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悲伤的城市 The song of Kahunsha
最近刚刚看完一本书《没有悲伤的城市》。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一个中午,我在等着吃饭的间隙,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一部可以震撼你灵魂的小说,一个给最绝望的人以希望的美好故事。多少多少好评,哪个哪个杂志转载,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了多少国家等等。我读书少,所以信了。 周末去图书馆,还真找到了这本书,因为是畅销于2008年,所以不是很抢手。拿到手,有点旧,还好页全。通常这种书我是不会拿的,这年头,看书也是有挑有“颜值”的,谁让我生长在这个看颜的时代,多多少少沾染了些肤浅。书的封面很简单,一双孩子的眼睛,深深的注视着你,不建议晚上盯着封面看。(我刚试了下,有点吓人) 书名虽然叫没有悲伤的城市,但是看完之后,却让人有种挥之不散的忧伤。书中的男主是一个生活在孤儿院的十岁小孩,叫祥弟。故事背景发生在印度的孟买,一个动荡暴乱的时代。祥弟断定,这样残酷动乱的地方要换个名字,应该叫KAHUNSHA,对他来说这名字的意思是“没有悲伤的城市”,他相信总有一天所有的悲伤都会消失,孟买会获得新生,变成没有悲伤的城市, 他从小就在孤儿院长大,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母,但他却常常在窗前祈祷,想象他们的样子,希望他们可以来接他,哪怕是在梦里。直到他十岁那年,院长被迫要带着孩子离开现在所住的孤儿院,他才得到一点关于他爸爸的线索――当年爸爸把他放到孤儿院,包着他的只有一块白布,上面有三滴血。他第一次感觉到和爸爸有联系,于是在一天晚上,拿着那块儿白布,偷偷地逃离了孤儿院,纵然这里有小伙伴和院长,有耶稣神像和他最爱的三角梅,但是他坚定自己要去找到爸爸。从此开始了一段艰辛苦痛和心动收获的成长之旅。 离开孤儿院,他随着垃圾车来到城市的一个街头,开始了真正的流浪,他没有钱,没有吃的,也不知道该去哪。去面包店要吃的,却被当成贼,绝望之际遇到一对街头流浪的兄妹,哥哥叫桑迪,由于小儿麻痹一条腿不能正常走路,脸上一道很深的伤疤,从嘴角到耳边,半只右耳朵不见了,比祥弟大两三岁,但是一样瘦,街头生活让他看着很结实。(刚看到作者对桑迪的描述,让人觉得很难受),妹妹叫古蒂,是她最先发现的祥弟,并把他介绍给哥哥桑迪。他们的爸爸三年前被车撞死了,妈妈自此之后疯疯癫癫,早已不认得他们了,不时揪扯自己的头发,低声哭泣,怀里抱着一个小孩。他们就在街上流浪,睡在地上,而且很多流浪者都是如此。但是这种流浪都不是自由的,他们是有组织,有头目的。为首的是一个凶残暴虐的人,他们让一些小混混在街上偷别人的钱包,各种值钱的东西,让残疾的无家可归的人,去街上乞讨,有的甚至被故意变成残疾的,去搜罗各种消息。每天晚上大家都要将一天所得上缴,然后被分的相应的极少部分。如果有违背者,或者偷偷藏起来的,都会被遭到毒手。 桑迪和古蒂想要脱离这种情况,带着妈妈和孩子离开这个城市。这也正是他们找到祥弟的原因,因为他足够瘦,也能跑。可以帮他们完成他们的大计划――去偷神庙的钱。 祥弟一开始不愿意帮忙去偷钱,因为院长曾经教育过他们:做贼一次,做贼一辈子,但是在他与桑迪和古蒂接触后的几天里,他同意了。祥弟虽然刚开始在街头生活,但是几天之内,他见到了一切,就在短短几天功夫里,他就见识到大多数人一辈子见过的东西。他有时也会疑惑,万一他是个傻瓜怎么办?他编造了根本不存在的魔力,根本不会有KAHUNSHA,因为在这样的城市里,他听到的都是哭泣,没有欢笑声。 他们的大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了,神庙发生了爆炸,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冲突不断,很多人受伤,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桑迪就没能躲过去。侥幸生存下来的古蒂和祥弟还要继续面临着艰难的生活,他们未能逃离这个悲伤的城市,未能逃离那个可怕的组织,但是他们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作者并未给出一个很明朗的结局,只是以希望收尾,疗慰人心。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觅心中尚未坍塌的地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我们没有悲伤的城市”。

对于像我这种喝惯“鸡汤”的人,看这样的故事真的有点不适应。但是能让我坚持看完,除了班车上的无聊,就是作者个写作魅力了。情节设计,和逼真的对话描写,让你很难不关心接下来的发展。另外悲伤的城市与美好心灵的对比,让人意外的感到些柔情和温暖。 没有悲伤的城市,让我们在心中默默祈祷:早日与其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