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孟子
孟子的地位经唐宋的人为抬高(韩愈、王安石、朱熹),以致“亚圣”。孟子把孔子的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内在自觉意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一、孟子注重政治经济问题,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更加空想的“仁政王道”。如经济上希望恢复井田制,突出对人们现实物质生活的关心。
二、孟子把他的思想体系完全建立在心理的情感原则上——“不忍人之心”。“四端”说即强调道德的先验性及这种先验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人性都是善的,是人与动物的差别所在。
三、孟子在强调先验的“善”的同时,又强调经验的“学”。用“学”去扩展人性,否则先验的“善”会被掩埋。 在孟子而言,“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格不应当是外在要求的“命”,而是内在的“性”。孟子由于强调道德自律,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吿子上》
四、如何来达到理想的个体人格呢?他还有一个最为奇特的理论:“养气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李泽厚:”我认为除去其中可能设计养生学说的生理理论外,它主要讲的是伦理学中理性凝聚的文艺,即理性凝聚为以致,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由理性支配、住宅的力量,所以感到自己是充实的。“在伦理实践中需要不同于一般感性的意志力量,这种意志力量中凝聚了理性,就是”集气“。有意识地培育这种理性就是”养气“。
一、孟子注重政治经济问题,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更加空想的“仁政王道”。如经济上希望恢复井田制,突出对人们现实物质生活的关心。
二、孟子把他的思想体系完全建立在心理的情感原则上——“不忍人之心”。“四端”说即强调道德的先验性及这种先验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人性都是善的,是人与动物的差别所在。
三、孟子在强调先验的“善”的同时,又强调经验的“学”。用“学”去扩展人性,否则先验的“善”会被掩埋。 在孟子而言,“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格不应当是外在要求的“命”,而是内在的“性”。孟子由于强调道德自律,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吿子上》
四、如何来达到理想的个体人格呢?他还有一个最为奇特的理论:“养气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李泽厚:”我认为除去其中可能设计养生学说的生理理论外,它主要讲的是伦理学中理性凝聚的文艺,即理性凝聚为以致,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由理性支配、住宅的力量,所以感到自己是充实的。“在伦理实践中需要不同于一般感性的意志力量,这种意志力量中凝聚了理性,就是”集气“。有意识地培育这种理性就是”养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