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这件小事
在B站看NHK的纪录片,是我去年从烦闷生活中发掘的新乐趣。对于平日读书少、惰性又大的我而言,不仅多了条捕捉信息精华的捷径,时常还能触动我观后的“胡思乱想”神经,譬如前几日《美之壶》系列“毕业典礼的和服”一集,便让我对习以为常的“穿衣”这件小事萌生出新的认识。 中国人常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挂在嘴边。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服装的穿戴风向可谓记录着整个世界的文明足迹。衣领的花边、袖口的宽窄,材质面料的差异、色彩图纹的演变……只要用心观察,总能从细节中感悟到鲜明的时代气息、差异的地域文化,乃至各民族的别样风情。然而,撇开其远古时代蔽体遮羞的功用价值,时至今日,我蓦然发觉,长久以来的自己竟忽略了一份衣服赠予心灵的厚重感,诚如许多老艺术家常常约定俗成地等到正式登台前才换上表演戏服,因为只有在那一刻,一切都变得庄重而神圣。 衣服,并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请相信,我从来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也并不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但有些时候我对日本女孩的服饰倒真有几分嫉妒,从青春期的中学校服,到成人典礼上的正装和服,再到大学毕业时的袴裙,年岁的增长与身份的转换,似乎就在一件件更换的衣服中完成了过渡。到什么年龄,就穿上那个年龄专属的服饰、接过那个年龄应有的使命。这让我联想起近来微信公众号上频繁出现的一个标签——仪式感! 万事万物的诞生,总有千千万万的理由,仪式当然不例外。古有先祖的祭天大典,民间有市井小儿的抓周礼、开笔礼、成人礼,皇家沿袭着数不清的礼仪规程。这其中有身份的象征,有思想的鞭策,有浓浓的自豪感。纵然大部分规矩冗繁、程序复杂,在我们的日常画风中也并无太多实用意义,但却催化出从外在氛围到内在心境的独到体验,也促使人们在无形中绷紧了脑海松懈的那根弦,实在叫人称奇。若没了仪式的存在,又有什么去见证生命在不同阶段的非凡精彩呢? 化繁为简。与先人相比,如今的中国人太怕麻烦,也是严重缺乏仪式感的。这一点,想必大部分人都能感同身受。回顾我的二十几载岁月,在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许多本应出现的仪式都被莫名地缩减。我还依稀记得,一年级下学期入少先队时,身为班级中获此殊荣的极少数,自豪地站在学校操场由一个高年级大姐姐为我系上红领巾时的紧张与兴奋;我也仍然记得,本科毕业时穿着学士服,与三两好友在校园各处凹造型、摆pose时的喜悦与不舍,可如此珍贵的画面毕竟太少太少,也终归缺了些寓意深刻的东西,我愿将其称为“中国味道”。这一点,樱花妹们用她们青睐有加的袴裙和服诠释得极为到位。 袴裙和服,主要由传统和服与改良版袴裙构成。每一年,所有即将走出校园的女孩都在不厌其烦地尝试搭配出一套套精心搭配的装束,上身走的是复古和风,下身却玩起了洋派摩登。从脚上的一双皮靴、臂腕的一只手袋,以及发上的一枚发夹,每个细节都被姑娘们无限放大、加以重视。而追根溯源,这种改良服装的出现,正迫切反应出日本女性想要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真正站起身、抬起头,接受公平待遇的强烈欲望。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地女性的地位较低。在这种改良袴裙出现以前,袴向来是日本男子的专利,上学读书也不是女性享有的权利。如有女子敢穿上袴走向大街,必然会遭到周围人士的严厉指责。而当文明开化的时代到来,要想彻底扭转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概念,也为了提升女性自身的信心,新型袴裙横空出世,其当仁不让地营造出焕然一新的服饰风貌,不但款式别致,穿着起来也十分方便。最重要的是,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并同时注入一股独立自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向。旧格局渐渐被身着袴裙的独立女性们所打破,她们骑着自行车,自由自在地穿梭在人群,也将这份乐观从容延续到了今天。 放眼中国,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欣慰的是,这些年,汉服复兴已不再是生冷小众的话题。越来越的人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志愿大军行列。我这枚伪同袍也没少找机会向身边人安利汉服的魅力。可我们需要清晰看到的是,截至目前,依旧有很多很多的人被问到汉族的代表服饰时,会试探地反问是不是白衬衫、黑西装;依旧有很多很多的人尚不知道,汉服不是单纯指汉朝服装,而是整个华夏汉族的服饰;也依旧有许多许多人还停留在,享受身着汉服引来满大街人群围观的快感,而对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置之不理的状态。正因为这些误解与盲点,才更加有必要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重新解读衣服传递的深远意义。

当下的中国,有很多领域被西化。对“西化”这个词,我倒不觉得应当一棒子打死,说它有多么多么地不好。毕竟,接纳西方领先潮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土疆域以外的精彩。可对于本土优秀的传统礼仪,实在不能一并丢弃。这方面,日本人做得不错,既保留自我,也融入新元素学习、模仿与升华。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东方中国人,其实完全可以做得比他们好上一百倍、一万倍。这不是妄言,而是事实。 闻名天下的丝绸,声名远播的南京云锦、蜀笺蜀绣、苏州宋锦……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艺术价值上,都早已博得全球人的赞叹目光,引来阵阵雷鸣般的喝彩。除去汉服,我们还有满族服饰改制而来的旗袍,还有清新脱俗的五四时期学生装、曾风靡一时的中山装、席卷全球的唐装……倘若加以深入研究,将复古与时尚大胆结合,想来自是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

谁人说,穿着婚纱才是婚礼,我们本可以选择周制、唐制、明制的汉婚,也可以选择期盼、秀禾服这样的民国婚典。谁人说,花样年华此生一次的成人礼,只能穿着运动服一般的校服跟着广播枯燥地念出一句句宣誓,我们本可以遵循古人,虔诚而严肃地在孔子像前跪拜、沉思与聆听智者的教诲。谁人说,每一季的穿衣风尚总要追随各种时装周的步伐,我们本可以将更多的中华元素注入设计理念,用中国人专属的智慧铺就一条fashion之路! 穿衣,穿衣。这件小事,我们每天都在做。穿衣,穿衣,其实,它也决然不是件小事这般简单。小智慧,大学问,细微之处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