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朝圣之旅] 39
2010.8.20
早7:00准时出发去西藏四大圣湖之一的巴松措, 巴松措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
巴松措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沙鸥、白鹤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洗,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
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
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因为赶时间今天还要去一个最重要的寺院,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甘丹寺,10:00我们便告别了美丽的巴松措,中午在公路旁的一个无名小店匆匆吃了一碗全世界最难吃的面,便又急急赶路,下午4点汽车爬完最后一座高山,(向下看去公路像一条宛延的蛇)终于停在了两座山峰峰顶之间的甘丹寺门口,面前甘丹寺的宏伟,壮观,高大都出乎我的意料。甘丹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可见该寺僧侣信奉“弥勒净土”。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士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札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
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灵塔内尚存宗喀巴的肉身灵塔。宗喀巴修行的山洞位于寺庙东头的制高点上,这也是一处著名的古迹。在它下面是宗喀巴的寝宫,宫内尚存有宗喀巴的经书、法衣、印章等遗物。
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节”。
甘丹寺寺院主要建筑为措钦大殿,阳巴坚神殿位于措钦大殿西侧,殿内后墙有巨石一块,相传是由印度阳巴坚地方飞来,因此殿名为阳巴坚。这里是甘丹寺的主要护法神殿。同阳巴坚紧紧相连的是司东康,是宗喀巴及历代甘丹寺法台的灵塔殿。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多康圆寂。1420年他的弟子玛仁钦修建了这座灵塔殿,并用900多两白银在殿内修建银塔一座,安置宗喀巴的肉身。后来十三世达赖将银塔包了纯金。以后,每任甘丹寺法台去世后都要在这个殿内修建银塔,到解放前夕,这里陆续修建了95座银塔 。我们在宗喀巴大师的灵塔前三叩九跪,做了布施,大殿里一个游人也没有,只有二位看护灵塔殿的红衣喇嘛在一旁轻轻地诵着经文,在这精美,庄严的灵塔前我的心平静极了,世上万物似都不存在,只有心灵在静静地和大师交流,我的灵魂似离开了肉体,它在宗喀巴高大的灵塔上,在大殿中轻轻飘荡,我的脑中出现了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出现了众多的密集金刚,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出现了众多的度母及般若佛母,金刚亥母,大白伞盖佛母,这时我又看到了时于1410年宗喀巴大师带领500僧众在措钦大殿念佛诵经时的景像,我的灵魂在慢慢地神游,这时诵经的红衣喇嘛走到我的面前轻轻抚摸我的头顶,并赠我一根红色的金刚结,上面串有一个古老的二公分大小的金刚杵,我抬头看到了红衣老喇嘛慈祥的微笑,便又向喇嘛叩了三个头,起身便离开了大殿。
“赤多康”是甘丹寺最早修建的佛堂之一,也是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卧室,1720年索朗多吉进行了扩建,到18世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加盖了金顶。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衣物,所以又叫存衣殿。是宗喀巴大师当年生活之地,也是他圆寂之处。
甘丹寺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札仓(经学院)夏孜札仓是宗喀巴弟子德布仁布切主持修建的,经堂用88根大柱建成,面积近1000平方米;绛孜札仓是由索朗白桑主持修建的,经堂用84根大柱建成,面积930平方米。两个札仓分别可容1500个喇嘛同时念经。甘丹寺共有23个康村,每个康村要有一个小经堂,大多为二层楼的建筑,面积都在400平方米以上,一般可容200名喇嘛同时念经。有的康村下面再设米村,米村是寺庙最基层的管理机构,甘丹寺共有20个米村。此外,还有修建甘丹寺的主要施主达孜宗本在甘丹寺修建的高达9层的宫宇以及千计的 (据说宗喀巴3岁学文,7岁出家,取法名洛桑扎巴,系青海宗喀地方(西宁塔尔寺附近)人,成名之后,被众尊称为宗喀巴。他26岁(1372年)启程到西藏深究佛法,先后在许多寺院从名师学习显密教法;25岁获得格西学位;29岁开始讲经授徒;40岁以后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
6点我们告别了甘丹寺,8点到拉萨,章彰的朋友中行拉萨分行刘行长给我们接风,我们又回到了文明社会,晚宴非常丰盛,但我脑中只有甘丹寺和那对我微笑并赠我金刚结的红衣老喇嘛。
早7:00准时出发去西藏四大圣湖之一的巴松措, 巴松措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
巴松措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沙鸥、白鹤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洗,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
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
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因为赶时间今天还要去一个最重要的寺院,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甘丹寺,10:00我们便告别了美丽的巴松措,中午在公路旁的一个无名小店匆匆吃了一碗全世界最难吃的面,便又急急赶路,下午4点汽车爬完最后一座高山,(向下看去公路像一条宛延的蛇)终于停在了两座山峰峰顶之间的甘丹寺门口,面前甘丹寺的宏伟,壮观,高大都出乎我的意料。甘丹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可见该寺僧侣信奉“弥勒净土”。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士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札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
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灵塔内尚存宗喀巴的肉身灵塔。宗喀巴修行的山洞位于寺庙东头的制高点上,这也是一处著名的古迹。在它下面是宗喀巴的寝宫,宫内尚存有宗喀巴的经书、法衣、印章等遗物。
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节”。
甘丹寺寺院主要建筑为措钦大殿,阳巴坚神殿位于措钦大殿西侧,殿内后墙有巨石一块,相传是由印度阳巴坚地方飞来,因此殿名为阳巴坚。这里是甘丹寺的主要护法神殿。同阳巴坚紧紧相连的是司东康,是宗喀巴及历代甘丹寺法台的灵塔殿。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多康圆寂。1420年他的弟子玛仁钦修建了这座灵塔殿,并用900多两白银在殿内修建银塔一座,安置宗喀巴的肉身。后来十三世达赖将银塔包了纯金。以后,每任甘丹寺法台去世后都要在这个殿内修建银塔,到解放前夕,这里陆续修建了95座银塔 。我们在宗喀巴大师的灵塔前三叩九跪,做了布施,大殿里一个游人也没有,只有二位看护灵塔殿的红衣喇嘛在一旁轻轻地诵着经文,在这精美,庄严的灵塔前我的心平静极了,世上万物似都不存在,只有心灵在静静地和大师交流,我的灵魂似离开了肉体,它在宗喀巴高大的灵塔上,在大殿中轻轻飘荡,我的脑中出现了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出现了众多的密集金刚,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出现了众多的度母及般若佛母,金刚亥母,大白伞盖佛母,这时我又看到了时于1410年宗喀巴大师带领500僧众在措钦大殿念佛诵经时的景像,我的灵魂在慢慢地神游,这时诵经的红衣喇嘛走到我的面前轻轻抚摸我的头顶,并赠我一根红色的金刚结,上面串有一个古老的二公分大小的金刚杵,我抬头看到了红衣老喇嘛慈祥的微笑,便又向喇嘛叩了三个头,起身便离开了大殿。
“赤多康”是甘丹寺最早修建的佛堂之一,也是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卧室,1720年索朗多吉进行了扩建,到18世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加盖了金顶。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衣物,所以又叫存衣殿。是宗喀巴大师当年生活之地,也是他圆寂之处。
甘丹寺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札仓(经学院)夏孜札仓是宗喀巴弟子德布仁布切主持修建的,经堂用88根大柱建成,面积近1000平方米;绛孜札仓是由索朗白桑主持修建的,经堂用84根大柱建成,面积930平方米。两个札仓分别可容1500个喇嘛同时念经。甘丹寺共有23个康村,每个康村要有一个小经堂,大多为二层楼的建筑,面积都在400平方米以上,一般可容200名喇嘛同时念经。有的康村下面再设米村,米村是寺庙最基层的管理机构,甘丹寺共有20个米村。此外,还有修建甘丹寺的主要施主达孜宗本在甘丹寺修建的高达9层的宫宇以及千计的 (据说宗喀巴3岁学文,7岁出家,取法名洛桑扎巴,系青海宗喀地方(西宁塔尔寺附近)人,成名之后,被众尊称为宗喀巴。他26岁(1372年)启程到西藏深究佛法,先后在许多寺院从名师学习显密教法;25岁获得格西学位;29岁开始讲经授徒;40岁以后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
6点我们告别了甘丹寺,8点到拉萨,章彰的朋友中行拉萨分行刘行长给我们接风,我们又回到了文明社会,晚宴非常丰盛,但我脑中只有甘丹寺和那对我微笑并赠我金刚结的红衣老喇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