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听读后感
春节前,想着一路火车哐当哐当回家,猴年应个景,听听《西游记》。
虽然大部分情节都在电视剧里看过,但仍然期望原著里会有些彩蛋。
一回一回的听完,九九八十一难,情节难免有重复,偶尔会觉得有些无聊。然而比较有收获性意义的,却是唐僧师徒四人,从生到团结一心取经的过程。
师徒四人自是各自有各自的业,从各自的难里等待重新做人的机会,目测释派与天庭达成了某种协议,风云际会,把这四个背景不同的搭配一起,让他们完成天庭释家的目的,同时完成各自的成长。
背景不同,或者说业力不同,四人虽然都是要去取经,开始时各自的动机却是不一样。
虽然唐僧金蝉子转世,生下来吃斋念佛,第十世却仍是凡人一个。报了母恩父仇,却仍俗世未了,受唐王之重托(虽然真实历史不是这样),发了大愿,西去取经,不负唐王之命,欲解大唐人民群众之业力,脱众生出轮回。
孙悟空却是因为能折腾,太折腾,不知止,被如来罚。猴子天生爱自由,被压五百年,逮着机会能 出,去西天取趟经又算什么?更何况还能成正果。
猪八戒是个会享受的,可能天上太寂寞,凡心未断,调戏嫦娥。下了界做了猪妖还是照样把妹该吃吃该喝喝。取经动力最不足,如果不是观世音发令,孙悟空降服估计还是想回高老庄做个上门女婿。
沙悟净应该是地位最低,属于没什么权力,只好戴罪立功。
小白龙也同沙悟净差不多,甚至不如。略微留个心,就能看出,西游记里的神仙系统,龙的地位挺低。
然而这四个人动机不同,共同目标却是一样,取得真经,成了这功。
中间一再磨合,磨合的关键点,却是四人同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此言不虚。
四人要同心协力,必然要包容别人的缺点,改进自己的优点,发挥别人的长处。
一 是作为凡人的唐僧克服自己的缺点(当然不是唱only you 啦)。能克服猪八戒这个食、懒的欲望,克服的方法就是且信任而且与心猿统一,不二。刚开始凡胎肉骨的唐僧,最容易听信八戒,为什么?就是没有突破自身经验的限制,不信任孙悟空。扯到这里,想起最近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唐三藏与孙悟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是因为各自相信的不一样。孙悟空相信自己的火眼金睛看的相,而唐三藏则是相信自己看到的心相。相不同,则必然有分歧,单这点,我觉着这部电影挺不错的。
二是作为有能力的孙悟空,从开始为报解救之恩保三藏,到后来不服脓包样的三藏,到后来迫于紧箍咒保三藏,再后来一路磨合甘心情愿,到后来师徒二人情深超基友。悟空同学的心态与认知也一直变化着,直到师徒二人再无间隙,甚至八戒馋言也动不得三藏对悟空的信任。
然而,听看完《西游记》,我总觉着佛祖做的不甚地道。比如对孙悟空,应该是如同我大天朝对犯错人的政策,教化为主,惩罚为辅。如来童鞋就直接给压了五百年,虽然大闹天宫十分的不正确,扰的各家都鸡犬不宁,但如果能光明正大的以法力以道理服人,比如如来童鞋可以和孙悟空斗法,让孙悟空输得心服口服,然后收为门下,因才用人,让孙悟空发挥更大功用,岂不更好?
然而原著并没有这么写,一是因为说书人这么说,就没赏钱了,二是,天道公平,自有平衡吧。
虽然大部分情节都在电视剧里看过,但仍然期望原著里会有些彩蛋。
一回一回的听完,九九八十一难,情节难免有重复,偶尔会觉得有些无聊。然而比较有收获性意义的,却是唐僧师徒四人,从生到团结一心取经的过程。
师徒四人自是各自有各自的业,从各自的难里等待重新做人的机会,目测释派与天庭达成了某种协议,风云际会,把这四个背景不同的搭配一起,让他们完成天庭释家的目的,同时完成各自的成长。
背景不同,或者说业力不同,四人虽然都是要去取经,开始时各自的动机却是不一样。
虽然唐僧金蝉子转世,生下来吃斋念佛,第十世却仍是凡人一个。报了母恩父仇,却仍俗世未了,受唐王之重托(虽然真实历史不是这样),发了大愿,西去取经,不负唐王之命,欲解大唐人民群众之业力,脱众生出轮回。
孙悟空却是因为能折腾,太折腾,不知止,被如来罚。猴子天生爱自由,被压五百年,逮着机会能 出,去西天取趟经又算什么?更何况还能成正果。
猪八戒是个会享受的,可能天上太寂寞,凡心未断,调戏嫦娥。下了界做了猪妖还是照样把妹该吃吃该喝喝。取经动力最不足,如果不是观世音发令,孙悟空降服估计还是想回高老庄做个上门女婿。
沙悟净应该是地位最低,属于没什么权力,只好戴罪立功。
小白龙也同沙悟净差不多,甚至不如。略微留个心,就能看出,西游记里的神仙系统,龙的地位挺低。
然而这四个人动机不同,共同目标却是一样,取得真经,成了这功。
中间一再磨合,磨合的关键点,却是四人同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此言不虚。
四人要同心协力,必然要包容别人的缺点,改进自己的优点,发挥别人的长处。
一 是作为凡人的唐僧克服自己的缺点(当然不是唱only you 啦)。能克服猪八戒这个食、懒的欲望,克服的方法就是且信任而且与心猿统一,不二。刚开始凡胎肉骨的唐僧,最容易听信八戒,为什么?就是没有突破自身经验的限制,不信任孙悟空。扯到这里,想起最近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唐三藏与孙悟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是因为各自相信的不一样。孙悟空相信自己的火眼金睛看的相,而唐三藏则是相信自己看到的心相。相不同,则必然有分歧,单这点,我觉着这部电影挺不错的。
二是作为有能力的孙悟空,从开始为报解救之恩保三藏,到后来不服脓包样的三藏,到后来迫于紧箍咒保三藏,再后来一路磨合甘心情愿,到后来师徒二人情深超基友。悟空同学的心态与认知也一直变化着,直到师徒二人再无间隙,甚至八戒馋言也动不得三藏对悟空的信任。
然而,听看完《西游记》,我总觉着佛祖做的不甚地道。比如对孙悟空,应该是如同我大天朝对犯错人的政策,教化为主,惩罚为辅。如来童鞋就直接给压了五百年,虽然大闹天宫十分的不正确,扰的各家都鸡犬不宁,但如果能光明正大的以法力以道理服人,比如如来童鞋可以和孙悟空斗法,让孙悟空输得心服口服,然后收为门下,因才用人,让孙悟空发挥更大功用,岂不更好?
然而原著并没有这么写,一是因为说书人这么说,就没赏钱了,二是,天道公平,自有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