感。品质上好的物品在购买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银子,但是最符合心意的选择避免了重复购买的浪费。如书中所述“宁可空置也不要找不是最心仪的勉强替代,否则看到心动的又会立即买下弃旧的之不理,反而造成浪费”。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让年轻人尽早接触好物”的观点。伊藤女士让年幼的女儿体会羊绒的美好,送给年轻人一套能用一辈子的上好厨具。通常我们的观点是年轻时候不需要用太好的东西,等老了再享受;租房住的人士,无需购置太好的家具和厨具。但是能用一辈子的好物为何不趁早买,目前觉得省钱买的次好品,将来还是会换,其实是很大的浪费。好吧,我得承认,受此影响,虽然租房,我还是购置了一套好锅具。过年回家路上看了《最美之物》,书中介绍了日本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陶艺。每一个都价格不菲,我心想拥有此收藏癖的话很容易导致倾家荡产。但是器皿的美感,不由自主的吸引人,定会增加茶香、饭鲜。如入一件,一辈子都不会弃。
松浦先生讲述了长辈教导他,如果一直吃垃圾食品,人也会变得跟垃圾食品一样的观点。我之前在一本健身书中就看到过并欣然同意:“You are what you eat”。这点让我想到从小母亲放上餐桌的食物都是新鲜、健康、合理搭配,她不允许我挑食,更不纵容我吃零食。虽然没有讲大道理,但是健康饮食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我的思想中。再脑补两句:You are what you choose. You are what you experience.
物品其实是心灵的外向表现。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一物欲很强的女生,到法国生活几年后放下了对物质追求,不再追逐于名牌,从而变得遵从本心,打扮舒服得体。法国人的精致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清醒的认识。巴黎街头随处可见舒服得体的女生,不过分修饰,就是种美。印象深刻的有在地铁里学中文的美女,有苏菲玛索般的脸庞;有将丝巾绑头上又不显做作的精干黑人女郎。到了法国,才发觉英国人的穿衣风格跟他们文化性格一样超级拘束。社会发展到成熟期,就跟人到了成熟期一样,审美会趋于克制和得体,因为内心有足够的自信。
不久前看了一篇讲创业突破点的文章(《发现你的秘密》),里面创业的内容已记不清,但是文中介绍的mimetic desire 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One of Girard's fundamental idea is that human desire is mimetic, which means that most of our desires come from our observations of the desires of other people, rather than, the desires we generate internally for ourselves.”意思是:人的欲望具有模仿性,我们的欲望大多来自于对其他人欲望的观察,而不是我们自身内在产生的。作为一个也常沦陷于物质欲望的年轻女性,模仿别人欲望的例子简直信手拈来。某次吃饭看到朋友背的某款包,其实那包也不是第一次见,但是看到她背着我突然也想要了。再如《好物100》里推荐的MIKIMOTO 的珍珠项链,曾经我无数次路过那家店,但是看了作者的推荐后我才第一次推开那家店的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把模仿的欲望和自身的欲望分开,从mimetic desire 中挣脱出来也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一辈子都浑浑噩噩追随着其实不是自己本心的欲望,那将多么可悲。上述的到法国后改变了的女生我想就是放下了别人的欲望,遵从了自己本心的例子。
写到最后貌似有些自相矛盾,但其实没有。爱物是爱生活的体现,让生活充满纹理,饱满、丰富是生活美学的追求。但是,对物质的高要求应该基于审美的高需求。克制是种美,克制欲望近乎美德,抛开不必要的欲望跟减肥成功一样令人轻松。
收到《好物100》后,爱不释手,早上睁开眼第一眼就要翻看。该书是由《100个基本》的作者松浦弥太郎和伊藤正子所著。我已不记得自己是在审美机缘巧合下相中此书,但看完后内心浮现的就是上述这句话。
喜欢上日本的审美应该是近来的事。大学时读过一本介绍日本美学讲究“物哀”的书,《物哀与幽玄》。书里罗列了日本庭院设计的讲究之处。那时虽不甚懂,却有种豁然洞开的审美感召。现在想来“物哀”就是种克制的美,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的性格,展现于他们为人处世之道中。 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北欧家居设计风格,顺便提一句比较反感一提北欧大家就只知道宜家。跟日本美学宗旨一样,北欧设计也崇尚简约,但是日式更讲究禅意、克制。在东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我对于日本设计时常心有戚戚焉。
插花是一直想要拓展的技能之一,对日式插花的幽玄之美情有独钟。川濑敏郎所著的《四季花传书》里介绍的花器、花艺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物哀的审美追求。古朴的花器,对花枝的筛选与调整,克制的审美恰到好处。
半年来不知不觉看了许多与日本相关的书籍,《我是猫》生动诙谐的表达了日本文人自持的清高,内心情感丰富却刻意不流露的矛盾心态。看了《菊与刀》了解了日本的耻感文化,更加理解他们视荣誉、自尊比生命重要的文化基础。随后便能深切的体会《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主人公多崎被误会却不反驳就默默接受的心理。
说回《好物100》,起初看此书的目的带有功利性,想从书中依葫芦画瓢圈几样进自己的购物单,看的过程中却被两位作者对物品的爱惜、有如挑选伴侣的慎重态度所感染。与我们通常消费习惯不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他们购买物品并不贪图一时的占有所带来的快乐,而是秉着传承给下一代的宗旨。品质和实用度才是考量的标尺。这种置物的理念其实是在从小长辈的谆谆教导下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又经由执念形成为自己的观念。书中推荐的物品多出自百年老店,物品本身就带有一种传承的文化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松浦先生颇喜欢英国制造,英格兰的伞、衬衫、苏格兰产的羊绒,我想是因为英国有很多世代流传的老店的缘故,以及英国素来克制的绅士文化。伊藤女士推荐的苏格兰羊绒围巾的牌子,正好我也拥有一条,顿时升起与作者有相同体验和体会的相惜感。品质上好的物品在购买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银子,但是最符合心意的选择避免了重复购买的浪费。如书中所述“宁可空置也不要找不是最心仪的勉强替代,否则看到心动的又会立即买下弃旧的之不理,反而造成浪费”。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让年轻人尽早接触好物”的观点。伊藤女士让年幼的女儿体会羊绒的美好,送给年轻人一套能用一辈子的上好厨具。通常我们的观点是年轻时候不需要用太好的东西,等老了再享受;租房住的人士,无需购置太好的家具和厨具。但是能用一辈子的好物为何不趁早买,目前觉得省钱买的次好品,将来还是会换,其实是很大的浪费。好吧,我得承认,受此影响,虽然租房,我还是购置了一套好锅具。过年回家路上看了《最美之物》,书中介绍了日本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陶艺。每一个都价格不菲,我心想拥有此收藏癖的话很容易导致倾家荡产。但是器皿的美感,不由自主的吸引人,定会增加茶香、饭鲜。如入一件,一辈子都不会弃。
松浦先生讲述了长辈教导他,如果一直吃垃圾食品,人也会变得跟垃圾食品一样的观点。我之前在一本健身书中就看到过并欣然同意:“You are what you eat”。这点让我想到从小母亲放上餐桌的食物都是新鲜、健康、合理搭配,她不允许我挑食,更不纵容我吃零食。虽然没有讲大道理,但是健康饮食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我的思想中。再脑补两句:You are what you choose. You are what you experience.
物品其实是心灵的外向表现。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一物欲很强的女生,到法国生活几年后放下了对物质追求,不再追逐于名牌,从而变得遵从本心,打扮舒服得体。法国人的精致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清醒的认识。巴黎街头随处可见舒服得体的女生,不过分修饰,就是种美。印象深刻的有在地铁里学中文的美女,有苏菲玛索般的脸庞;有将丝巾绑头上又不显做作的精干黑人女郎。到了法国,才发觉英国人的穿衣风格跟他们文化性格一样超级拘束。社会发展到成熟期,就跟人到了成熟期一样,审美会趋于克制和得体,因为内心有足够的自信。
不久前看了一篇讲创业突破点的文章(《发现你的秘密》),里面创业的内容已记不清,但是文中介绍的mimetic desire 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One of Girard's fundamental idea is that human desire is mimetic, which means that most of our desires come from our observations of the desires of other people, rather than, the desires we generate internally for ourselves.”意思是:人的欲望具有模仿性,我们的欲望大多来自于对其他人欲望的观察,而不是我们自身内在产生的。作为一个也常沦陷于物质欲望的年轻女性,模仿别人欲望的例子简直信手拈来。某次吃饭看到朋友背的某款包,其实那包也不是第一次见,但是看到她背着我突然也想要了。再如《好物100》里推荐的MIKIMOTO 的珍珠项链,曾经我无数次路过那家店,但是看了作者的推荐后我才第一次推开那家店的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把模仿的欲望和自身的欲望分开,从mimetic desire 中挣脱出来也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一辈子都浑浑噩噩追随着其实不是自己本心的欲望,那将多么可悲。上述的到法国后改变了的女生我想就是放下了别人的欲望,遵从了自己本心的例子。
写到最后貌似有些自相矛盾,但其实没有。爱物是爱生活的体现,让生活充满纹理,饱满、丰富是生活美学的追求。但是,对物质的高要求应该基于审美的高需求。克制是种美,克制欲望近乎美德,抛开不必要的欲望跟减肥成功一样令人轻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