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怀念丢失的手环
半夜两点半醒来,而后再也睡不着,突然想到这条手环。翻箱倒柜,历时两个多小时,甚至魔怔似的反复检查最有可能装它的纸盒,仍然没有找到。
2013年10月10日至15日,是我从英国格拉斯哥飞赴巴黎的日子,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双十节出行并非偶然,而是暗合了近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故而,在那天飞抵法国大革命的根据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然而,在刚才偶然翻到的Paris Museum Pass 2 Days 中,我看到初始日期是2013年10月13日,方才想起当时刚到法国的时候,面对卢浮宫水晶金字塔前排的长队,熙熙攘攘的人群,顿感浪费时间,故而先行游览了其他景点,如夜幕中登顶举世闻名的凯旋门,待到后来在香榭丽舍大道中购买了Pass,才复到卢浮宫游览。
那么,这条手环和我的初次相遇,应该就是13日了吧。虽然曾经匆忙地来过一次卢浮宫,但对于卢浮宫前的景色,特别是门前凯旋门的浮雕还是特别好奇,故而端着手机,拍了许多照片留念。突然有几个人接近我,其中一位男士,用不太纯正的英语说,'Do you want to see something magic?‘
其实,前几日我在卢浮宫到香榭丽舍的街上,已经遇到了无数起诈骗的案件。譬如,卢浮宫附近,某黑人拿着一张白纸,自称联合国某慈善基金会的会员,正为贫穷孩子募捐,纸上写了某几个人名,捐款数额从十欧到几十欧不等。然而,除了复印了A4白纸以外,没有出示任何证件。于是便缠着我要捐款,甚至代我写上姓名,连捐款数额都代劳了。有时候,被缠得没办法,会用一两枚小额硬币打发了事。更有甚者,某位棕肤色的女士,在香榭丽舍大道街边堵着我,用同一套名义要求“捐款”,我照例给了一点小硬币,她还要更多,动辄要几十欧,被我拒绝了。而后她问“Japanese?”我说是中国人。她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如此行径,依我在英国院校的观察,完全就不是经历高等教育的"慈善基金"工作人员的举止,基本不需要看证件,就可以判断他们的真伪。
所以,我对这些事情,是警惕的。
然而这位同样是棕色皮肤的男士,却对我说:“Just One Minute.” 便开始熟练地用三条不同颜色的细绳,在我左手手腕编织一条紫黄绿交织的手环。果然是倏忽之间,就大功告成了。虽然用料非常简单,但款式却还挺好看的。 果不其然,还是向我要了欧元。我给了几个硬币,他还是想要更多,最终还是给了他五欧。
他周围的同伴,用英语说:“Can you get it?”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样的事情,能否要到钱,还是心里没谱。于是,我突然来了兴致,和他攀谈起来。他说自己是牙买加人。从北美的牙买加来到法国,最终到卢浮宫门口献艺,绝非通过工作签证前往,要么是偷渡客,要么是旅行签证非法滞留。不论如何,考虑到巴黎的消费水平,可以想见他们的窘迫境地。或许,最终来到游客密集的卢浮宫前找机会,也是迫不得已的吧。
然而,我多少对他有一些认同和敬意,毕竟依靠自己的手艺为他人做出了贡献,与前述仗着慈善基金会名义行骗,有质的区别。就譬如街上的行为艺术家,也端着铁盒要硬币,但比起安坐在街边,面前放着空罐子,博人同情的,要更加让人接受。更别说追着行人强行索要施舍的那些人了。
临别的时候,我对他说:“Have a good living in Paris.” 他也和我挥手道别。后来我仍在附近转悠,拍摄,从杜乐丽花园折返过来,又偶遇了他,他远远地,又一次向我挥手致意。此后当然再也没有见过。
这条手环我放在小旅行箱的暗格里,从巴黎带回格拉斯哥,而后又辗转带回了国。可惜,不知为什么,两年多后的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怀念在巴黎偶遇的人,和丢失的岁月,写下这些文字。
2013年10月10日至15日,是我从英国格拉斯哥飞赴巴黎的日子,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双十节出行并非偶然,而是暗合了近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故而,在那天飞抵法国大革命的根据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然而,在刚才偶然翻到的Paris Museum Pass 2 Days 中,我看到初始日期是2013年10月13日,方才想起当时刚到法国的时候,面对卢浮宫水晶金字塔前排的长队,熙熙攘攘的人群,顿感浪费时间,故而先行游览了其他景点,如夜幕中登顶举世闻名的凯旋门,待到后来在香榭丽舍大道中购买了Pass,才复到卢浮宫游览。
那么,这条手环和我的初次相遇,应该就是13日了吧。虽然曾经匆忙地来过一次卢浮宫,但对于卢浮宫前的景色,特别是门前凯旋门的浮雕还是特别好奇,故而端着手机,拍了许多照片留念。突然有几个人接近我,其中一位男士,用不太纯正的英语说,'Do you want to see something magic?‘
其实,前几日我在卢浮宫到香榭丽舍的街上,已经遇到了无数起诈骗的案件。譬如,卢浮宫附近,某黑人拿着一张白纸,自称联合国某慈善基金会的会员,正为贫穷孩子募捐,纸上写了某几个人名,捐款数额从十欧到几十欧不等。然而,除了复印了A4白纸以外,没有出示任何证件。于是便缠着我要捐款,甚至代我写上姓名,连捐款数额都代劳了。有时候,被缠得没办法,会用一两枚小额硬币打发了事。更有甚者,某位棕肤色的女士,在香榭丽舍大道街边堵着我,用同一套名义要求“捐款”,我照例给了一点小硬币,她还要更多,动辄要几十欧,被我拒绝了。而后她问“Japanese?”我说是中国人。她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如此行径,依我在英国院校的观察,完全就不是经历高等教育的"慈善基金"工作人员的举止,基本不需要看证件,就可以判断他们的真伪。
所以,我对这些事情,是警惕的。
然而这位同样是棕色皮肤的男士,却对我说:“Just One Minute.” 便开始熟练地用三条不同颜色的细绳,在我左手手腕编织一条紫黄绿交织的手环。果然是倏忽之间,就大功告成了。虽然用料非常简单,但款式却还挺好看的。 果不其然,还是向我要了欧元。我给了几个硬币,他还是想要更多,最终还是给了他五欧。
他周围的同伴,用英语说:“Can you get it?”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样的事情,能否要到钱,还是心里没谱。于是,我突然来了兴致,和他攀谈起来。他说自己是牙买加人。从北美的牙买加来到法国,最终到卢浮宫门口献艺,绝非通过工作签证前往,要么是偷渡客,要么是旅行签证非法滞留。不论如何,考虑到巴黎的消费水平,可以想见他们的窘迫境地。或许,最终来到游客密集的卢浮宫前找机会,也是迫不得已的吧。
然而,我多少对他有一些认同和敬意,毕竟依靠自己的手艺为他人做出了贡献,与前述仗着慈善基金会名义行骗,有质的区别。就譬如街上的行为艺术家,也端着铁盒要硬币,但比起安坐在街边,面前放着空罐子,博人同情的,要更加让人接受。更别说追着行人强行索要施舍的那些人了。
临别的时候,我对他说:“Have a good living in Paris.” 他也和我挥手道别。后来我仍在附近转悠,拍摄,从杜乐丽花园折返过来,又偶遇了他,他远远地,又一次向我挥手致意。此后当然再也没有见过。
这条手环我放在小旅行箱的暗格里,从巴黎带回格拉斯哥,而后又辗转带回了国。可惜,不知为什么,两年多后的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怀念在巴黎偶遇的人,和丢失的岁月,写下这些文字。
![]() |
图为卢浮宫凯旋门前,作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