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 |
以下内容来自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著作《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这是一篇著名的广为称道的毕业演讲。转发在这里与瑜伽同人分享。Namaste!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水是个什么玩意?”
这个故事要表达的观点很简单: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谈论的。
我们一直都在不停地讨论,信仰从何而来,即,从人内心的哪个地方而来。似乎,一个人对世界和对自身经历的意义的解读方式,就好像身高或者鞋码一样,是天生的;又或者像语言那样,是从文化中吸收的。
许多有信仰的人似乎也都对自己的理解无比自信。自大、盲目确信、思想封闭,就像一个彻彻底底的牢狱,狱中之人甚至不知自己已被监禁。
我们很少去思考这种自然而然出现的自我中心意识,因为从社交方面考虑,这种意识很叫人反感,但实际上,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这种意识,是我们自出生起就存在的默认设置。虽说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也以某种方式与你相交融,但你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才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真实的。
这无关乎“美德”——而关乎我的选择,选择以某种方式来改变或者摆脱我们与生俱来的默认配置,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并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
那些能够以这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默认配置的人常被誉为“适应性好的人”。根据这个学术设定,一个问题便凸显出来:调整默认设置,与真正的知识或才智又有多大关系呢?
也许教育体系中最危险的事,至少就我而言, 便是它会让人喜欢上过度推理,让人迷失于抽象思维之中,从而忽略了眼前之事。甚至忽略了内心之事。
想必各位现在已明白,随时保持警醒与专注,而不被头脑中持续不断的独白催眠,实在困难。
在毕业后的这二十年里,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得失,明白了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这一陈词滥调,实则是一个深沉而重要的真理之简说。“学习如何思考”,其实是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是让你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因为,倘若你在成年生活中不能或不愿练习这种选择,那你将会被彻底打败。
实际上,即将毕业的各位完全不知晓“日复一日” 的真实含义。而这恰恰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大多数毕业典礼演讲却从未提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便是厌烦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是成年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天,你早晨起来,去干那份充满挑战的白领工作,辛辛苦苦干了九到十个小时,末了,你累了,筋疲力尽,你只想着回家吃顿好的,然后,也许你只放松了一两个小时,就得早早入睡了,因为明天还得早起,还得重复一模一样的事情。
当然,在座诸君都有此种经历——但这些还没有成为各位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各位还没有如此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然而,未来确将如此,还有更多枯燥沉闷、恼人厌烦、看似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不过……
重点在于,像这样细微琐碎、令人厌烦的无聊破事,正是你做出选择的时机。正是这样自然而然、无意识的方式,让我体验到了成人生活中枯燥无趣、灰心丧气、繁忙劳碌的那一部分,我自然而然、无意识地有这样一种信念:我是世界的中心,我眼前的需要和我的个人感受,决定着世界运转的先后顺序。
但问题是,显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类事情。我可以勉强自己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在超市收银台前排队的每个人,或许都和我一样无聊而沮丧,甚至有些人的处境比我更艰辛、更乏味、更痛苦。
但大多数时候,如果你够警醒,让自己有所选择,你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刚刚收银台前的一幕。
当然,此类事情的可能性不大,但也绝非毫无可能——这取决于你思考问题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如果你自然而然地就能确定自己知道实际情况,以及什么人、什么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按照自己的默认设置运转——那么你就跟我一样,可能不会去考虑那些并非毫无意义且恼人的可能性。但如果你真正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关注,那么你就会明白,你还有其他的选择。
你将会拥有这样一种能力,把刚刚那幕拥挤烦躁、缓慢耗时、如同地狱般的购物情景变得既充满意义,又神圣无比,与点亮星星的神奇力量共同闪耀:同情、爱以及万事万物深层的和谐。
神秘的事物不见得一定是真的:唯一绝对的真实是,你可以决定自己以何种视角去看待事物。
这,就是真正教育的自由,以及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的自由:你会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