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罗马,罗马
[写在前面的几句废话]
未到罗马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通过电影窥见过它。从奥黛丽赫本的《罗马假日》,到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 》《罗马风情画》、帕索里尼的《寄生虫》《罗马妈妈》,再到近年的《罗马的房间》、《爱在罗马》、《绝美之城》。到过罗马之后,我会颇为自信的认为,若《爱在黎明日落午夜》系列有可能继续拍下去,男女主角演到老年的最后一部只有可能在罗马拍出。
[复数的罗马]
罗马是一座无法被简要描述和轻易理解的城市。事实上,罗马并非是一座,而是叠落在一起的四座城市。这四座城市都曾分别引领过欧洲城市的历史演进。这也是为何在英语中,人们或可用复数cities,或可用定冠the ctiy来指称罗马。将罗马视为一张历经二十七个世纪的人类光阴被反复擦写的羊皮纸,这个比喻是恰当的。
四座城市中的第一座是历时十二个世纪的古代罗马,它为奥勒良城墙(Aurenlian Wall,275)清晰地界定。第二座是历时十个世纪的中世纪罗马,时至今日,它依然有相当份量的遗存,尤其是那些肃穆纯朴动人心魄的早期基督教和早期罗曼教堂。第三座是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的罗马,它直接受控于教皇政权,经由数十任教宗历时四百年经营而成。最后一座是距今一个多世纪前确立起的现代罗马,它起始于1871年罗马正式成为意大利的首都之时。
这四座城市,相互敌对。每一座似乎都意图于抑制、掩盖、甚至于销毁前一座。而今,它们共同构造出这座可见可感可知的罗马。如累积的地层经由人类历史的震荡运动,被积压成一物。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花费相当的力气才能够将它们从罗马中搜寻分辨出来。当然,现代罗马可被视为例外,它过于显著地带有浮华的乌贝提诺风格(Umbertine)和乌贝提诺后风(post-Umbertine),而极易于被辨识。这或许既是现代罗马之幸,也是整座罗马之哀。世界上除罗马之外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自负于拥有如此漫长而繁复的历史。
如果有人想要通过亲身的旅行来理解罗马的建筑,我会建议他分四次进入罗马,尽量将每一次的观感索引集合在罗马城史中的一座之中。再借助于有效的史料图纸,去触及和感受罗马建筑在场的魅力。由此当四个罗马澄清分离开来,一部为罗马的城市机制所裹挟的罗马建筑史便自动浮现了出来。
[古代罗马]
据史书记载,罗马建城于公元前753年。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成果,帕拉蒂尼山(Palatine)上最早的定居房屋可以前追到公元前八百年。那时是铁器时代,同时期希腊人刚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起殖民地。罗马最初的定居者在最初的定居点周围建立起防御体系。并以其为中心,将活动范围延伸到台伯河的河湾处。人们在那里可以通过洲中岛相对容易地渡过台伯河。罗马位于伊特鲁里亚、拉丁、坎帕尼亚之间,它最初的居民由拉丁、萨丁、伊特鲁尼的农牧民混合构成。
在传说的七王时代之后,即由伊特鲁尼人主导的王政统治之后,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了共和国。罗马城在亚平宁半岛的区域重要性持续而稳定地增长,并自我发展出独有的政治和社会组织的能力。此时罗马的中心是罗马广场(Roman Forum)。罗马人前后花费了七百年时间排水铺砌而成。最早的一座神庙造在卡比托利欧山(Campidogilio)上,它供奉着主神朱彼特( Jupiter Optimus Maximus)或希腊人称作的宙斯, 后来在罗马广场中新建的神庙则供奉着农神(Saturn)和狄奥斯库里(Dioscur)。
在公元前390年罗马遭受了高卢人的劫掠之后,一道被称为塞维安墙(Servian Wall)的防御系统开始动工。它将罗马的七丘(Palatine,Capitoline,Quirinal,Viminal,Esquiline,Celio,Aventine)环卫起来。并将城市延伸至波里乌姆广场 (Forum Boarium)靠近台伯河的水岸,在那里建立港口。
三个世纪之后,当罗马着手于新的领土扩张,征服了南部意大利,赢得了与迦太基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塞维安城墙在面对汉尼拔入侵亚平宁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时罗马的城市人口已增长到十万,城市低处区域的街道被房屋增建挤压得异常狭促,高地则被富有的贵族别墅所占据。这样的城市布局在罗马进入帝制时代亦保持始终。这座帝国的首都并未依照经典的罗马帝国城市那样的正交的街道体系规划和发展自身,这与罗马殖民城市如奥斯亚(Ostia)或庞贝(Pompeii)那些基于几何形式的城市平面都不同。这种几何性规划在罗马的缺席并不仅是受限于自然地形的条件,也是基于罗马土地所有权制度法律的结果。据当时的罗马史书记载,凯撒为扩建凯撒广场购买土地即花费了十亿塞斯特(Sestertii)。这也是为何野史中尼禄听闻罗马城发生大火时表现得欣喜若狂的原因。
第一次对于罗马来说可以称为城市规划的尝试由凯撒在公元前45年提出,仅部分获得了实现。凯撒颁布的法规涉及街道维护清理、交通、引水渠、排水沟、治安和防火等城市公共服务等,同时也设定了房屋高度,尤其是用做出租的集合住屋不得高于20.8米。以此我们可以建立起对罗马在帝国初期拥有八十万居民的城市密度的理解。凯撒亦通过颁布法令计划开凿运河和修建干道来将罗马正式推展至塞维安城墙之外。但次年凯撒被刺身亡,这个极具雄心的计划未获实现。
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重拾了凯撒的想法,他并未提出一份确定的计划,而是首先扩展了罗马的行政管理体系,划分出14个区,其中5个位于旧城墙之外。同时升级了一些城市公共设施,将旧的输水渠被翻修并新造了两条(Aqua Vergine 、Aqua Giulia),以满足罗马日益紧张的用水需求。并启动了一系列重要的纪念物工程。其中包括城墙内的奥古斯都广场、战神广场区的罗马第一座浴场(Baths of Agrippa)、和平祭坛(Ara Pacis)、他自己的陵墓(Mausoleum)和第一座万神庙(Pantheon)。奥古斯都接手了一座砖砌的都城,却在身后留下了一座石筑的罗马。尼禄在位时的罗马大火,无论它是否由皇帝本人纵发,为更为理性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机遇。尼禄利用它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新宫殿,金宫(Domus Aurea)以其广大华美传世留名。
尼禄的继任者,维斯帕先(Vespasian)、提图斯(Titus)和图密善(Domitian)在拆毁掉的金宫原址上建造起很多非比寻常的纪念物,大角斗场(Colosseum)、提图斯浴场、帕拉蒂尼山(Palatine)上的图密善宫殿。英语中Palace这个词即源自于此。
此外,罗马都市发展的重头还有图拉真广场和图拉真市场,为此罗马人移除了罗马七丘中卡比托利欧和奎利那雷之间的山体鞍部。38米高的图拉真纪功柱的顶端与当时的山体同高,这让今天的我们也可以对罗马之前的地貌状况有所感知。以此打通了罗马老城与新扩展的战神广场之间的连接。在哈德良(Hadrian)的治下,万神庙和哈德良陵墓(Castello S. Angelo)的竣工将罗马建筑的成就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此时罗马的城市面貌被为一份城市平面图(Forma urbis)所勾勒记载。它是被刻在一块三世纪早期的大理石板上。
在此之后,奥勒良(Aurelian)建造了新的城墙来保护受到北方蛮族南迁冲击的罗马城。它在清晰得界定了城市边界的同时也限制它未来的发展。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以他们各自成就的两座公共建筑,将古代建筑带临至历史的尾声。它们是戴克里先浴场和马克森提乌斯巴西利卡(Maxentius Basilica)。基督教建筑的历史则由在奎利那雷山上建造了罗马最后一座浴场的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所开启。
尽管罗马遭受了若干世纪的拆解,那些幸存下来的古代的纪念物依然可以给予我们一个关于人们在古代罗马是如何生活的想象。古代罗马的公民在它们之中或之间汇聚,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因由。人们在其中可以获得一种想象的感知,这些构筑物被被当时的罗马人视为都市之中的设施而被人们尽情地享用。它们作为城市的一个个构成单元,同时也是一件件巨大的艺术品。这些建筑艺术品还敞开了自身,开放留存给后世去误读和重构。当它们作为建筑功能的意义失去之后,又经历了被漠视被损害的漫长岁月,转延化为建筑的类型而长久的存在于欧洲的建筑学系统之中。
还有一个[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罗马],一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罗马],占坑慢填。
这篇参考资料为Renzo Salvadori的《Architect's Guide to Rome》和Diana E. E. Kleiner教授在耶鲁大学古罗马建筑公开课的讲义书《Roman Architecture: A Visual Guide》
未到罗马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通过电影窥见过它。从奥黛丽赫本的《罗马假日》,到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 》《罗马风情画》、帕索里尼的《寄生虫》《罗马妈妈》,再到近年的《罗马的房间》、《爱在罗马》、《绝美之城》。到过罗马之后,我会颇为自信的认为,若《爱在黎明日落午夜》系列有可能继续拍下去,男女主角演到老年的最后一部只有可能在罗马拍出。
[复数的罗马]
罗马是一座无法被简要描述和轻易理解的城市。事实上,罗马并非是一座,而是叠落在一起的四座城市。这四座城市都曾分别引领过欧洲城市的历史演进。这也是为何在英语中,人们或可用复数cities,或可用定冠the ctiy来指称罗马。将罗马视为一张历经二十七个世纪的人类光阴被反复擦写的羊皮纸,这个比喻是恰当的。
四座城市中的第一座是历时十二个世纪的古代罗马,它为奥勒良城墙(Aurenlian Wall,275)清晰地界定。第二座是历时十个世纪的中世纪罗马,时至今日,它依然有相当份量的遗存,尤其是那些肃穆纯朴动人心魄的早期基督教和早期罗曼教堂。第三座是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的罗马,它直接受控于教皇政权,经由数十任教宗历时四百年经营而成。最后一座是距今一个多世纪前确立起的现代罗马,它起始于1871年罗马正式成为意大利的首都之时。
这四座城市,相互敌对。每一座似乎都意图于抑制、掩盖、甚至于销毁前一座。而今,它们共同构造出这座可见可感可知的罗马。如累积的地层经由人类历史的震荡运动,被积压成一物。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花费相当的力气才能够将它们从罗马中搜寻分辨出来。当然,现代罗马可被视为例外,它过于显著地带有浮华的乌贝提诺风格(Umbertine)和乌贝提诺后风(post-Umbertine),而极易于被辨识。这或许既是现代罗马之幸,也是整座罗马之哀。世界上除罗马之外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自负于拥有如此漫长而繁复的历史。
如果有人想要通过亲身的旅行来理解罗马的建筑,我会建议他分四次进入罗马,尽量将每一次的观感索引集合在罗马城史中的一座之中。再借助于有效的史料图纸,去触及和感受罗马建筑在场的魅力。由此当四个罗马澄清分离开来,一部为罗马的城市机制所裹挟的罗马建筑史便自动浮现了出来。
![]() |
[古代罗马]
据史书记载,罗马建城于公元前753年。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成果,帕拉蒂尼山(Palatine)上最早的定居房屋可以前追到公元前八百年。那时是铁器时代,同时期希腊人刚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起殖民地。罗马最初的定居者在最初的定居点周围建立起防御体系。并以其为中心,将活动范围延伸到台伯河的河湾处。人们在那里可以通过洲中岛相对容易地渡过台伯河。罗马位于伊特鲁里亚、拉丁、坎帕尼亚之间,它最初的居民由拉丁、萨丁、伊特鲁尼的农牧民混合构成。
在传说的七王时代之后,即由伊特鲁尼人主导的王政统治之后,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了共和国。罗马城在亚平宁半岛的区域重要性持续而稳定地增长,并自我发展出独有的政治和社会组织的能力。此时罗马的中心是罗马广场(Roman Forum)。罗马人前后花费了七百年时间排水铺砌而成。最早的一座神庙造在卡比托利欧山(Campidogilio)上,它供奉着主神朱彼特( Jupiter Optimus Maximus)或希腊人称作的宙斯, 后来在罗马广场中新建的神庙则供奉着农神(Saturn)和狄奥斯库里(Dioscur)。
在公元前390年罗马遭受了高卢人的劫掠之后,一道被称为塞维安墙(Servian Wall)的防御系统开始动工。它将罗马的七丘(Palatine,Capitoline,Quirinal,Viminal,Esquiline,Celio,Aventine)环卫起来。并将城市延伸至波里乌姆广场 (Forum Boarium)靠近台伯河的水岸,在那里建立港口。
三个世纪之后,当罗马着手于新的领土扩张,征服了南部意大利,赢得了与迦太基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塞维安城墙在面对汉尼拔入侵亚平宁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时罗马的城市人口已增长到十万,城市低处区域的街道被房屋增建挤压得异常狭促,高地则被富有的贵族别墅所占据。这样的城市布局在罗马进入帝制时代亦保持始终。这座帝国的首都并未依照经典的罗马帝国城市那样的正交的街道体系规划和发展自身,这与罗马殖民城市如奥斯亚(Ostia)或庞贝(Pompeii)那些基于几何形式的城市平面都不同。这种几何性规划在罗马的缺席并不仅是受限于自然地形的条件,也是基于罗马土地所有权制度法律的结果。据当时的罗马史书记载,凯撒为扩建凯撒广场购买土地即花费了十亿塞斯特(Sestertii)。这也是为何野史中尼禄听闻罗马城发生大火时表现得欣喜若狂的原因。
![]() |
第一次对于罗马来说可以称为城市规划的尝试由凯撒在公元前45年提出,仅部分获得了实现。凯撒颁布的法规涉及街道维护清理、交通、引水渠、排水沟、治安和防火等城市公共服务等,同时也设定了房屋高度,尤其是用做出租的集合住屋不得高于20.8米。以此我们可以建立起对罗马在帝国初期拥有八十万居民的城市密度的理解。凯撒亦通过颁布法令计划开凿运河和修建干道来将罗马正式推展至塞维安城墙之外。但次年凯撒被刺身亡,这个极具雄心的计划未获实现。
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重拾了凯撒的想法,他并未提出一份确定的计划,而是首先扩展了罗马的行政管理体系,划分出14个区,其中5个位于旧城墙之外。同时升级了一些城市公共设施,将旧的输水渠被翻修并新造了两条(Aqua Vergine 、Aqua Giulia),以满足罗马日益紧张的用水需求。并启动了一系列重要的纪念物工程。其中包括城墙内的奥古斯都广场、战神广场区的罗马第一座浴场(Baths of Agrippa)、和平祭坛(Ara Pacis)、他自己的陵墓(Mausoleum)和第一座万神庙(Pantheon)。奥古斯都接手了一座砖砌的都城,却在身后留下了一座石筑的罗马。尼禄在位时的罗马大火,无论它是否由皇帝本人纵发,为更为理性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机遇。尼禄利用它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新宫殿,金宫(Domus Aurea)以其广大华美传世留名。
尼禄的继任者,维斯帕先(Vespasian)、提图斯(Titus)和图密善(Domitian)在拆毁掉的金宫原址上建造起很多非比寻常的纪念物,大角斗场(Colosseum)、提图斯浴场、帕拉蒂尼山(Palatine)上的图密善宫殿。英语中Palace这个词即源自于此。
此外,罗马都市发展的重头还有图拉真广场和图拉真市场,为此罗马人移除了罗马七丘中卡比托利欧和奎利那雷之间的山体鞍部。38米高的图拉真纪功柱的顶端与当时的山体同高,这让今天的我们也可以对罗马之前的地貌状况有所感知。以此打通了罗马老城与新扩展的战神广场之间的连接。在哈德良(Hadrian)的治下,万神庙和哈德良陵墓(Castello S. Angelo)的竣工将罗马建筑的成就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此时罗马的城市面貌被为一份城市平面图(Forma urbis)所勾勒记载。它是被刻在一块三世纪早期的大理石板上。
![]() |
在此之后,奥勒良(Aurelian)建造了新的城墙来保护受到北方蛮族南迁冲击的罗马城。它在清晰得界定了城市边界的同时也限制它未来的发展。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以他们各自成就的两座公共建筑,将古代建筑带临至历史的尾声。它们是戴克里先浴场和马克森提乌斯巴西利卡(Maxentius Basilica)。基督教建筑的历史则由在奎利那雷山上建造了罗马最后一座浴场的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所开启。
![]() |
尽管罗马遭受了若干世纪的拆解,那些幸存下来的古代的纪念物依然可以给予我们一个关于人们在古代罗马是如何生活的想象。古代罗马的公民在它们之中或之间汇聚,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因由。人们在其中可以获得一种想象的感知,这些构筑物被被当时的罗马人视为都市之中的设施而被人们尽情地享用。它们作为城市的一个个构成单元,同时也是一件件巨大的艺术品。这些建筑艺术品还敞开了自身,开放留存给后世去误读和重构。当它们作为建筑功能的意义失去之后,又经历了被漠视被损害的漫长岁月,转延化为建筑的类型而长久的存在于欧洲的建筑学系统之中。
![]() |
还有一个[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罗马],一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罗马],占坑慢填。
这篇参考资料为Renzo Salvadori的《Architect's Guide to Rome》和Diana E. E. Kleiner教授在耶鲁大学古罗马建筑公开课的讲义书《Roman Architecture: A Visu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