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世界》摘录
当你相信某个理论(尤其是引发负面情绪的理论)的时候,那个理论真的会起作用!
——如果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那么压力就真的有害健康……
体能更好的人恢复速度更快。
很多时候,“感觉不行了”和“真的不行了”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呢。
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其实是个“活物”,它不是死鱼一条静止在那里。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肉身构成了这个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是我们的行动、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思考。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尽管有些人脑子里装的是别人的操作系统),每一个人都在选择(尽管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每一个人都在行动(尽管很多人实际上等同于无行动)…… 形象点讲,我们就好像是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的粒子,每一个动作都在产生“尽管难以探测、却确实存在的引力波”。我们以及我们时时刻刻所产生的引力波,都在构成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不过,我总觉得,虽然好像大家身处同一个世界,可实际上对每个个体来说,所身处的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世界……
这世界是个活物,它总是有所反应,于是,这世界总是有某种恰当的方法迎合你:你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最终它就一定能证明给你看!
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好人更多,那么,最起码你自己就会选择做个好人 —— 仅从这个意义上,好人就起码多了一个;如果你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坏人,那么你是不大可能选择做个好人的 —— 于是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坏人。不信走着瞧,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好人更多,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好人;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坏人更多,你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坏人……
如果你相信压力有害身体健康,那么压力就会损害你的健康;如果你相信你的毅力固定且有限,那么你的毅力就是固定且有限的;如果你相信读书无用(无论“读书”指的是“上学”、还是“阅读”),那么对你来说读书就真的毫无用处;如果你相信自己没有哪方面的天份,你就真的在那方面毫无进步的可能;如果你相信学习外语很难,那么外语就会变成你这辈子都学不会的东西……
反正这世界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你一个证明,甚至感觉上是“自动”证明:你想的就是对的!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但这也不是不能解释:或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几乎无所不在,它也使因果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到最后这变成了一个特别严肃的选择:
你到底是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成长呢?还是要相信自己就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了呢?
这是一个特别“底层”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个选择会随之影响无数的选择:
你会不会做出主动的选择?
你会不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你会不会为了刷存在感而嘲弄他人?
你会不会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不受外界干扰?
你会不会认真思考“什么最重要?”(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将引导你锤炼自己的“价值观”)
……
甚至包括:
你敢不敢把已经赚到的钱全部花出去?(注意,不是鼓励信用卡贷款消费)
你有没有自信凭你一己之力能够让你的家人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世界里,一般来说,人过了四十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啊,坏啊,其实都是“自己当初选的” —— 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走到逻辑边缘,有些推理的结果就可能被扭曲……
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更清楚地解释这个现象了:
这不是逻辑问题(the logical),这是心理问题(the psychological)。
当我们面临未知,或者“部分未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选择更为“积极”的那个最终总是看起来更为划算,最根本的理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逐步变得更好”。注意,至少 1/3 的人并不同意这一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谈不上对错,却最终总是不太划算……
可在起点上,结果尚需等待(甚至等待很久)的时候,这样的选择就自然很困难了 —— 甚至没有办法突破,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那怎么办?其实只有“放手一搏”而已。
还记得《Inception》里的那句台词吗?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如果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那么压力就真的有害健康……
体能更好的人恢复速度更快。
很多时候,“感觉不行了”和“真的不行了”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呢。
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其实是个“活物”,它不是死鱼一条静止在那里。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肉身构成了这个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是我们的行动、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思考。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尽管有些人脑子里装的是别人的操作系统),每一个人都在选择(尽管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每一个人都在行动(尽管很多人实际上等同于无行动)…… 形象点讲,我们就好像是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的粒子,每一个动作都在产生“尽管难以探测、却确实存在的引力波”。我们以及我们时时刻刻所产生的引力波,都在构成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不过,我总觉得,虽然好像大家身处同一个世界,可实际上对每个个体来说,所身处的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世界……
这世界是个活物,它总是有所反应,于是,这世界总是有某种恰当的方法迎合你:你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最终它就一定能证明给你看!
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好人更多,那么,最起码你自己就会选择做个好人 —— 仅从这个意义上,好人就起码多了一个;如果你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坏人,那么你是不大可能选择做个好人的 —— 于是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坏人。不信走着瞧,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好人更多,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好人;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坏人更多,你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坏人……
如果你相信压力有害身体健康,那么压力就会损害你的健康;如果你相信你的毅力固定且有限,那么你的毅力就是固定且有限的;如果你相信读书无用(无论“读书”指的是“上学”、还是“阅读”),那么对你来说读书就真的毫无用处;如果你相信自己没有哪方面的天份,你就真的在那方面毫无进步的可能;如果你相信学习外语很难,那么外语就会变成你这辈子都学不会的东西……
反正这世界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你一个证明,甚至感觉上是“自动”证明:你想的就是对的!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但这也不是不能解释:或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几乎无所不在,它也使因果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到最后这变成了一个特别严肃的选择:
你到底是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成长呢?还是要相信自己就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了呢?
这是一个特别“底层”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个选择会随之影响无数的选择:
你会不会做出主动的选择?
你会不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你会不会为了刷存在感而嘲弄他人?
你会不会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不受外界干扰?
你会不会认真思考“什么最重要?”(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将引导你锤炼自己的“价值观”)
……
甚至包括:
你敢不敢把已经赚到的钱全部花出去?(注意,不是鼓励信用卡贷款消费)
你有没有自信凭你一己之力能够让你的家人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世界里,一般来说,人过了四十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啊,坏啊,其实都是“自己当初选的” —— 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走到逻辑边缘,有些推理的结果就可能被扭曲……
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更清楚地解释这个现象了:
这不是逻辑问题(the logical),这是心理问题(the psychological)。
当我们面临未知,或者“部分未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选择更为“积极”的那个最终总是看起来更为划算,最根本的理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逐步变得更好”。注意,至少 1/3 的人并不同意这一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谈不上对错,却最终总是不太划算……
可在起点上,结果尚需等待(甚至等待很久)的时候,这样的选择就自然很困难了 —— 甚至没有办法突破,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那怎么办?其实只有“放手一搏”而已。
还记得《Inception》里的那句台词吗?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