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檀香刑》 莫言 #小说# 经典有其价值所在 各取所需即可
莫言获奖的第二年,经朋友推荐跟风看了这本书,也是一贯的绕开了炒得正热的几本。早已成名的《红高粱》只看了电影版,但至今印象深刻,在此略过不提。
对《檀香刑》这本书感触最深的肯定是凌迟、檀香刑的行刑过程。作者注重细节描写,继续将读者的感官体验极致挖掘出来,刑罚描写地细致入微,场面血腥暴力,但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
由“仪式感”产生的暴力美学反而让人安静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步骤,甚至产生一种对于这个严谨过程的神圣感。
行刑场面不算最血腥,但绝对算细致讲究和出彩。
还有一点就是作品的本土化元素大放异彩,不论是民间小调的唱词,还是猫儿腔,平仄押韵读来顺畅。也是因为太过接地气,以至于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使我对其他部分触动不深。
最后由于兴趣所限,体验不深刻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本描述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虽围绕“檀香刑”展开,但背后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下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和非人道性。人物形象各异,特色鲜明。
对《檀香刑》这本书感触最深的肯定是凌迟、檀香刑的行刑过程。作者注重细节描写,继续将读者的感官体验极致挖掘出来,刑罚描写地细致入微,场面血腥暴力,但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
由“仪式感”产生的暴力美学反而让人安静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步骤,甚至产生一种对于这个严谨过程的神圣感。
行刑场面不算最血腥,但绝对算细致讲究和出彩。
还有一点就是作品的本土化元素大放异彩,不论是民间小调的唱词,还是猫儿腔,平仄押韵读来顺畅。也是因为太过接地气,以至于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使我对其他部分触动不深。
最后由于兴趣所限,体验不深刻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本描述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虽围绕“檀香刑”展开,但背后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下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和非人道性。人物形象各异,特色鲜明。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