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巧善变,魔法无边——趣谈字谜
机巧善变,魔法无边——趣谈字谜
汉字的无穷魅力还在于,它能通过拆字、拼凑、谐音、联想等方式形成丰富多彩的字谜。在多姿多彩、机巧灵变的游戏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汉字与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内涵。 请看下面几个小故事:
一)伍子胥字谜夺相位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伍子胥的人,他能文能武,能言善辩,人们都传说他做相国最合适了。吴王听了以后就派人把他召进宫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要考考他是否有真本事。
吴王让两个士兵抬来一只大鼎,伍子胥只用一只手就把大鼎举过了头。吴王又叫大臣们考他的学问,伍子胥也对答如流。这时老相国着急了,他怕自己的相位不保,就出了一个怪谜:“兄与弟同姓,弟与兄同名,兄有荫山秀,弟有万里明。”
伍子胥不慌不忙地说:“我也有一个谜请教:霜有雪没有,箱有柜没有,你有我没有,立功自会有。”老相国冥思苦想了老半天,还是说不出谜底。最后,吴王让伍子胥做了相国。原来,两人的谜底都是“相”字。
二)相距三十里
东汉时期上虞有一姑娘名叫曹娥,因父亲淹死在江中未打捞出尸体,心中十分悲痛,便投江自尽了。上虞官府上奏朝廷,朝廷遂表彰曹娥为孝女,并为她立了一块石碑,名叫“曹娥碑”,请才子邯郸淳写了碑文。
据说邯郸淳的碑文写得特别好,大文学家蔡邕听说了这件事前往观看,但赶到时天已经黑了,便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之后有碑文后面写了八字批语: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再想一想。”向前又走了三十里,曹操和杨修分别写下了答案。
杨修说:“黄绢,是带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受辛合一‘辞(繁体)’字。总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曹操的答案和杨修一样,他感叹不已,对杨修说:“我的才力和你相距三十里。”
三)黄庭坚作画解字谜
北宋年间,黄庭坚诗文、书法均非常出色,深得苏东坡的赏识,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书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除此之外,深谙汉字之妙的黄庭坚对字谜也十分有研究。
一次,他来到江州,江州才子们久慕其名,便约他同舟泛游长江。天光水色,烟波浩渺,景色宜人。一个才子向黄庭坚作揖,说道:“学生偶得两句,向先生请教。”说罢吟道:“远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水横流。”
另一江州诗人接着说:“句中有谜,请先生赐教。”
黄庭坚笑而不答,请人拿来笔墨纸张开始作画。他先在纸的上方绘出两株远树(丰丰),又以树上勾勒一个歪倒的山(彐),然后在下面画了一叶扁舟,又横着点了三点水而为“心”。一幅绝妙的淡墨山水画跃然纸上,远山、秀树、扁舟、流水,一个秀丽丰雅的“慧”字道出了谜底。众人看后不禁拍案叫绝。
四) 秦观字谜求婚
相传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她才貌双全,智慧过人,向她求婚的人络绎不绝。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苏东坡邀秦观来到秋香亭饮酒赏菊。席间,苏学士笑问:“贤弟风姿俊逸,才辩无双,何以迟迟不择婚配?”
秦观应曰:“吾非草木,岂能无情?小弟久慕一位窈窕淑女,只是难以启齿。”
苏东坡爽朗一笑:“这有何难!说出来包在愚兄身上!”
秦观沉吟片刻,笑云:“待小弟制个字谜,请仁兄猜猜。”说罢即赋一词:“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苏东坡一听,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明白了。原来你的意中人是我的妹妹。”于是他巧妙撮合,秦观、苏小妹终成眷属。
“园中花,化为灰”,空余“艹”;“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夕”除坠去“一点”,“思”字碎去“心”字,“马(繁体)”字的底部(足、蹄部位)为“灬”,合为繁体的“鱼”;“秋日残红萤火飞”,萤火飞则天已晚,故秋日残红去“火”去“日残红”余“禾”。这样,“艹”字头与“鱼”的繁体字、“禾”字拼合为“苏”的繁体字“蘇”。
五)词女之夫
宋代文人赵明诚是著名词人李清照之夫,他们的结合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日,聪慧的赵明诚对父亲说:“今日中午睡觉,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读了一本很好的书,但醒来以后,却把书里的内容大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三句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父亲听后,思忖道:言与司合在一起,于字为“词”;安字去掉上头的宝盖,于字为“女”;芝芙去掉草字头,于字为“之夫”,合起来是“词女之夫”。于是便为儿子解梦说:“你将娶一个善于填词的才女做妻子。”
后来,赵明诚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喜结良缘。原来,昼寝梦读的故事是赵明诚爱慕李清照,想娶她为妻而做的文字游戏。
六) 个个草包
清乾隆年间,乾隆的亲信和珅在府内建了座亭子,请大才子纪晓岚给他题一匾额。纪晓岚并不推辞,提笔写了“竹苞”两个大字,和珅一看,这“竹苞”二字与凉亭两侧处的绿竹正好相互映衬,非常喜欢,就叫人将两字刻成匾挂在亭子上。
一天,乾隆来到这座亭子前,当他抬头看到这块匾额后,不禁哈哈大笑。和珅大为不解,忙问笑为何故。乾隆说:“你没看出来吗?纪晓岚在耍你呢,这‘竹苞’二字拆开,不就是‘个个草包’吗?”
和珅听了又羞又恨,但又不好发作。
如果大家有兴趣、有时间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刚收集的哟):
苏东坡巧猜半句谜
苏东坡和袁公济是同科出身的好朋友。有一年,他们同在杭州做官,袁公济深知苏东坡是个全才,对联、猜谜也都是一把好手,一般的谜是难不倒他的。
有一次,他们在外踏雪赏景,这时路上的积雪已有一寸多厚了,袁公济便说道:“我有一谜,想请教,不知你能猜得吗?”苏东坡一听便说:“赏雪猜谜,也是一件雅事,请出谜面。”
袁公济说:“雪径人踪灭,打半句七言唐诗。”
苏东坡一听,不觉暗暗吃惊,心想到,天下猜谜那有猜半句诗的道理,而且半句是七言诗,三个字还是四个字呢?也许三个字、四个字都不是,而是七个字的一半(纵剖),或三个半字。但是,尽管自己熟读唐诗,此时却无从下手。这时,他俩一路向龙泓寺走去,突然,路旁的树林中飞出了一群小鸟,排成了一线向着远天飞去。苏东坡不觉心里一亮,再仔细一想,含笑点头,心里暗暗称赞袁公济的半句诗谜做得巧。但是,他却不想马上把谜底说穿,也想趁此机会难一难袁公济,便指着远远飞去的鸟对袁说:“公济,你看天上的景色,我现在也请你猜二条谜,谜面就是‘雀飞入高空’,也打半句七言唐诗。”
袁公济一时还没有理出头绪,反而被弄懵了。苏东坡又说道:“你猜出了我的谜,我也就猜出了你的谜了。”过了一会,苏东坡便俯下身子,在雪地上竖直写了一句七言唐诗:一行白鹭上青天,并在“鹭”字的中间拦腰一划,然后说:“你的谜底是上半句——一行白路;我的谜底是下半句一-鸟上青天。”
袁公济见说后,拍手大赞说:“子瞻,我明白了,明白了,你真是天下第一奇才,佩服,佩服!”
马鞍题诗谜
南宋辛未年间,江阴举人袁舜臣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他在马鞍上写了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妆何所有。
完名直待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开始,人们以为是一首平常的诗,只是不解其意。后为苏州举人刘瑊见到,一下就识破了“本来面目”。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谜底是“辛未状元”四字。好事者向他请教,刘解道: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妆”掩去一半为“丬”,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
螃蟹咒奸臣
宋室南渡之后,秦桧专权,谗害忠良,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那年元宵,高宗赵构,为了粉饰太平,下令百姓献灯。在形形色色的彩灯中,有一盏蟹灯特别吸引人,只见它大钳怒张,八足齐伸,活灵活现。奇怪的在八只蟹脚的尖爪上各粘着一个字,连起来是:“春来秋往,压日无光”。高宗站在灯前思索好一阵,也不知这八个字的含义。
这时,善于拆字的谢石已明白了,便在旁提示说:“皇上,蟹乃横行之物,百姓以此献灯,必有深意。”赵构沉吟半晌,便令太监把蟹灯送给秦桧。秦桧收灯看到八个字后,勃然大怒,因没法找到献灯的人,竟借故把谢石杀掉了。
原来,“春无日”为“夫”,“秋无光(火)”为“禾”,加在一起正好是个“秦”字,暗示秦桧有似螃蟹般的横行霸道。
莲船队骂贪官
明初,江西有个知府,姓甘名百川,人称五道太守。上任不久就露出了贪官本相:到处伸手,明抢暗夺,搜括民财。这一年元宵节,当地百姓用白纸糊了一只旱地莲船,游行上街。船前面两头人扮的狮子,口里衔着一个大元宝。船旁站着五个道士,都歪戴着帽子。中央一个道士举着一根发黄竹竿,仅竿头上有点青色。这样一支离奇的队伍,缓缓地穿过闹市,引来了许多闲人,看了都捧腹而笑。
原来,这是一出讽刺剧,一首隐语诗,一则哑谜。它暗藏着四句话:“好个干白船(甘百川),两狮(司)都咬(要)钱;五道冠(官)不正,一竿(甘)青(清)不全。”人民就用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巧妙而又辛辣地揭露了甘百川的贪赃枉法
挥笔批文章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一些文人雅士闻风而集,吟诗作赋非常活跃。恰逢当地有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叫白文秀,此人文理不通,白字连篇,却喜爱卖弄文才。一天,白文秀东拼西凑总算写成一篇文章,甚为得意,便送给苏东坡过目,说道:“此乃拙作,望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只见标题是《读过泰论》,半日不解,良久才悟,便大笑道:“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难怪,难怪!”(意为“秦”字下的“禾”被“水”淹掉,成了“泰”字)
苏东坡看毕,一言不发交还给他。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日后也可以炫耀一番,就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没有名人推蔍,就好比一张废纸。请老师多少美言几句。”
一听白文秀把“推薦(荐)”读成“推麓”,苏东坡又气又好笑,于是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挥笔在文稿上批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鼓之妙!
白文秀喜不自胜,连连说:“劳骂,劳骂!”他把“劳驾”说成了“劳骂”也不知道,只是兴冲冲取了文稿就走。从此他拿了苏东坡的批字去到处吹嘘。一些吹牛拍马的人见了随声附和,而有真才实学的人见了则暗暗好笑。一个调皮的秀才忍不住点穿道:“这是什么批字?这是苏东坡在给你出谜呢?”
“出谜?什么谜?”白文秀结巴地呆住了。
“你倒想一想,高山滚鼓有什么妙啊?你听一听高山上滚鼓是什么声音?”
“噗通——噗通,不通——不通!”
周围的秀才顿时都笑出声来,“真是高山滚鼓之妙——不通,不通!哈哈哈!”白文秀羞得满脸通红,掩起文稿拔腿就逃。
妙语尝狗肉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般酒肉香味。
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
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个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
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吧,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佛印吃鲜鱼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
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他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
“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
“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
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蘇’(苏字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胡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自了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道士辩李树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到何玄通辩认天书后,梁山一百单八将按天罡、地煞排列了座次。何道士也得了一份重赏——酬谢黄金五十两。
当何道士带了黄金高高兴兴地走下山时,却有一人拦住了他的路,此入便是白日鼠白胜。白胜对何道士大喝一声道:“你是何方道士,识个屁的天书,老子跟大哥走南闯北,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你故弄玄虚,将俺排在地煞的倒数第三位。你既然识得天书,我倒问你:现在我靠的是什么树?”何道士被喝得一愣,战战兢兢地看到白胜靠在李树上,便颤抖他说:“将军,这是柏村。”白胜大吼一声,转过身子拔起李树,高高举起,正想向何道士砸下,吓得道士扑通一响跪了下来,哀求道:“将军饶命!恕贫道直言,这是李树。”白胜将树向旁边一扔,当胸一把揪住了何道士说:“你刚才还说是柏树,现在怎么又说李树?”道士忙辩白说:“刚才白将军倚在树旁,白边木岂不是‘柏’吗?后来举树欲打贫道,将军雅号是白日鼠,按地支属子,木下子不是一个‘李’字?故先说柏树,后称李树。”
白胜听了道士的鬼话,不由哈哈大奖,把何道士推了一下,骂道:“好一张利嘴!”道士何玄通就趁机一溜烟地逃走了。
田素山嘲戏堆墨体
宋代陈文惠,擅于“八分”书法,点画粗肥,使人难以辨认,竟自成一家,为当时誉作堆墨体。他常替人写对联,题横匾。一次,他到郑州做官,在上任时的宴会上,当场挥毫,只见纸上一个个墨团,无人能识。这时,来客中站出一个人说:“我也来献献丑,请陈大人斧正!”于是取了一幅大纸,泼墨将它全部涂满,然后在纸中央用粉笔细加四个小点。在场的人都愕然不解。陈文惠问道:“敢问这是什么?”客人回答道:“这是贱姓‘田’字,戏仿大人的堆墨体,请指正。”说着,又取一幅大纸用墨笔小心地把边框勾勒了一圈。然后,从上到下划了两短竖,构成“四”字样。陈文惠惊讶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客人口答道:“这正是贱字素山。”陈文惠说:“分明是瘦骨伶汀的四,哪来素山?”田素山哈哈大笑道:“既然有堆墨体,自然也有妙手空空的飞白体啦!这不是一个空心的‘山’吗?也就是又粗又肥的素山!”陈文惠听了不禁也大笑起来,赞道:“好个聪明的田素山!”从此,他再也不故弄玄虚写那古怪的堆墨体了。
叶简释弓箭
唐朝盛开科举,有位张秀才晋京赴考,考完后借住青龙寺等待揭榜。一连等了几天,没有消息,他等得发慌,决定到西郊去找当时的射复专家叶简聊天。临出门关照寺里方丈说:“要是有好消息,望立刻派人到西郊来告诉我。”
张秀才在叶简家坐不一会儿,青龙寺派来一个小和尚说:“方丈叫我前来贺喜。”秀才忙问:“喜在哪里?”小和尚便递上一个包。张秀才迫不及待地解开,只见里面放着一弯竹弓和一支系着一根红丝带的箭,一时倒被懵住了,他困惑地看看小和尚,又看看叶简说:“这算什么喜事?”
叶简接过弓箭一看,便大声说:“恭喜先生状元及第!”并解释道:“你看,竹字是第字的头,弓字是第字的身,箭恰如第字中的一竖,那根红丝带不就是第字下面的一撇吗?”
淑姑解哑谜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宇文化及在江都逼杀炀帝。此时,太仆杨义臣正隐于雷夏泽,想起化及之弟宇文士及乃自己的结义兄弟,日后事发,必遭灭族之祸。于是打发家人杨芳送去一瓦罐。士及打开瓦罐封皮一看,里面只有两颗枣子和一只糖制成的乌龟,一时摸不着头脑。他的年方十七的小妹淑姑自小聪敏伶俐,对瓦罐中的两件物品端详一会儿道:“这哑谜儿也没有什么难猜之处,分明包含着‘早早归唐’(枣枣龟糖)之意。”宇文士及恍然大悟:原来杨义臣怕我受哥哥连累,劝我早日投降唐王李渊,好免灾祸。但我又该怎样用一件器件,作隐语表明自己愿投大唐的意思回答他才好。淑姑已明白哥哥的意思,便说道:“妹子却想出了一个回答的方法了。”便捧出一个漆盒,里面藏着一只纸鹅儿,鹅颈上挂着一个小小鱼网,网上竖着一个算命先生的招牌。宇文士及看了十分诧异,问此是何意;淑姑便在他耳边低低说了几句,士及连声称妙。便将漆盒封固,付与杨芳回去复命了。那义臣打开漆盒一看,想了会儿笑道:“原来是‘我谨遵命’(鹅颈遵命)了。”
柴绍撕灯笼
这天正是元宵佳节,太阳刚一下山,玩灯的就上街了。什么兔子灯、虾蟆灯、荷花灯、走马灯……应有尽有。秦琼挽着柴绍的手,一路上随着玩灯的人群走来逛去,忽然见许多人围着一个圈儿,里面有个汉子,双手抱拳,高声说道:“诸位,今天是元宵灯节,大家在看灯,可你们知道我这儿是什么吗?我不说,你们也不明白,我这儿叫打无字灯虎儿,今天以谜会友,专门要会一会有学问的人。”只见那汉子讲完以后,用骄傲的目光向四面一扫,大声道:“来人呀!”马上过来四个仆人,恭敬地齐声应道:“伺候公子爷。”“把咱们那号玩艺拿出来到诸位见见吧!”一会儿,就有人从里面端出了一个四方灯笼来,四面糊着白纸,里面点着支蜡烛,在桌子上一放。那汉子又嚷道:“请诸位打两句俗语,谁打着了赠他五十枚元宵。这是头一手,后面还有好的。”说完,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秦琼听罢,向柴绍问道:“兄弟,有字的灯虎,我倒见过,这无字的灯虎可怎么个打法呀?”柴绍道:“二哥,有字的灯虎是写出来叫人猜,猜的人用嘴说出谜底就行了。这无字的灯虎儿不用字写出来,而是摆出一件东西叫人猜,猜的人不讲话,只用动作去破他的谜底。”
只见人群一阵骚动,有的摇头,有的怀着新奇的心情注视着这只灯笼。
秦琼听完柴绍的话忙说:“二哥,你看他这只无字灯虎儿能打着吗?”柴绍道:“别急,等我琢磨琢磨。”过了一会儿,那汉子叫道:“怎么,这许多人竟没有一个有学问的吗?真叫我好笑呀!好笑!哈,哈,哈!”
柴绍凝思了一下,忽然道:“噢!是了。二哥,你等着。”说罢,柴绍便迈步走了进去,向那汉子一抱拳道:“这位公子请了!”汉子见有人进来向他打招呼,便回过头来望着柴绍道:“噢,请了请了!你是要打这灯虎儿吗?”柴绍连忙道:“好说、好说,正要向公子请教!”“那就请打吧!”这一下子,那四周看热闹的人可有劲了,纷纷喊道,有人来打无字灯虎儿啦!
只见柴绍大步走上去,挽起右手的袖子,在那灯笼的正面“嚓!”左面“嚓!”右面“嚓!”把灯笼的三面白纸全给撕了。又转身向外,走了三步,再转身回来,把后面仅剩下的一面纸也“嚓!”全都撕去了。那汉子两眼瞠着,只好让柴绍去撕。柴绍这时向那汉子道:“公子,你看我打着了没有?”那汉子红着脸道:“哦!打着了!打着了!小子们,快拿元宵给人家吧!”
那四周看热闹的人却嚷起来了:“这是撕灯笼呀,怎么是打灯虎儿呢?”有的说:“这位公子既然打着了,何妨讲出来听听,也好长长我们的见识呀!”柴绍说:“诸位不要吵,这两句俗语呀,就是:“三思(撕)而后行,再思(撕)可矣!”大家一听就说:“哟,怪不得他把这个灯笼撕了三回,走了三步,回去再撕一下呢!”齐声说:“打得好!打得好!”
大臣喻牛羊
古代文人,往往爱将姓氏做文字游戏,通过谐音、增损,相互戏谑,为谜语故事增添了不少笑料……
北齐尚书王元景嘲笑西阳王徐之才说:“你名之才,才能何在?不如加上一撇,成为‘乏才’,才是名实相副。”徐之才立即回击道:“阁下姓王,出言便(言王);近犬则狂,加颈足而为馬,添角尾就成羊。”王元景被奚落得哑口无言。
隋朝秀才侯白,性好诙谐。一天见杨素与牛弘退朝回来,侯自吟了一句:“日之夕矣!”杨素好气又好笑他说:“你这个人呀!当我们是羊牛下来吗?”原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上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羊谐音为杨。
有一个秀才叫李义安,拜见一位富户牛生,牛生不肯见李,推托不在家。李在门上写了一个“午”字而去。旁人问他何意,李说:“这就是牛不出头。”
陶侃刺避讳
古代封建社会都有许多名讳,祖先的名字不准随便提及,万不得已时便借同音字避讳。东晋权臣王导,忌一“攸”字。一次,陶侃不小心犯了这个名讳,王导本来就忌陶侃之才,立刻借故将他逐出荆州,调任广州刺史。陶侃就讽刺说:“你的祖上讳名‘攸’,要是我呈文作句遇上这个字,该取哪一个同音字呢?当作无骹尊傍犬,还是犬傍无骹尊?”
王导出身士族,与其兄王敦专权东晋,当时称为“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他听了陶侃的话好久省悟不得,后来才发觉受了讽刺。
原来,陶侃这番话隐了两个字谜。没有脚的“尊”即“酋”字,酋旁犬是“猷”;犬旁酋是“猶”。猷,指道路;猶,是短足善攀树的猴子。猷、猶都和“攸”同音,连在一起意思是路中的一只猢狲。陶侃以此讽刺王氏兄弟气候长不了,好比仕途中攀附的政治小丑。后来,王敦果然事败,陶侃回到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为稳定江南局势作出了
何瑭解字谜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鲁班考徒弟
鲁班是著名的能工巧匠,他有许多门徒。有一天,他把门徒叫来说:“明天我要考考你们,你们一清早就上我家来吧。”第二天,徒弟们一早就到了鲁班家,但只见师傅的家门关得死死的,门上写着五个字:“今日可不见。”工匠们议论纷纷,正准备散去,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徒弟忽然说道:“我们到河边去看看,师傅可能在那里。”大家怀疑地问他:“你怎么知道师傅可能在河边呢?”小徒弟说:“你们看,门上这五个字,‘可’就是‘河’字的边;‘不见’两个字合在一起可看成是‘觅’字。不是分明暗示我们今天到河边去寻找吗?”大家听了认为有一定道理,于是一齐到了河边,果然鲁班正坐在那里等着他们哩。
鲁班见了众徒弟,心里很高兴。接着,他手指着身旁的一堆梓木说:“你们用这梓,做三天,要做得精。这就是我考你们的题目。”说完,便离开了众徒弟。
三天以后,徒弟们都各自拿着自己精雕的样板,献给师傅。只见每个作品各具特色:生动形象的飞禽走兽,鲜艳夺目的花卉草木,十分吸引人。但是,鲁班看了没有一个中意的。这时,他的一个最小的徒弟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镶嵌得很精巧的小书架,书架的样木正好构成一个“晶”字模样。当他恭敬地送到师傅手里时,鲁班呵呵大笑,赞赏地点点头,对其他的徒弟说:“这才是我要求你们做的。一个工匠,不仅要有精巧的手艺,还要有一个机灵的头脑。你们都回去想一想,为什么都做错了?”
鲁班离开后,大家立刻围着小徒弟,讯问原因。小徒弟说:“师傅不是说用梓做三日,做得精吗?‘梓’是‘字’的谐音:‘精’是‘晶’的谐音。三个日字不正是一个‘晶’字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10/23/3693667_344247152.shtml
================================================================
其中一则:
陶侃刺避讳
古代封建社会都有许多名讳,祖先的名字不准随便提及,万不得已时便借同音字避讳。东晋权臣王导,忌一“攸”字。一次,陶侃不小心犯了这个名讳,王导本来就忌陶侃之才,立刻借故将他逐出荆州,调任广州刺史。陶侃就讽刺说:“你的祖上讳名‘攸’,要是我呈文作句遇上这个字,该取哪一个同音字呢?当作无骹尊傍犬,还是犬傍无骹尊?”
王导出身士族,与其兄王敦专权东晋,当时称为“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他听了陶侃的话好久省悟不得,后来才发觉受了讽刺。
原来,陶侃这番话隐了两个字谜。没有脚的“尊”即“酋”字,酋旁犬是“猷”;犬旁酋是“猶”。猷,指道路;猶,是短足善攀树的猴子。猷、猶都和“攸”同音,连在一起意思是路中的一只猢狲。陶侃以此讽刺王氏兄弟气候长不了,好比仕途中攀附的政治小丑。后来,王敦果然事败,陶侃回到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为稳定江南局势作出了
据《南史》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亮,字奉叔,莹从父弟也。父攸,字昌达,仕宋位太宰中郎,赠给事黄门侍郎。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秘书丞。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使工图其像,亮亦预焉。累迁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时有晋陵令沈巑之,性粗疏,好犯亮讳,亮不堪,遂启代之。巑之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若为攸字,当作无骹尊傍犬?为犬傍无骹尊?若是有心攸?无以攸?乞告示。"亮不履下床,跣而走,巑之抚掌大笑而去。
说明这是王亮和沈巑之之间的事情,不知道王导和陶侃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南史上记载的应该可以当作正统
--Mar 10
汉字的无穷魅力还在于,它能通过拆字、拼凑、谐音、联想等方式形成丰富多彩的字谜。在多姿多彩、机巧灵变的游戏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汉字与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内涵。 请看下面几个小故事:
一)伍子胥字谜夺相位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伍子胥的人,他能文能武,能言善辩,人们都传说他做相国最合适了。吴王听了以后就派人把他召进宫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要考考他是否有真本事。
吴王让两个士兵抬来一只大鼎,伍子胥只用一只手就把大鼎举过了头。吴王又叫大臣们考他的学问,伍子胥也对答如流。这时老相国着急了,他怕自己的相位不保,就出了一个怪谜:“兄与弟同姓,弟与兄同名,兄有荫山秀,弟有万里明。”
伍子胥不慌不忙地说:“我也有一个谜请教:霜有雪没有,箱有柜没有,你有我没有,立功自会有。”老相国冥思苦想了老半天,还是说不出谜底。最后,吴王让伍子胥做了相国。原来,两人的谜底都是“相”字。
二)相距三十里
东汉时期上虞有一姑娘名叫曹娥,因父亲淹死在江中未打捞出尸体,心中十分悲痛,便投江自尽了。上虞官府上奏朝廷,朝廷遂表彰曹娥为孝女,并为她立了一块石碑,名叫“曹娥碑”,请才子邯郸淳写了碑文。
据说邯郸淳的碑文写得特别好,大文学家蔡邕听说了这件事前往观看,但赶到时天已经黑了,便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之后有碑文后面写了八字批语: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再想一想。”向前又走了三十里,曹操和杨修分别写下了答案。
杨修说:“黄绢,是带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受辛合一‘辞(繁体)’字。总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曹操的答案和杨修一样,他感叹不已,对杨修说:“我的才力和你相距三十里。”
三)黄庭坚作画解字谜
北宋年间,黄庭坚诗文、书法均非常出色,深得苏东坡的赏识,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书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除此之外,深谙汉字之妙的黄庭坚对字谜也十分有研究。
一次,他来到江州,江州才子们久慕其名,便约他同舟泛游长江。天光水色,烟波浩渺,景色宜人。一个才子向黄庭坚作揖,说道:“学生偶得两句,向先生请教。”说罢吟道:“远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水横流。”
另一江州诗人接着说:“句中有谜,请先生赐教。”
黄庭坚笑而不答,请人拿来笔墨纸张开始作画。他先在纸的上方绘出两株远树(丰丰),又以树上勾勒一个歪倒的山(彐),然后在下面画了一叶扁舟,又横着点了三点水而为“心”。一幅绝妙的淡墨山水画跃然纸上,远山、秀树、扁舟、流水,一个秀丽丰雅的“慧”字道出了谜底。众人看后不禁拍案叫绝。
四) 秦观字谜求婚
相传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她才貌双全,智慧过人,向她求婚的人络绎不绝。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苏东坡邀秦观来到秋香亭饮酒赏菊。席间,苏学士笑问:“贤弟风姿俊逸,才辩无双,何以迟迟不择婚配?”
秦观应曰:“吾非草木,岂能无情?小弟久慕一位窈窕淑女,只是难以启齿。”
苏东坡爽朗一笑:“这有何难!说出来包在愚兄身上!”
秦观沉吟片刻,笑云:“待小弟制个字谜,请仁兄猜猜。”说罢即赋一词:“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苏东坡一听,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明白了。原来你的意中人是我的妹妹。”于是他巧妙撮合,秦观、苏小妹终成眷属。
“园中花,化为灰”,空余“艹”;“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夕”除坠去“一点”,“思”字碎去“心”字,“马(繁体)”字的底部(足、蹄部位)为“灬”,合为繁体的“鱼”;“秋日残红萤火飞”,萤火飞则天已晚,故秋日残红去“火”去“日残红”余“禾”。这样,“艹”字头与“鱼”的繁体字、“禾”字拼合为“苏”的繁体字“蘇”。
五)词女之夫
宋代文人赵明诚是著名词人李清照之夫,他们的结合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日,聪慧的赵明诚对父亲说:“今日中午睡觉,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读了一本很好的书,但醒来以后,却把书里的内容大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三句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父亲听后,思忖道:言与司合在一起,于字为“词”;安字去掉上头的宝盖,于字为“女”;芝芙去掉草字头,于字为“之夫”,合起来是“词女之夫”。于是便为儿子解梦说:“你将娶一个善于填词的才女做妻子。”
后来,赵明诚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喜结良缘。原来,昼寝梦读的故事是赵明诚爱慕李清照,想娶她为妻而做的文字游戏。
六) 个个草包
清乾隆年间,乾隆的亲信和珅在府内建了座亭子,请大才子纪晓岚给他题一匾额。纪晓岚并不推辞,提笔写了“竹苞”两个大字,和珅一看,这“竹苞”二字与凉亭两侧处的绿竹正好相互映衬,非常喜欢,就叫人将两字刻成匾挂在亭子上。
一天,乾隆来到这座亭子前,当他抬头看到这块匾额后,不禁哈哈大笑。和珅大为不解,忙问笑为何故。乾隆说:“你没看出来吗?纪晓岚在耍你呢,这‘竹苞’二字拆开,不就是‘个个草包’吗?”
和珅听了又羞又恨,但又不好发作。
如果大家有兴趣、有时间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刚收集的哟):
苏东坡巧猜半句谜
苏东坡和袁公济是同科出身的好朋友。有一年,他们同在杭州做官,袁公济深知苏东坡是个全才,对联、猜谜也都是一把好手,一般的谜是难不倒他的。
有一次,他们在外踏雪赏景,这时路上的积雪已有一寸多厚了,袁公济便说道:“我有一谜,想请教,不知你能猜得吗?”苏东坡一听便说:“赏雪猜谜,也是一件雅事,请出谜面。”
袁公济说:“雪径人踪灭,打半句七言唐诗。”
苏东坡一听,不觉暗暗吃惊,心想到,天下猜谜那有猜半句诗的道理,而且半句是七言诗,三个字还是四个字呢?也许三个字、四个字都不是,而是七个字的一半(纵剖),或三个半字。但是,尽管自己熟读唐诗,此时却无从下手。这时,他俩一路向龙泓寺走去,突然,路旁的树林中飞出了一群小鸟,排成了一线向着远天飞去。苏东坡不觉心里一亮,再仔细一想,含笑点头,心里暗暗称赞袁公济的半句诗谜做得巧。但是,他却不想马上把谜底说穿,也想趁此机会难一难袁公济,便指着远远飞去的鸟对袁说:“公济,你看天上的景色,我现在也请你猜二条谜,谜面就是‘雀飞入高空’,也打半句七言唐诗。”
袁公济一时还没有理出头绪,反而被弄懵了。苏东坡又说道:“你猜出了我的谜,我也就猜出了你的谜了。”过了一会,苏东坡便俯下身子,在雪地上竖直写了一句七言唐诗:一行白鹭上青天,并在“鹭”字的中间拦腰一划,然后说:“你的谜底是上半句——一行白路;我的谜底是下半句一-鸟上青天。”
袁公济见说后,拍手大赞说:“子瞻,我明白了,明白了,你真是天下第一奇才,佩服,佩服!”
马鞍题诗谜
南宋辛未年间,江阴举人袁舜臣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他在马鞍上写了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妆何所有。
完名直待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开始,人们以为是一首平常的诗,只是不解其意。后为苏州举人刘瑊见到,一下就识破了“本来面目”。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谜底是“辛未状元”四字。好事者向他请教,刘解道: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妆”掩去一半为“丬”,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
螃蟹咒奸臣
宋室南渡之后,秦桧专权,谗害忠良,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那年元宵,高宗赵构,为了粉饰太平,下令百姓献灯。在形形色色的彩灯中,有一盏蟹灯特别吸引人,只见它大钳怒张,八足齐伸,活灵活现。奇怪的在八只蟹脚的尖爪上各粘着一个字,连起来是:“春来秋往,压日无光”。高宗站在灯前思索好一阵,也不知这八个字的含义。
这时,善于拆字的谢石已明白了,便在旁提示说:“皇上,蟹乃横行之物,百姓以此献灯,必有深意。”赵构沉吟半晌,便令太监把蟹灯送给秦桧。秦桧收灯看到八个字后,勃然大怒,因没法找到献灯的人,竟借故把谢石杀掉了。
原来,“春无日”为“夫”,“秋无光(火)”为“禾”,加在一起正好是个“秦”字,暗示秦桧有似螃蟹般的横行霸道。
莲船队骂贪官
明初,江西有个知府,姓甘名百川,人称五道太守。上任不久就露出了贪官本相:到处伸手,明抢暗夺,搜括民财。这一年元宵节,当地百姓用白纸糊了一只旱地莲船,游行上街。船前面两头人扮的狮子,口里衔着一个大元宝。船旁站着五个道士,都歪戴着帽子。中央一个道士举着一根发黄竹竿,仅竿头上有点青色。这样一支离奇的队伍,缓缓地穿过闹市,引来了许多闲人,看了都捧腹而笑。
原来,这是一出讽刺剧,一首隐语诗,一则哑谜。它暗藏着四句话:“好个干白船(甘百川),两狮(司)都咬(要)钱;五道冠(官)不正,一竿(甘)青(清)不全。”人民就用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巧妙而又辛辣地揭露了甘百川的贪赃枉法
挥笔批文章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一些文人雅士闻风而集,吟诗作赋非常活跃。恰逢当地有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叫白文秀,此人文理不通,白字连篇,却喜爱卖弄文才。一天,白文秀东拼西凑总算写成一篇文章,甚为得意,便送给苏东坡过目,说道:“此乃拙作,望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只见标题是《读过泰论》,半日不解,良久才悟,便大笑道:“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难怪,难怪!”(意为“秦”字下的“禾”被“水”淹掉,成了“泰”字)
苏东坡看毕,一言不发交还给他。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日后也可以炫耀一番,就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没有名人推蔍,就好比一张废纸。请老师多少美言几句。”
一听白文秀把“推薦(荐)”读成“推麓”,苏东坡又气又好笑,于是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挥笔在文稿上批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鼓之妙!
白文秀喜不自胜,连连说:“劳骂,劳骂!”他把“劳驾”说成了“劳骂”也不知道,只是兴冲冲取了文稿就走。从此他拿了苏东坡的批字去到处吹嘘。一些吹牛拍马的人见了随声附和,而有真才实学的人见了则暗暗好笑。一个调皮的秀才忍不住点穿道:“这是什么批字?这是苏东坡在给你出谜呢?”
“出谜?什么谜?”白文秀结巴地呆住了。
“你倒想一想,高山滚鼓有什么妙啊?你听一听高山上滚鼓是什么声音?”
“噗通——噗通,不通——不通!”
周围的秀才顿时都笑出声来,“真是高山滚鼓之妙——不通,不通!哈哈哈!”白文秀羞得满脸通红,掩起文稿拔腿就逃。
妙语尝狗肉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般酒肉香味。
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
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个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
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吧,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佛印吃鲜鱼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
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他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
“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
“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
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蘇’(苏字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胡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自了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道士辩李树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到何玄通辩认天书后,梁山一百单八将按天罡、地煞排列了座次。何道士也得了一份重赏——酬谢黄金五十两。
当何道士带了黄金高高兴兴地走下山时,却有一人拦住了他的路,此入便是白日鼠白胜。白胜对何道士大喝一声道:“你是何方道士,识个屁的天书,老子跟大哥走南闯北,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你故弄玄虚,将俺排在地煞的倒数第三位。你既然识得天书,我倒问你:现在我靠的是什么树?”何道士被喝得一愣,战战兢兢地看到白胜靠在李树上,便颤抖他说:“将军,这是柏村。”白胜大吼一声,转过身子拔起李树,高高举起,正想向何道士砸下,吓得道士扑通一响跪了下来,哀求道:“将军饶命!恕贫道直言,这是李树。”白胜将树向旁边一扔,当胸一把揪住了何道士说:“你刚才还说是柏树,现在怎么又说李树?”道士忙辩白说:“刚才白将军倚在树旁,白边木岂不是‘柏’吗?后来举树欲打贫道,将军雅号是白日鼠,按地支属子,木下子不是一个‘李’字?故先说柏树,后称李树。”
白胜听了道士的鬼话,不由哈哈大奖,把何道士推了一下,骂道:“好一张利嘴!”道士何玄通就趁机一溜烟地逃走了。
田素山嘲戏堆墨体
宋代陈文惠,擅于“八分”书法,点画粗肥,使人难以辨认,竟自成一家,为当时誉作堆墨体。他常替人写对联,题横匾。一次,他到郑州做官,在上任时的宴会上,当场挥毫,只见纸上一个个墨团,无人能识。这时,来客中站出一个人说:“我也来献献丑,请陈大人斧正!”于是取了一幅大纸,泼墨将它全部涂满,然后在纸中央用粉笔细加四个小点。在场的人都愕然不解。陈文惠问道:“敢问这是什么?”客人回答道:“这是贱姓‘田’字,戏仿大人的堆墨体,请指正。”说着,又取一幅大纸用墨笔小心地把边框勾勒了一圈。然后,从上到下划了两短竖,构成“四”字样。陈文惠惊讶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客人口答道:“这正是贱字素山。”陈文惠说:“分明是瘦骨伶汀的四,哪来素山?”田素山哈哈大笑道:“既然有堆墨体,自然也有妙手空空的飞白体啦!这不是一个空心的‘山’吗?也就是又粗又肥的素山!”陈文惠听了不禁也大笑起来,赞道:“好个聪明的田素山!”从此,他再也不故弄玄虚写那古怪的堆墨体了。
叶简释弓箭
唐朝盛开科举,有位张秀才晋京赴考,考完后借住青龙寺等待揭榜。一连等了几天,没有消息,他等得发慌,决定到西郊去找当时的射复专家叶简聊天。临出门关照寺里方丈说:“要是有好消息,望立刻派人到西郊来告诉我。”
张秀才在叶简家坐不一会儿,青龙寺派来一个小和尚说:“方丈叫我前来贺喜。”秀才忙问:“喜在哪里?”小和尚便递上一个包。张秀才迫不及待地解开,只见里面放着一弯竹弓和一支系着一根红丝带的箭,一时倒被懵住了,他困惑地看看小和尚,又看看叶简说:“这算什么喜事?”
叶简接过弓箭一看,便大声说:“恭喜先生状元及第!”并解释道:“你看,竹字是第字的头,弓字是第字的身,箭恰如第字中的一竖,那根红丝带不就是第字下面的一撇吗?”
淑姑解哑谜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宇文化及在江都逼杀炀帝。此时,太仆杨义臣正隐于雷夏泽,想起化及之弟宇文士及乃自己的结义兄弟,日后事发,必遭灭族之祸。于是打发家人杨芳送去一瓦罐。士及打开瓦罐封皮一看,里面只有两颗枣子和一只糖制成的乌龟,一时摸不着头脑。他的年方十七的小妹淑姑自小聪敏伶俐,对瓦罐中的两件物品端详一会儿道:“这哑谜儿也没有什么难猜之处,分明包含着‘早早归唐’(枣枣龟糖)之意。”宇文士及恍然大悟:原来杨义臣怕我受哥哥连累,劝我早日投降唐王李渊,好免灾祸。但我又该怎样用一件器件,作隐语表明自己愿投大唐的意思回答他才好。淑姑已明白哥哥的意思,便说道:“妹子却想出了一个回答的方法了。”便捧出一个漆盒,里面藏着一只纸鹅儿,鹅颈上挂着一个小小鱼网,网上竖着一个算命先生的招牌。宇文士及看了十分诧异,问此是何意;淑姑便在他耳边低低说了几句,士及连声称妙。便将漆盒封固,付与杨芳回去复命了。那义臣打开漆盒一看,想了会儿笑道:“原来是‘我谨遵命’(鹅颈遵命)了。”
柴绍撕灯笼
这天正是元宵佳节,太阳刚一下山,玩灯的就上街了。什么兔子灯、虾蟆灯、荷花灯、走马灯……应有尽有。秦琼挽着柴绍的手,一路上随着玩灯的人群走来逛去,忽然见许多人围着一个圈儿,里面有个汉子,双手抱拳,高声说道:“诸位,今天是元宵灯节,大家在看灯,可你们知道我这儿是什么吗?我不说,你们也不明白,我这儿叫打无字灯虎儿,今天以谜会友,专门要会一会有学问的人。”只见那汉子讲完以后,用骄傲的目光向四面一扫,大声道:“来人呀!”马上过来四个仆人,恭敬地齐声应道:“伺候公子爷。”“把咱们那号玩艺拿出来到诸位见见吧!”一会儿,就有人从里面端出了一个四方灯笼来,四面糊着白纸,里面点着支蜡烛,在桌子上一放。那汉子又嚷道:“请诸位打两句俗语,谁打着了赠他五十枚元宵。这是头一手,后面还有好的。”说完,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秦琼听罢,向柴绍问道:“兄弟,有字的灯虎,我倒见过,这无字的灯虎可怎么个打法呀?”柴绍道:“二哥,有字的灯虎是写出来叫人猜,猜的人用嘴说出谜底就行了。这无字的灯虎儿不用字写出来,而是摆出一件东西叫人猜,猜的人不讲话,只用动作去破他的谜底。”
只见人群一阵骚动,有的摇头,有的怀着新奇的心情注视着这只灯笼。
秦琼听完柴绍的话忙说:“二哥,你看他这只无字灯虎儿能打着吗?”柴绍道:“别急,等我琢磨琢磨。”过了一会儿,那汉子叫道:“怎么,这许多人竟没有一个有学问的吗?真叫我好笑呀!好笑!哈,哈,哈!”
柴绍凝思了一下,忽然道:“噢!是了。二哥,你等着。”说罢,柴绍便迈步走了进去,向那汉子一抱拳道:“这位公子请了!”汉子见有人进来向他打招呼,便回过头来望着柴绍道:“噢,请了请了!你是要打这灯虎儿吗?”柴绍连忙道:“好说、好说,正要向公子请教!”“那就请打吧!”这一下子,那四周看热闹的人可有劲了,纷纷喊道,有人来打无字灯虎儿啦!
只见柴绍大步走上去,挽起右手的袖子,在那灯笼的正面“嚓!”左面“嚓!”右面“嚓!”把灯笼的三面白纸全给撕了。又转身向外,走了三步,再转身回来,把后面仅剩下的一面纸也“嚓!”全都撕去了。那汉子两眼瞠着,只好让柴绍去撕。柴绍这时向那汉子道:“公子,你看我打着了没有?”那汉子红着脸道:“哦!打着了!打着了!小子们,快拿元宵给人家吧!”
那四周看热闹的人却嚷起来了:“这是撕灯笼呀,怎么是打灯虎儿呢?”有的说:“这位公子既然打着了,何妨讲出来听听,也好长长我们的见识呀!”柴绍说:“诸位不要吵,这两句俗语呀,就是:“三思(撕)而后行,再思(撕)可矣!”大家一听就说:“哟,怪不得他把这个灯笼撕了三回,走了三步,回去再撕一下呢!”齐声说:“打得好!打得好!”
大臣喻牛羊
古代文人,往往爱将姓氏做文字游戏,通过谐音、增损,相互戏谑,为谜语故事增添了不少笑料……
北齐尚书王元景嘲笑西阳王徐之才说:“你名之才,才能何在?不如加上一撇,成为‘乏才’,才是名实相副。”徐之才立即回击道:“阁下姓王,出言便(言王);近犬则狂,加颈足而为馬,添角尾就成羊。”王元景被奚落得哑口无言。
隋朝秀才侯白,性好诙谐。一天见杨素与牛弘退朝回来,侯自吟了一句:“日之夕矣!”杨素好气又好笑他说:“你这个人呀!当我们是羊牛下来吗?”原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上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羊谐音为杨。
有一个秀才叫李义安,拜见一位富户牛生,牛生不肯见李,推托不在家。李在门上写了一个“午”字而去。旁人问他何意,李说:“这就是牛不出头。”
陶侃刺避讳
古代封建社会都有许多名讳,祖先的名字不准随便提及,万不得已时便借同音字避讳。东晋权臣王导,忌一“攸”字。一次,陶侃不小心犯了这个名讳,王导本来就忌陶侃之才,立刻借故将他逐出荆州,调任广州刺史。陶侃就讽刺说:“你的祖上讳名‘攸’,要是我呈文作句遇上这个字,该取哪一个同音字呢?当作无骹尊傍犬,还是犬傍无骹尊?”
王导出身士族,与其兄王敦专权东晋,当时称为“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他听了陶侃的话好久省悟不得,后来才发觉受了讽刺。
原来,陶侃这番话隐了两个字谜。没有脚的“尊”即“酋”字,酋旁犬是“猷”;犬旁酋是“猶”。猷,指道路;猶,是短足善攀树的猴子。猷、猶都和“攸”同音,连在一起意思是路中的一只猢狲。陶侃以此讽刺王氏兄弟气候长不了,好比仕途中攀附的政治小丑。后来,王敦果然事败,陶侃回到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为稳定江南局势作出了
何瑭解字谜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鲁班考徒弟
鲁班是著名的能工巧匠,他有许多门徒。有一天,他把门徒叫来说:“明天我要考考你们,你们一清早就上我家来吧。”第二天,徒弟们一早就到了鲁班家,但只见师傅的家门关得死死的,门上写着五个字:“今日可不见。”工匠们议论纷纷,正准备散去,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徒弟忽然说道:“我们到河边去看看,师傅可能在那里。”大家怀疑地问他:“你怎么知道师傅可能在河边呢?”小徒弟说:“你们看,门上这五个字,‘可’就是‘河’字的边;‘不见’两个字合在一起可看成是‘觅’字。不是分明暗示我们今天到河边去寻找吗?”大家听了认为有一定道理,于是一齐到了河边,果然鲁班正坐在那里等着他们哩。
鲁班见了众徒弟,心里很高兴。接着,他手指着身旁的一堆梓木说:“你们用这梓,做三天,要做得精。这就是我考你们的题目。”说完,便离开了众徒弟。
三天以后,徒弟们都各自拿着自己精雕的样板,献给师傅。只见每个作品各具特色:生动形象的飞禽走兽,鲜艳夺目的花卉草木,十分吸引人。但是,鲁班看了没有一个中意的。这时,他的一个最小的徒弟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镶嵌得很精巧的小书架,书架的样木正好构成一个“晶”字模样。当他恭敬地送到师傅手里时,鲁班呵呵大笑,赞赏地点点头,对其他的徒弟说:“这才是我要求你们做的。一个工匠,不仅要有精巧的手艺,还要有一个机灵的头脑。你们都回去想一想,为什么都做错了?”
鲁班离开后,大家立刻围着小徒弟,讯问原因。小徒弟说:“师傅不是说用梓做三日,做得精吗?‘梓’是‘字’的谐音:‘精’是‘晶’的谐音。三个日字不正是一个‘晶’字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10/23/3693667_344247152.shtml
================================================================
其中一则:
陶侃刺避讳
古代封建社会都有许多名讳,祖先的名字不准随便提及,万不得已时便借同音字避讳。东晋权臣王导,忌一“攸”字。一次,陶侃不小心犯了这个名讳,王导本来就忌陶侃之才,立刻借故将他逐出荆州,调任广州刺史。陶侃就讽刺说:“你的祖上讳名‘攸’,要是我呈文作句遇上这个字,该取哪一个同音字呢?当作无骹尊傍犬,还是犬傍无骹尊?”
王导出身士族,与其兄王敦专权东晋,当时称为“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他听了陶侃的话好久省悟不得,后来才发觉受了讽刺。
原来,陶侃这番话隐了两个字谜。没有脚的“尊”即“酋”字,酋旁犬是“猷”;犬旁酋是“猶”。猷,指道路;猶,是短足善攀树的猴子。猷、猶都和“攸”同音,连在一起意思是路中的一只猢狲。陶侃以此讽刺王氏兄弟气候长不了,好比仕途中攀附的政治小丑。后来,王敦果然事败,陶侃回到荆州,加封征西大将军,为稳定江南局势作出了
据《南史》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亮,字奉叔,莹从父弟也。父攸,字昌达,仕宋位太宰中郎,赠给事黄门侍郎。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秘书丞。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使工图其像,亮亦预焉。累迁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时有晋陵令沈巑之,性粗疏,好犯亮讳,亮不堪,遂启代之。巑之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若为攸字,当作无骹尊傍犬?为犬傍无骹尊?若是有心攸?无以攸?乞告示。"亮不履下床,跣而走,巑之抚掌大笑而去。
说明这是王亮和沈巑之之间的事情,不知道王导和陶侃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南史上记载的应该可以当作正统
--Mar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