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人鱼看『巨蟹座』的周星驰--“幽默只有一点点,还是很浪漫”
“我这个人幽默只有一点点,还是很浪漫的”
意料之外,《美人鱼》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会是这句人鱼族长的自侃,出现在一段毫无章法的嬉闹里,还裹着厚厚的乡音。
这很像周星驰一时乍现的灵感,从情境上看还显得有些生硬。可就算再生硬,我都相信它会被保留,像周星驰三年前的《西游降魔》里固执地要让文章说完十九年前至尊宝欠下紫霞的那句“一千年,一万年”。他是没想到这样明显的“自我抄袭”可能招致日后“江郎才尽”的挑衅吗?当柴静问他为什么要用多年前的老话,周星驰说:“我可能就是对这几话有情结”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一个不由分说的想法,我就是像在这时候说出我人生中想说的这句话?”
“你有这种感觉吗?”周星驰一贯游离的神情好像被一种情绪点亮了,瞳孔睁大得像意外获奖的小孩。当柴静微笑地点头,周星驰竟开始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你啊。”
那是一脸虔诚的凝滞照映着斑驳的华发。你很难把这样一个诚恳到谦卑的形象和荧幕上那个自恋又捣蛋的家伙联系到一起,更不能想像这会是传闻描述的“天才”或“暴君”。因为在我的眼里,好像只看到了一种--穿肠蚀骨的孤独。
(以前不觉得柴静是多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但这一刻,我真的很感激柴静这无比煽情又无比精准的善解人意。)
多年后的今天,在周星驰这一如往昔的任性冲动下我们听到了这句略显突兀的自嘲。说得好像蜻蜓点水地恬淡,却是年过半百的周星驰对自己半本人生的总结:
“其实我的幽默只有一点点,还是很浪漫”
诚恳的自白,最难自禁。
---------------
的确,〖周星驰一点不幽默〗
对他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很少言笑,甚至有点木呐,还有人说他性情暴戾,待人严苛,出过对簿公堂的撕逼剧,闹得当年的伯乐之师李修贤和黄金拍档吴孟达对着媒体大骂周星驰无情无义。然而孰是孰非,外人是看不懂了,却至少可以看出周星驰在待人接物上的确是不够“聪明”的。至于感情,从罗慧娟到于人风,每一段都炒得轰轰烈烈,却是一个都没能留住。如今,昔日的恋人们早已戴上别人的钻石开始了各自安稳的幸福,只有鬓染尘霜的周星驰还在孑然一生地漂泊。
我想一个真正幽默的人大概不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这样疲惫又尴尬。因为幽默,首先会是一种处事的智慧。
<<< 多年前读过林语堂(林语堂是真正的幽默大师)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幽默就是幽幽地想,默默地笑“ ”只有才能和理智横溢到足够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才会盛开。”
可在周星驰身上,我只看到了才能和不能安份的感情(虽然从外面看起来是冷淡得像团迷),而他那执拗的理想让事情变得更糟。当这种执拗投射进电影,处理不好很容易唐突,这大概也是美人鱼有失流畅的一大原因。因为角色之外,故事之外,周星驰始终有自己在人生的这个时候想说的话,像他之前的所有作品那样,都是有所寄托的。大概是生活中太隐忍太封闭了,电影才成为他情绪的唯一出口。。。这一点,同为巨蟹座的梁朝伟简直和他如出一辙。
所以觉得周星驰其实很像一个任性的小孩:给自己造一个理想的王国然后可以自说自话。
听得懂和感同身受的自然会捧场。
〖 环保只是一个叙事的切口,和灵感的导火线〗
而这一次,周星驰开始想说自己这些年来的沉淀和自省了(那首难听到啼笑皆非的“无敌”大概是他最直白的感慨。这里报告一下,这首歌词曲都是周星驰自己写的)。这种自省拓展开来,就变成了对大众生存状态的反思,是他对人类的困惑和隐忧。
因此,我绝不认为《美人鱼》是环保题材。“环保”不过是一个叙事的切口,或者是灵感的导火索。我总觉得周星驰要表达的更像一种人类自我迷失的困境:“人和人鱼同属一族,本应该和平相处”,可是人类却彻底地把本源忘记了丢掉了,相形之下,人鱼族的质朴和天真不正是人类丢掉的那个自己吗?那个身体里沉睡着的应该被唤起的童真的灵魂?看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什么会是美人鱼而不是灵狐之类的精灵?不仅仅是因为《海豚湾》的启发。
打开安徒生童话,也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到水面,必须有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们就住在这下面。
海底的人们——我们是这样以为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和他们的世界是多么美好,瑰丽和宁静。那是大海真正的永恒的深处,我们最伟大的探险和发掘都无法到达,我们所有的欢乐和繁华也不能诱动和改变那一切。
海底的人们——我们是这样以为的。可在他们看来,他们是生活在最美丽最纯净最自由的蓝色天空中的,而我们才是生活在底里的,混乱的,肮脏的,时有战争和罪恶的的底——永远挣也挣不出的无边的底。”
然后他仍旧是要叨叨些不曾改变过的情怀:解不开的恋旧情结(“老掉牙”的纯爱剧设,70年代的老香港布景)和不能放弃的理想(一个永葆童心的内核。
关于周星驰电影里的童心不泯已有不少人给过举证了,所以不想废话。
但仍令我惊喜的是当老人鱼口诉历史,海水变幻出的那些生动而震撼的形象,飞机,核弹,蘑菇云…这魔法简直和我小时候的幻想一模一样。这个叫人欢喜的想法,周星驰一旦想到就任性地玩了很久,并不理会这样大费周章的赘述可能会让电影失掉节奏感。--这也是他的又一种孩子气吧。)
在这应知天命的年纪里,他要说的怕是太乱太多,又有些“虚无”和“庞大”了,所以才让作品出现了一种乱炖的不自然。为了糅合掉这些“话题”的生硬棱角,周星驰已然用心良苦地用柔软的童话素材做载体,却似乎没有很成功--毕竟火候未到(可你不能用李安的标准来要求周星驰啊。他首先是个演员,然后才是导演,更不是剧作家),可我觉得,更重要的症结在于他心智未到。
<<< 周星驰,更根结底,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
你大概想不到,当柴静提到年岁问题时:“你才多大啊”,周星驰竟表现得那么慌乱,是慌乱得有些害羞:“你都知道啦,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还是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 试想,一个真正成熟沉淀了的人会这样惧怕自己的年纪吗?他应该像童道明,那个60岁才提起笔杆的剧评家,坦坦荡荡地回一句:“年龄大了,真好”,然后脸上是被岁月感动的欢喜。
加之声名的负累,“无厘头”标签的文化绑架,和必须考量的商业成分,终于把美人鱼煲出了一种东北乱炖的味道。后面也会说到,周星驰是有理想情怀,可同时也是一个电影商人,于是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童真。
---------------
很多人都说他的电影是包了喜剧外衣的悲剧…我想若不是命运的机缘巧合给周星驰框上了喜剧的定位,恐怕他真会是一个耽于悲剧不能自拔的人。徐克曾叹声说:“周星驰的电影太悲伤了”;还有罗慧娟,那个痴痴地对他说着要跟他结婚生子,却换来一句“神经病”的女人,也曾心疼地说:“他是一个很痛苦的人”;莫文蔚同样了解他:“他的喜剧不止是…逗你笑”。
<<< 说到莫文蔚,想插播一个八卦彩蛋:《美人鱼》的主题曲是她唱的。这样的命运安排实在是 ,,,恍若隔世,笑泯恩仇,人生如梦 ~~有没有:::::
1995年,莫文蔚为《大话西游》唱了《未了情》;
1996年,她为《食神》唱了《初恋》;
2016年,时过境迁,莫文蔚终于再次为周星驰歌唱,歌名《世间始终你好》。
录制的开头,周星驰对莫文蔚说:“是这样的。”然后莫文蔚抬起眼睛看他,似笑非笑地回答:”你才知道啊“ 。
仔细想来,周星驰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人。当初算是周星驰发掘了莫文蔚歌唱的天赋并鼓励她走上歌坛。他也送给朱茵一袭“紫霞仙子”的霞披,那是朱茵到现在都无法超越的记号。一个个美丽可爱的女子,在周星驰不安的人生里蹁跹而过。他愿意成为她们的艺术启蒙,成为她们相知的伯乐,也可以为她们戴上永恒的桂冠,可是。唯独不愿给也给不了一份岁月静好的爱情。
好了,此处恍神10秒钟。。。回归主题)>>>
所以周星驰是搞笑的,却未必是幽默的。
且深究他的搞笑,多少还带着悲剧的意味,因为周星驰的无厘头,来自他多年来摸爬滚打的辛酸,来自他自谦自嘲的敬业精神,和他对世界荒诞本质的认知。前两点,我想了解他成名史和作品的人都会有所体会。而最后一点--『荒诞』是周星驰喜剧的灵魂,大概也是他被归入后现代主义的原因。
<<<『荒诞』,什么样的人看世界最荒诞?
抑郁不得志的,卡夫卡,看世界是荒诞的;人文主义的斗士,加缪,看世界是荒诞的;不被理解的天才,梵高,看世界是荒诞的;可是还有一类,小孩子看到的成人世界也是荒诞的--而这一类型正是周星驰。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合逻辑,夸张得甚至有弱智和造作的嫌疑。比如那个招摇撞骗几乎变成奇幻历险的博物馆;富豪们近乎脑残神经病地挥金如土;还有科学家那场莫名其妙猝不及防的杀戮。有人说科学家这样暴虐地屠杀美人鱼的举动非常不科学,活捉标本的话不是更好吗?
可是,讲究逻辑在荒诞的世界里才是最可笑的事。这是浮夸吗?还是哗众取宠?都不是。从小孩的视角看,现实世界的这些丑恶就是如此变态 不可理喻 毫无夸张。
---------------
不幽默,可确如周星驰自己所说,他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但他的浪漫却不是恋人粉红色的浪漫,而是两种味道的糅杂:悲剧主义的浪漫,和孩子气的天真浪漫。
悲剧主义,通常都给艺术家浪漫的气质。
最极端的悲剧美大概就是日本文学了,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更古通今地悲到抑抑成疾又美得神魂颠倒。可是香港的文化土壤可滋养不出这样的情怀。周星驰的悲剧主义来自他自己--他曾经所有的坎坷和苦难,还有性格基因--巨蟹座的敏感和安全感匮乏(长期的贫困更让这种不安全感雪上加霜)。关于他的星路历程,长江商业评论在《美人鱼》首映时发过一篇文章“周星驰,昨晚我为你泪流满面”,看题目就有点煽情的嫌疑,但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判断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我不是星迷,所以更喜欢冷静的客观。况且一本烂帐的真相早已远得重峦叠嶂,或正名或解释或叫屈都已经没意思了,但偏偏危险的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国民的情绪真的太容易被煽动。可是文章的确收集了一些确实的资料,还是想和大家分享。因为这些片段拼合起来,是在我看来,周星驰最真挚也最令人尊敬的品格。
● “他好像一条狗啊”--《大话西游》
这本是李修贤当年对周星驰的辱骂,周星驰却把它变成了台词。因为李觉得周星驰演得太认真,太过,就当众指着他的鼻子骂:“演戏又不是力气活,你干嘛像一条狗一样卖力?!”
后来两人彻底闹翻,但面对李修贤说他忘恩负义的隔空斥骂,周星驰始终一言不发,选择缄默的冷处理。这似乎也是他处理所有矛盾是非的方式。
也许自谦自嘲自毁形象本就是周星驰创作的一种方式,可是这样的忍辱负重。。。你是感到一种励志的正能量,还是有一种隐约的压迫感?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对一个太过隐忍太过拼命并固执到了一定的程度的人,我是多少有些害怕的。就像范蠡面对那个坚忍到青史留名的勾践,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人的身边是不能久留的。这个逻辑吧,就好像苏东坡断言章淳“你以后一定会杀人”,因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珍惜别人的性命”--这话的缘由是一次二人游山,遇到一座极险的独木桥。苏东坡不敢走,章淳却长袖一挥哈哈大笑地走了个来回。后来章淳当了丞相,果真杀人如麻害了不少无辜之人。
这个类比是有点重了啊(恕宝宝才疏学浅,一直之间想不到什么恰当的例子),但大家不要误会,我完全没有贬损的意思。不过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或者说是我理解的真实的周星驰--他那种令人吃惊的坚忍,和不善表达的自我封闭,这或许可以解释他现在孑然一身的孤独吧,还有那些关于他性情“乖戾”的传闻:对一只猩猩几秒钟捶胸的声音催毛求疵,对一个小角色搞怪表情的细苛规定:先动眼珠还是先歪嘴巴,中间是0.1秒…
所有这一切,都是完美主义在作祟(可我相信这个角色要是换周星驰自己来演,他的要求只会更狠更严苛)。这极致的完美主义恐怕和他那如影随行的不安全感密不可分:生怕自己做得不好不够好,才不断寻求着突破要尽力做到最好。那个必须到达的“彼岸”在他灼热的眼神里烙印得那样深刻,滚烫得把他的眼睛灼伤,所以他看不到(或者根本就是不想看)伙伴们不开心的白眼,也看不到恋人痴痴的等待。这种执拗加上不谙人情的幼稚,当然是要招惹是非的。
● “《喜剧之王》只是一个尝试,我觉得已经够了,因为你不能完全的自我。”
周星驰是很有想法的人,像前文说的那样,他的每次用心都想传达不一样和更深一层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每次探险又似乎总是浅尝辄止,和市场做一个妥协,差不多就可以了。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不是说周星驰有理想主义情怀吗?是的,但他却不是理想主义的斗士。说他胆怯或者市侩或许都不太准确,我所理解的是:因为周星驰是一个谦卑的,所以非常容易满足的人--梦想的糖果尝到就可以了,在我的筑梦王国里有一方绿地就可以了,但我并不指望也从不打算把它变成现实里的乌托邦。
看过周星驰的几集访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竟然是:这是一个非常本分非常坦诚的男人。我这样说,可能要引一些把他奉为尊神的追随者们不高兴了。因为不经世事的少年们总以为,只有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轻狂才配得上绚烂的才华。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少年总以为天才就该是疯子,天才就应该看不起俗世,不被了解也不想被了解,否则再有才华也只是庸才。然而并不是这样的。万事万物都要有根本,有土壤才能盛开。借张爱玲说爱情的那句话:“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是谦卑对所有出身微寒,命运多舛的才子们的意义。不然大家最好祷告上帝,让天才们都投对了胎,生在如莎乐美或萨冈那样的富贵之家,那横溢的才华才能无忧无虑地挥斥方遒。
可贵可感的是,如今功成名就的周星驰仍然保持着这种谦卑,这品格仿佛已经融进他的血液,深入他的骨髓。单看他和马云的那场对话,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同样是草根英雄同样是时代的榜样,可我一直听到的都是马云的侃侃而谈,却不见周星驰有过一次的言辞飞扬。 大多时候,他都斜搭着帽檐,斑驳的刘海掩护着那似乎在神游的眼睛,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马云和主持人说话。他不像马云,会对着年轻人大谈“中国人应该读几本书的问题”,也不提什么“金庸武侠,英雄风骨”(可我们都知道,功夫是他从小的梦想,还拍成了一部那么棒的作品),更不会夸下豪言说“《1942》是票房不好,但那又怎么样,不赚钱又怎样”。相反地,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媒体坦诚相待:“我需要赚钱啊,赚钱当然重要”(这句话在美人鱼里也被刘轩不止一次地重复),还有非常坦白的:“拍电影是很现实的,观众开不开心,才有人决定是不是继续投资给你拍电影”。
但,就是这样“相形见绌”似乎完全没有气场的周星驰,让我感到一种非常 非常 踏实的温暖。
周星驰真的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现在的地位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的,也许这步伐有些刻板地不讨喜。谦卑的品质让他像暴君一样地催毛求疵,同时也像小孩一样地容易满足。他说过笑中有泪的东西是最好的,但像《喜剧之王》这样完全自传式的冒险尝试一次也就够了;他说好莱坞对他并不重要,但寄托着他童年梦想和遗憾的《长江七号》对他非常重要;他说每次看到《功夫》片后出现的字幕:主演 周星驰 编辑 周星驰 监制 周星驰 导演 周星驰,就感到非常骄傲又有点想哭,虽然这部片子并没有给他最佳导演的荣耀。
〈〈〈 在此想补充一点,因为谦卑 自卑 和 自负,相互之间都是不可分的孪生儿,所以在这谦卑下,周星驰还带着这样一种小孩特质:非常需要别人的理解和肯定,像努力要小红花的孩子却偏偏不懂得成人的语言规则。所以当柴静帮他说出了那句堵在他胸口的情绪,周星驰会近乎呆滞地,被这突如其来的理解感动了击中了。
说到这,我忍不住地又想骂鲁豫了。我是真的不懂为什么鲁豫有约还没被停掉诶,还总能请到非常不错的嘉宾。采访里有一段,周星驰说:“我很帅”。
鲁豫就条件反射不经大脑地开始哈哈大笑。
周星驰一脸困惑:“为什么我说我很帅,你要笑?”
鲁豫继续欠揍地笑出一脸褶子:“就是因为很好笑啊。”
周星驰不开心了,一脸认真地问:“你是觉得我不帅吗?”
感到不对劲的鲁豫,笑容僵在脸上却不知作何反应:“不是啊,你很帅。但因为这话是你说的,所以好笑啊”
周星驰的脸色愈发阴沉“为什么我说的就好笑”
“。。。因为就是,,,就是因为这是你说的。。别人说的话就不好笑了”(天了噜,此处省略一万个白眼)然后她还要非常白目地反问一句:“所以,我是不应该笑是吗?”
看周星驰不答,继续秀下限:“所以我到底是应该笑还是不应该笑” (感觉旁边十岁的徐娇双商都比她高几十倍,最后居然是徐娇救的场)只可惜我没在现场不然真想脱鞋子丢过去。
鲁豫一点不懂周星驰,或许她可能就没懂过一个层次多一点或深刻一点的人吧。
小孩子的童真需要疼爱和保护,而大人的童真需要的是理解和欣赏。前者,周星驰已经永远地缺憾了,我只希望后者可以被这个成人的世界所了解。
● “一把鸡腿”的故事
周星驰的电影从来都是屌丝逆袭。难得这一次刘轩的出场设定是个富商,然而没几分钟也就交代了本来面目--出生贫寒靠着白手起家的地产商,还是一个逆袭成功的屌丝。成功后的他不可一世地拿着支票砸人,毫无道理地对着下属发脾气,却不管努力也得不到一个身份的认同。我不敢说这个角色里有多少周星驰自己的影子,但当林允和邓超在路边摊吃烤鸡,然后邓超对着那把啃了半口的鸡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想起小时候的心酸时。。。这个场景确让我想到了“一把鸡腿”的故事:
周星驰小时候家里很穷,还有两个姐妹,妈妈每次把肉夹给周星驰,他就咬一口吐出来然后丢在盘子里。有一次更过分,直接把整个鸡腿丢到地上。母亲因此狠狠地扇了他两耳光。直到成名的多年后,有一次周星驰带母亲上节目,凌宝儿说起周星驰小时候的种种“劣迹”时,周星驰才终于松口说出了真实的缘由:“母亲很少吃肉,我只有这样,她才肯吃”。全场蓦然。
这种程度的“早熟”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对于邓超呢?我不知道从小家境不差,事业也还风调雨顺的他是否能对此有所领悟。然从他的表演看,我是完全没有感受到,如果把这鸡腿换成鸭脖或者猪肚什么的,他的演绎会有什么不同。也许是懂周星驰的人太少,也许是愿意去懂他的人太少,或许是一个如此多面又如此纯粹的人,真的太难懂。
在这个鸡腿故事的后续里,周星驰没让邓超去倒那陈年的苦水,他只让林允用纸巾去擦邓超那满嘴油污混杂的眼泪,堵住了他所有往事即将决堤的悲伤,好像这样一个轻轻的举动就可以让所有的心酸一笔勾销。
不知道这样的剧设里是否有周星驰自己的寄托:从一开始,他要寻找的月光女神,比如朱茵,到后来他想要的一个懂他的人,比如莫文蔚和于人风,也许如今,他要的只是一个能为他轻拭嘴角的温柔,和不问过往的天真吧。
---------------
关于那些差评:
我看到很多都在抨击《美人鱼》情节的粗糙,题材的老套和笑料的过时。的确从专业水准《美人鱼》评不上优。很多情节的唐突和感情线的潦草,我也不想否认,那些周式老梗搭配70年代的香港布景已经有了些岁月老去的酸味(为什么会这样也解释过了)。
可是:〖一篇好故事真正的灵魂〗是什么?
题材的新颖,情节的跌宕或者台词的精巧吗?我认为的好故事,内核应该是--讲故事人的心意和故事的精神。泰戈尔说“心是应该和一滴眼泪、一首诗歌一起送给人的”,其实调换过来也是一样:“诗,应该和一颗心,一滴眼泪一起送给人”
还有些人自作聪明地给剧情做总结:什么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甚至还说它是粗浅版的《色戒》,说人鱼没有“通向女人的通道”,因此女杀手的情感变化才表达不出该有的层次?对此高论,我也只能一笑而过了。观点实在离奇:刺杀主题的爱情故事多了,每一篇都掰扯成《色戒》吗?何况周星驰实在不需要一部美人鱼版的《色戒》。
何况不管是书本还是电影,剧情不是用来归纳的,又不是语文考试。很多好故事的线条理起来,其实都挺简单:夜莺和玫瑰(天真的小夜莺为成全年轻人的爱情牺牲了自己染红了玫瑰);荆棘鸟(禁欲主教和纯情少女之间的世纪虐恋);霍乱时期的爱情(痴狂的少年熬白了头,终于把女神的老公等死,然后演了一幕旷世的黄昏恋) …这类的总结是不是都有够可笑的。
这个世界,口吐莲花,面面俱到的“匠才”实在已经人满为患。那么只是安静地坐下来,听一个有良心的人用他带点风格的方式倾诉一个故事。这样不好吗?这样就够了。
<< 最后想说,现在开始消费周星驰的文化名片和他那略沧桑的形象是不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啊?!(而且我并不觉得周星驰有多沧桑啊,不就是头发白了点,没看到人家的皮肤和身材都保养得很好吗。稍稍染一下分分钟活力起来,不过是他不愿意这么做而已)
还有那句“我们都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宣传语不知道是哪只的发明,平白地招人反感--并且,周星驰不需要打这张同情牌吧。
还有那些煽情到令我反感的描述:把周星驰说成一个风烛之年还在拼命想法逗年轻人开心的老人家brabrabra,这样的话我真是看了就生气。
我觉得只是现在的周星驰并不像从前那样想逗人笑了。他有更多自己想总结和想探索的东西了。不过困在“喜剧之王”的神龛里,没下定决心要跳出来。而今他想沉淀了,这种沉淀在《西游降魔》和《美人鱼》里都已然可见端倪。
而我,期待着他未来的作品。
意料之外,《美人鱼》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会是这句人鱼族长的自侃,出现在一段毫无章法的嬉闹里,还裹着厚厚的乡音。
这很像周星驰一时乍现的灵感,从情境上看还显得有些生硬。可就算再生硬,我都相信它会被保留,像周星驰三年前的《西游降魔》里固执地要让文章说完十九年前至尊宝欠下紫霞的那句“一千年,一万年”。他是没想到这样明显的“自我抄袭”可能招致日后“江郎才尽”的挑衅吗?当柴静问他为什么要用多年前的老话,周星驰说:“我可能就是对这几话有情结”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一个不由分说的想法,我就是像在这时候说出我人生中想说的这句话?”
“你有这种感觉吗?”周星驰一贯游离的神情好像被一种情绪点亮了,瞳孔睁大得像意外获奖的小孩。当柴静微笑地点头,周星驰竟开始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你啊。”
![]() |
那是一脸虔诚的凝滞照映着斑驳的华发。你很难把这样一个诚恳到谦卑的形象和荧幕上那个自恋又捣蛋的家伙联系到一起,更不能想像这会是传闻描述的“天才”或“暴君”。因为在我的眼里,好像只看到了一种--穿肠蚀骨的孤独。
(以前不觉得柴静是多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但这一刻,我真的很感激柴静这无比煽情又无比精准的善解人意。)
多年后的今天,在周星驰这一如往昔的任性冲动下我们听到了这句略显突兀的自嘲。说得好像蜻蜓点水地恬淡,却是年过半百的周星驰对自己半本人生的总结:
“其实我的幽默只有一点点,还是很浪漫”
诚恳的自白,最难自禁。
---------------
的确,〖周星驰一点不幽默〗
对他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很少言笑,甚至有点木呐,还有人说他性情暴戾,待人严苛,出过对簿公堂的撕逼剧,闹得当年的伯乐之师李修贤和黄金拍档吴孟达对着媒体大骂周星驰无情无义。然而孰是孰非,外人是看不懂了,却至少可以看出周星驰在待人接物上的确是不够“聪明”的。至于感情,从罗慧娟到于人风,每一段都炒得轰轰烈烈,却是一个都没能留住。如今,昔日的恋人们早已戴上别人的钻石开始了各自安稳的幸福,只有鬓染尘霜的周星驰还在孑然一生地漂泊。
我想一个真正幽默的人大概不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这样疲惫又尴尬。因为幽默,首先会是一种处事的智慧。
<<< 多年前读过林语堂(林语堂是真正的幽默大师)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幽默就是幽幽地想,默默地笑“ ”只有才能和理智横溢到足够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才会盛开。”
可在周星驰身上,我只看到了才能和不能安份的感情(虽然从外面看起来是冷淡得像团迷),而他那执拗的理想让事情变得更糟。当这种执拗投射进电影,处理不好很容易唐突,这大概也是美人鱼有失流畅的一大原因。因为角色之外,故事之外,周星驰始终有自己在人生的这个时候想说的话,像他之前的所有作品那样,都是有所寄托的。大概是生活中太隐忍太封闭了,电影才成为他情绪的唯一出口。。。这一点,同为巨蟹座的梁朝伟简直和他如出一辙。
所以觉得周星驰其实很像一个任性的小孩:给自己造一个理想的王国然后可以自说自话。
听得懂和感同身受的自然会捧场。
〖 环保只是一个叙事的切口,和灵感的导火线〗
而这一次,周星驰开始想说自己这些年来的沉淀和自省了(那首难听到啼笑皆非的“无敌”大概是他最直白的感慨。这里报告一下,这首歌词曲都是周星驰自己写的)。这种自省拓展开来,就变成了对大众生存状态的反思,是他对人类的困惑和隐忧。
因此,我绝不认为《美人鱼》是环保题材。“环保”不过是一个叙事的切口,或者是灵感的导火索。我总觉得周星驰要表达的更像一种人类自我迷失的困境:“人和人鱼同属一族,本应该和平相处”,可是人类却彻底地把本源忘记了丢掉了,相形之下,人鱼族的质朴和天真不正是人类丢掉的那个自己吗?那个身体里沉睡着的应该被唤起的童真的灵魂?看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什么会是美人鱼而不是灵狐之类的精灵?不仅仅是因为《海豚湾》的启发。
打开安徒生童话,也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到水面,必须有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们就住在这下面。
海底的人们——我们是这样以为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和他们的世界是多么美好,瑰丽和宁静。那是大海真正的永恒的深处,我们最伟大的探险和发掘都无法到达,我们所有的欢乐和繁华也不能诱动和改变那一切。
海底的人们——我们是这样以为的。可在他们看来,他们是生活在最美丽最纯净最自由的蓝色天空中的,而我们才是生活在底里的,混乱的,肮脏的,时有战争和罪恶的的底——永远挣也挣不出的无边的底。”
然后他仍旧是要叨叨些不曾改变过的情怀:解不开的恋旧情结(“老掉牙”的纯爱剧设,70年代的老香港布景)和不能放弃的理想(一个永葆童心的内核。
关于周星驰电影里的童心不泯已有不少人给过举证了,所以不想废话。
但仍令我惊喜的是当老人鱼口诉历史,海水变幻出的那些生动而震撼的形象,飞机,核弹,蘑菇云…这魔法简直和我小时候的幻想一模一样。这个叫人欢喜的想法,周星驰一旦想到就任性地玩了很久,并不理会这样大费周章的赘述可能会让电影失掉节奏感。--这也是他的又一种孩子气吧。)
在这应知天命的年纪里,他要说的怕是太乱太多,又有些“虚无”和“庞大”了,所以才让作品出现了一种乱炖的不自然。为了糅合掉这些“话题”的生硬棱角,周星驰已然用心良苦地用柔软的童话素材做载体,却似乎没有很成功--毕竟火候未到(可你不能用李安的标准来要求周星驰啊。他首先是个演员,然后才是导演,更不是剧作家),可我觉得,更重要的症结在于他心智未到。
<<< 周星驰,更根结底,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
你大概想不到,当柴静提到年岁问题时:“你才多大啊”,周星驰竟表现得那么慌乱,是慌乱得有些害羞:“你都知道啦,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还是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 试想,一个真正成熟沉淀了的人会这样惧怕自己的年纪吗?他应该像童道明,那个60岁才提起笔杆的剧评家,坦坦荡荡地回一句:“年龄大了,真好”,然后脸上是被岁月感动的欢喜。
加之声名的负累,“无厘头”标签的文化绑架,和必须考量的商业成分,终于把美人鱼煲出了一种东北乱炖的味道。后面也会说到,周星驰是有理想情怀,可同时也是一个电影商人,于是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童真。
---------------
很多人都说他的电影是包了喜剧外衣的悲剧…我想若不是命运的机缘巧合给周星驰框上了喜剧的定位,恐怕他真会是一个耽于悲剧不能自拔的人。徐克曾叹声说:“周星驰的电影太悲伤了”;还有罗慧娟,那个痴痴地对他说着要跟他结婚生子,却换来一句“神经病”的女人,也曾心疼地说:“他是一个很痛苦的人”;莫文蔚同样了解他:“他的喜剧不止是…逗你笑”。
<<< 说到莫文蔚,想插播一个八卦彩蛋:《美人鱼》的主题曲是她唱的。这样的命运安排实在是 ,,,恍若隔世,笑泯恩仇,人生如梦 ~~有没有:::::
1995年,莫文蔚为《大话西游》唱了《未了情》;
1996年,她为《食神》唱了《初恋》;
2016年,时过境迁,莫文蔚终于再次为周星驰歌唱,歌名《世间始终你好》。
![]() |
录制的开头,周星驰对莫文蔚说:“是这样的。”然后莫文蔚抬起眼睛看他,似笑非笑地回答:”你才知道啊“ 。
仔细想来,周星驰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人。当初算是周星驰发掘了莫文蔚歌唱的天赋并鼓励她走上歌坛。他也送给朱茵一袭“紫霞仙子”的霞披,那是朱茵到现在都无法超越的记号。一个个美丽可爱的女子,在周星驰不安的人生里蹁跹而过。他愿意成为她们的艺术启蒙,成为她们相知的伯乐,也可以为她们戴上永恒的桂冠,可是。唯独不愿给也给不了一份岁月静好的爱情。
好了,此处恍神10秒钟。。。回归主题)>>>
所以周星驰是搞笑的,却未必是幽默的。
且深究他的搞笑,多少还带着悲剧的意味,因为周星驰的无厘头,来自他多年来摸爬滚打的辛酸,来自他自谦自嘲的敬业精神,和他对世界荒诞本质的认知。前两点,我想了解他成名史和作品的人都会有所体会。而最后一点--『荒诞』是周星驰喜剧的灵魂,大概也是他被归入后现代主义的原因。
<<<『荒诞』,什么样的人看世界最荒诞?
![]() |
抑郁不得志的,卡夫卡,看世界是荒诞的;人文主义的斗士,加缪,看世界是荒诞的;不被理解的天才,梵高,看世界是荒诞的;可是还有一类,小孩子看到的成人世界也是荒诞的--而这一类型正是周星驰。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合逻辑,夸张得甚至有弱智和造作的嫌疑。比如那个招摇撞骗几乎变成奇幻历险的博物馆;富豪们近乎脑残神经病地挥金如土;还有科学家那场莫名其妙猝不及防的杀戮。有人说科学家这样暴虐地屠杀美人鱼的举动非常不科学,活捉标本的话不是更好吗?
可是,讲究逻辑在荒诞的世界里才是最可笑的事。这是浮夸吗?还是哗众取宠?都不是。从小孩的视角看,现实世界的这些丑恶就是如此变态 不可理喻 毫无夸张。
---------------
不幽默,可确如周星驰自己所说,他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但他的浪漫却不是恋人粉红色的浪漫,而是两种味道的糅杂:悲剧主义的浪漫,和孩子气的天真浪漫。
悲剧主义,通常都给艺术家浪漫的气质。
最极端的悲剧美大概就是日本文学了,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更古通今地悲到抑抑成疾又美得神魂颠倒。可是香港的文化土壤可滋养不出这样的情怀。周星驰的悲剧主义来自他自己--他曾经所有的坎坷和苦难,还有性格基因--巨蟹座的敏感和安全感匮乏(长期的贫困更让这种不安全感雪上加霜)。关于他的星路历程,长江商业评论在《美人鱼》首映时发过一篇文章“周星驰,昨晚我为你泪流满面”,看题目就有点煽情的嫌疑,但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判断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我不是星迷,所以更喜欢冷静的客观。况且一本烂帐的真相早已远得重峦叠嶂,或正名或解释或叫屈都已经没意思了,但偏偏危险的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国民的情绪真的太容易被煽动。可是文章的确收集了一些确实的资料,还是想和大家分享。因为这些片段拼合起来,是在我看来,周星驰最真挚也最令人尊敬的品格。
● “他好像一条狗啊”--《大话西游》
![]() |
这本是李修贤当年对周星驰的辱骂,周星驰却把它变成了台词。因为李觉得周星驰演得太认真,太过,就当众指着他的鼻子骂:“演戏又不是力气活,你干嘛像一条狗一样卖力?!”
后来两人彻底闹翻,但面对李修贤说他忘恩负义的隔空斥骂,周星驰始终一言不发,选择缄默的冷处理。这似乎也是他处理所有矛盾是非的方式。
也许自谦自嘲自毁形象本就是周星驰创作的一种方式,可是这样的忍辱负重。。。你是感到一种励志的正能量,还是有一种隐约的压迫感?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对一个太过隐忍太过拼命并固执到了一定的程度的人,我是多少有些害怕的。就像范蠡面对那个坚忍到青史留名的勾践,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人的身边是不能久留的。这个逻辑吧,就好像苏东坡断言章淳“你以后一定会杀人”,因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珍惜别人的性命”--这话的缘由是一次二人游山,遇到一座极险的独木桥。苏东坡不敢走,章淳却长袖一挥哈哈大笑地走了个来回。后来章淳当了丞相,果真杀人如麻害了不少无辜之人。
这个类比是有点重了啊(恕宝宝才疏学浅,一直之间想不到什么恰当的例子),但大家不要误会,我完全没有贬损的意思。不过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或者说是我理解的真实的周星驰--他那种令人吃惊的坚忍,和不善表达的自我封闭,这或许可以解释他现在孑然一身的孤独吧,还有那些关于他性情“乖戾”的传闻:对一只猩猩几秒钟捶胸的声音催毛求疵,对一个小角色搞怪表情的细苛规定:先动眼珠还是先歪嘴巴,中间是0.1秒…
所有这一切,都是完美主义在作祟(可我相信这个角色要是换周星驰自己来演,他的要求只会更狠更严苛)。这极致的完美主义恐怕和他那如影随行的不安全感密不可分:生怕自己做得不好不够好,才不断寻求着突破要尽力做到最好。那个必须到达的“彼岸”在他灼热的眼神里烙印得那样深刻,滚烫得把他的眼睛灼伤,所以他看不到(或者根本就是不想看)伙伴们不开心的白眼,也看不到恋人痴痴的等待。这种执拗加上不谙人情的幼稚,当然是要招惹是非的。
● “《喜剧之王》只是一个尝试,我觉得已经够了,因为你不能完全的自我。”
周星驰是很有想法的人,像前文说的那样,他的每次用心都想传达不一样和更深一层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每次探险又似乎总是浅尝辄止,和市场做一个妥协,差不多就可以了。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不是说周星驰有理想主义情怀吗?是的,但他却不是理想主义的斗士。说他胆怯或者市侩或许都不太准确,我所理解的是:因为周星驰是一个谦卑的,所以非常容易满足的人--梦想的糖果尝到就可以了,在我的筑梦王国里有一方绿地就可以了,但我并不指望也从不打算把它变成现实里的乌托邦。
看过周星驰的几集访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竟然是:这是一个非常本分非常坦诚的男人。我这样说,可能要引一些把他奉为尊神的追随者们不高兴了。因为不经世事的少年们总以为,只有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轻狂才配得上绚烂的才华。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少年总以为天才就该是疯子,天才就应该看不起俗世,不被了解也不想被了解,否则再有才华也只是庸才。然而并不是这样的。万事万物都要有根本,有土壤才能盛开。借张爱玲说爱情的那句话:“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是谦卑对所有出身微寒,命运多舛的才子们的意义。不然大家最好祷告上帝,让天才们都投对了胎,生在如莎乐美或萨冈那样的富贵之家,那横溢的才华才能无忧无虑地挥斥方遒。
可贵可感的是,如今功成名就的周星驰仍然保持着这种谦卑,这品格仿佛已经融进他的血液,深入他的骨髓。单看他和马云的那场对话,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 |
同样是草根英雄同样是时代的榜样,可我一直听到的都是马云的侃侃而谈,却不见周星驰有过一次的言辞飞扬。 大多时候,他都斜搭着帽檐,斑驳的刘海掩护着那似乎在神游的眼睛,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马云和主持人说话。他不像马云,会对着年轻人大谈“中国人应该读几本书的问题”,也不提什么“金庸武侠,英雄风骨”(可我们都知道,功夫是他从小的梦想,还拍成了一部那么棒的作品),更不会夸下豪言说“《1942》是票房不好,但那又怎么样,不赚钱又怎样”。相反地,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媒体坦诚相待:“我需要赚钱啊,赚钱当然重要”(这句话在美人鱼里也被刘轩不止一次地重复),还有非常坦白的:“拍电影是很现实的,观众开不开心,才有人决定是不是继续投资给你拍电影”。
但,就是这样“相形见绌”似乎完全没有气场的周星驰,让我感到一种非常 非常 踏实的温暖。
周星驰真的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现在的地位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的,也许这步伐有些刻板地不讨喜。谦卑的品质让他像暴君一样地催毛求疵,同时也像小孩一样地容易满足。他说过笑中有泪的东西是最好的,但像《喜剧之王》这样完全自传式的冒险尝试一次也就够了;他说好莱坞对他并不重要,但寄托着他童年梦想和遗憾的《长江七号》对他非常重要;他说每次看到《功夫》片后出现的字幕:主演 周星驰 编辑 周星驰 监制 周星驰 导演 周星驰,就感到非常骄傲又有点想哭,虽然这部片子并没有给他最佳导演的荣耀。
〈〈〈 在此想补充一点,因为谦卑 自卑 和 自负,相互之间都是不可分的孪生儿,所以在这谦卑下,周星驰还带着这样一种小孩特质:非常需要别人的理解和肯定,像努力要小红花的孩子却偏偏不懂得成人的语言规则。所以当柴静帮他说出了那句堵在他胸口的情绪,周星驰会近乎呆滞地,被这突如其来的理解感动了击中了。
说到这,我忍不住地又想骂鲁豫了。我是真的不懂为什么鲁豫有约还没被停掉诶,还总能请到非常不错的嘉宾。采访里有一段,周星驰说:“我很帅”。
鲁豫就条件反射不经大脑地开始哈哈大笑。
周星驰一脸困惑:“为什么我说我很帅,你要笑?”
鲁豫继续欠揍地笑出一脸褶子:“就是因为很好笑啊。”
周星驰不开心了,一脸认真地问:“你是觉得我不帅吗?”
感到不对劲的鲁豫,笑容僵在脸上却不知作何反应:“不是啊,你很帅。但因为这话是你说的,所以好笑啊”
周星驰的脸色愈发阴沉“为什么我说的就好笑”
“。。。因为就是,,,就是因为这是你说的。。别人说的话就不好笑了”(天了噜,此处省略一万个白眼)然后她还要非常白目地反问一句:“所以,我是不应该笑是吗?”
看周星驰不答,继续秀下限:“所以我到底是应该笑还是不应该笑” (感觉旁边十岁的徐娇双商都比她高几十倍,最后居然是徐娇救的场)只可惜我没在现场不然真想脱鞋子丢过去。
鲁豫一点不懂周星驰,或许她可能就没懂过一个层次多一点或深刻一点的人吧。
小孩子的童真需要疼爱和保护,而大人的童真需要的是理解和欣赏。前者,周星驰已经永远地缺憾了,我只希望后者可以被这个成人的世界所了解。
● “一把鸡腿”的故事
周星驰的电影从来都是屌丝逆袭。难得这一次刘轩的出场设定是个富商,然而没几分钟也就交代了本来面目--出生贫寒靠着白手起家的地产商,还是一个逆袭成功的屌丝。成功后的他不可一世地拿着支票砸人,毫无道理地对着下属发脾气,却不管努力也得不到一个身份的认同。我不敢说这个角色里有多少周星驰自己的影子,但当林允和邓超在路边摊吃烤鸡,然后邓超对着那把啃了半口的鸡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想起小时候的心酸时。。。这个场景确让我想到了“一把鸡腿”的故事:
周星驰小时候家里很穷,还有两个姐妹,妈妈每次把肉夹给周星驰,他就咬一口吐出来然后丢在盘子里。有一次更过分,直接把整个鸡腿丢到地上。母亲因此狠狠地扇了他两耳光。直到成名的多年后,有一次周星驰带母亲上节目,凌宝儿说起周星驰小时候的种种“劣迹”时,周星驰才终于松口说出了真实的缘由:“母亲很少吃肉,我只有这样,她才肯吃”。全场蓦然。
这种程度的“早熟”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对于邓超呢?我不知道从小家境不差,事业也还风调雨顺的他是否能对此有所领悟。然从他的表演看,我是完全没有感受到,如果把这鸡腿换成鸭脖或者猪肚什么的,他的演绎会有什么不同。也许是懂周星驰的人太少,也许是愿意去懂他的人太少,或许是一个如此多面又如此纯粹的人,真的太难懂。
在这个鸡腿故事的后续里,周星驰没让邓超去倒那陈年的苦水,他只让林允用纸巾去擦邓超那满嘴油污混杂的眼泪,堵住了他所有往事即将决堤的悲伤,好像这样一个轻轻的举动就可以让所有的心酸一笔勾销。
不知道这样的剧设里是否有周星驰自己的寄托:从一开始,他要寻找的月光女神,比如朱茵,到后来他想要的一个懂他的人,比如莫文蔚和于人风,也许如今,他要的只是一个能为他轻拭嘴角的温柔,和不问过往的天真吧。
![]() |
---------------
关于那些差评:
我看到很多都在抨击《美人鱼》情节的粗糙,题材的老套和笑料的过时。的确从专业水准《美人鱼》评不上优。很多情节的唐突和感情线的潦草,我也不想否认,那些周式老梗搭配70年代的香港布景已经有了些岁月老去的酸味(为什么会这样也解释过了)。
可是:〖一篇好故事真正的灵魂〗是什么?
题材的新颖,情节的跌宕或者台词的精巧吗?我认为的好故事,内核应该是--讲故事人的心意和故事的精神。泰戈尔说“心是应该和一滴眼泪、一首诗歌一起送给人的”,其实调换过来也是一样:“诗,应该和一颗心,一滴眼泪一起送给人”
还有些人自作聪明地给剧情做总结:什么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甚至还说它是粗浅版的《色戒》,说人鱼没有“通向女人的通道”,因此女杀手的情感变化才表达不出该有的层次?对此高论,我也只能一笑而过了。观点实在离奇:刺杀主题的爱情故事多了,每一篇都掰扯成《色戒》吗?何况周星驰实在不需要一部美人鱼版的《色戒》。
何况不管是书本还是电影,剧情不是用来归纳的,又不是语文考试。很多好故事的线条理起来,其实都挺简单:夜莺和玫瑰(天真的小夜莺为成全年轻人的爱情牺牲了自己染红了玫瑰);荆棘鸟(禁欲主教和纯情少女之间的世纪虐恋);霍乱时期的爱情(痴狂的少年熬白了头,终于把女神的老公等死,然后演了一幕旷世的黄昏恋) …这类的总结是不是都有够可笑的。
这个世界,口吐莲花,面面俱到的“匠才”实在已经人满为患。那么只是安静地坐下来,听一个有良心的人用他带点风格的方式倾诉一个故事。这样不好吗?这样就够了。
<< 最后想说,现在开始消费周星驰的文化名片和他那略沧桑的形象是不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啊?!(而且我并不觉得周星驰有多沧桑啊,不就是头发白了点,没看到人家的皮肤和身材都保养得很好吗。稍稍染一下分分钟活力起来,不过是他不愿意这么做而已)
还有那句“我们都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宣传语不知道是哪只的发明,平白地招人反感--并且,周星驰不需要打这张同情牌吧。
还有那些煽情到令我反感的描述:把周星驰说成一个风烛之年还在拼命想法逗年轻人开心的老人家brabrabra,这样的话我真是看了就生气。
我觉得只是现在的周星驰并不像从前那样想逗人笑了。他有更多自己想总结和想探索的东西了。不过困在“喜剧之王”的神龛里,没下定决心要跳出来。而今他想沉淀了,这种沉淀在《西游降魔》和《美人鱼》里都已然可见端倪。
而我,期待着他未来的作品。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