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该为学生规定练琴时间吗?
老师如何管理学生练琴?这一直以来是一个大问题。老师每周只见学生45分钟,其余六天是见不到面的;负责任的家长会陪孩子练琴,但家长对钢琴却是外行。这里面看起来是有矛盾的,但是却是学钢琴可贵的地方——逼着孩子管理自己,养成学习习惯。这一点成功了,不但钢琴能学好,学别的东西也受益;如果这一点失败了,那钢琴也学不下去。大家都知道半途而废的琴童很多,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的家长认为他付了学费、带孩子过来,就是把孩子托付给了老师,希望老师不但课上负责教好,最好课后的练习也能包揽——比如为孩子规定每天练习多少时间、或者练习多少遍数。愿望是好的,但是效果却常常不如人意。
比如老师为学生规定每天练琴一个小时。就算学生照样执行了,有用吗?当孩子不想练琴的时候,他大可以磨磨蹭蹭,经常借故开小差,数着钟点,或者弹点以前就练熟的东西糊弄过去。
规定每天练多少遍,这个比规定每天多长时间要强一些,至少量能保证。但是这样就会有用吗?我同样听到过家长反馈,规定孩子每天练多少遍,他用极快的速度弹完就算交差了,有量,但根本没有质。练了等于白练,或许还越练越糟。
孩子有错吗?没错,他达到要求了。错的是谁?是老师,是家长,是为他制定规则的人。当你一旦开始指定练琴时间或者遍数,就等于给他提出了一个目标,问题是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错的,”每天一小时“或者”每天十遍“这根本不是我们练琴的目的啊。有了这个目标,就把我们真正的目的——”练好“,给掩盖了。练琴,本该是练琴者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变成了机械的完成任务。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给学生布置作业,并且提出一定的要求。这就是这一周练习的目标,早达到目标,可以少练;达不到,就要多练,想各种办法练。提出目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可以在方法上进行一些提示),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钢琴才不是白学。
文章的最后,推荐大家再读一下李仲泉老师的短文《把信送给加西亚》,一篇关于学习(不止是学琴)方法论的、既深刻又有趣的文章。点击阅读《把信送给加西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有的家长认为他付了学费、带孩子过来,就是把孩子托付给了老师,希望老师不但课上负责教好,最好课后的练习也能包揽——比如为孩子规定每天练习多少时间、或者练习多少遍数。愿望是好的,但是效果却常常不如人意。
比如老师为学生规定每天练琴一个小时。就算学生照样执行了,有用吗?当孩子不想练琴的时候,他大可以磨磨蹭蹭,经常借故开小差,数着钟点,或者弹点以前就练熟的东西糊弄过去。
规定每天练多少遍,这个比规定每天多长时间要强一些,至少量能保证。但是这样就会有用吗?我同样听到过家长反馈,规定孩子每天练多少遍,他用极快的速度弹完就算交差了,有量,但根本没有质。练了等于白练,或许还越练越糟。
孩子有错吗?没错,他达到要求了。错的是谁?是老师,是家长,是为他制定规则的人。当你一旦开始指定练琴时间或者遍数,就等于给他提出了一个目标,问题是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错的,”每天一小时“或者”每天十遍“这根本不是我们练琴的目的啊。有了这个目标,就把我们真正的目的——”练好“,给掩盖了。练琴,本该是练琴者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变成了机械的完成任务。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给学生布置作业,并且提出一定的要求。这就是这一周练习的目标,早达到目标,可以少练;达不到,就要多练,想各种办法练。提出目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可以在方法上进行一些提示),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钢琴才不是白学。
文章的最后,推荐大家再读一下李仲泉老师的短文《把信送给加西亚》,一篇关于学习(不止是学琴)方法论的、既深刻又有趣的文章。点击阅读《把信送给加西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