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全中国最孤独的村庄
2015-09-17 地道风物
【点此链接观看一段视频】
只有16户人家的小村子,深陷群山之中,是已知最深的有人类居住的洼地。这里美景奇绝,却也是一片极端的干涸之地,人们在绝境里与山共存,与石头共舞。
农民唐奇美蹲坐在村边的大石块上,他面对的,是一片海拔500-1000米的大石山区,如同一片浩瀚的峰林石海。
广西西北部大化县七百弄乡,一个面积只有203平方公里的大石山乡,这里峰丛林立,基座相连,“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按民间的说法,是上天随意摆放了5000多个三角粽(海拔800到1000米的峰丘),粽子之间狭窄的缝隙就变成了700多个弄。
七百弄是世界上喀斯特的高峰丛、深洼地特点最典型、保留最完整、峰丛分布最多最密集的地区。
唐奇美的家,就在深陷群山的洼地里,七百弄乡甘房峒村,深度达530米,是已知最深的有人类居住的洼地。
这片大石山区,200多平方公里内没有一条河,也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恩赐。
事实上,这里并不却少雨水。年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这些雨水要是能全部贮存起来,再引水到各寨各屯,足可以做到“山环水绕”。
然而,喀斯特地貌的一大特征——渗透性好,在这里表现得极其充分,七百弄地区分布着超过1300个洼地,形同1300多个“漏斗”。洼地底部有连通地下河的漏斗眼,不论雨水多大,山岩都会不动声色地把它耗尽。
极端的环境,考验生存的想象力。甘房峒村的人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唐奇美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砍竹子制作水槽。
雨下得大时,他们就用一根接一根的竹槽把山里的地下水引到自己家里。更多时候,雨水无法聚集起来,他们的饮用水源来自石山缝隙的泉水。甘房峒共有六眼泉,是全村16户人家的饮用水源。
这里人均2分旱地。所谓“地”就是石头之间的缝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庄稼,而且只能种些耐旱的红薯和玉米。
尽管居住环境恶劣,他们却自得其乐,与山共存,与石头共舞。坦然接受大山的“掠夺”与馈赠。
♥ END ♥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侵权必究。
【点此链接观看一段视频】
只有16户人家的小村子,深陷群山之中,是已知最深的有人类居住的洼地。这里美景奇绝,却也是一片极端的干涸之地,人们在绝境里与山共存,与石头共舞。
![]() |
农民唐奇美蹲坐在村边的大石块上,他面对的,是一片海拔500-1000米的大石山区,如同一片浩瀚的峰林石海。
广西西北部大化县七百弄乡,一个面积只有203平方公里的大石山乡,这里峰丛林立,基座相连,“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按民间的说法,是上天随意摆放了5000多个三角粽(海拔800到1000米的峰丘),粽子之间狭窄的缝隙就变成了700多个弄。
七百弄是世界上喀斯特的高峰丛、深洼地特点最典型、保留最完整、峰丛分布最多最密集的地区。
![]() |
唐奇美的家,就在深陷群山的洼地里,七百弄乡甘房峒村,深度达530米,是已知最深的有人类居住的洼地。
![]() |
这片大石山区,200多平方公里内没有一条河,也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恩赐。
![]() |
事实上,这里并不却少雨水。年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这些雨水要是能全部贮存起来,再引水到各寨各屯,足可以做到“山环水绕”。
然而,喀斯特地貌的一大特征——渗透性好,在这里表现得极其充分,七百弄地区分布着超过1300个洼地,形同1300多个“漏斗”。洼地底部有连通地下河的漏斗眼,不论雨水多大,山岩都会不动声色地把它耗尽。
极端的环境,考验生存的想象力。甘房峒村的人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 |
唐奇美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砍竹子制作水槽。
![]() |
雨下得大时,他们就用一根接一根的竹槽把山里的地下水引到自己家里。更多时候,雨水无法聚集起来,他们的饮用水源来自石山缝隙的泉水。甘房峒共有六眼泉,是全村16户人家的饮用水源。
![]() |
这里人均2分旱地。所谓“地”就是石头之间的缝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庄稼,而且只能种些耐旱的红薯和玉米。
![]() |
尽管居住环境恶劣,他们却自得其乐,与山共存,与石头共舞。坦然接受大山的“掠夺”与馈赠。
♥ END ♥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 |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请勿擅自转载,若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