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日记(一)
这半年,发生了些什么呢?相比工作第一年的暗潮汹涌的浓墨重笔,这半年的色彩堪称寡淡。要提有什么值得特别挂怀,我希望写写蟠桃们推介我的书。 记不得具体的背景了,我给他们重提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可以给我推荐好看的书,可以跟我分享阅读感受,甚至主动留下了手机号码,明确告之这是我的微信号。让我说出这样直接的话已经近乎难为情,我一直执拗地认为主动给出联系方式,除工作原因和熟识已久外,近乎告白。 自认为已表现了最大的诚意,鼓励他们来接近我,亲近我。我多么想亲手培养出几个书呆子啊!他们的果实一定是鲜嫩多汁的! 然而,即使我特地挑选了一个即将放假的下午去鼓吹这个事情,加我好友的人仍是寥寥无几,准确地说,是没有。 我有些沮丧,说不失望是假的。当然,我不会埋怨他们,而是第一时间反省自己的魅力与号召力,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能让我真正伤心的事太少了,为数不多的几件正是与自己相关。自我怀疑才把我拖进情绪的低谷,爬起,又跌倒。 让我经常怀疑这个残酷结局的另一原因,是我平素就比较喜欢的小男孩,在我说了这番话后,在我绕到他身旁的时候,对我招了招他的手,轻声而神秘地对我说:“也许你可以看看《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的。”他的配合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我对他保证,我会去看的。 花了大概3个晚上,我在网上看完了这本书。对于独生子女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读完后甚至是回味无穷的。豆瓣上说这是村上中年后最好的一篇长篇了,我无法判断,却也偏执地认同这句话。我承认他在《国境》中的出色表现,但并不想承认是过去的偏见而与这么出色的作家错过这么多年。 放假回来,我迫不及待地告诉那个男孩,“我看完了,确实不错!” 恰巧,我读的那个网站,可以以作者为主题,阅读其相关作品。其中就有《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部今近年的畅销书。这本书的名字和村上的一贯风格不符,类似科普题材,实在太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阅读前几章,我非常羡慕作家的生活,工作时间有弹性,可以飞去任意的国家度假。当下早出晚归,朝六晚九的生活显得那么面目可憎。这本书几乎是自传体,村上详细说明了早年选择跑步甚至是写作的原因,开过酒吧的经历甚至是和《国境》相同的,更有熟悉感。这么多年的坚持自己喜欢并适合的爱好,以这么坚韧的毅力来扛过高负荷运动的压力,身体有损伤也没有放弃。在别人看来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品格,在村上这却是性格和经历使然,没有强求,水到渠成。我们并没有资格去羡慕别人的日子啊,做不到别人那样努力,就不要去觊觎。他们的日子是他们值得的,而我们的日子也是我们应当的。 同样是以自我为中心,多少独生子女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娇气的习性,却没有用个性特征做些适合自己的“ME”型工作。家庭出生由不得自己选择,在提倡“WE”型社会冲撞到头破血流,开始抱怨成长环境和社会不公? 后面还有一章,讲述他受邀去古希腊马拉松古跑道去跑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80年代末,长跑古道依旧黄沙飞扬,但已经充斥着车速在80码以上的运输货车。他从早上天未亮就出发,穿越刚刚苏醒的市集,跑至郊外。炎热酷暑的地中海气候下,早晨八九点的太阳能够烤焦人的唇。他一路跑,路过了三只猫,十一只狗的尸体才跑完这段路。他用了一个令人心惊的比喻,说让轮胎压扁的猫尸好似奇形隆状的比萨饼,来表现燥热到难以想象的气候,和地狱般无序的交通。一切都是真实又奇诡的异域风情。 这是他人生第一个42公里,在马拉松的发源地。没有过多的观光游览,没有提前勘探路线,几乎没做特别的准备就开始跑,跑,跑。因为,这,正是此行的目的。没有赘言,没有思前想后,简单而单刀直入,如他的行文没有匠气,似纯真的模样。 早年微博上曾有个职业旅人,每到一处,就要用踢足球的形式来纪念到此一游。随后,很多走红的旅照,都是用不同的风景去框同一姿势。人们称赞有创意,可不知村上自这场希腊之旅后就已经开始了他环球竞跑的征程。不论是在夏威夷,还是在剑桥,他的焦点在于跑步这件事,而不是旅行。他是个跑者,不管在哪里。这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这本书里,你还能看见他在其他地方的马拉松或铁人三项的竞赛经历。我最喜欢这趟希腊之旅,给蟠桃们提“挑刺的少年”时也讲到村上的这段,希望给他们还原一个马拉松古道的面貌。 读完这两本书,我已经消除了青春期读《挪威的森林》的不快,甚至愿意再去翻一次。村上成了我继余华后,又一名真心认可且喜欢的还在世的小说家。 蟠桃们没有加我微信这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能写出穿透人性灵的文字的作家难能可贵,那么,还有什么比收获他们更幸福的事吗? 随后,我顺势看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顺便给蟠桃们讲了讲:“如果你有真心喜欢的作家,那么你是愿意为他们所有的新作买单,成为回头客的。”之前,余华于我如此。今后,村上春树同样。 真是次愉快的体验。我依旧会主动与他们谈谈这些“不务正业”的读物。《第七天》争议太大撇过不谈,改天我再讲讲蔡崇达的《皮囊》。是小蟠桃借我的,后来,还将书赠与我。 要停笔了。《跑步》中说“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作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决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 我非常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