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译Speaks-Tales from the Avant-Garde
【草译,无校对。Michael Speaks在2000年末的一篇小文。我不是研究这个方向的,只是偶然看到有人指责里克沃特在埃塞克斯的理论班实际是加速了理论死亡,并引用了这篇文章。前半部分是回顾,后面没翻的是当时的一些现状。十几年过去了,又有什么改变了呢】
Tales from the Avant-Garde: How the New Economy is Transform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ichael Speaks
Architectural Record; Dec 2000, Vol. 188 Issue 12, p74
科林•罗讲现代建筑是如何在上世纪初期飘过大西洋来到美国的故事激励了一代想要成为先锋派的人。在1972年《五位建筑师》【就是写纽约五那本】的序言中,罗讲述了形式与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从欧洲到美国的旅途中分裂的。意识形态仍旧留在欧洲,或是沉没在冰冷的大西洋海底了;而形式则抵达美国并受全美喜爱。随后,正是这种“国际式”建筑又重新包装并销售到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全世界,作为一种“真正的现代”。也正是这种建筑激发了一代先锋派建筑师和批评家们去重新联结形式与意识形态,并使得现代建筑与政治相关。
罗的剧本也可以用在“理论”在70年代抵达美国这件事上。正如现代建筑,理论也从欧洲传播到美国,只不过其过程更偶然一些。收集整理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各种哲学文本,理论通过比较文学专业进入美国的学术圈,然后立即作为新奇无比的当代思想而被广为人知。在欧洲,德里达和德勒兹是哲学家,但是在美国他们成为了理论家。理论是便携式的——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学科:电影、文学、人类学、艺术史,甚至建筑。同样很方便的是,这些理论已经被翻译为本土化的英语,使得它们摆脱了民族身份和专业体系的束缚。
理论中带着哲学的一记记重拳,却没有那些繁复的德式前置推导与含蕴的法式广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必要多年的学习,也无需政治立场,更不用丰富的知识也能精通(看起来是这样)。理论是1968后【五月风暴】年轻一代的武器,他们早已厌倦老一代的道德观与迟钝性。理论就是快速哲学【fast philosophy】,当然它进入建筑界倒比较晚,正如大家都知道威格利曾屡次指出的那样。同时,当这些理论进入建筑之时,也是其不可避免的与罗所介绍的那些形式主义的现代建筑交叉之时。
话语与形式复合了——罗的故事简短的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当代先锋派的野心,也就是重建现代建筑的社会任务、重新连接话语与形式,并以可以被现代认可的正统语言去实现这个野心。没有什么比80年代到90年代的期刊杂志(如Assemblage和ANY)如更能展现这一点的了。在这些杂志和关联的出版物与会议上,理论附属于在实验性的形式上,这种形式试图创作批判的、抵抗的、先锋的建筑,还要加上一点左倾的同情心理。把理论当做先锋性质的保证,这个行为是以真诚的态度开始的,可见于埃森曼领导的IAUS主编的那本Oppositions杂志,以及其后继者Assemblage和ANY还要其他出版物。或许尝试联结意识形态与形式的最后一搏是1993年Architectural Design的那期《Folding in Architecture》,埃森曼的学生林恩编辑,运用了德勒兹的《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去达到一种严格的褶皱形式,并在那段时间里(尽管不长)广受追捧。
然而在90年代中后期,先锋派们重建形式-意识形态联系的愿望逐渐消失。形式逐渐融化在泡泡与数据相关学科,同时意识形态也逐渐放松并被重新定义为“品牌”或者“生活方式”。正当大众科学,电脑动画软件,以及品牌成为建筑建筑学的当务之急,先锋派开始抛弃理论给予他们的那种表面上的“批评”姿态。这种心理集中体现在1999年的MOVE,这本联合建筑实践指导书。在这本名字起得很合适的书中,荷兰建筑师Ben van Berkel和Caroline Bos【就是UNStudio的那俩】在新千年的前夜宣称,建筑师会很快成为未来的时尚设计师。他们认为建筑师应该与管理人员、工程师、营销专家以及其他“人才”广为合作,并在一个只有“变”是唯一不变之事的世界里,成为“变”的管理者。
这一理解所暗示的真相似乎使得理论不复存在。理论,或者是现在剩下的那点儿玩意,依然坚持批评和抵抗着全球化带来的自发式的商业现实。由于其自身历史上的哲学成分依然是沉甸甸的,理论还不够快,也不够自由去应对电子化、合作化以及开放化系统的模糊性。【换言之,这些理论很难像曾经进入文学和建筑学一样进入当今这些新领域】最后,无论先锋派再怎么改造,理论还是被证明不适用于当代世界的发展规律。今天,我们正在罗的小故事所讲述的历史实验时期的最后。
...
【新的故事:新经济与管理文化; AA's Design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SCI-Arc's new postgraduate Metropolitan Research and Design Program;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FOA); rapid prototyping; MVRDV,Crimson and MAX;企业家、管理者与理论家】
Tales from the Avant-Garde: How the New Economy is Transform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ichael Speaks
Architectural Record; Dec 2000, Vol. 188 Issue 12, p74
科林•罗讲现代建筑是如何在上世纪初期飘过大西洋来到美国的故事激励了一代想要成为先锋派的人。在1972年《五位建筑师》【就是写纽约五那本】的序言中,罗讲述了形式与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从欧洲到美国的旅途中分裂的。意识形态仍旧留在欧洲,或是沉没在冰冷的大西洋海底了;而形式则抵达美国并受全美喜爱。随后,正是这种“国际式”建筑又重新包装并销售到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全世界,作为一种“真正的现代”。也正是这种建筑激发了一代先锋派建筑师和批评家们去重新联结形式与意识形态,并使得现代建筑与政治相关。
罗的剧本也可以用在“理论”在70年代抵达美国这件事上。正如现代建筑,理论也从欧洲传播到美国,只不过其过程更偶然一些。收集整理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各种哲学文本,理论通过比较文学专业进入美国的学术圈,然后立即作为新奇无比的当代思想而被广为人知。在欧洲,德里达和德勒兹是哲学家,但是在美国他们成为了理论家。理论是便携式的——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学科:电影、文学、人类学、艺术史,甚至建筑。同样很方便的是,这些理论已经被翻译为本土化的英语,使得它们摆脱了民族身份和专业体系的束缚。
理论中带着哲学的一记记重拳,却没有那些繁复的德式前置推导与含蕴的法式广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必要多年的学习,也无需政治立场,更不用丰富的知识也能精通(看起来是这样)。理论是1968后【五月风暴】年轻一代的武器,他们早已厌倦老一代的道德观与迟钝性。理论就是快速哲学【fast philosophy】,当然它进入建筑界倒比较晚,正如大家都知道威格利曾屡次指出的那样。同时,当这些理论进入建筑之时,也是其不可避免的与罗所介绍的那些形式主义的现代建筑交叉之时。
话语与形式复合了——罗的故事简短的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当代先锋派的野心,也就是重建现代建筑的社会任务、重新连接话语与形式,并以可以被现代认可的正统语言去实现这个野心。没有什么比80年代到90年代的期刊杂志(如Assemblage和ANY)如更能展现这一点的了。在这些杂志和关联的出版物与会议上,理论附属于在实验性的形式上,这种形式试图创作批判的、抵抗的、先锋的建筑,还要加上一点左倾的同情心理。把理论当做先锋性质的保证,这个行为是以真诚的态度开始的,可见于埃森曼领导的IAUS主编的那本Oppositions杂志,以及其后继者Assemblage和ANY还要其他出版物。或许尝试联结意识形态与形式的最后一搏是1993年Architectural Design的那期《Folding in Architecture》,埃森曼的学生林恩编辑,运用了德勒兹的《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去达到一种严格的褶皱形式,并在那段时间里(尽管不长)广受追捧。
然而在90年代中后期,先锋派们重建形式-意识形态联系的愿望逐渐消失。形式逐渐融化在泡泡与数据相关学科,同时意识形态也逐渐放松并被重新定义为“品牌”或者“生活方式”。正当大众科学,电脑动画软件,以及品牌成为建筑建筑学的当务之急,先锋派开始抛弃理论给予他们的那种表面上的“批评”姿态。这种心理集中体现在1999年的MOVE,这本联合建筑实践指导书。在这本名字起得很合适的书中,荷兰建筑师Ben van Berkel和Caroline Bos【就是UNStudio的那俩】在新千年的前夜宣称,建筑师会很快成为未来的时尚设计师。他们认为建筑师应该与管理人员、工程师、营销专家以及其他“人才”广为合作,并在一个只有“变”是唯一不变之事的世界里,成为“变”的管理者。
这一理解所暗示的真相似乎使得理论不复存在。理论,或者是现在剩下的那点儿玩意,依然坚持批评和抵抗着全球化带来的自发式的商业现实。由于其自身历史上的哲学成分依然是沉甸甸的,理论还不够快,也不够自由去应对电子化、合作化以及开放化系统的模糊性。【换言之,这些理论很难像曾经进入文学和建筑学一样进入当今这些新领域】最后,无论先锋派再怎么改造,理论还是被证明不适用于当代世界的发展规律。今天,我们正在罗的小故事所讲述的历史实验时期的最后。
...
【新的故事:新经济与管理文化; AA's Design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SCI-Arc's new postgraduate Metropolitan Research and Design Program;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FOA); rapid prototyping; MVRDV,Crimson and MAX;企业家、管理者与理论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