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传销中的五大心理战术
作者:裴银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近期在网上看到不少媒体对打入传销组织的报道,内心是既欣喜又隐忧,欣喜是因为能够打入他们内部并有效披露甚至是端掉窝点是具有极大功德的;隐忧是因为这是一个神秘而又极难根除的组织,神秘体现在他们的场地、通讯、角色分工、组织模式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套笼络人心的心理战术。接下来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视角去透视这些让人难以自拔的心理战术。
战术一:强化
这是传销人员惯用的伎俩,从你第一次和传销人员交流,然后会见各种各样的“朋友”,再到你陷入其中,心理强化无处不在。强化的第一种形式就是重复,和你对接的不同的传销人员会给你不断地重复同一个理念,尽管他们的话术会有所侧重,这是对内容的强化。强化的第二种形式就是奖励,当你出现的某些行为与他们的期待相符时,你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当然这种奖励不会大过你的投入,但如果频次较高,同样会在行为与结果间形成强有力的联接,这是对结果的强化。
战术二:巴拉姆效应
巴拉姆效应原意讲的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很大程度上都显得过于空泛。在传销组织中,巴拉姆效应更多地倾向于人们愿意去相信一些笼统甚至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构想,特别是当这些概念和构想从一些貌似是经济学、政治学或其他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口中冒出时,他们会先传达一些非常科学和正确的信息,让你产生崇拜感,然后将一些传销概念掺入其中,达到对两者的混淆与整合。对权威的信赖和对事物或概念本质的不确定,极易让人陷入被动局面。
战术三: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心理解释就是人具有对违反规则的焦虑。当个体行为与周围人的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便会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借以达到与外界的协调,有时甚至自己能够确定的认知都会在这样的情境压力下“被纠正”。从单线连接到进入传销窝点后,这种从众更加明显。传销人员在组织各种讲座或活动时,会有一些“带头人”去迎合主讲,通过一些口号或者仪式营造气氛,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场域中,便会形成强大的压力,很多人也就会顺应这个场,表现出相应的言行。有些人开始可能只是形式上的顺应,有着理性上的控制,但次数多了便会被同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战术四:感情牌
感情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同样也可以让一个人迷失自我。传销人员要想有说服力,除了需要表现出他们的专业知识外,更多的需要打好感情牌。从第一次接见你,解决你的衣食住行;到带你在周围游玩,感受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再到给你介绍各种“极富学识”的“朋友”或者“单纯可人”的异性“知己”,找到一种新的存在与归属等等,无疑不是在玩弄感一副感情的大牌。当你的大脑被这些接踵而至的惊喜和重视充盈时,你就骑虎难下了,也许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你去辨别的时候。
战术五:期待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欲望!与其说这是一句讽刺,不如说它照见了人性。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样人性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和利用的工具。传销人员只需要顺着你的欲望,迎合你的期待,一张空头支票就能轻易将你揽入窝中。每一个陷入传销的人,也许本意并非如此,但结局却不甚狼狈,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传销组织的存在仅仅只是一种生存模式,还是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每一个陷进去的人是否也成为了它滋生的幕后推手?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
![]() |
传销中的心理战术、传销洗脑术 |
近期在网上看到不少媒体对打入传销组织的报道,内心是既欣喜又隐忧,欣喜是因为能够打入他们内部并有效披露甚至是端掉窝点是具有极大功德的;隐忧是因为这是一个神秘而又极难根除的组织,神秘体现在他们的场地、通讯、角色分工、组织模式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套笼络人心的心理战术。接下来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视角去透视这些让人难以自拔的心理战术。
战术一:强化
这是传销人员惯用的伎俩,从你第一次和传销人员交流,然后会见各种各样的“朋友”,再到你陷入其中,心理强化无处不在。强化的第一种形式就是重复,和你对接的不同的传销人员会给你不断地重复同一个理念,尽管他们的话术会有所侧重,这是对内容的强化。强化的第二种形式就是奖励,当你出现的某些行为与他们的期待相符时,你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当然这种奖励不会大过你的投入,但如果频次较高,同样会在行为与结果间形成强有力的联接,这是对结果的强化。
战术二:巴拉姆效应
巴拉姆效应原意讲的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很大程度上都显得过于空泛。在传销组织中,巴拉姆效应更多地倾向于人们愿意去相信一些笼统甚至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构想,特别是当这些概念和构想从一些貌似是经济学、政治学或其他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口中冒出时,他们会先传达一些非常科学和正确的信息,让你产生崇拜感,然后将一些传销概念掺入其中,达到对两者的混淆与整合。对权威的信赖和对事物或概念本质的不确定,极易让人陷入被动局面。
战术三: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心理解释就是人具有对违反规则的焦虑。当个体行为与周围人的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便会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借以达到与外界的协调,有时甚至自己能够确定的认知都会在这样的情境压力下“被纠正”。从单线连接到进入传销窝点后,这种从众更加明显。传销人员在组织各种讲座或活动时,会有一些“带头人”去迎合主讲,通过一些口号或者仪式营造气氛,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场域中,便会形成强大的压力,很多人也就会顺应这个场,表现出相应的言行。有些人开始可能只是形式上的顺应,有着理性上的控制,但次数多了便会被同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战术四:感情牌
感情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同样也可以让一个人迷失自我。传销人员要想有说服力,除了需要表现出他们的专业知识外,更多的需要打好感情牌。从第一次接见你,解决你的衣食住行;到带你在周围游玩,感受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再到给你介绍各种“极富学识”的“朋友”或者“单纯可人”的异性“知己”,找到一种新的存在与归属等等,无疑不是在玩弄感一副感情的大牌。当你的大脑被这些接踵而至的惊喜和重视充盈时,你就骑虎难下了,也许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你去辨别的时候。
战术五:期待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欲望!与其说这是一句讽刺,不如说它照见了人性。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样人性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和利用的工具。传销人员只需要顺着你的欲望,迎合你的期待,一张空头支票就能轻易将你揽入窝中。每一个陷入传销的人,也许本意并非如此,但结局却不甚狼狈,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传销组织的存在仅仅只是一种生存模式,还是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每一个陷进去的人是否也成为了它滋生的幕后推手?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
-
裴阳说心理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02 12: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