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海南,在城市呆腻了,一起去村里玩吧
入村
驱车离开海岸,往岛屿腹地开去。
几乎要错过那个不起眼的入口,掉头辗转拐进去,就到了那个黎村。
入村的路,是只容一车半的田埂,两边是稻田,零散站着几撮的槟榔树,细瘦高挑。
霸王级的寒潮尚未离去,半个屁股还坐在这岛屿上,近黄昏的天色,更显昏沉。
除了尚且平旷的稻田,和远远处的矮山这样的远景尚算舒眼,鼻子下都是普通的村貌,牛屎,猪屎,走地过路的家养鸡随意扬起的尘土,破败的屋墙。
说是黎村,比起岛上其他汉族村落,无论是路人服装形容,还是房屋样式,并没有特殊的地方,我们当时甚至没想起,这是个少数民族村庄。
村里在办丧事,我们也正是为此而来。其中一个朋友,手机没电了,换乘了各种交通工具,靠着嘴问路人,歪七八扭居然也能摸了上门,村里人还是淳朴热情的。
主人是我们的兄弟,他和我们坐在一桌,依风俗,吃饭不能自己舀,坐下去了就不能站起来。依风俗,吃饭时杀的猪不能太大,必须在那个尺寸,十几桌人分下来,每人也没两口肉,菜煮得很随意,天冷也冻了,吃不太下,草草扒了几口饭,放下了筷子。
毕竟也不是来吃饭的。
画风很快就转了
其他客人吃完了就撤了,我们还坐在桌上,陪兄弟,有一句没一句说着。
不知道什么时候,兄弟在村里的堂兄弟表兄弟什么的,就坐上桌,加入聊天。
聊着聊着,就招呼自己老婆什么的,拿了一水桶biang酒上来。之前就知道,Biang酒是黎族的叫法,他们用糯米酿的甜酒,度数不高,像甜品,好入口,但不小心就多了。
我们平时都好喝些酒,今天来到村里,喝原地产的酒,感觉还是挺惬意。
用一次性杯,每人舀上半杯,边酌边聊。
原本没吃什么东西,因为是当地丧事对晚饭的规定。
晚饭吃完了,他们筑在屋外的灶却没凉下来,不断有人提着鸡鸭、鱼、蔬菜什么的过来,当场就宰杀下锅烹饪。
村旁边水库的越南鱼,去鳞去内脏,下油煎炸,端上来;也许是在村头看到的那些走地鸡鸭,烫水去毛,白切或者油焖,端上来;不知是哪里摘来的绿肉茄子,洗净切块,加蒜清炒,端上来……
酒一杯杯的喝,菜肉一碟碟的上,话一茬茬的说,听了村里几个掌故,问了些黎族的传说故事,虽不见新奇,但却与平时在城市空气不好的喧嚣酒吧里,千篇一律的烧烤摊上那样的喝酒,聊着嚼烂了的话头,感觉截然不同。
村里人淳朴,好客,普通话说得不好,对他们的故事,却忍不住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别人的日常,却是我们的奇观
我之前也是吃惯槟榔的人,一般吃熟槟郎,即加工过的,生的偶尔吃,较熟的效果要重些——所谓效果,就是吃不惯的人,吃了进去,会有微醺的感觉。村里兄弟伸了半口生槟郎给我,就着他们自己研磨的贝壳粉,和槟榔叶。我很熟练的送入嘴巴,大口嚼起来,若无其事的继续谈笑风生。
没半分钟吧,我醉了。
以我的酒量,就像一瓶一斤装的轩尼诗二锅头什么的烈酒直接吹瓶灌进去,酒劲发作起来的那种感觉。天旋地转,脑袋发蒙,全身冒汗——还记得霸王级寒潮的那半个屁股吗?我身上还穿着的羽绒服,立马脱了去,剩一单衣,汗还是不停的流。
旁人的脸孔已经扭曲,声音也被碾碎,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胸口被堵着,说不出话来。
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死了。
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在旁人看来大概也是一分钟左右吧,我却度过了一整个冰河世纪。待我逐渐恢复意识,依稀听到对面的村里兄弟笑着跟我说,喝一口矿泉水吧。
我慌不择路的拿起一瓶矿泉水就往喉咙里灌,才完全恢复过来。
湿透的身体开始发抖,连忙把羽绒服穿了回去。
前面说过,我并不是没有吃过生槟榔,但从未如此经历。
他们说,我们在城市里吃到的生槟榔,都是从树上采摘下来,经过存储、运输、贩卖,不知道要过多少天才能送到嘴里。
而我刚吃的,是在屋旁的槟榔树上,现采下来的。
槟榔吃完了,走到里院去上香,发现堂前摆着两块大木头,熊熊烧得正欢,如同篝火,旁边围着一圈凳子,我们走过去,烤火续谈……这也是黎族丧事的特俗。
两条大牛腿让我迈不开腿
第二天一早,有事必须要提前离开。
依据习俗,上山下葬后,要摆酒席宴请来客。
我在走之前,看着村里人抬着两条硕大的牛腿,吊在两棵槟榔树中间,下面架起火堆,准备开烤……我喜欢牛肉,这样生鲜的牛肉,让我根本迈不动脚步。
我一步三回头的走在离开的路上,心里不止一次跃起要鸽掉工作的念头。
走到屋外,乌泱泱坐着一大片黎族老妇女,她们脸皱牙秃,几个人围坐一堆,面前摆着一个桶,所有人做着同一个动作,嚼槟榔,时不时往桶里吐着槟榔汁。我不由想起昨晚那个差点被半口槟榔谋杀掉的自己……
是的,这是我生长多年的土地,这也是我竟如初见的地方。
想一想,这个岛屿,还有着太多太多地方是我根本不熟悉的,甚至是没去过的,还有太多太多别人的日常,是我从今天起,想去探访的奇观。
我们想要这样的旅途
不看名山大川,不去人海汹涌。
哪里僻静,哪里有人情,哪里风土别样,我们就往哪走。
去吃随地采摘的蔬果,去试试网鱼弄耕,在星夜下听土著吹逼。
一起上路,三五成群,因为同道,所以同道。
人生如此苍白,除了同事,除了发小,除了亲戚,年纪越大,越难找到聊得来的朋友。
我们想认识你们,带上你们,不带假笑。
海南那么美,因为熟悉,所以陌生。
我们想重新认识这个岛屿。
出发
3月份开始,我们将组织这样的出游:
自驾,有车的当司机,油费AA;
找好客好玩的村庄,有啥吃啥,有啥喝啥,有啥玩啥,有啥聊啥,费用AA,别问我费用多少,我也不知道;
随便一个周末,两天一夜,或者三天两夜,好玩就多玩几天,玩够了说撤就撤;
行程:没有行程。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探索美,但不保证肯定能找到。
这些人会跟我们同行:
知道,“在路上”已经很美;
不管出发前是否认识,回来后成为朋友
……
3月初,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乐东县壳介村,想去的一起呗。
征集
你知道有哪些好玩的村庄,在那里有可以当向导的热情老乡
和我们分享
我们是谁?
还没想好,目前,就是一群在城市呆腻了的人。
驱车离开海岸,往岛屿腹地开去。
几乎要错过那个不起眼的入口,掉头辗转拐进去,就到了那个黎村。
入村的路,是只容一车半的田埂,两边是稻田,零散站着几撮的槟榔树,细瘦高挑。
霸王级的寒潮尚未离去,半个屁股还坐在这岛屿上,近黄昏的天色,更显昏沉。
除了尚且平旷的稻田,和远远处的矮山这样的远景尚算舒眼,鼻子下都是普通的村貌,牛屎,猪屎,走地过路的家养鸡随意扬起的尘土,破败的屋墙。
说是黎村,比起岛上其他汉族村落,无论是路人服装形容,还是房屋样式,并没有特殊的地方,我们当时甚至没想起,这是个少数民族村庄。
村里在办丧事,我们也正是为此而来。其中一个朋友,手机没电了,换乘了各种交通工具,靠着嘴问路人,歪七八扭居然也能摸了上门,村里人还是淳朴热情的。
主人是我们的兄弟,他和我们坐在一桌,依风俗,吃饭不能自己舀,坐下去了就不能站起来。依风俗,吃饭时杀的猪不能太大,必须在那个尺寸,十几桌人分下来,每人也没两口肉,菜煮得很随意,天冷也冻了,吃不太下,草草扒了几口饭,放下了筷子。
毕竟也不是来吃饭的。
画风很快就转了
其他客人吃完了就撤了,我们还坐在桌上,陪兄弟,有一句没一句说着。
不知道什么时候,兄弟在村里的堂兄弟表兄弟什么的,就坐上桌,加入聊天。
聊着聊着,就招呼自己老婆什么的,拿了一水桶biang酒上来。之前就知道,Biang酒是黎族的叫法,他们用糯米酿的甜酒,度数不高,像甜品,好入口,但不小心就多了。
我们平时都好喝些酒,今天来到村里,喝原地产的酒,感觉还是挺惬意。
用一次性杯,每人舀上半杯,边酌边聊。
原本没吃什么东西,因为是当地丧事对晚饭的规定。
晚饭吃完了,他们筑在屋外的灶却没凉下来,不断有人提着鸡鸭、鱼、蔬菜什么的过来,当场就宰杀下锅烹饪。
村旁边水库的越南鱼,去鳞去内脏,下油煎炸,端上来;也许是在村头看到的那些走地鸡鸭,烫水去毛,白切或者油焖,端上来;不知是哪里摘来的绿肉茄子,洗净切块,加蒜清炒,端上来……
酒一杯杯的喝,菜肉一碟碟的上,话一茬茬的说,听了村里几个掌故,问了些黎族的传说故事,虽不见新奇,但却与平时在城市空气不好的喧嚣酒吧里,千篇一律的烧烤摊上那样的喝酒,聊着嚼烂了的话头,感觉截然不同。
村里人淳朴,好客,普通话说得不好,对他们的故事,却忍不住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别人的日常,却是我们的奇观
我之前也是吃惯槟榔的人,一般吃熟槟郎,即加工过的,生的偶尔吃,较熟的效果要重些——所谓效果,就是吃不惯的人,吃了进去,会有微醺的感觉。村里兄弟伸了半口生槟郎给我,就着他们自己研磨的贝壳粉,和槟榔叶。我很熟练的送入嘴巴,大口嚼起来,若无其事的继续谈笑风生。
没半分钟吧,我醉了。
以我的酒量,就像一瓶一斤装的轩尼诗二锅头什么的烈酒直接吹瓶灌进去,酒劲发作起来的那种感觉。天旋地转,脑袋发蒙,全身冒汗——还记得霸王级寒潮的那半个屁股吗?我身上还穿着的羽绒服,立马脱了去,剩一单衣,汗还是不停的流。
旁人的脸孔已经扭曲,声音也被碾碎,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胸口被堵着,说不出话来。
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死了。
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在旁人看来大概也是一分钟左右吧,我却度过了一整个冰河世纪。待我逐渐恢复意识,依稀听到对面的村里兄弟笑着跟我说,喝一口矿泉水吧。
我慌不择路的拿起一瓶矿泉水就往喉咙里灌,才完全恢复过来。
湿透的身体开始发抖,连忙把羽绒服穿了回去。
前面说过,我并不是没有吃过生槟榔,但从未如此经历。
他们说,我们在城市里吃到的生槟榔,都是从树上采摘下来,经过存储、运输、贩卖,不知道要过多少天才能送到嘴里。
而我刚吃的,是在屋旁的槟榔树上,现采下来的。
槟榔吃完了,走到里院去上香,发现堂前摆着两块大木头,熊熊烧得正欢,如同篝火,旁边围着一圈凳子,我们走过去,烤火续谈……这也是黎族丧事的特俗。
两条大牛腿让我迈不开腿
第二天一早,有事必须要提前离开。
依据习俗,上山下葬后,要摆酒席宴请来客。
我在走之前,看着村里人抬着两条硕大的牛腿,吊在两棵槟榔树中间,下面架起火堆,准备开烤……我喜欢牛肉,这样生鲜的牛肉,让我根本迈不动脚步。
我一步三回头的走在离开的路上,心里不止一次跃起要鸽掉工作的念头。
走到屋外,乌泱泱坐着一大片黎族老妇女,她们脸皱牙秃,几个人围坐一堆,面前摆着一个桶,所有人做着同一个动作,嚼槟榔,时不时往桶里吐着槟榔汁。我不由想起昨晚那个差点被半口槟榔谋杀掉的自己……
是的,这是我生长多年的土地,这也是我竟如初见的地方。
想一想,这个岛屿,还有着太多太多地方是我根本不熟悉的,甚至是没去过的,还有太多太多别人的日常,是我从今天起,想去探访的奇观。
我们想要这样的旅途
不看名山大川,不去人海汹涌。
哪里僻静,哪里有人情,哪里风土别样,我们就往哪走。
去吃随地采摘的蔬果,去试试网鱼弄耕,在星夜下听土著吹逼。
一起上路,三五成群,因为同道,所以同道。
人生如此苍白,除了同事,除了发小,除了亲戚,年纪越大,越难找到聊得来的朋友。
我们想认识你们,带上你们,不带假笑。
海南那么美,因为熟悉,所以陌生。
我们想重新认识这个岛屿。
出发
3月份开始,我们将组织这样的出游:
自驾,有车的当司机,油费AA;
找好客好玩的村庄,有啥吃啥,有啥喝啥,有啥玩啥,有啥聊啥,费用AA,别问我费用多少,我也不知道;
随便一个周末,两天一夜,或者三天两夜,好玩就多玩几天,玩够了说撤就撤;
行程:没有行程。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探索美,但不保证肯定能找到。
这些人会跟我们同行:
知道,“在路上”已经很美;
不管出发前是否认识,回来后成为朋友
……
3月初,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乐东县壳介村,想去的一起呗。
征集
你知道有哪些好玩的村庄,在那里有可以当向导的热情老乡
和我们分享
我们是谁?
还没想好,目前,就是一群在城市呆腻了的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