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在北京看的四场话剧
去年下半年,我在北京看了四场话剧,它们分别是孟京辉工作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英国TNT剧团《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田沁鑫导演《北京法源寺》和孟京辉工作室《恋爱的犀牛》(2015年版)。
在这里我想抨击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做胡阿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如梦之梦》去年下半年也在北京展演,我问这位十年如一日想要从胡阿姨变身胡夫人的女人:
“胡歌演不演病人五号?”
胡阿姨说她不知道,应该不演,毕竟那时《琅琊榜》才播完,老胡红的不要不要的。
然后我就没买票。
然后胡歌就演了在北京的最后一场。
我觉得我失去了这辈子唯一一次见胡歌的机会。
除非胡阿姨能修成正果,和老胡生个二胡。
好了公报私仇的环节结束了。我们来聊一聊这几部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晚上一辈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黄湘丽的独角戏,改编自茨威格原作。听着就很……没听过吧。话剧确实是越搞越脱离大众,无论是选材还是形式;但是话剧本身,一种讲话的艺术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呀。Anyway,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吐槽。
黄湘丽小姐我是相当钦慕的,从14岁的少女,到21岁“情欲初开”的女人,到放纵性感的单身母亲,到最后爱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惨淡收场的可怜人,太棒了!真的太棒了!她本人也在演出结束之后和观众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流,她十分娇小,又非常非常的瘦,一副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模样结果在舞台上却爆发出惊艳四座的魅力。
她走在舞台的地板上,咔哒-咔哒,聊微信的观众,咔哒-咔哒,迟到的观众,咔哒-咔哒,她的脚步声仿佛都是有戏的,仿佛可怜的女人在天堂思索着,思索着如何打破第四道壁垒向芸芸众生讲述她的一生,可笑的一生,可叹的一生。一个来自天堂的女人,随着她的脚步声,全场的眼神里呼吸里手机屏幕里便只有她了。
再来说说这部戏的设置,讲真这大概是我爱看话剧的很重要的一点。宣传语有一句“三次做菜,三次交欢”(好像只有两次)。在剧中黄湘丽有做饭的戏份,是真的做了菜!我坐在最后一排的旮旯里都能闻到那香味儿,坐第一排的想想看是何等的色香味享受啊!这种时候就特别想做个有钱人!那香味儿,哪里是牛排的香味儿哦,哪里是水芹菜的香味儿哦,那是一个少女手绢儿上烂漫又叛逆的香味儿,那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人脖子上的香味儿啊!用做菜来显示女性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太妙了!真的太妙了!每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发出“你们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东西”的感慨。人类啊,你的名字就是奇迹!
还有一个记忆深刻的点就是结局,我怀疑是有改过,以前不是怎么演的。以前可能是最后再来一个歇斯底里,结束。现在是很克制很绝望地结束,和《霸王别姬》里菊仙人生的最后一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说哪一种处理更好吧,只是最后的割腕自杀,是用红酒倾覆来作为意象表现的,意想不到,意想不到地妙啊!
因为这是独角戏,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一个女人”的情感经历非常的起伏,对于演员的情绪是很大的挑战。但在随后的见面会上,黄湘丽小姐表现得就好像没事人似的,非常轻松。当问及“您是如何调整情绪”这种她一定回答了N多次的问题时,她还是轻松地答道:“我就是白天排练,有空就做一些其他的事放松来调节自己。晚上比如我七点要演出,我大概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剧场,开始进入角色,准备演出。我是专业的演员,我可以走出来的。这是我的专业素质。”结束后,她牵着她经纪人的手,像她饰演的那个无邪少女般一蹦一跳地离开了。
这是一个一年365天360天都站在台上演着各式各样女人体验着表现着各种强烈情绪的专业演员。我是真心钦佩的!这一种云淡风轻自如地转换大概也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学习的。
《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只要演技好,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出剧是在北大百年讲堂演的,得益于北大小阿符,它的北大学生票更便宜了,只要40块!你说帝都大学生福利好不好!
但是我还是要骂北大,不是因为我如此向往她却没有考上,而是这个百年讲堂啊,两层楼的大场子哦,比孟京辉自己的蜂巢剧院大个10倍吧,多少名人多少活动要在里面举行哦!
居然地麦会炸!而且还没有顶声收声设备!人家英国演员基本上靠嗓子喊!
除了靠嗓子,更可怕的是,只有四个演员,演了将近10个角色!这就是一个世界巡回演出剧团的省钱经……啊不不不!实力!好吗!后来我和阿符猜谁演了谁,基本上没猜对,因为无论是声音形态性格都非常的不一样,有老有少,有活有死,形象万千。真的,北大对不起你们,但是你们的演技绝对对得起全场的中国观众!
因为影音场景设置没啥能说的,太简陋了,我来说说表演方面一些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一个是有一场年轻的科学家对着一个被吊死的大学生发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只见演吊死的演员,踮着脚,肩膀一歪,脑袋一怂,双眼一闭,稳稳当当毫无生机地左右摇晃转圈——天哪!那原来是一阵风吹过!尸体随风而摆!天哪!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么演的!
一阵风、一场二氧化碳、一个道具十字架,其实元素简单又幼稚的要命,但是真的很恐怖!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了!阿符送我走之后,都不敢横穿未名湖了。
用最少的钱搞出最少的效果,除了靠实力靠演技还能靠什么!
致敬!
《北京法源寺》:钱永远不会说谎
《北京法源寺》是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这地方看里面的介绍以前是老北京艺人聚集之地,挺寒掺的。
14年!重!建!成!了!超!豪!华!的!艺!术!中!心!
我觉得这里很有可能会成为北京最好最大接待外宾和外国大团演出的地方。这么大的剧院,右边是我这出《北京法源寺》,其实已经够豪华了;但是左边这个厅同时段上演的是《剧院魅影》!一个要在剧场里放水划船荡起双桨的剧有木有啊!你知道这个场子得有多贵多大吗!
钱不会说谎!钱永远不会说谎!
必须要再夸一夸这个高逼格的地方:我坐在二楼的过道口,为了我们这些穷人的观剧效果,楼梯的每一级都特别的高,但是你走的时候都有帅气的工作人员为你打手电,高逼格的地方连服务态度都特别好!!!舞台我一进去有点慌,因为幕前的舞台大小大概也就类似学校礼堂那一种吧,但是大幕拉开的一瞬间!我滴妈!舞台是藏在里面,是一个10*10的正方体,注意这里的单位是米!
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我才意识到我看《北京法源寺》的时候还是太年轻了,年轻到太自以为是。直到看到田沁鑫导演的作品我才明白,《北京法源寺》是在意图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让戊戌变法中的人物站在一起对话!
具体给我的精神震撼之前有篇文章写过啦~现在再来谈谈一些可以吹吹牛的事:
我见过尔康了!
我见过奚美娟了!
因为有钱,可以请最好的演员;因为有钱,可以用最好的场地;因为有钱,可以排出最快速度第二轮演出的《北京法源寺》!
有钱真好啊!
《恋爱的犀牛》:越来越不说人话以及没有看懂
《恋爱的犀牛》最初的郭涛版我有看过,因此看这版的时候就多了比较的心理。又要回到之前我的一个吐槽:话剧这个本来应该很接地气的艺术搞得不太会说人话了。《恋爱的犀牛》这种先锋话剧的鼻祖可能就是“罪魁祸首”吧。
的确《恋爱的犀牛》剧本非常“不讲人话”,但是郭涛版的演绎却是非常生活化的:演员们穿着普通小百姓的衣裳,该打牌的真的在打牌,该卖牙刷的真的在老老实实地卖牙刷,该喝酒的喝酒,该喧哗的喧哗。然而这些小人物有一天也会因为爱情的困境而发疯,而发狂。生活化的演绎中和了原剧本的脱离感,同时也好像在说:
在爱情的面前,每个人都是盲目的犀牛。
2015年版提炼得更加符号化、更加抽象化了。男人与女人的追逐用上了原地不动的跑步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了被男女主演搞出巨大声响的塑料棚背景;而马路和明明的,或者说是所有虐恋的困境,那个造成绝境的始作俑者,她的名字叫做命运。
命运如水,在两分钟内灌满整个舞台。
这不是一个比喻。
还有一些地方我本来很想批评,比如说:男主不够深情啦,女主不够像明明那样惹人恨更惹人爱啦,但我实在不敢造次,因为我没有看懂。
我看不懂这样的爱情,为什么会走向一个无法解决的绝境。
没有经验就没有办法得到共鸣,我走不进这剧。可我觉得人不能把自己推向绝境,因为你一旦走向绝境,就再也不是你自己在选择方向,
而是:
命运,
在推着你走。
我写这四部剧的观后感受的最大原因是我真的觉得在剧场看剧是一件极具魅力的事情,因此此篇的着重点在“观”的感受,而非“影”本身。现在北京给予学生的优惠真的很大(没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批评台北呵呵),50元80元就可以看一场非常震撼的引起共振的,甚至是启迪人生的话剧、音乐剧、歌剧,学生时代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生体悟。
给大家推荐一个某宝店铺“巨萌”,我就是经常在这个店铺里买学生票的,据说老板就是学生时代热爱话剧却苦于学生票难求而创建了相关的微信和淘宝平台哟~
有点想念北京了……
阿西吧!我才来这儿几天啊!
2016-3-3
在这里我想抨击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做胡阿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如梦之梦》去年下半年也在北京展演,我问这位十年如一日想要从胡阿姨变身胡夫人的女人:
“胡歌演不演病人五号?”
胡阿姨说她不知道,应该不演,毕竟那时《琅琊榜》才播完,老胡红的不要不要的。
然后我就没买票。
然后胡歌就演了在北京的最后一场。
我觉得我失去了这辈子唯一一次见胡歌的机会。
除非胡阿姨能修成正果,和老胡生个二胡。
好了公报私仇的环节结束了。我们来聊一聊这几部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晚上一辈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黄湘丽的独角戏,改编自茨威格原作。听着就很……没听过吧。话剧确实是越搞越脱离大众,无论是选材还是形式;但是话剧本身,一种讲话的艺术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呀。Anyway,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吐槽。
黄湘丽小姐我是相当钦慕的,从14岁的少女,到21岁“情欲初开”的女人,到放纵性感的单身母亲,到最后爱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惨淡收场的可怜人,太棒了!真的太棒了!她本人也在演出结束之后和观众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流,她十分娇小,又非常非常的瘦,一副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模样结果在舞台上却爆发出惊艳四座的魅力。
她走在舞台的地板上,咔哒-咔哒,聊微信的观众,咔哒-咔哒,迟到的观众,咔哒-咔哒,她的脚步声仿佛都是有戏的,仿佛可怜的女人在天堂思索着,思索着如何打破第四道壁垒向芸芸众生讲述她的一生,可笑的一生,可叹的一生。一个来自天堂的女人,随着她的脚步声,全场的眼神里呼吸里手机屏幕里便只有她了。
再来说说这部戏的设置,讲真这大概是我爱看话剧的很重要的一点。宣传语有一句“三次做菜,三次交欢”(好像只有两次)。在剧中黄湘丽有做饭的戏份,是真的做了菜!我坐在最后一排的旮旯里都能闻到那香味儿,坐第一排的想想看是何等的色香味享受啊!这种时候就特别想做个有钱人!那香味儿,哪里是牛排的香味儿哦,哪里是水芹菜的香味儿哦,那是一个少女手绢儿上烂漫又叛逆的香味儿,那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人脖子上的香味儿啊!用做菜来显示女性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太妙了!真的太妙了!每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发出“你们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东西”的感慨。人类啊,你的名字就是奇迹!
还有一个记忆深刻的点就是结局,我怀疑是有改过,以前不是怎么演的。以前可能是最后再来一个歇斯底里,结束。现在是很克制很绝望地结束,和《霸王别姬》里菊仙人生的最后一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说哪一种处理更好吧,只是最后的割腕自杀,是用红酒倾覆来作为意象表现的,意想不到,意想不到地妙啊!
![]() |
因为这是独角戏,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一个女人”的情感经历非常的起伏,对于演员的情绪是很大的挑战。但在随后的见面会上,黄湘丽小姐表现得就好像没事人似的,非常轻松。当问及“您是如何调整情绪”这种她一定回答了N多次的问题时,她还是轻松地答道:“我就是白天排练,有空就做一些其他的事放松来调节自己。晚上比如我七点要演出,我大概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剧场,开始进入角色,准备演出。我是专业的演员,我可以走出来的。这是我的专业素质。”结束后,她牵着她经纪人的手,像她饰演的那个无邪少女般一蹦一跳地离开了。
这是一个一年365天360天都站在台上演着各式各样女人体验着表现着各种强烈情绪的专业演员。我是真心钦佩的!这一种云淡风轻自如地转换大概也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学习的。
《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只要演技好,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出剧是在北大百年讲堂演的,得益于北大小阿符,它的北大学生票更便宜了,只要40块!你说帝都大学生福利好不好!
但是我还是要骂北大,不是因为我如此向往她却没有考上,而是这个百年讲堂啊,两层楼的大场子哦,比孟京辉自己的蜂巢剧院大个10倍吧,多少名人多少活动要在里面举行哦!
居然地麦会炸!而且还没有顶声收声设备!人家英国演员基本上靠嗓子喊!
除了靠嗓子,更可怕的是,只有四个演员,演了将近10个角色!这就是一个世界巡回演出剧团的省钱经……啊不不不!实力!好吗!后来我和阿符猜谁演了谁,基本上没猜对,因为无论是声音形态性格都非常的不一样,有老有少,有活有死,形象万千。真的,北大对不起你们,但是你们的演技绝对对得起全场的中国观众!
因为影音场景设置没啥能说的,太简陋了,我来说说表演方面一些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一个是有一场年轻的科学家对着一个被吊死的大学生发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只见演吊死的演员,踮着脚,肩膀一歪,脑袋一怂,双眼一闭,稳稳当当毫无生机地左右摇晃转圈——天哪!那原来是一阵风吹过!尸体随风而摆!天哪!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么演的!
一阵风、一场二氧化碳、一个道具十字架,其实元素简单又幼稚的要命,但是真的很恐怖!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了!阿符送我走之后,都不敢横穿未名湖了。
用最少的钱搞出最少的效果,除了靠实力靠演技还能靠什么!
致敬!
《北京法源寺》:钱永远不会说谎
《北京法源寺》是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这地方看里面的介绍以前是老北京艺人聚集之地,挺寒掺的。
14年!重!建!成!了!超!豪!华!的!艺!术!中!心!
我觉得这里很有可能会成为北京最好最大接待外宾和外国大团演出的地方。这么大的剧院,右边是我这出《北京法源寺》,其实已经够豪华了;但是左边这个厅同时段上演的是《剧院魅影》!一个要在剧场里放水划船荡起双桨的剧有木有啊!你知道这个场子得有多贵多大吗!
钱不会说谎!钱永远不会说谎!
必须要再夸一夸这个高逼格的地方:我坐在二楼的过道口,为了我们这些穷人的观剧效果,楼梯的每一级都特别的高,但是你走的时候都有帅气的工作人员为你打手电,高逼格的地方连服务态度都特别好!!!舞台我一进去有点慌,因为幕前的舞台大小大概也就类似学校礼堂那一种吧,但是大幕拉开的一瞬间!我滴妈!舞台是藏在里面,是一个10*10的正方体,注意这里的单位是米!
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我才意识到我看《北京法源寺》的时候还是太年轻了,年轻到太自以为是。直到看到田沁鑫导演的作品我才明白,《北京法源寺》是在意图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让戊戌变法中的人物站在一起对话!
具体给我的精神震撼之前有篇文章写过啦~现在再来谈谈一些可以吹吹牛的事:
我见过尔康了!
我见过奚美娟了!
因为有钱,可以请最好的演员;因为有钱,可以用最好的场地;因为有钱,可以排出最快速度第二轮演出的《北京法源寺》!
有钱真好啊!
![]() |
《恋爱的犀牛》:越来越不说人话以及没有看懂
《恋爱的犀牛》最初的郭涛版我有看过,因此看这版的时候就多了比较的心理。又要回到之前我的一个吐槽:话剧这个本来应该很接地气的艺术搞得不太会说人话了。《恋爱的犀牛》这种先锋话剧的鼻祖可能就是“罪魁祸首”吧。
的确《恋爱的犀牛》剧本非常“不讲人话”,但是郭涛版的演绎却是非常生活化的:演员们穿着普通小百姓的衣裳,该打牌的真的在打牌,该卖牙刷的真的在老老实实地卖牙刷,该喝酒的喝酒,该喧哗的喧哗。然而这些小人物有一天也会因为爱情的困境而发疯,而发狂。生活化的演绎中和了原剧本的脱离感,同时也好像在说:
在爱情的面前,每个人都是盲目的犀牛。
2015年版提炼得更加符号化、更加抽象化了。男人与女人的追逐用上了原地不动的跑步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了被男女主演搞出巨大声响的塑料棚背景;而马路和明明的,或者说是所有虐恋的困境,那个造成绝境的始作俑者,她的名字叫做命运。
命运如水,在两分钟内灌满整个舞台。
这不是一个比喻。
![]() |
还有一些地方我本来很想批评,比如说:男主不够深情啦,女主不够像明明那样惹人恨更惹人爱啦,但我实在不敢造次,因为我没有看懂。
我看不懂这样的爱情,为什么会走向一个无法解决的绝境。
没有经验就没有办法得到共鸣,我走不进这剧。可我觉得人不能把自己推向绝境,因为你一旦走向绝境,就再也不是你自己在选择方向,
而是:
命运,
在推着你走。
我写这四部剧的观后感受的最大原因是我真的觉得在剧场看剧是一件极具魅力的事情,因此此篇的着重点在“观”的感受,而非“影”本身。现在北京给予学生的优惠真的很大(没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批评台北呵呵),50元80元就可以看一场非常震撼的引起共振的,甚至是启迪人生的话剧、音乐剧、歌剧,学生时代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生体悟。
给大家推荐一个某宝店铺“巨萌”,我就是经常在这个店铺里买学生票的,据说老板就是学生时代热爱话剧却苦于学生票难求而创建了相关的微信和淘宝平台哟~
有点想念北京了……
阿西吧!我才来这儿几天啊!
2016-3-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