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清单革命(二)
第二部分分为四节:
Checklist由谁来主宰:权利下放
简单要素的选择机制:简单至上
Checklist的应急反应机制:人为根本
保持Checklist的自我进化能力: 持续改善
权利下放这一点执行的很好,当时那个负责人咨询了大家的意见,和每个人都沟通过,因为毕竟今后使用这张Checklist主要还是我们这些苦逼干活儿的嘛。当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任务,并且觉得通过自己的吐槽,来引申出来的注意事项真的能帮我们今后的工作节省很多时间,少犯很多低级错误的话,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这一步进行的颇为顺利。
简单至上:这一点很好理解,越是简单朗朗上口的口水歌(掏粪男孩儿那样的),就越是传唱度高,大街小巷,走哪儿都能听见,即使不会也能哼两嗓子。Checklist也应如此,不是越复杂越全面越好,而应该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最重要的问题,并让大家都能理解。在精炼这方面,我承认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文化都不如欧美那么好,不信你看电视剧就知道了,呵呵。我们现在所使用的Checklist完全没有执行这点。现在的Checklist是一个excel,真的是书里的反面教材,包罗万象,从项目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到中间如何执行,需要哪些材料,文档。。。都一一记录在案,甚至连最终生成报告都有模板来套用,并附上常见问题解答。。。哇!So easy,真的好全面啊,领导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项目。可能真的是国人的思路被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给禁锢了,我们已经习惯按照教科书式的入门手册来工作,丧失了自我发挥的能力。
书中举了联合国区非洲乡村发肥皂的故事,说明建立Checklist最重要的是找出结果问题(细菌传染)的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肥皂,也不是缺水,而是不习惯认真的花几分钟来洗手。真正的原因,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而在我的工作中,项目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大家根本不看Checklist,不把它当回事儿。最开始,大家并没有把这个Checklist列入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现在很多人也都忘记放在哪里了。如果不是自己曾经犯过错误,我也会束之高阁的。
作者提到有一点,激活团队检查项目,这一点执行的还是很好的。每个项目进入最终检查阶段时,会有至少两个非项目成员来检测项目的风险,安全性,整个环节是否符合流程。这个不能算是我们这个Checklist的功劳,要拜公司的制度和管理风格所赐。
人为根本:这一点听上去像两会,人大委员会,以人为本。不过还是有道理的,Checklist建立的再好也要有适当的使用方法。编制Checklist 的过程要考虑实际应用中应用它的人需要什么样的Checklist,什么时候用它,如何用它。比如我就觉得我现在工作中用到的这个excel不是很人性化。首先它分好几个sheet,你能想象你把一个Checklist看完就要花20分钟吗?其次,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涉及到里面列举的各项问题的,比起Checklist,它更像是一个入门手册。还有,它目前只是放在电脑硬盘里的一个文档,你没有办法我它打印成一张清晰可见的纸,每当想要使用它却想不起来它藏在电脑里哪个复杂的路径中时,就放弃了。这也是它的利用率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因。
作者在书中就提出来编制Checklist 的六大要点:
1. 设定清晰地检查点:这方面我们就做的很好了,每个检查项的指标都是每个人都明确的。
2. 编制者要在操作-确认,和边读边做这两种清单中选择一个:这方面确实不够明确,只有逐一看过各个检查项,才知道到底完成这一检查项需要一分钟,还是2小时。
3.清单千万不能太长: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用的Checklist太冗长了。
4. 清单用语要清晰,准确,语言为使用者所熟悉的专业用语: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的Checklist是用英文写的,都是每个人熟知的词汇。
5. 清单板式很重要:Excel真的不适合Checklist,还是让它们分开吧。
6. 无论清单编制过程多么用心,多么仔细,清单在现实中必须接受检验,因为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每个项目即使再简单,都有它独特的一点,在没有经历它时你是不知道它会怎么样的,当然无法全部涵盖在Checklist中。
虽然我们的这份Checklist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还是具备作者提到的一个输入,就是将真实的事故教训转变为实用的Checklist。这份Checklist出台不久,我还是很规范的执行它,但还是在我的一个项目中出了纰漏,由于之前从没有处理过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棘手,导致我们在客户那里十分被动,最后的解决方案也不是很令我满意,之后我常常想,要是当初我这样做了,那样做了是不是就不会有问题了呢?在项目经理的建议下,我把它写进了Checklist中,以后我都会铭记这一点的,因为是我自己的血的教训啊。
Checklist由谁来主宰:权利下放
简单要素的选择机制:简单至上
Checklist的应急反应机制:人为根本
保持Checklist的自我进化能力: 持续改善
权利下放这一点执行的很好,当时那个负责人咨询了大家的意见,和每个人都沟通过,因为毕竟今后使用这张Checklist主要还是我们这些苦逼干活儿的嘛。当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任务,并且觉得通过自己的吐槽,来引申出来的注意事项真的能帮我们今后的工作节省很多时间,少犯很多低级错误的话,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这一步进行的颇为顺利。
简单至上:这一点很好理解,越是简单朗朗上口的口水歌(掏粪男孩儿那样的),就越是传唱度高,大街小巷,走哪儿都能听见,即使不会也能哼两嗓子。Checklist也应如此,不是越复杂越全面越好,而应该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最重要的问题,并让大家都能理解。在精炼这方面,我承认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文化都不如欧美那么好,不信你看电视剧就知道了,呵呵。我们现在所使用的Checklist完全没有执行这点。现在的Checklist是一个excel,真的是书里的反面教材,包罗万象,从项目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到中间如何执行,需要哪些材料,文档。。。都一一记录在案,甚至连最终生成报告都有模板来套用,并附上常见问题解答。。。哇!So easy,真的好全面啊,领导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项目。可能真的是国人的思路被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给禁锢了,我们已经习惯按照教科书式的入门手册来工作,丧失了自我发挥的能力。
书中举了联合国区非洲乡村发肥皂的故事,说明建立Checklist最重要的是找出结果问题(细菌传染)的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肥皂,也不是缺水,而是不习惯认真的花几分钟来洗手。真正的原因,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而在我的工作中,项目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大家根本不看Checklist,不把它当回事儿。最开始,大家并没有把这个Checklist列入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现在很多人也都忘记放在哪里了。如果不是自己曾经犯过错误,我也会束之高阁的。
作者提到有一点,激活团队检查项目,这一点执行的还是很好的。每个项目进入最终检查阶段时,会有至少两个非项目成员来检测项目的风险,安全性,整个环节是否符合流程。这个不能算是我们这个Checklist的功劳,要拜公司的制度和管理风格所赐。
人为根本:这一点听上去像两会,人大委员会,以人为本。不过还是有道理的,Checklist建立的再好也要有适当的使用方法。编制Checklist 的过程要考虑实际应用中应用它的人需要什么样的Checklist,什么时候用它,如何用它。比如我就觉得我现在工作中用到的这个excel不是很人性化。首先它分好几个sheet,你能想象你把一个Checklist看完就要花20分钟吗?其次,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涉及到里面列举的各项问题的,比起Checklist,它更像是一个入门手册。还有,它目前只是放在电脑硬盘里的一个文档,你没有办法我它打印成一张清晰可见的纸,每当想要使用它却想不起来它藏在电脑里哪个复杂的路径中时,就放弃了。这也是它的利用率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因。
作者在书中就提出来编制Checklist 的六大要点:
1. 设定清晰地检查点:这方面我们就做的很好了,每个检查项的指标都是每个人都明确的。
2. 编制者要在操作-确认,和边读边做这两种清单中选择一个:这方面确实不够明确,只有逐一看过各个检查项,才知道到底完成这一检查项需要一分钟,还是2小时。
3.清单千万不能太长: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用的Checklist太冗长了。
4. 清单用语要清晰,准确,语言为使用者所熟悉的专业用语: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的Checklist是用英文写的,都是每个人熟知的词汇。
5. 清单板式很重要:Excel真的不适合Checklist,还是让它们分开吧。
6. 无论清单编制过程多么用心,多么仔细,清单在现实中必须接受检验,因为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每个项目即使再简单,都有它独特的一点,在没有经历它时你是不知道它会怎么样的,当然无法全部涵盖在Checklist中。
虽然我们的这份Checklist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还是具备作者提到的一个输入,就是将真实的事故教训转变为实用的Checklist。这份Checklist出台不久,我还是很规范的执行它,但还是在我的一个项目中出了纰漏,由于之前从没有处理过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棘手,导致我们在客户那里十分被动,最后的解决方案也不是很令我满意,之后我常常想,要是当初我这样做了,那样做了是不是就不会有问题了呢?在项目经理的建议下,我把它写进了Checklist中,以后我都会铭记这一点的,因为是我自己的血的教训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