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论深度阅读:碎片化阅读是“零食”,你妈喊你去吃“饭”
![]() |
习惯了看手机,不喜欢看书;喜欢吃零食,不喜欢吃饭 |
看题目就知道笔者要论述“深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关系,而在这里笔者把前者比作了“饭”,把后者比作了“零食”。
【 何为碎片化阅读?】
说的通俗点就是:“拿着你的破手机看啥看!”
刷刷微博、刷刷朋友圈,看点新闻和段子,我们本想通过这些APP来填充我们的碎片化时间,没想到我们的时间却被这些APP碎片化了。以至于我们离不开手机,正准备打开书深度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一条微信便转移了你的注意力。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在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手机、pad上我们似乎可以了解整个世界。我们没有了写文章的习惯,三言两语发几句心情,转载了成百上千的励志鸡汤,却不能完整地给别人讲一个故事,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汉字都忘记了怎么写。
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在信爆炸的时代,读者通过手机、pad等终端,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一些专家定义“碎片化”阅读,除了微博、朋友圈等,还包括网上的一些“百科”、“知道”等。有些专家不以阅读载体区分是“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而是看读者的心境,即使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如果读者每天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报纸上的资讯和副刊文章,那也算是碎片化的阅读,所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期刊阅读,也可以归入此类。而即便是在手机上也不乏简短的“论语体”,每次几十字、百字不等,形散而神不散,也有好的文章让我们惊叹!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设备和网络更容易让我们的阅读是没有记忆或记忆模糊的无效阅读。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保存(然后暗暗提醒自己以后有时间了再仔细阅读下,可从来没看过);一看电量不足,我们的手指便不听使唤,不停的翻屏……等等。
【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深度阅读不是指读者拿着纸质书籍,安安静静地仔细阅读,而是基于知识图谱,理解书中内容,能够关联、分析书中行为,实现与书与作者的互动。
我们给客户看重要资料或者到复习考试的时候都知道把东西打印出来,仔细去阅读,明白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却往往忽视深度阅读一些书籍对我们人生长远的影响。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了多少多少书,而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说自己服膺之书不过数种;一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
![]() |
浅阅读和深阅读的道理 |
再举个的例子,浅阅读恰似是瞟一眼知道了“象走田,马走日”,而深阅读是通过与书互动明白了如何下象棋,碎片阅读则是左瞟一眼,右瞟一眼记住了“象走田,左脚踩刹车,右脚踩油门”,没有深入去了解,“既不会下棋,也不会开车”,似乎懂了很多却啥也不会应用。
笔者从大学到读研,一直在学校校报任职,6年多来见证了自媒体的兴起和传统纸质读物的没落。以校报为例,读者少了,征来的稿件也少了,而且征稿内容也趋向于网络化和碎片化。
我的一个学姐大学四年坚持读书,深度阅读,坚持在校报发表文字,毕业找工作时拿着厚厚的原创的文章,包括一些评论、调查不乏被国家级以及社会媒体转载录用。毕业后被湖南电视台录用,仅工作1年多便为其开设了自己的栏目。
原创总比转载有价值,而原创的前提便是深度阅读。
【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
在文章开头我把碎片化阅读比作了“零食”,把深度阅读比作了“饭”,而现实中是:吃了点薯片喝了点可乐,老妈喊你去吃饭,你说我饱了!
是的碎片化阅读本是一种阅读方式,本身没有害,而可怕的是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自我感觉良好”。 以为自己懂了很多,而不去深究知识。笔者认为碎片阅读和深度阅读便是“零食”和“饭”的关系。一个仅仅吃零食的人必定会营养不良,一点零食不吃生活也少了很多乐趣。
笔者最后的建议,其一便是多看纸质书籍,养成思考的习惯,还要坚持写作,变书中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其二,在在媒体时代做自媒体的创作者,而不是碎片化的读者,我们可以自己开通自己的豆瓣、头条、公众号。创作者总是比读者更“饥渴”,所以有利于倒逼自己去做深度阅读。这样即便是在手机浏览的时候也会带动你的大脑旋转,眼疾手快的捕捉有用信息,增加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