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村上的故事论人生,未免有些过于装逼
1.
最近读了一本村上的短篇小说集——《电视人》,里面有6则“莫名其妙”的故事,为什么说是莫名其妙呢?因为经历尚欠的人很难理解他想诉说的内涵,也可能,这里的内涵,本身就无太大意义。喜欢思索是人的一种怪病,脱离思维的冲击,人会枯萎;而过多的思考,也并非一定是好事。
只是在这「莫名其妙」中,大都透露出一种失落,自己亲眼见到的电视人,却无人与其提及、不知何原因的做爱、不被他人察觉的长期失眠…………无尽的失落,陷入无重力的状态,浮悬在半空,知道跌下去会很痛,拼命地挣扎,却毫无结果。无论读了多少遍《安娜卡列宁娜》,还是不知道托尔斯泰在诉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其实读村上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了,高中时期听说过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说,那时不知道是村上写的。只是记得那年班里有位男生在看这本小说,结果被几个女生发现后,她们显露出很惊讶的表现。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本小说中的情节,而在我知晓后,我依然很困惑,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村上写的,又不是一个如此纯情的故事。
上了大学后,村上的书看多了。看的第一本并非是《且听风吟》,应该是《寻羊历险记》。说实话,我也并不是什么村上迷,,更多的时候,也并非能理解每个故事背后的内涵。我有位好友,他对我说过:“这个人的书,我根本不知道他想说什么。那个《1Q84》,到底写了个什么垃圾故事啊?我严重怀疑是他根本写不下去了,才随便编了一个结尾。”某种程度上,我也不置可否。《1Q84》,你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天吾与青豆,彼此寻找对方的故事。可如果只是一个爱情故事,需要写的那么复杂吗?牛河、深绘里、女主人等等,这些角色的出现到底是想诉说什么?研究过村上的人会说,村上是为了批评“bulabulabula”;而不懂的人则会说:“什么莫名其妙、疑神疑鬼的,讲了半天,刚有点像悬疑故事,怎么就这么结束了……妈的,到底在说什么啊……”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多数人是凡人的缘故,凡人不懂得大师的世界。大师在思考人生时,我们只能在那边“呵呵”的傻笑。纵使,这位大师还未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某种明间流传的原因则是——他的小说,太过大众化。
3.
要说至今读过的村上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我会说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国境以南有大概的存在,而太阳以西则不存在大概。如何理解这样一句话呢?或许书中的一段话足以说:
“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总觉得自己将成为别的什么人,似乎总想去某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那里获取新的人格,迄今为止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在某种意义上市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是改头换面,但不管怎样,我是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我一心一意认认真真的这样求索不已,并且相信只要努力迟早会实现的,然而我相信最终我哪里也未能抵达,无论如何我只能是我,我怀有的缺憾无论如何都依然如故,无论周围景物怎样变化,无论人们答话的声音怎样不同,我也只能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缺憾本身就是我自身。”
很多缺憾,并不是通过自我完善就能更正过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终究就是由这么一些有限的可能性构成。
而之所以会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主人公和我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很相似,
“在公司里,我几乎机械地完成派到自己头上的工作,剩下的时间独自看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我转而认为,工作这东西原本就是单调的、义务性的,因而只能将工作以外的时间有效地用于自己,以寻找相应的人生乐趣。我懒得和公司同事去外面喝酒,倒不是人缘不好或曲高和寡,只是不愿意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在公司以外的场所主动发展与同事的个人关系。可能的话,还是想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
我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人,并不是我郁郁寡欢,只是我真的会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太开,虽然也并非绝对。某种程度上,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结合自身的兴趣固然是好,可你又如何能证明你能在这行业干得很出色呢?每个人都在那里叹气,工作难找啊,可我并没花太多的力气,就找到了一份似乎对自己来说很理想的工作。我自认为干得不赖,做事还是相当有效率,机械式地完成分派在手头的任务。空下来的时间,就读读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积极主动,似乎不是我的代言词。并非是我不能这样做,只是,我不知道何时是准确的时机。想法永远在酝酿读取中,如果读到一半卡壳了,恐怕,我会选择直接结束任务。我也真的很少会主动与人沟通,一是性格原因,二是相比问别人,我更倾向于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我是个有些慢热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和其他人成为朋友。公司给了我三个月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我并非表现出了自身最好的一面,因为在我看来,最好的一面总是要留到后来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才能慢慢进步;可其他人并非这么想,他们认为,试用期是让你展示出最好一面的最佳时机。
这么说也真的没有任何错误,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我想某种程度上,是我想得太“simple and naive”。我不想证明我是错的,可他们确实有理由证明他们是对的。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你必须早就具备一座城市的规划草图;纵使,它并非完美。
4.
写这些话之时,我对面坐着一个男人,开着笔记本,不断在笔记本上写些什么,目测应该在做工作企划之类的。从他的衣着来看,应该是个办公室的白领,在咖啡店寻找一些灵感。身后坐着几个家长,在那里谈论孩子的学业,“我们现在是每个礼拜都有测验”,“阿拉小宁算术蛮好的,就是英语伐大好,我想把他送到静教院。”…………
静教院,不是我的母校嘛。每个家长,从担心孩子的学业,再到担心孩子的事业,最后开始担心孩子的家庭……一辈子在那里担心,痛并快乐着。
而我们,不断在成长,又不断在失落。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可能性,但实现这些可能性的途径,其实真的很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爱莱斯特夺冠。因为这是一场不可想象的梦。在我们感叹这辈子就这样了时,生活给我们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喜。
或许他们这只是一个赛季的光辉,就像之前的利兹联或是布莱克本一样,但那又如何?一辈子,能有多少机会完成一个奇迹。
这辈子,一次足矣。
年轻时,一段伊斯坦布尔之夜的奇迹,陪我渡过了一段难以磨灭的时光。
长大后,是时候用另一段故事,谱写之后的人生了。
5.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blue.
It's not very hard to do .
忧郁时伪装快乐,
其实这并不难。
最近读了一本村上的短篇小说集——《电视人》,里面有6则“莫名其妙”的故事,为什么说是莫名其妙呢?因为经历尚欠的人很难理解他想诉说的内涵,也可能,这里的内涵,本身就无太大意义。喜欢思索是人的一种怪病,脱离思维的冲击,人会枯萎;而过多的思考,也并非一定是好事。
只是在这「莫名其妙」中,大都透露出一种失落,自己亲眼见到的电视人,却无人与其提及、不知何原因的做爱、不被他人察觉的长期失眠…………无尽的失落,陷入无重力的状态,浮悬在半空,知道跌下去会很痛,拼命地挣扎,却毫无结果。无论读了多少遍《安娜卡列宁娜》,还是不知道托尔斯泰在诉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其实读村上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了,高中时期听说过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说,那时不知道是村上写的。只是记得那年班里有位男生在看这本小说,结果被几个女生发现后,她们显露出很惊讶的表现。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本小说中的情节,而在我知晓后,我依然很困惑,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村上写的,又不是一个如此纯情的故事。
上了大学后,村上的书看多了。看的第一本并非是《且听风吟》,应该是《寻羊历险记》。说实话,我也并不是什么村上迷,,更多的时候,也并非能理解每个故事背后的内涵。我有位好友,他对我说过:“这个人的书,我根本不知道他想说什么。那个《1Q84》,到底写了个什么垃圾故事啊?我严重怀疑是他根本写不下去了,才随便编了一个结尾。”某种程度上,我也不置可否。《1Q84》,你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天吾与青豆,彼此寻找对方的故事。可如果只是一个爱情故事,需要写的那么复杂吗?牛河、深绘里、女主人等等,这些角色的出现到底是想诉说什么?研究过村上的人会说,村上是为了批评“bulabulabula”;而不懂的人则会说:“什么莫名其妙、疑神疑鬼的,讲了半天,刚有点像悬疑故事,怎么就这么结束了……妈的,到底在说什么啊……”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多数人是凡人的缘故,凡人不懂得大师的世界。大师在思考人生时,我们只能在那边“呵呵”的傻笑。纵使,这位大师还未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某种明间流传的原因则是——他的小说,太过大众化。
3.
要说至今读过的村上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我会说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国境以南有大概的存在,而太阳以西则不存在大概。如何理解这样一句话呢?或许书中的一段话足以说:
“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总觉得自己将成为别的什么人,似乎总想去某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那里获取新的人格,迄今为止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在某种意义上市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是改头换面,但不管怎样,我是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我一心一意认认真真的这样求索不已,并且相信只要努力迟早会实现的,然而我相信最终我哪里也未能抵达,无论如何我只能是我,我怀有的缺憾无论如何都依然如故,无论周围景物怎样变化,无论人们答话的声音怎样不同,我也只能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缺憾本身就是我自身。”
很多缺憾,并不是通过自我完善就能更正过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终究就是由这么一些有限的可能性构成。
而之所以会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主人公和我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很相似,
“在公司里,我几乎机械地完成派到自己头上的工作,剩下的时间独自看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我转而认为,工作这东西原本就是单调的、义务性的,因而只能将工作以外的时间有效地用于自己,以寻找相应的人生乐趣。我懒得和公司同事去外面喝酒,倒不是人缘不好或曲高和寡,只是不愿意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在公司以外的场所主动发展与同事的个人关系。可能的话,还是想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
我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人,并不是我郁郁寡欢,只是我真的会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太开,虽然也并非绝对。某种程度上,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结合自身的兴趣固然是好,可你又如何能证明你能在这行业干得很出色呢?每个人都在那里叹气,工作难找啊,可我并没花太多的力气,就找到了一份似乎对自己来说很理想的工作。我自认为干得不赖,做事还是相当有效率,机械式地完成分派在手头的任务。空下来的时间,就读读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积极主动,似乎不是我的代言词。并非是我不能这样做,只是,我不知道何时是准确的时机。想法永远在酝酿读取中,如果读到一半卡壳了,恐怕,我会选择直接结束任务。我也真的很少会主动与人沟通,一是性格原因,二是相比问别人,我更倾向于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我是个有些慢热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和其他人成为朋友。公司给了我三个月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我并非表现出了自身最好的一面,因为在我看来,最好的一面总是要留到后来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才能慢慢进步;可其他人并非这么想,他们认为,试用期是让你展示出最好一面的最佳时机。
这么说也真的没有任何错误,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我想某种程度上,是我想得太“simple and naive”。我不想证明我是错的,可他们确实有理由证明他们是对的。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你必须早就具备一座城市的规划草图;纵使,它并非完美。
4.
写这些话之时,我对面坐着一个男人,开着笔记本,不断在笔记本上写些什么,目测应该在做工作企划之类的。从他的衣着来看,应该是个办公室的白领,在咖啡店寻找一些灵感。身后坐着几个家长,在那里谈论孩子的学业,“我们现在是每个礼拜都有测验”,“阿拉小宁算术蛮好的,就是英语伐大好,我想把他送到静教院。”…………
静教院,不是我的母校嘛。每个家长,从担心孩子的学业,再到担心孩子的事业,最后开始担心孩子的家庭……一辈子在那里担心,痛并快乐着。
而我们,不断在成长,又不断在失落。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可能性,但实现这些可能性的途径,其实真的很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爱莱斯特夺冠。因为这是一场不可想象的梦。在我们感叹这辈子就这样了时,生活给我们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喜。
或许他们这只是一个赛季的光辉,就像之前的利兹联或是布莱克本一样,但那又如何?一辈子,能有多少机会完成一个奇迹。
这辈子,一次足矣。
年轻时,一段伊斯坦布尔之夜的奇迹,陪我渡过了一段难以磨灭的时光。
长大后,是时候用另一段故事,谱写之后的人生了。
5.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blue.
It's not very hard to do .
忧郁时伪装快乐,
其实这并不难。
-
豆友20638994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1 06:55:48
-
Davidzhang5858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8 0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