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旅行杂记(一)——关于女人的头巾
在安曼街头,埋首书亭内,逼着两店家到处给我找书,某生在门外水泥墩上坐着等我,店家从亭内找到亭外,抬头一惊,原来不是一个人,有“主人”在,赶紧满脸歉意的跟某生握手打哈哈,大体是男人在,不合跟我这么随意说话独处,他问某生是否是我兄弟,因为对我这么nice(等待加给自由),其实按国际标准,也没多nice,我抱着书心满意足离开时,此人站起来指着手表抱怨:“我足等了你40分钟。”而他选择做他喜欢的事情时,我却从来欣然支持,绝无抱怨。两个人选择一起相处,天经地义的要接受一份“时间的浪费”,而至于自由,我常常对他说:“我们很熟吗?”,两个成年人相处,如果不恰当对陌生人说的恶语和干涉,请也不要给予伴侣,谁也没有权力因为彼此自愿选择共同生活而企图控制对方和跨越尊重的底线,最好始终记住:我们仅仅是两个彼此喜爱的陌生人。
对于女性,去穆斯林世界,常常有种不寒而栗式的忆苦思甜。不论五四和我D有多少的功与过,还是很感激,在这件事儿,勉强算完成了现代化,目前的倒退,只能看未来前景再说,那一代人是完成了功课的。
我们的司机一再声明,那些黑衣遮面的都是“外来户”,我们Jordan女人是自由穿着的,车划过安曼街头,夜色灯火,他不时指着那些披散着长发,穿着短打扮的姑娘说:look,that's Jordan women。”我们的导游在解释为什么不能把女友照片给其他男人看时,说:“we are not like China,you are free coutry。”
我到穆斯林国家旅行的时候,常常是挂着几层的长袍,多是出于有趣,加之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服装的通透程度有着不同的爱好......然而我实则很喜欢那些浑不吝、全然没打算搞明白或者没打算“尊重”当地文化的女士们,她们让当地人皱眉头,也让其他游客的长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选择。
伊朗是我唯一所知,强制性要求游客也带头巾的穆斯林国家。在列车上,车厢里只我们几个女游客,我把一方小手绢四角打个结顶在头中间,敷衍了事,几个年轻的女列车员看见,笑得快要趴到地上;在巨大的万城之城废墟,把头巾遍成了一个丫鬟头型,两边两个髻,顶在头上,多有些玩闹的意思,一队士兵捂着脸狂笑;在开罗的小巷,打了某生一个脑瓢儿,当地的老太太惊讶的哭笑不得的冲我比划着用刀砍手的动作......人们在追求变化和固守传统间游移。
有些中国非穆斯林女性找了中东男人,也有不少西方白人妇女找了当地男人。然而此间恰可以用我们的“嫁娶”二字来标签,前者为嫁,后者为娶。某生看见中国妇女和当地人的家庭,就由然而发一句:“中国女人是真敢嫁啊。”婚嫁有主次,中国女人之嫁,是附随别人,其间甘苦,与这女人自己的忍耐程度和诉求相关;而西方女人之娶,如同《孤独星球》所言:They truely enjoy the companion of local men。大体是西方男人找了个亚洲妞儿的意思,令人想起泰国街头。沙漠里的贝都因人说,有不少“跟”了日本女性的,跟到日本,有的呆了很多年,有的呆了几个月,这都令其他人感到羡慕。对于这种“娶”,如同老头找姑娘,作为不吃亏的这方,完全可以是一种有利的生活策略。据说日本不少职业女性宁可选择拿着不多的工资单过,实在嫁人从此伺候丈夫并没有太大意思......
当然,发达国家女性除去这种宗主国式或者有钱老头式的“娶男人”的,也有虔诚体验生活,嫁入当地人群落的,沙漠各处都贩售一本《和贝都因人结婚》,即讲一个新西兰的护士旅行时跟个贝都因好上了,嫁进村寨,烤饼打水住山洞,觉得生活特美好云云。
说起来诟病穆斯林世界的封闭顽固显得已经老套,而像书中女性真诚的投入一种“新生活”才能书评间被认为有新意思。记得有个法国朋友说她的一个表姐妹嫁给了穆斯林男人,周围法国人听说,都觉得她疯了,但我们这个朋友说她还是理解的:她这个姐妹从小家庭破裂,也没有兄弟姐妹相伴,也没有亲戚朋友过问,也没有一个社群可以皈依,一直觉得孤单而无所归属,于是嫁了这个中东人,大家族总是生活在一起,无论大事小事,都有人陪伴过问干涉管理,有节奏的宗教生活格式,等等,让她觉得幸福极了。
我们返程到安曼机场的路上,大概没有下一站的生意需要抓,司机挺沉默,等快到时,司机忽然打开了话夹子,说他五十几岁,以前做警察,现在开车,原本住在Ajloun,约旦最丰美的地方,有八个子女,十几个孙辈。我感叹说:“wow,a very big family!",他立即回应我说:“BUT a very good family.”他这个加重语气的BUT显然表示他很领会一大群人凑一堆或有的可恶可怖之处。他说他现在生活悠闲,所以看着倒是他的大儿子比他老,他自己也是长子,还有十几个兄弟姐妹,一到过节,所有人都到他这来,一家人吃饭,饭后跟逗着小孙女小孙孙们玩耍,老母亲也在堂,为他和这个大家族感到骄傲......我想,他这是PR了一番一个约旦男人的幸福生活方程式,过去时代,我们的祖辈父辈,向往的完美生活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女性,去穆斯林世界,常常有种不寒而栗式的忆苦思甜。不论五四和我D有多少的功与过,还是很感激,在这件事儿,勉强算完成了现代化,目前的倒退,只能看未来前景再说,那一代人是完成了功课的。
我们的司机一再声明,那些黑衣遮面的都是“外来户”,我们Jordan女人是自由穿着的,车划过安曼街头,夜色灯火,他不时指着那些披散着长发,穿着短打扮的姑娘说:look,that's Jordan women。”我们的导游在解释为什么不能把女友照片给其他男人看时,说:“we are not like China,you are free coutry。”
我到穆斯林国家旅行的时候,常常是挂着几层的长袍,多是出于有趣,加之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服装的通透程度有着不同的爱好......然而我实则很喜欢那些浑不吝、全然没打算搞明白或者没打算“尊重”当地文化的女士们,她们让当地人皱眉头,也让其他游客的长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选择。
伊朗是我唯一所知,强制性要求游客也带头巾的穆斯林国家。在列车上,车厢里只我们几个女游客,我把一方小手绢四角打个结顶在头中间,敷衍了事,几个年轻的女列车员看见,笑得快要趴到地上;在巨大的万城之城废墟,把头巾遍成了一个丫鬟头型,两边两个髻,顶在头上,多有些玩闹的意思,一队士兵捂着脸狂笑;在开罗的小巷,打了某生一个脑瓢儿,当地的老太太惊讶的哭笑不得的冲我比划着用刀砍手的动作......人们在追求变化和固守传统间游移。
有些中国非穆斯林女性找了中东男人,也有不少西方白人妇女找了当地男人。然而此间恰可以用我们的“嫁娶”二字来标签,前者为嫁,后者为娶。某生看见中国妇女和当地人的家庭,就由然而发一句:“中国女人是真敢嫁啊。”婚嫁有主次,中国女人之嫁,是附随别人,其间甘苦,与这女人自己的忍耐程度和诉求相关;而西方女人之娶,如同《孤独星球》所言:They truely enjoy the companion of local men。大体是西方男人找了个亚洲妞儿的意思,令人想起泰国街头。沙漠里的贝都因人说,有不少“跟”了日本女性的,跟到日本,有的呆了很多年,有的呆了几个月,这都令其他人感到羡慕。对于这种“娶”,如同老头找姑娘,作为不吃亏的这方,完全可以是一种有利的生活策略。据说日本不少职业女性宁可选择拿着不多的工资单过,实在嫁人从此伺候丈夫并没有太大意思......
当然,发达国家女性除去这种宗主国式或者有钱老头式的“娶男人”的,也有虔诚体验生活,嫁入当地人群落的,沙漠各处都贩售一本《和贝都因人结婚》,即讲一个新西兰的护士旅行时跟个贝都因好上了,嫁进村寨,烤饼打水住山洞,觉得生活特美好云云。
说起来诟病穆斯林世界的封闭顽固显得已经老套,而像书中女性真诚的投入一种“新生活”才能书评间被认为有新意思。记得有个法国朋友说她的一个表姐妹嫁给了穆斯林男人,周围法国人听说,都觉得她疯了,但我们这个朋友说她还是理解的:她这个姐妹从小家庭破裂,也没有兄弟姐妹相伴,也没有亲戚朋友过问,也没有一个社群可以皈依,一直觉得孤单而无所归属,于是嫁了这个中东人,大家族总是生活在一起,无论大事小事,都有人陪伴过问干涉管理,有节奏的宗教生活格式,等等,让她觉得幸福极了。
我们返程到安曼机场的路上,大概没有下一站的生意需要抓,司机挺沉默,等快到时,司机忽然打开了话夹子,说他五十几岁,以前做警察,现在开车,原本住在Ajloun,约旦最丰美的地方,有八个子女,十几个孙辈。我感叹说:“wow,a very big family!",他立即回应我说:“BUT a very good family.”他这个加重语气的BUT显然表示他很领会一大群人凑一堆或有的可恶可怖之处。他说他现在生活悠闲,所以看着倒是他的大儿子比他老,他自己也是长子,还有十几个兄弟姐妹,一到过节,所有人都到他这来,一家人吃饭,饭后跟逗着小孙女小孙孙们玩耍,老母亲也在堂,为他和这个大家族感到骄傲......我想,他这是PR了一番一个约旦男人的幸福生活方程式,过去时代,我们的祖辈父辈,向往的完美生活也就是这样吧?
-
貘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2 16: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