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远去的士大夫精神——孔庙143号进士碑背后的悲歌
丙申年正月初五,在闲逛地坛庙会后,顺路走到了雍和宫大街,因天阴又下起小雨,烦闷无聊之际却来到了国子监大街,忽想起近日要公布考研成绩,遂想沾沾喜气,故而临时起意准备去国子监一趟。 距离上次逛孔庙和国子监已有整整六年了,门票也从25元涨到了30元,只有寥寥不多的游客,相比较临街对望的雍和宫而言,可谓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显得格外的冷清。 多次读过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明朝的士大夫很感兴趣,因此打算来瞻仰一下进士碑林,去看看那些名留青史的名字被刻在什么地方,去想象一下当年他们登科及第后的荣耀与辉煌。结果几年未曾来过,发现碑林已经被护栏圈起来了,悲的是无法一一去观看,一一去寻找,喜的是这些历经百年,承载着中国读书人千百年的荣耀的历史遗存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想想也觉得释然了。 因无法逐一去寻找,只好将靠外的细致看看,可惜的是百年的风吹日晒,再加上当天阴雨连连,大多数石碑上的字迹根本无从辨认,内心感觉颇为失落。 但是当我步行至西北侧碑林时,看到一块石碑(孔庙自编143号碑),在一片灰蒙蒙的碑林中异常突兀,且字迹清晰,细看过后却让我深深的震惊了。 那是一块永乐九年辛卯科进士记录碑,上面有一个名字仿佛蹦入眼中一般,一下子唤醒了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这个人叫做邝埜(音同“旷野”),正统十年(1445年)九月,晋升为兵部尚书(职位等同于如今的国防部部长),工作颇有建树,却在四年后以悲壮的方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邝埜奉命留守京城。六月,也先(绰罗斯·也先,蒙古族,绰罗斯·脱欢之子。简称也先,清朝时期译作额森,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进犯,臭名昭著的宦官王振主张明英宗亲征,不与朝廷大臣商议可否,便自行下达诏书,邝埜力劝均不被采纳。因力劝无效,邝埜决定随从帝王的车驾出关,力请明英宗回朝,明英宗不听从,又请求驻扎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明英宗仍不听。最终因王振战略指挥失当,行军路线反复变动,再加上阴天下雨,道路泥泞,大军士气严重下降,走到了历史安排好的地点——土木堡(位于河北省怀来县),被也先军追上,明军二十余万大军伤亡过半,明英宗被俘,而邝埜则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以最为壮烈的结果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纵观邝埜的一生,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时,能够做到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作为明帝国最高军事机关负责人时,能够谨记职责,敢于谋划;面对宵小之辈祸乱朝纲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不畏生死;面对不听从规劝的帝王,选择毅然追随,以死尽忠,称得上是忠肝义胆,人臣楷模。尤其是决定随同明英宗出征的决定,作为兵部尚书,本可以在皇帝离京之时镇守京城,避开那场信息不对称,实力不对等的战争,但是他还是去了,因为士大夫的精神流淌在精神的血液里,让他不能忘却自身的职责,用生命去实践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感谢那座碑,我相信只要那座碑还在,就有人不会忘却那融汇于我们精神当中的士大夫的勇于担当,直面挑战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