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北,慢生快活【1】
第一日,在台北毫无章法的漫游,从大稻埕开始。台北的冬季到台北来,看不到雨还有什么意思。带着雨具,在乌云全部就位前,出发。搭乘捷运,抵达大桥头站,一出站,就被绿灯亮起时机车呼啸飞驰的场面所震撼,声浪太强,听感爆炸,造成的冲击波让耳朵一下子难以适应。
向大稻埕码头走去,这一带曾是清末至日据时期台北最繁华的商业贸易中心,元月底,年关将至,在年货大街上随便走走,光是看那些堆成小山的糖果甜品,海味干货,内心就能感受到一股物阜民丰的幸福感。
各种小食应有尽有,台湾本地产的,吃得放心,随带捎了点龟苓膏软糖,芝麻山药首乌片,和杨桃干。心想,如果家住台北是多么幸福的事,不用在买太少的悔恨中自责。经过 “霞海城隍庙” 时,冬雨倾洒,毕竟下着大雨,也非周末,无缘看到置办年货的拥挤人潮,和过年张灯结彩热闹的街市。
【插播】其实细想,方便老百姓采购年货的集市,自己所在的城市也有啊,可现存真的不多,如今老字号的门面零星散落在汉口武昌的老街巷尾,百年老店在面目全非的街道上显得尴尬垂暮,过去它周围的店面早已不复存在,如果不是在某一特定的传统节日,被门前排长队的人群吸引眼球,迟钝的知晓其大名,讶异它的名气。
总之,绝不会像逛这里时,还能深感到,那种汇聚在一起的旧时繁盛光景。大年二八那天,无意中经过胭脂路,一家老字号 “粤汉糖点” 店前摩肩接踵的人群,顾客多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轻人好像不属于这里,有什么办法能够帮他们把错过的旧时景象找回,存留,保旧,并附上历史的注释。
-------------------------------------------------------
大概11点半,到达 “肥前屋”(捷运中山站附近),居然已经开始排队。这是一家颇有历史的日料店,最具人气的就是鳗鱼饭,自认为,鳗鱼好吃与否,食料新鲜大于所有,这里每天食客络绎不绝,食材必定新鲜,所以来此品尝还需赶早。大多数人来此,还是会点一盒鳗鱼便当,卖相简单,味道却扎实。这里以游客居多,南北方言相互参杂,大小行李箱错落有序存放店门口,也有不少本地人光顾,包括西装革履说着日文的附近写字楼里的白领,大家拼一张桌。
-------------------------------------------------------
水足饭饱,继续探路 “光点台北”(又名 “台北之家”),这栋两层楼的白色建筑,原是美国驻台使馆官邸,至1979年台美断交后关闭使用。据其官网介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年在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来台访问时,弃豪华酒店,偏偏择此老洋房睡过几夜。抛开这栋楼的政治色彩,即便它曾是美国和台湾关系的历史见证,如今,却已成为以电影文化为主的艺文空间,每天都有几部艺术电影循环放映。
当晚恰巧在2楼艺文厅有一场免费放映活动,主办方为台湾本土有机品牌 “YIRI living 伊日美学生活”,在 “光点台北”设立的 “伊圣诗芳香电影院”,因活动场地座位有限,需提前致电预约,由于我此番来台没有办理电话卡,也未开通国际漫游,只得黯然接受片刻遗憾,叨念一切随缘。
-------------------------------------------------------
缘分是在转角后的再次遇见。路的转角,真有一家温暖小店,叫做 “台湾好,店”。一进门,接过店员手中暖暖的乌龙茶饮,上到3楼,服务观光客的 “旅人空间”,更有两位超有爱的店员在此恭候。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台北当月的艺文活动,规划行程,写卡片,以及旅途中所有不确定的问题,都能得到不厌其烦的细心解答,真正的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当他们得知我想参加 “光点台北”晚上的电影放映活动,却又没有电话可自己拨打的时候,二话不说拿起电话就帮我迅速搞定。
台湾好店,遇到台湾好人,初到台北,第一回和当地人有比较久的互动,说着说着,第一回感到自己的口音,逐渐跟随他们的腔调,变声软糯的台普。
这家店,其实是由 “台湾好基金会”开设的,店内售卖的产品,全部出自台湾社区和部落居民的手工制品,获得的利润再回馈给他们。拿到一件手作物和工厂流水线生产的物品,那种质感是决然不同的,就好像你亲手做的,和你买到的东西,获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作品诞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传递出来的温度和情感差之千里。
虽然离开时,只买了一袋 “春一枝”土生良品(来自土地的优良食品)“姜山美人果”,现买现吃了几粒,但仍有不少质朴的物件让我心存惦念,其中,苗栗匠人用台湾樟木巧手雕刻的台湾黑熊,在全世界和熊猫一样珍稀的黑熊,以超萌的形态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吸引更多人认知台湾特有的物种。几番拿起又放下,最终没买,后悔无补,好在寄了张印有它图案的明信片,怀有念想也是一种幸福。
-------------------------------------------------------
惯常的旅途是无止境的赶路,台北却有一颗跳动缓慢的心脏,随意拣一条巷道,从头走到下一段路的分叉,途经不计其数的老房舍,这里面有咖啡馆,茶楼,餐厅,独立书屋。不用想太多,随意走近其中一间,就能安享一个闲散理想的下午,不枉人生中任性浪掷的半日大好时光。
-------------------------------------------------------
学一学在这城市街道水塘边,惊见的那只安逸自得的白鹭,它一定有一段奇妙的旅途轨迹,带它发现这块无人打扰的逸乐场所。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每个文青渴望朝圣地 “紫藤庐”(捷运台电大楼站附近),这是一栋极具历史沉淀、文化底蕴的日式茶舍,“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缠而得名”,后为世人所熟知,源自作家龙应台曾发表的一篇文《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中这么一段话:
“我更喜欢在台北的古迹紫藤庐喝茶,会朋友。茶香缭绕里,有人安静地回忆在这里聚集过的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以及风流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划下一个社会改造运动;紫藤花闲闲地开着,它不急,它太清楚这个城市的身世。台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
钟爱这样的茶舍,既安处在交通便利的市区,大隐隐于市,谁都可以趁着空闲时来拜会,门面低调,内涵却深厚,消费不虚张,提供的吃食却韵致独特,残涎回甘。位子靠墙,席地而坐,对面是窗,雨落不止,烹茶听雨,微笑品茗。突然回想起,上一次让我怀有同样心境的滋味品茶,还是在那间一直令我念念不忘的 “古厝茶社”,记录07年和泉州的短暂缘分。
在这样一间茶舍喝茶,恐怕想不文艺都难,它的文艺气质不是装的,不是靠任何古朴的设计或摆饰刻意死撑,而是这日式厢房里四处散落的气味,吸纳时间掠过后一种深长的意味,不经意的侵入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纸一笔、一诗一茶、一人一世界,隐秘在一炷香,点燃,气味得缓慢恣意潜入人的发肤和感知当中。
如同悬于墙壁的一幅题字:“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 “指空无所有的地方,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也用于逍遥自得的状态”,莫不是文人雅客们所追求的境地。正发懵于云里雾里之时,网上一人独辟蹊径的造句击醒我,“无何有之乡,心安即归处”,点解,“人生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和太多的不确定,要心安,要平常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冬日,下着雨的湿冷台北,从紫藤庐出来,也就刚过5点,天色已黑。在旅馆对面吃了个胡椒饼,路过7-11,买瓶优格,草草结束晚餐。店员是位高个子的黑人小伙,说一口流利国语,我微笑着一脸诧异,接过找零。重返光点台北,七点放映的是一部温情感人的日本电影《恋恋铜锣烧》,为此,主办方还非常应景的准备了20个铜锣烧,派发给当晚到来的观影者。
分发时,妈恰巧不在座位上,因此最后一个,顺次给了后来的观影者。随后,一个小小铜锣烧,在前后排的邻人手中,变成传递人们友爱,分享的信物。最后我们还是婉拒了邻座们的好意,我和妈共享了一块,吃起来很 “甜”,是心甜。
-------------------------------------------------------
photo attached:
以下为iPhone所拍,画质较差,请见谅
Day1路线:
大稻埕(最市井的台北,逛城隍庙,打年货)—肥前屋(翻台的鳗鱼饭,捷运中山站)—光点台北(又名台北之家,文青据点)—台湾好店(手作物大集合,旅行资讯点)—紫藤庐(艺术家知识分子钟爱的茶舍,捷运台电大楼站)—返回光点台北看电影《恋恋铜锣烧》—下着雨的夜,坐在台北牛乳大王的落地窗前,手捧一杯木瓜牛乳,看霓虹灯映射的雨珠,附着玻璃窗,晚安台北,晚安,静寂霓虹心。
向大稻埕码头走去,这一带曾是清末至日据时期台北最繁华的商业贸易中心,元月底,年关将至,在年货大街上随便走走,光是看那些堆成小山的糖果甜品,海味干货,内心就能感受到一股物阜民丰的幸福感。
各种小食应有尽有,台湾本地产的,吃得放心,随带捎了点龟苓膏软糖,芝麻山药首乌片,和杨桃干。心想,如果家住台北是多么幸福的事,不用在买太少的悔恨中自责。经过 “霞海城隍庙” 时,冬雨倾洒,毕竟下着大雨,也非周末,无缘看到置办年货的拥挤人潮,和过年张灯结彩热闹的街市。
【插播】其实细想,方便老百姓采购年货的集市,自己所在的城市也有啊,可现存真的不多,如今老字号的门面零星散落在汉口武昌的老街巷尾,百年老店在面目全非的街道上显得尴尬垂暮,过去它周围的店面早已不复存在,如果不是在某一特定的传统节日,被门前排长队的人群吸引眼球,迟钝的知晓其大名,讶异它的名气。
总之,绝不会像逛这里时,还能深感到,那种汇聚在一起的旧时繁盛光景。大年二八那天,无意中经过胭脂路,一家老字号 “粤汉糖点” 店前摩肩接踵的人群,顾客多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轻人好像不属于这里,有什么办法能够帮他们把错过的旧时景象找回,存留,保旧,并附上历史的注释。
-------------------------------------------------------
大概11点半,到达 “肥前屋”(捷运中山站附近),居然已经开始排队。这是一家颇有历史的日料店,最具人气的就是鳗鱼饭,自认为,鳗鱼好吃与否,食料新鲜大于所有,这里每天食客络绎不绝,食材必定新鲜,所以来此品尝还需赶早。大多数人来此,还是会点一盒鳗鱼便当,卖相简单,味道却扎实。这里以游客居多,南北方言相互参杂,大小行李箱错落有序存放店门口,也有不少本地人光顾,包括西装革履说着日文的附近写字楼里的白领,大家拼一张桌。
-------------------------------------------------------
水足饭饱,继续探路 “光点台北”(又名 “台北之家”),这栋两层楼的白色建筑,原是美国驻台使馆官邸,至1979年台美断交后关闭使用。据其官网介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年在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来台访问时,弃豪华酒店,偏偏择此老洋房睡过几夜。抛开这栋楼的政治色彩,即便它曾是美国和台湾关系的历史见证,如今,却已成为以电影文化为主的艺文空间,每天都有几部艺术电影循环放映。
当晚恰巧在2楼艺文厅有一场免费放映活动,主办方为台湾本土有机品牌 “YIRI living 伊日美学生活”,在 “光点台北”设立的 “伊圣诗芳香电影院”,因活动场地座位有限,需提前致电预约,由于我此番来台没有办理电话卡,也未开通国际漫游,只得黯然接受片刻遗憾,叨念一切随缘。
-------------------------------------------------------
缘分是在转角后的再次遇见。路的转角,真有一家温暖小店,叫做 “台湾好,店”。一进门,接过店员手中暖暖的乌龙茶饮,上到3楼,服务观光客的 “旅人空间”,更有两位超有爱的店员在此恭候。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台北当月的艺文活动,规划行程,写卡片,以及旅途中所有不确定的问题,都能得到不厌其烦的细心解答,真正的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当他们得知我想参加 “光点台北”晚上的电影放映活动,却又没有电话可自己拨打的时候,二话不说拿起电话就帮我迅速搞定。
台湾好店,遇到台湾好人,初到台北,第一回和当地人有比较久的互动,说着说着,第一回感到自己的口音,逐渐跟随他们的腔调,变声软糯的台普。
这家店,其实是由 “台湾好基金会”开设的,店内售卖的产品,全部出自台湾社区和部落居民的手工制品,获得的利润再回馈给他们。拿到一件手作物和工厂流水线生产的物品,那种质感是决然不同的,就好像你亲手做的,和你买到的东西,获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作品诞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传递出来的温度和情感差之千里。
虽然离开时,只买了一袋 “春一枝”土生良品(来自土地的优良食品)“姜山美人果”,现买现吃了几粒,但仍有不少质朴的物件让我心存惦念,其中,苗栗匠人用台湾樟木巧手雕刻的台湾黑熊,在全世界和熊猫一样珍稀的黑熊,以超萌的形态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吸引更多人认知台湾特有的物种。几番拿起又放下,最终没买,后悔无补,好在寄了张印有它图案的明信片,怀有念想也是一种幸福。
-------------------------------------------------------
惯常的旅途是无止境的赶路,台北却有一颗跳动缓慢的心脏,随意拣一条巷道,从头走到下一段路的分叉,途经不计其数的老房舍,这里面有咖啡馆,茶楼,餐厅,独立书屋。不用想太多,随意走近其中一间,就能安享一个闲散理想的下午,不枉人生中任性浪掷的半日大好时光。
-------------------------------------------------------
学一学在这城市街道水塘边,惊见的那只安逸自得的白鹭,它一定有一段奇妙的旅途轨迹,带它发现这块无人打扰的逸乐场所。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每个文青渴望朝圣地 “紫藤庐”(捷运台电大楼站附近),这是一栋极具历史沉淀、文化底蕴的日式茶舍,“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缠而得名”,后为世人所熟知,源自作家龙应台曾发表的一篇文《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中这么一段话:
“我更喜欢在台北的古迹紫藤庐喝茶,会朋友。茶香缭绕里,有人安静地回忆在这里聚集过的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以及风流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划下一个社会改造运动;紫藤花闲闲地开着,它不急,它太清楚这个城市的身世。台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
钟爱这样的茶舍,既安处在交通便利的市区,大隐隐于市,谁都可以趁着空闲时来拜会,门面低调,内涵却深厚,消费不虚张,提供的吃食却韵致独特,残涎回甘。位子靠墙,席地而坐,对面是窗,雨落不止,烹茶听雨,微笑品茗。突然回想起,上一次让我怀有同样心境的滋味品茶,还是在那间一直令我念念不忘的 “古厝茶社”,记录07年和泉州的短暂缘分。
在这样一间茶舍喝茶,恐怕想不文艺都难,它的文艺气质不是装的,不是靠任何古朴的设计或摆饰刻意死撑,而是这日式厢房里四处散落的气味,吸纳时间掠过后一种深长的意味,不经意的侵入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纸一笔、一诗一茶、一人一世界,隐秘在一炷香,点燃,气味得缓慢恣意潜入人的发肤和感知当中。
如同悬于墙壁的一幅题字:“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 “指空无所有的地方,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也用于逍遥自得的状态”,莫不是文人雅客们所追求的境地。正发懵于云里雾里之时,网上一人独辟蹊径的造句击醒我,“无何有之乡,心安即归处”,点解,“人生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和太多的不确定,要心安,要平常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冬日,下着雨的湿冷台北,从紫藤庐出来,也就刚过5点,天色已黑。在旅馆对面吃了个胡椒饼,路过7-11,买瓶优格,草草结束晚餐。店员是位高个子的黑人小伙,说一口流利国语,我微笑着一脸诧异,接过找零。重返光点台北,七点放映的是一部温情感人的日本电影《恋恋铜锣烧》,为此,主办方还非常应景的准备了20个铜锣烧,派发给当晚到来的观影者。
分发时,妈恰巧不在座位上,因此最后一个,顺次给了后来的观影者。随后,一个小小铜锣烧,在前后排的邻人手中,变成传递人们友爱,分享的信物。最后我们还是婉拒了邻座们的好意,我和妈共享了一块,吃起来很 “甜”,是心甜。
-------------------------------------------------------
photo attach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为iPhone所拍,画质较差,请见谅
![]() |
![]() |
![]() |
![]() |
![]() |
![]() |
![]() |
![]() |
![]() |
![]() |
![]() |
Day1路线:
大稻埕(最市井的台北,逛城隍庙,打年货)—肥前屋(翻台的鳗鱼饭,捷运中山站)—光点台北(又名台北之家,文青据点)—台湾好店(手作物大集合,旅行资讯点)—紫藤庐(艺术家知识分子钟爱的茶舍,捷运台电大楼站)—返回光点台北看电影《恋恋铜锣烧》—下着雨的夜,坐在台北牛乳大王的落地窗前,手捧一杯木瓜牛乳,看霓虹灯映射的雨珠,附着玻璃窗,晚安台北,晚安,静寂霓虹心。
-
ningxindi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9 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