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子在唱歌
2015-10-10 地道风物
【点此看一段视频】
每一片烟火升起的土壤,都会有艺术诞生。
广西,这片森林覆盖率超过61%的土地,给人们提供了栖息地、食物和衣物,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在此间的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尽的灵感。
大苗山区是广西这片土地上,面积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居住有近20万苗族人。在喜庆的日子里,苗族村寨的人们都要聚集到一起共同庆祝。视频中苗家人欢度的节日是新禾节。
新禾节,苗人庆祝丰收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大苗山深处的苗族人要举办芦笙比赛,跳芦笙舞。
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苗人历史上不断迁徙,演化出复杂的文化体系。芦笙在苗族人的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禾节,芦笙的表现,更是关乎全村一年的荣誉。
视频里的主人公——48岁的杜庆仁,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芦笙师之一。初夏季节,这个苗族汉子要进山寻竹子、做芦笙、调音色,为新禾节做准备。
杜庆仁寻竹子的山叫“元宝山”,是大苗山的主峰,海拔2081米。作为广西第三高峰,云宝山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有制作芦笙需要的特殊竹子——“芦笙竹”。
尽管如此,大苗山大部分芦笙竹的内腔,还是达不到老杜的苛刻要求。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共鸣管等多个部分组成。
制作芦笙的竹子,内腔要有一定锥度,上细下粗。气流从竹腔细的一端进入,使簧片震动发音。每一个细部决定着芦笙的音色,但音量的大小,则直接取决于竹子的材质。
制作芦笙簧片使用的铜材叫“响铜”,响铜是指由铜﹑铅﹑锡按一定比例混合炼成的一种铜,随空气震颤,可以发出悦耳声响。响铜炼制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芦笙的音调。
调整一只失音的旧芦笙时,老杜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
这只外表平常的芦笙,音调格外高,难以与其他芦笙搭配。
原来,某位芦笙师在宽度仅4、5毫米的簧片上,焊接了一个肉眼很难觉察的铅点。这让老杜眼前一亮。
杜庆仁知道,正是簧片上这个难以觉察的铅点,提高了芦笙的音调。如果在熔炼响铜时,加入一定量的银,一定也会使簧片的声音发生变化。
但没有人知道加入多少银才合适。杜庆仁决定开始尝试,重新熔炼响铜,并为已经做好的新芦笙更换簧片。
3天后,新芦笙的调音工作全部完成。簧片的事,杜师傅没对任何人提起。
新禾节这天,元宝山苗族各村寨的芦笙乐队齐聚一堂,庆贺新一年稻谷收获。芦笙乐曲和苗家姑娘身上的银饰一起舞动。
老杜挤在人群中,仔细聆听着熟悉的乐曲和新芦笙发出的悦耳声响。
芦笙不停,舞步不息。芦笙乐曲再一次跨越千年,将苗家人的心连在一起。
♥ END ♥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
【点此看一段视频】
每一片烟火升起的土壤,都会有艺术诞生。
广西,这片森林覆盖率超过61%的土地,给人们提供了栖息地、食物和衣物,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在此间的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尽的灵感。
![]() |
大苗山区是广西这片土地上,面积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居住有近20万苗族人。在喜庆的日子里,苗族村寨的人们都要聚集到一起共同庆祝。视频中苗家人欢度的节日是新禾节。
新禾节,苗人庆祝丰收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大苗山深处的苗族人要举办芦笙比赛,跳芦笙舞。
![]() |
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苗人历史上不断迁徙,演化出复杂的文化体系。芦笙在苗族人的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禾节,芦笙的表现,更是关乎全村一年的荣誉。
视频里的主人公——48岁的杜庆仁,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芦笙师之一。初夏季节,这个苗族汉子要进山寻竹子、做芦笙、调音色,为新禾节做准备。
![]() |
杜庆仁寻竹子的山叫“元宝山”,是大苗山的主峰,海拔2081米。作为广西第三高峰,云宝山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有制作芦笙需要的特殊竹子——“芦笙竹”。
尽管如此,大苗山大部分芦笙竹的内腔,还是达不到老杜的苛刻要求。
![]() |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共鸣管等多个部分组成。
制作芦笙的竹子,内腔要有一定锥度,上细下粗。气流从竹腔细的一端进入,使簧片震动发音。每一个细部决定着芦笙的音色,但音量的大小,则直接取决于竹子的材质。
制作芦笙簧片使用的铜材叫“响铜”,响铜是指由铜﹑铅﹑锡按一定比例混合炼成的一种铜,随空气震颤,可以发出悦耳声响。响铜炼制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芦笙的音调。
![]() |
调整一只失音的旧芦笙时,老杜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
这只外表平常的芦笙,音调格外高,难以与其他芦笙搭配。
原来,某位芦笙师在宽度仅4、5毫米的簧片上,焊接了一个肉眼很难觉察的铅点。这让老杜眼前一亮。
![]() |
杜庆仁知道,正是簧片上这个难以觉察的铅点,提高了芦笙的音调。如果在熔炼响铜时,加入一定量的银,一定也会使簧片的声音发生变化。
但没有人知道加入多少银才合适。杜庆仁决定开始尝试,重新熔炼响铜,并为已经做好的新芦笙更换簧片。
3天后,新芦笙的调音工作全部完成。簧片的事,杜师傅没对任何人提起。
![]() |
新禾节这天,元宝山苗族各村寨的芦笙乐队齐聚一堂,庆贺新一年稻谷收获。芦笙乐曲和苗家姑娘身上的银饰一起舞动。
老杜挤在人群中,仔细聆听着熟悉的乐曲和新芦笙发出的悦耳声响。
芦笙不停,舞步不息。芦笙乐曲再一次跨越千年,将苗家人的心连在一起。
♥ END ♥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 |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