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无处安放的青春
可作为《社会透视》
“蚁族”,无处安放的青春
本报记者
“蚁族”,这个词最近有点热。
北大博士后廉思对低收入大学生聚集村进行了两年的深入调查,发现在现代大都市里存在着这样一个新群体:他们显著的特点是高智、弱小、群居,廉思给这个群体取名为“蚁族”,提出“蚁族”已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社会弱势群体。“蚁族”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他们在大城市里努力拼搏,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重庆“蚁族”可不少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重庆“蚁族”的数量也是相当庞大。据有关报道,以“蚁族”较为聚集的石桥铺石新路、渝州交易城片区为例,两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其中超过1/3的流动人口可列入“蚁族”。这部分人来自乡镇、农村,大多毕业于本市二三流高校,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遍布重庆城中村的“蚁族”,或有近十万之众。他们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默默无闻,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
我们未来的梦想
我市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每年的毕业招聘会会场内都是人山人海,壮观的人群就像黑压压的一片蚂蚁,最近几年尤其明显。随着99年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们相继毕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增加,就业形势变得一年比一年严峻。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毕业生们普遍反映找工作更难了。
就业难,使得很多同学一再降低自己的就业预期。本科生秦伊告诉记者:“大四上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找一个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到了大四下期就放低要求,找个专业对口、能锻炼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而许多困难专业毕业生与许多专科生则表示:“先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再说。”
生存成了毕业生们面临的头等大事。为了继续在重庆的生活,很多同学都找了保险推销、信用卡销售、电话营销、各种产品的店面销售等“临时性”的工作。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生活,但能否支撑住心中的梦想?
南岸区某高校专科英语系毕业生齐浩毕业两年多了。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任职于各传媒公司,频繁地变更着岗位,编辑、记者、发行等业务都做过。用他的话讲:“皮包公司的工作好找,学文科的男生,也只能做点文字工作了。扩招使得英文系毕业生供大于求,想干本专业,难。”在毕业的第二个年头,他的又一份工作丢了,原因竟是公司倒闭。两个月后,他仍没找到新的工作。“父母供我读大学本就不容易,还指望毕业工作了能孝敬父母呢,不管什么困难也不能问父母要钱!”为了房租,为了吃饭,齐浩进入沃尔玛超市做了一名收银员,乐观幽默的他笑道:“我终于有社保了!”齐浩说,同学里比自己过得好的也没多少。“以前梦想的当英语老师、做翻译,除非你家里有关系!还得家底厚实,能供你专升本,本读研。”
他们也想学点东西充实自己,把英文能力再提高一些,把导游证考下来等是支持齐浩继续的动力。
守住青春的阵地
毕业后,住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囊中羞涩的“蚁族”多选择合租,同学、同事、情侣组合在一起,在相对熟识的学校附近、单位附近租房生活。
这一点,齐浩就是个典型。老家在四川的他毕业以来,一直跟几个朋友合租住在南岸区南坪步行街不远处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之所以选择这里,他说:“大学毕业时就单对这个区比较熟悉,老房子价格便宜,交通还特方便。我换这么多工作,都没换过住处。”
齐浩的同学里有好多还觉得他住得奢侈呢!同学晓倪就告诉记者,“一个月300块可是三分之一的收入了。我们工作不稳定,收入里除了日常开销还必须得存下一点以防万一。我就跟几个老乡住在工商大学后门边上。我们两、三个女孩住一间房,跟住寝室的感觉差不多,平时还能在食堂吃吃饭,去图书馆看看书,到学校附近买买衣服,不光是房租省下不少,连带的生活成本也都低下去了。校园边上的环境,也多少给我们些安全感,就是上班远点。”
从晓倪闪烁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她说的“安全感”除了人身财产安全,还有一份心理的安全。在校园的庇护下,他们能暂别城市的纷扰,减轻一点生活的压力。
“为什么非要留在重庆?为什么不回到家乡寻求发展?”网友“梅子”这样回答:“我回家倒是不愁房租了,可我一个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回农村老家能干什么?乡里的弟弟、妹妹们都到城里来打工了,再怎么样,我也是个称职的农民工吧!”
09年刚刚本科毕业的邹望在毕业前签下一份不错的工作,一毕业就来到新的城市报道上班。好多同学都羡慕他,可他仍称自己是“蚁族”的一员,跟同事们挤住在一间小公寓里。“晚上听《长在银川》这首歌,想起了我的父母,很是惭愧啊!啥时候才能在这城市有套房呢?今天那个面包车师傅说上世纪20,30年代,市区才二三十万人,现在700多万还不止。世事变化,真是快得我们无法适应!”
“蚁族”的精神慰藉
面对频繁的工作变换,生存的压力很重,他们如何解压?面对记者,齐浩嘴里立马蹦出两个字:“上网!我们都上网,除了上网我们什么也干不起”。在这手头拮据的日子里,网络成了他们生活里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在青年学者廉思的调查报告中清楚的显示,廉价的网络是“蚁族”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蚁族”是网络声音里的一支生力军。
难怪“蚁族”一词一出现便首先走红网络,殊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名词,如“面霸”(面试成了“蚁族”的家常便饭,他们称自己为“面霸”)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折射出金融危机时代里“蚁族”的生活状态。
网友笑称:“‘蚁族’活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尴尬境地。”
现居石桥铺的小虎大学毕业在电脑城做一名电脑维修员,跟3名男同事在附近合租了一间小屋。他们的屋子里除了左右各一张上下铺,屋中间的电脑最为醒目。网络是他们充实知识、观察世界、沟通外界的主要工具。毕业三年多,小虎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跟电脑泡在一起。“只有它能随时陪伴我,听我诉说心中的话。”小虎开玩笑说:“电脑就是我的女朋友。”每月几百至一千多块的不稳定收入,让小虎跟同事们难以负担交女朋友的经济开支。
廉思的报告里显示,“蚁族”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交圈子小,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小,整日忙于找工作或工作,谈恋爱的机会也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该群体的结婚比例应该比较高,但目前只有7%。
据小虎讲,他一室友特勤奋,人很不错。刚毕业时他有个女朋友,是大学同学,可工作不到半年,男孩就痛苦地提出了分手,理由是:短时间内难以给女孩幸福,不想耽误女孩的青春。面对大学四年的感情,他满是辛酸,表示:“等开上了自己的维修店,若对方还没有嫁人,再在一起。”
近日,国务院发布2010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受宏观经济好转的影响,2010年的就业形势应好于今年。但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比2009年还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非常困难。那相应的,明年的“蚁族”数量又将是多少呢?
“蚁族”,无处安放的青春
本报记者
“蚁族”,这个词最近有点热。
北大博士后廉思对低收入大学生聚集村进行了两年的深入调查,发现在现代大都市里存在着这样一个新群体:他们显著的特点是高智、弱小、群居,廉思给这个群体取名为“蚁族”,提出“蚁族”已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社会弱势群体。“蚁族”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他们在大城市里努力拼搏,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重庆“蚁族”可不少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重庆“蚁族”的数量也是相当庞大。据有关报道,以“蚁族”较为聚集的石桥铺石新路、渝州交易城片区为例,两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其中超过1/3的流动人口可列入“蚁族”。这部分人来自乡镇、农村,大多毕业于本市二三流高校,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遍布重庆城中村的“蚁族”,或有近十万之众。他们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默默无闻,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
我们未来的梦想
我市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每年的毕业招聘会会场内都是人山人海,壮观的人群就像黑压压的一片蚂蚁,最近几年尤其明显。随着99年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们相继毕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增加,就业形势变得一年比一年严峻。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毕业生们普遍反映找工作更难了。
就业难,使得很多同学一再降低自己的就业预期。本科生秦伊告诉记者:“大四上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找一个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到了大四下期就放低要求,找个专业对口、能锻炼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而许多困难专业毕业生与许多专科生则表示:“先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再说。”
生存成了毕业生们面临的头等大事。为了继续在重庆的生活,很多同学都找了保险推销、信用卡销售、电话营销、各种产品的店面销售等“临时性”的工作。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生活,但能否支撑住心中的梦想?
南岸区某高校专科英语系毕业生齐浩毕业两年多了。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任职于各传媒公司,频繁地变更着岗位,编辑、记者、发行等业务都做过。用他的话讲:“皮包公司的工作好找,学文科的男生,也只能做点文字工作了。扩招使得英文系毕业生供大于求,想干本专业,难。”在毕业的第二个年头,他的又一份工作丢了,原因竟是公司倒闭。两个月后,他仍没找到新的工作。“父母供我读大学本就不容易,还指望毕业工作了能孝敬父母呢,不管什么困难也不能问父母要钱!”为了房租,为了吃饭,齐浩进入沃尔玛超市做了一名收银员,乐观幽默的他笑道:“我终于有社保了!”齐浩说,同学里比自己过得好的也没多少。“以前梦想的当英语老师、做翻译,除非你家里有关系!还得家底厚实,能供你专升本,本读研。”
他们也想学点东西充实自己,把英文能力再提高一些,把导游证考下来等是支持齐浩继续的动力。
守住青春的阵地
毕业后,住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囊中羞涩的“蚁族”多选择合租,同学、同事、情侣组合在一起,在相对熟识的学校附近、单位附近租房生活。
这一点,齐浩就是个典型。老家在四川的他毕业以来,一直跟几个朋友合租住在南岸区南坪步行街不远处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之所以选择这里,他说:“大学毕业时就单对这个区比较熟悉,老房子价格便宜,交通还特方便。我换这么多工作,都没换过住处。”
齐浩的同学里有好多还觉得他住得奢侈呢!同学晓倪就告诉记者,“一个月300块可是三分之一的收入了。我们工作不稳定,收入里除了日常开销还必须得存下一点以防万一。我就跟几个老乡住在工商大学后门边上。我们两、三个女孩住一间房,跟住寝室的感觉差不多,平时还能在食堂吃吃饭,去图书馆看看书,到学校附近买买衣服,不光是房租省下不少,连带的生活成本也都低下去了。校园边上的环境,也多少给我们些安全感,就是上班远点。”
从晓倪闪烁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她说的“安全感”除了人身财产安全,还有一份心理的安全。在校园的庇护下,他们能暂别城市的纷扰,减轻一点生活的压力。
“为什么非要留在重庆?为什么不回到家乡寻求发展?”网友“梅子”这样回答:“我回家倒是不愁房租了,可我一个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回农村老家能干什么?乡里的弟弟、妹妹们都到城里来打工了,再怎么样,我也是个称职的农民工吧!”
09年刚刚本科毕业的邹望在毕业前签下一份不错的工作,一毕业就来到新的城市报道上班。好多同学都羡慕他,可他仍称自己是“蚁族”的一员,跟同事们挤住在一间小公寓里。“晚上听《长在银川》这首歌,想起了我的父母,很是惭愧啊!啥时候才能在这城市有套房呢?今天那个面包车师傅说上世纪20,30年代,市区才二三十万人,现在700多万还不止。世事变化,真是快得我们无法适应!”
“蚁族”的精神慰藉
面对频繁的工作变换,生存的压力很重,他们如何解压?面对记者,齐浩嘴里立马蹦出两个字:“上网!我们都上网,除了上网我们什么也干不起”。在这手头拮据的日子里,网络成了他们生活里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在青年学者廉思的调查报告中清楚的显示,廉价的网络是“蚁族”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蚁族”是网络声音里的一支生力军。
难怪“蚁族”一词一出现便首先走红网络,殊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名词,如“面霸”(面试成了“蚁族”的家常便饭,他们称自己为“面霸”)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折射出金融危机时代里“蚁族”的生活状态。
网友笑称:“‘蚁族’活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尴尬境地。”
现居石桥铺的小虎大学毕业在电脑城做一名电脑维修员,跟3名男同事在附近合租了一间小屋。他们的屋子里除了左右各一张上下铺,屋中间的电脑最为醒目。网络是他们充实知识、观察世界、沟通外界的主要工具。毕业三年多,小虎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跟电脑泡在一起。“只有它能随时陪伴我,听我诉说心中的话。”小虎开玩笑说:“电脑就是我的女朋友。”每月几百至一千多块的不稳定收入,让小虎跟同事们难以负担交女朋友的经济开支。
廉思的报告里显示,“蚁族”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交圈子小,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小,整日忙于找工作或工作,谈恋爱的机会也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该群体的结婚比例应该比较高,但目前只有7%。
据小虎讲,他一室友特勤奋,人很不错。刚毕业时他有个女朋友,是大学同学,可工作不到半年,男孩就痛苦地提出了分手,理由是:短时间内难以给女孩幸福,不想耽误女孩的青春。面对大学四年的感情,他满是辛酸,表示:“等开上了自己的维修店,若对方还没有嫁人,再在一起。”
近日,国务院发布2010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受宏观经济好转的影响,2010年的就业形势应好于今年。但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比2009年还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非常困难。那相应的,明年的“蚁族”数量又将是多少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