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我想我的焦虑感是从高中开始有的,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大概人人都会有焦虑感,只是有轻有重,缓解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我缓解焦虑的方式一直都是吃。
上小学时,教育局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压力,明令禁止学校给学生排名次。小学的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升入初中,第一天课上下来后,唯一感觉就是屁股疼,因为由小学的每天六节课变成了每天八节课,坐在凳子上的时间变久了。初三那一年,也没有什么压力,只是精力完全在学习上,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开小差,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感觉困了才睡,如果睡前没做完,就要定闹钟早起起来再做,中午在家吃完午饭也会学习,觉得困了才倒在床上躺一会儿。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累,只是觉得自己困了,需要睡一下。初中的生活单纯快乐。
高中三年整个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
我的高中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05:30起床,然后叠豆腐块被子、洗漱、上厕所、扫地拖地,05:38必须到达跑操地点,然后大声朗诵,05:46准时开跑,前后排的间距只有半肘,每排都要向左标齐,跑完三圈,回教室上早读,早读结束吃早饭,吃完早饭打扫教室卫生,然后上早预备,接着就是上午五节课,大课间也会跑一次操,跟早操一样。中午12:00-12:40是午饭时间,但是,一般都要拖到12:25以后才去吃,12:45正式午休,13:45午休结束,去教室上下午的五节课,下午大课间会有眼保健操。然后就是晚饭时间,新闻时间,之后还有三节晚自习。21:50下课,22:10宿舍准时熄灯,一般学到22:00才往宿舍跑,然后匆忙洗漱,上床睡觉。第二天又是这样。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周都要开班会,主题无非是上次月考的总结反思,确立下次月考年级名次,谁拖了班级量化排名的后腿,下周要向哪个班下挑战书,如何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如何才能成为国之栋梁,想要考哪所大学等等。总之本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原则,一直给我们施加压力。
学校已经帮学生做好了时间管理: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自习,什么时间反思,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运动,什么时间吃饭……所以,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我能感受到自己有很大压力,但是除了更加勤奋学习,没有其他缓解压力的方法。
直到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才真切感知到压力带来的焦虑感有多强烈。正值禽流感肆虐,教育局强制学校放了两个月的假。我们是准高三,学校要求我们的作息要跟学校的一致,除了周日,语数外理综四个学科每天都有一套卷子,每套卷子都有两个小时的题量,一天下来要做8个小时的题,做完题还要对答案,整理错题。我很乖,每天都会按时起床,去跑步,然后回来做作业。爸妈怕我营养跟不上,半上午半下午的都会在我的桌角放一盘葡萄(我也不知道为啥是葡萄,而不是别的什么水果)。一开始量不多,就一小串,但是,随着我每次都无意识得吃光光,爸妈总以为不够吃,每次放葡萄的量都会递增,直到后来每每都是冒尖一盘。就这两个月,我胖了至少十斤,第一次发现自己有小肚腩了。无意识进食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我试图通过进食的方式缓解焦虑。
当年高考成绩还不错,就天南海北地选学校,宗旨是一分也不要浪费,最终擦边进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报道那天,但凡能被带上火车的生活用品包括暖水瓶都被我妈打包好,肩扛手拎地弄上火车。报道完毕,归置好床铺,带着爸妈去食堂吃午饭,爸妈每人要了一碗牛肉拉面,每碗4块钱,好吃实惠,爸妈特别高兴。吃完午饭,爸妈就要赶着去火车站买票回家,想到我要一个人待在这繁华却陌生的城市,我抱住了即将转身离去的我妈,默默掉眼泪。
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差,性格又太内向,不爱说话,遇到不开心的事又不敢跟爸妈讲,怕他们担心,再加上无疾而终的初恋,焦虑感愈演愈烈。白天跟着同宿舍的同学一起上课吃饭,觉得挺开心。晚饭过后,大家各忙各的,我一个人呆着,对焦虑的感知变得灵敏,我随便套件衣服,跑到楼下买点面包煎饼肉夹馍等淀粉类食物,然后匆匆回到宿舍,开始无意识得吃。吃完觉得撑得慌,担心长胖,于是换上运动鞋,去操场跑步。跑完步,觉得没有那么撑了,心情才会稍微好一些。
刚开始,焦虑的频率不高,几天一次,慢慢地变成隔天一次,最后成了每天一次。我没有变胖也没有变瘦,因为吃了就强迫自己去运动。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焦虑,吃东西,罪恶感,运动,心情舒畅。焦虑转化成罪恶感,罪恶感通过运动消失,似乎是一种缓解焦虑不错的方法。但是,这种缓解焦虑的方法要耗费掉我一天中三分之一的精力,是个烂方法。我曾经去找心理老师,跟他聊了整整两个小时,我跟老师讲我的初恋,我的无意识进食,我的内向,我的各种缺点。心理老师最后告诉我,我想拥有却还没能拥有的东西都不是我目前迫切需要的,等到有一天我确确实实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肯定会切切实实付出行动去得到他们。
大约是我太闲的缘故,焦虑感才频频造访。于是,大二参加竞选当上了大班心理委员,有意识地组织策划心理解压活动,大三大四担任大班的学习委员,尽心尽力的服务同学,自己的成绩也很优异。本科后面三年,只是偶尔会觉得焦虑,然后无节制地吃东西,然后运动。
我一直认为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避免无意识进食的最好方法: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定期运动,多读书,多约小伙伴出来玩儿。只是,规律的生活习惯太容易被突发事件打破,被打破就会心生焦虑,然后又无意识地吃很多。
最近在看《这书能让你戒烟》,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上小学时,教育局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压力,明令禁止学校给学生排名次。小学的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升入初中,第一天课上下来后,唯一感觉就是屁股疼,因为由小学的每天六节课变成了每天八节课,坐在凳子上的时间变久了。初三那一年,也没有什么压力,只是精力完全在学习上,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开小差,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感觉困了才睡,如果睡前没做完,就要定闹钟早起起来再做,中午在家吃完午饭也会学习,觉得困了才倒在床上躺一会儿。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累,只是觉得自己困了,需要睡一下。初中的生活单纯快乐。
高中三年整个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
我的高中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05:30起床,然后叠豆腐块被子、洗漱、上厕所、扫地拖地,05:38必须到达跑操地点,然后大声朗诵,05:46准时开跑,前后排的间距只有半肘,每排都要向左标齐,跑完三圈,回教室上早读,早读结束吃早饭,吃完早饭打扫教室卫生,然后上早预备,接着就是上午五节课,大课间也会跑一次操,跟早操一样。中午12:00-12:40是午饭时间,但是,一般都要拖到12:25以后才去吃,12:45正式午休,13:45午休结束,去教室上下午的五节课,下午大课间会有眼保健操。然后就是晚饭时间,新闻时间,之后还有三节晚自习。21:50下课,22:10宿舍准时熄灯,一般学到22:00才往宿舍跑,然后匆忙洗漱,上床睡觉。第二天又是这样。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周都要开班会,主题无非是上次月考的总结反思,确立下次月考年级名次,谁拖了班级量化排名的后腿,下周要向哪个班下挑战书,如何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如何才能成为国之栋梁,想要考哪所大学等等。总之本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原则,一直给我们施加压力。
学校已经帮学生做好了时间管理: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自习,什么时间反思,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运动,什么时间吃饭……所以,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我能感受到自己有很大压力,但是除了更加勤奋学习,没有其他缓解压力的方法。
直到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才真切感知到压力带来的焦虑感有多强烈。正值禽流感肆虐,教育局强制学校放了两个月的假。我们是准高三,学校要求我们的作息要跟学校的一致,除了周日,语数外理综四个学科每天都有一套卷子,每套卷子都有两个小时的题量,一天下来要做8个小时的题,做完题还要对答案,整理错题。我很乖,每天都会按时起床,去跑步,然后回来做作业。爸妈怕我营养跟不上,半上午半下午的都会在我的桌角放一盘葡萄(我也不知道为啥是葡萄,而不是别的什么水果)。一开始量不多,就一小串,但是,随着我每次都无意识得吃光光,爸妈总以为不够吃,每次放葡萄的量都会递增,直到后来每每都是冒尖一盘。就这两个月,我胖了至少十斤,第一次发现自己有小肚腩了。无意识进食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我试图通过进食的方式缓解焦虑。
当年高考成绩还不错,就天南海北地选学校,宗旨是一分也不要浪费,最终擦边进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报道那天,但凡能被带上火车的生活用品包括暖水瓶都被我妈打包好,肩扛手拎地弄上火车。报道完毕,归置好床铺,带着爸妈去食堂吃午饭,爸妈每人要了一碗牛肉拉面,每碗4块钱,好吃实惠,爸妈特别高兴。吃完午饭,爸妈就要赶着去火车站买票回家,想到我要一个人待在这繁华却陌生的城市,我抱住了即将转身离去的我妈,默默掉眼泪。
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差,性格又太内向,不爱说话,遇到不开心的事又不敢跟爸妈讲,怕他们担心,再加上无疾而终的初恋,焦虑感愈演愈烈。白天跟着同宿舍的同学一起上课吃饭,觉得挺开心。晚饭过后,大家各忙各的,我一个人呆着,对焦虑的感知变得灵敏,我随便套件衣服,跑到楼下买点面包煎饼肉夹馍等淀粉类食物,然后匆匆回到宿舍,开始无意识得吃。吃完觉得撑得慌,担心长胖,于是换上运动鞋,去操场跑步。跑完步,觉得没有那么撑了,心情才会稍微好一些。
刚开始,焦虑的频率不高,几天一次,慢慢地变成隔天一次,最后成了每天一次。我没有变胖也没有变瘦,因为吃了就强迫自己去运动。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焦虑,吃东西,罪恶感,运动,心情舒畅。焦虑转化成罪恶感,罪恶感通过运动消失,似乎是一种缓解焦虑不错的方法。但是,这种缓解焦虑的方法要耗费掉我一天中三分之一的精力,是个烂方法。我曾经去找心理老师,跟他聊了整整两个小时,我跟老师讲我的初恋,我的无意识进食,我的内向,我的各种缺点。心理老师最后告诉我,我想拥有却还没能拥有的东西都不是我目前迫切需要的,等到有一天我确确实实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肯定会切切实实付出行动去得到他们。
大约是我太闲的缘故,焦虑感才频频造访。于是,大二参加竞选当上了大班心理委员,有意识地组织策划心理解压活动,大三大四担任大班的学习委员,尽心尽力的服务同学,自己的成绩也很优异。本科后面三年,只是偶尔会觉得焦虑,然后无节制地吃东西,然后运动。
我一直认为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避免无意识进食的最好方法: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定期运动,多读书,多约小伙伴出来玩儿。只是,规律的生活习惯太容易被突发事件打破,被打破就会心生焦虑,然后又无意识地吃很多。
最近在看《这书能让你戒烟》,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