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长,然后老死去……
——记念《百年孤独》
我是不爱看正儿八经的著作,特别是国外著作。因为冗长、枯燥、遥远、晦涩,甚至会因为一堆堆繁琐的、让人难以顺畅通读的姓名语言而抓狂。即便这样,我仍不否认《百年孤独》 是我读过仅有的几本主流著作中最好看的一本。
它盛大、奇诡、让人惊艳,像浮在潮湿空气中诡异而又幻美的七彩肥皂泡。
因此我决定写一篇感言来纪念这本30余万字,我花费了五天时间小心翼翼地读完,并久久回味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是因为我怕有一天会回忆不起来内心曾经掀起的与马孔多一起历经过的那种起伏跌宕、荣盛衰落的澎湃感受。
虽然我小心翼翼地花费了不少时间来记住布恩迪亚家族里的每代成员,但我仍旧不能准确的默念出他们的名字,好在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会思索着回忆出这个人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几代成员,以及他们与乌尔苏拉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亦或者他们在漫长拉丁美洲的百年沉淀中经历过怎样的孤独。
我们都是孤独的主宰体。
马孔多仿佛是一个人。他经历过好奇的婴儿时代,也曾有过对这个奇妙世界充满了求知欲的幼年,他还有被热情冲昏头脑,大胆追求一切萌生自心底情感的青年,后来他终于迎来了璀璨盛大的中年,犹如脱缰野马走在自身的成就中,对青少年时代曾有过的几分缅怀,最终在魔鬼的诱惑中变成齑粉。他以为他得到了最永恒的繁华,就像奥雷里亚诺第二圈养在牲口棚里的牲口不停地繁殖繁殖繁殖,永不止休。而书中马孔多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在这里,在奥雷里亚诺第二的牲口棚中不断地滋生出新的生命。马孔多和奥雷里亚诺第二一样的想法,以为繁荣如牲口,永不停歇。但在四年的暴雨之后,他盛极必衰地步入了孤独贫穷的老年。
人人都一样。回忆已经过去了,所以在回忆中被镌刻下的那些繁盛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加泰隆尼亚人的回信中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就好比马孔多的大广场上被运走抛入大海里的三千口尸体,因为过去了,所以人人都说,那是不存在的。
作为一个人,马孔多不可抗拒地开始衰败,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建立、成长、鼎盛、最终直至没落一样。
我曾经厌恶费尔南达这个人物,并坚信是因她摒弃布恩迪亚家族热情、好奇、勤劳诸如此类的传统,最终将奥雷里亚诺这个姓氏引向了衰败。但我忘记了这种命运轮回的必然性,当奥雷里亚诺第二选择了费尔南达的时候,当阿尔卡蒂奥第二沉溺于斗鸡、香蕉园、工人权益,却最终将自己锁进了那间放置着72件便盆的房间不再走出的时候,费尔南达进驻布恩迪亚家族,并在此扎营安寨,以横扫一切的力量复原让人嘲笑的中世纪贵族传统便成了势不可转的注定。
这似乎是在说一个女人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
乌尔苏拉的宽容、忠诚、勤劳,以及热情使得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繁荣;但费尔南达的自闭、倔强、顽固,以及抗拒一切欣欣向荣的生气将这种繁荣掐灭在摇篮里。
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没有决定权,他们在女人的呵护下成长,又或者发生感情。
一代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不在乎周围发生什么,或者曾经在乎,又最终不在乎。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世界观都在不断引导着自己走向最终的结局。那很有意思的爱情,乌尔苏拉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成员,始终担心着猪尾巴孩子的诞生,而这种担心在她死后终于得以实现。
布恩迪亚家族的男男女女似乎都有着乱伦的潜意识,并且一代比一代暴露的要多,一代比一代更不屑于隐藏。
由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之间的婚姻正式拉开序幕;第二代阿玛兰妲对上校的感情直至在其死亡后再得以承认;第三代奥雷里亚诺·何塞青年时便开始再彼此的默许中与阿玛兰妲有着亲密接触,却始终不得逾越;何塞·阿尔卡蒂奥沉溺在对母亲庇拉尔畸形迷恋中无法自拔;第五代何赛·阿尔卡蒂奥对阿玛兰妲隐晦的怀念;这种犹如家族的印记似的传统习惯,深入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成员的血液中,直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奔涌了出来,并一发不可遏制,
即使在合上书本的那一时刻,我始终认为这是费尔南达的错误。这个女人用中世纪贵族式让人可笑又自以为是的顽固思维 ,隐藏了自己的暗疾,也隐藏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身世。前者让自己一命呜呼,后者让整个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绝望。
第六代布恩迪亚用癫狂的爱情完结了整个家族。那个猪尾巴的孩子,书中所写: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那一代代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因放纵而出生的布恩迪亚们,他们有美丽的、勇敢的、聪慧的,甚至是圣洁的,却从来没有过猪尾巴。只有这个孩子,他是猪尾巴的孩子,却是布恩迪亚家族中唯一因爱情而生的。
这算什么,荒诞的讽刺?
马尔克斯所写的这句话让我踌躇。一个写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利用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癫狂的完结来嘲讽爱情?
不,一定不会是这样。
我否定这样的结果。我也是马孔多,我成了马孔多,我经历了种种探索、成长,在荒诞中迷失自我,在孤寂中更接近自我后,无可救药地进入了绝望。
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这个家族就具有了孜孜不倦的创造探索精神,也是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这个家族就对关于猪尾巴孩子的传说不屑一顾,由此陷入了一代比一代的疯狂。
他们是孤独的,马孔多是孤独的,我也是孤独的。
当我们成为个体的时候,就是孤独的。我们曾经一个人开始了生命之旅,也将一个人去结束了它,无需假借他人之手。
更不需要假借任何人之名,或者是爱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梅尔基亚德斯。
他是谁?
这是马孔多第一个死去的人,他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任何一人,却引领着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成员进入了或探索、或创造的世界里。
在他死之前,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常说马孔多从来没有死过人。看,这真是一个兴旺的小村落,所有人都在蓬勃的生长,死亡曾是那般遥远。而在他之后,马孔多源源不断的死人,男人、女人、小孩,最大的广场上甚至死过三千多人的大屠杀,
梅尔基亚德斯去过了无数个地方,最终又回归到了马孔多。他带给了布恩迪亚家族放大镜、冰块、熔金实验室……,甚至还带来了羊皮卷。此后,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成员都在少年时期孜孜不倦企图翻译出羊皮卷里的内容,但在他们中年时期又无可避免地因这份孤独而放弃了,转身投入更大的繁华洪流中。
直至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用此一生,在死亡前终于译出。这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他们一代一代无可避免的死去。
那么,他是谁?梅尔基亚德斯究竟是谁?
他的肉体曾经历过永生不灭;他的灵魂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奥雷里亚诺或是阿尔卡蒂奥;他坐在窗台下遮挡住阳光的背影,静静沉默,看着一代又一代布恩迪亚被羊皮卷所吸引,却又终于放弃;他随着马孔多的建立一起出现,又在马孔多的消失中一起湮灭。
对,他是上帝。
我是不爱看正儿八经的著作,特别是国外著作。因为冗长、枯燥、遥远、晦涩,甚至会因为一堆堆繁琐的、让人难以顺畅通读的姓名语言而抓狂。即便这样,我仍不否认《百年孤独》 是我读过仅有的几本主流著作中最好看的一本。
它盛大、奇诡、让人惊艳,像浮在潮湿空气中诡异而又幻美的七彩肥皂泡。
因此我决定写一篇感言来纪念这本30余万字,我花费了五天时间小心翼翼地读完,并久久回味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是因为我怕有一天会回忆不起来内心曾经掀起的与马孔多一起历经过的那种起伏跌宕、荣盛衰落的澎湃感受。
虽然我小心翼翼地花费了不少时间来记住布恩迪亚家族里的每代成员,但我仍旧不能准确的默念出他们的名字,好在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会思索着回忆出这个人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几代成员,以及他们与乌尔苏拉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亦或者他们在漫长拉丁美洲的百年沉淀中经历过怎样的孤独。
我们都是孤独的主宰体。
马孔多仿佛是一个人。他经历过好奇的婴儿时代,也曾有过对这个奇妙世界充满了求知欲的幼年,他还有被热情冲昏头脑,大胆追求一切萌生自心底情感的青年,后来他终于迎来了璀璨盛大的中年,犹如脱缰野马走在自身的成就中,对青少年时代曾有过的几分缅怀,最终在魔鬼的诱惑中变成齑粉。他以为他得到了最永恒的繁华,就像奥雷里亚诺第二圈养在牲口棚里的牲口不停地繁殖繁殖繁殖,永不止休。而书中马孔多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在这里,在奥雷里亚诺第二的牲口棚中不断地滋生出新的生命。马孔多和奥雷里亚诺第二一样的想法,以为繁荣如牲口,永不停歇。但在四年的暴雨之后,他盛极必衰地步入了孤独贫穷的老年。
人人都一样。回忆已经过去了,所以在回忆中被镌刻下的那些繁盛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加泰隆尼亚人的回信中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就好比马孔多的大广场上被运走抛入大海里的三千口尸体,因为过去了,所以人人都说,那是不存在的。
作为一个人,马孔多不可抗拒地开始衰败,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建立、成长、鼎盛、最终直至没落一样。
我曾经厌恶费尔南达这个人物,并坚信是因她摒弃布恩迪亚家族热情、好奇、勤劳诸如此类的传统,最终将奥雷里亚诺这个姓氏引向了衰败。但我忘记了这种命运轮回的必然性,当奥雷里亚诺第二选择了费尔南达的时候,当阿尔卡蒂奥第二沉溺于斗鸡、香蕉园、工人权益,却最终将自己锁进了那间放置着72件便盆的房间不再走出的时候,费尔南达进驻布恩迪亚家族,并在此扎营安寨,以横扫一切的力量复原让人嘲笑的中世纪贵族传统便成了势不可转的注定。
这似乎是在说一个女人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
乌尔苏拉的宽容、忠诚、勤劳,以及热情使得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繁荣;但费尔南达的自闭、倔强、顽固,以及抗拒一切欣欣向荣的生气将这种繁荣掐灭在摇篮里。
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没有决定权,他们在女人的呵护下成长,又或者发生感情。
一代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不在乎周围发生什么,或者曾经在乎,又最终不在乎。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世界观都在不断引导着自己走向最终的结局。那很有意思的爱情,乌尔苏拉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成员,始终担心着猪尾巴孩子的诞生,而这种担心在她死后终于得以实现。
布恩迪亚家族的男男女女似乎都有着乱伦的潜意识,并且一代比一代暴露的要多,一代比一代更不屑于隐藏。
由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之间的婚姻正式拉开序幕;第二代阿玛兰妲对上校的感情直至在其死亡后再得以承认;第三代奥雷里亚诺·何塞青年时便开始再彼此的默许中与阿玛兰妲有着亲密接触,却始终不得逾越;何塞·阿尔卡蒂奥沉溺在对母亲庇拉尔畸形迷恋中无法自拔;第五代何赛·阿尔卡蒂奥对阿玛兰妲隐晦的怀念;这种犹如家族的印记似的传统习惯,深入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成员的血液中,直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奔涌了出来,并一发不可遏制,
即使在合上书本的那一时刻,我始终认为这是费尔南达的错误。这个女人用中世纪贵族式让人可笑又自以为是的顽固思维 ,隐藏了自己的暗疾,也隐藏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身世。前者让自己一命呜呼,后者让整个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绝望。
第六代布恩迪亚用癫狂的爱情完结了整个家族。那个猪尾巴的孩子,书中所写: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那一代代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因放纵而出生的布恩迪亚们,他们有美丽的、勇敢的、聪慧的,甚至是圣洁的,却从来没有过猪尾巴。只有这个孩子,他是猪尾巴的孩子,却是布恩迪亚家族中唯一因爱情而生的。
这算什么,荒诞的讽刺?
马尔克斯所写的这句话让我踌躇。一个写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利用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癫狂的完结来嘲讽爱情?
不,一定不会是这样。
我否定这样的结果。我也是马孔多,我成了马孔多,我经历了种种探索、成长,在荒诞中迷失自我,在孤寂中更接近自我后,无可救药地进入了绝望。
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这个家族就具有了孜孜不倦的创造探索精神,也是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这个家族就对关于猪尾巴孩子的传说不屑一顾,由此陷入了一代比一代的疯狂。
他们是孤独的,马孔多是孤独的,我也是孤独的。
当我们成为个体的时候,就是孤独的。我们曾经一个人开始了生命之旅,也将一个人去结束了它,无需假借他人之手。
更不需要假借任何人之名,或者是爱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梅尔基亚德斯。
他是谁?
这是马孔多第一个死去的人,他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任何一人,却引领着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成员进入了或探索、或创造的世界里。
在他死之前,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常说马孔多从来没有死过人。看,这真是一个兴旺的小村落,所有人都在蓬勃的生长,死亡曾是那般遥远。而在他之后,马孔多源源不断的死人,男人、女人、小孩,最大的广场上甚至死过三千多人的大屠杀,
梅尔基亚德斯去过了无数个地方,最终又回归到了马孔多。他带给了布恩迪亚家族放大镜、冰块、熔金实验室……,甚至还带来了羊皮卷。此后,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成员都在少年时期孜孜不倦企图翻译出羊皮卷里的内容,但在他们中年时期又无可避免地因这份孤独而放弃了,转身投入更大的繁华洪流中。
直至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用此一生,在死亡前终于译出。这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他们一代一代无可避免的死去。
那么,他是谁?梅尔基亚德斯究竟是谁?
他的肉体曾经历过永生不灭;他的灵魂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奥雷里亚诺或是阿尔卡蒂奥;他坐在窗台下遮挡住阳光的背影,静静沉默,看着一代又一代布恩迪亚被羊皮卷所吸引,却又终于放弃;他随着马孔多的建立一起出现,又在马孔多的消失中一起湮灭。
对,他是上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