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没有麦当劳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大概意思是说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愿意远离亲人异常辛苦也要留在大城市,这个提问的回答有2800多条,评论上万条。看来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很多人的软肋,让他们产生了共鸣。
我就是产生共鸣的一员。
如我一样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在很多年前就被称为“飘一代”。得益于教育普及和高考扩招,我有幸能读上一所民办大学,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份荣耀即使到现在,仍然在持续。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注定了漂泊。
如今我更习惯于城市的生活节奏。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能让人忘了根。也忘了远离故土的疼。
我的家人不会知道,17岁的我初到大城市时是极其不安的。这份不安来自于自己的见识短浅和格格不入,我无法融入到城市人的圈子。当我为了能第一次出国开心不已时,别人在讨论的是移民。当我租的房子终于有了电梯,别人跟我抱怨他家的别墅院子不够大。当我为了发表一篇文章沾沾自喜时,别人送我一本他出的书,并且很贴心的签了名。
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吧?所以才有人写了那篇著名的《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吧?因为自己的出身我憎恶过我自己,为什么我不是出生在北上广深?为什么我没有投胎到富贵人家?为什么我不是哪个财团总裁遗落在人间的私生子?别笑,我真的这么幻想过。
可现实却没有给我留足做梦的时间。生活还得继续。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大批量的阅读和高频率的旅行去进行弥补。弥补我的不自信,也弥补和别人天生的差距。
现在的我,知识量和见适度基本能够胜任和其他人相处,但我知道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没有存款,在此之前的10年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拿来旅行和消费,而那些钱造就了今天的我。所以我不后悔。
当然,比起城市里的土著,我没有房没有稳定的职业,但我仍然愿意坚守在“大城市”。
留在大城市,意味着我可以偶尔看一场电影,而不是在电视上看电影频道。
留在大城市,手机里的各类团购和外卖的APP才派得上用场。
留在大城市,才不用每天面对邻居阿姨问我“有没有对象”以及“工资多少钱”。
留在大城市,才有人愿意和我聊书聊电影聊旅行。
留在大城市,才会在柴米油盐之外,找到诗和远方。
留在大城市,也许才有写写文章的闲散和心绪。
留在大城市,会找到许多同病相怜的人然后抱团取暖。
留在大城市,没有那么世俗的单纯物质的攀比。
留在大城市,我才能依靠ppt和word谋得一份职业。
……
所以你该明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四线的想去三线,三线的想去二线,二线的想去一线,一线的想去国外,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对土生土长的地方怀揣不满,宁可苟延残喘,也要宁缺毋滥。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始终有一个难以企及的更好的自己。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表面上看城市和老家的区别越来越小。这种错觉来自于我妈竟然也认识TFBOYS和各式各样的小鲜肉,可是真的差距越来越小吗?
我的老家还没有麦当劳,我的老家还没有5A级写字楼,我的老家仍然是单纯的“熟人社会”,我的老家连一家像样的书店都没有,我的老家没有更多的经济创新模式,没有公平公正和公开,没有红酒咖啡马卡龙,没有拿得出手的报纸和电视栏目,没有知乎和豆瓣。
在我的老家,你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精英生活。我的老家没有中产。
我想我是回不去了。
从此以后,老家只和过年、血缘、童年有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家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回不去吧。
我仍然热爱我的家乡,但那份热爱我会放在心里最隐蔽的地方。它提醒着我,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自己看。
我就是产生共鸣的一员。
如我一样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在很多年前就被称为“飘一代”。得益于教育普及和高考扩招,我有幸能读上一所民办大学,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份荣耀即使到现在,仍然在持续。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注定了漂泊。
如今我更习惯于城市的生活节奏。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能让人忘了根。也忘了远离故土的疼。
我的家人不会知道,17岁的我初到大城市时是极其不安的。这份不安来自于自己的见识短浅和格格不入,我无法融入到城市人的圈子。当我为了能第一次出国开心不已时,别人在讨论的是移民。当我租的房子终于有了电梯,别人跟我抱怨他家的别墅院子不够大。当我为了发表一篇文章沾沾自喜时,别人送我一本他出的书,并且很贴心的签了名。
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吧?所以才有人写了那篇著名的《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吧?因为自己的出身我憎恶过我自己,为什么我不是出生在北上广深?为什么我没有投胎到富贵人家?为什么我不是哪个财团总裁遗落在人间的私生子?别笑,我真的这么幻想过。
可现实却没有给我留足做梦的时间。生活还得继续。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大批量的阅读和高频率的旅行去进行弥补。弥补我的不自信,也弥补和别人天生的差距。
现在的我,知识量和见适度基本能够胜任和其他人相处,但我知道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没有存款,在此之前的10年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拿来旅行和消费,而那些钱造就了今天的我。所以我不后悔。
当然,比起城市里的土著,我没有房没有稳定的职业,但我仍然愿意坚守在“大城市”。
留在大城市,意味着我可以偶尔看一场电影,而不是在电视上看电影频道。
留在大城市,手机里的各类团购和外卖的APP才派得上用场。
留在大城市,才不用每天面对邻居阿姨问我“有没有对象”以及“工资多少钱”。
留在大城市,才有人愿意和我聊书聊电影聊旅行。
留在大城市,才会在柴米油盐之外,找到诗和远方。
留在大城市,也许才有写写文章的闲散和心绪。
留在大城市,会找到许多同病相怜的人然后抱团取暖。
留在大城市,没有那么世俗的单纯物质的攀比。
留在大城市,我才能依靠ppt和word谋得一份职业。
……
所以你该明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四线的想去三线,三线的想去二线,二线的想去一线,一线的想去国外,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对土生土长的地方怀揣不满,宁可苟延残喘,也要宁缺毋滥。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始终有一个难以企及的更好的自己。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表面上看城市和老家的区别越来越小。这种错觉来自于我妈竟然也认识TFBOYS和各式各样的小鲜肉,可是真的差距越来越小吗?
我的老家还没有麦当劳,我的老家还没有5A级写字楼,我的老家仍然是单纯的“熟人社会”,我的老家连一家像样的书店都没有,我的老家没有更多的经济创新模式,没有公平公正和公开,没有红酒咖啡马卡龙,没有拿得出手的报纸和电视栏目,没有知乎和豆瓣。
在我的老家,你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精英生活。我的老家没有中产。
我想我是回不去了。
从此以后,老家只和过年、血缘、童年有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家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回不去吧。
我仍然热爱我的家乡,但那份热爱我会放在心里最隐蔽的地方。它提醒着我,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自己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