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已是前半生
大约是在有了小孩以后,我渐渐认为自己是个中年人了,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了,难道还不是么?这种滋味到没有想象中的慌张,甚至没有临近30岁的时候的那种挫败感,反而很能品味到其中的美妙。
什么是中年呢?我想,就是已经过完了前半生。前半生和后半生的情节设定大不相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面对的麻烦不一样,朋友和敌人都不一样。前半生的情节设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父母长辈和朋友同辈。来自长辈的设定,主要是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结个好婚生个胖娃。不同的家庭意识形态对“好”的定义不同,但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来自同辈的设定(从青春期开始吧)主要是,我喜欢谁,谁喜欢我,什么时候能上?上了之后分么?不分能结么?升级版的还有,她和她,我更喜欢谁?考虑的更全面些,结局的后面还有一些彩蛋,我妈喜欢她么?她喜欢我妈么?我们会生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以及这个小怪物怎么对付?
中年的意思就是这些情节全都结束了,无论大学好不好,也不会再去考了;无论工作好不好(引申为所处的行业),也不会换了;无论来自同辈设定的问题曾经令你多么的纠结,随着婚礼的一锤定音和孩子的又一锤夯实,那些纷纷扰扰的爱恨情仇,皆已写入前半生,从此与你再无关系。(也有没了断关系的,但这种往往变得狗血,一点残留的美感都没有了)
中年的意思就是一些全新的情节展开了,但社会不会对后半生有那么“整齐”的要求,像齐刷刷的要求你的前半生一样,这就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自由。日子变得平静了,你不会再有年轻时的各种冲动了,无论是“爱”还是“恨”;你活的虽然更熟练了,但任务也更多了,无论是“忠”还是“孝”;时间变得慢了,尝试过各种诗和远方,你只能和最熟悉而最无趣的“自己”相处;时间又过得更快了,十年八年只是一下子的功夫,不像在前半生,用三年准备一个考试,过得像一辈子。
从中年开始的后半生,可以有多种修行的选择,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人生。有的人修“孩子”,桌前灶后喂养着,那不是另一个人,是你的心中的希望。有的人修“工作”,每一份辛苦未必都是求的利禄,只是你久已成型的固执。有的人选择修为“跑步”、“美食” “艺术”“看天下”,样样都刻在身上和眼中。原来人世间不光是钱和性(好吧,或者说事业和爱情),还有那么多滋味,你可以一一品尝。
之前一篇文章是“勇敢和爱”,如果一定要前后衔接起来的话,前半生是“勇敢”,后半生是“爱”。已入中年,已经没有那么多未知的险途会去探索了,“勇敢”已无用武之地。到是心中执念一份“爱”(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会帮你点亮一寸又一寸无异的光阴,修成想要的自己。
附一件小事
父亲外出回来,从包里摸出一袋包子。刚刚吃饱肚子的姚慕实跃跃欲试的围着桌子转,馋的想吃。父亲执着这巨大的诱惑,以一贯沉静的口吻对母亲说:“别给我做饭了,就吃包子吧。我特意裹在书包里,还热乎呢” 母亲一边应着,一边走进厨房倒醋,剥蒜;父亲一边假装呵斥着姚慕实嘴馋,一边掰开包子,露出馅儿给他吃。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小时候的父亲。自我长大以后,他应该再没有这样被一个人如此毫不掩饰的、热烈的围绕着、在乎着吧。
晚上回去给妻子讲这个情景,眼眶一下热乎起来,她可能不一定明白我当时想到了什么,却也静静的听我讲了好几遍。
什么是中年呢?我想,就是已经过完了前半生。前半生和后半生的情节设定大不相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面对的麻烦不一样,朋友和敌人都不一样。前半生的情节设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父母长辈和朋友同辈。来自长辈的设定,主要是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结个好婚生个胖娃。不同的家庭意识形态对“好”的定义不同,但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来自同辈的设定(从青春期开始吧)主要是,我喜欢谁,谁喜欢我,什么时候能上?上了之后分么?不分能结么?升级版的还有,她和她,我更喜欢谁?考虑的更全面些,结局的后面还有一些彩蛋,我妈喜欢她么?她喜欢我妈么?我们会生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以及这个小怪物怎么对付?
中年的意思就是这些情节全都结束了,无论大学好不好,也不会再去考了;无论工作好不好(引申为所处的行业),也不会换了;无论来自同辈设定的问题曾经令你多么的纠结,随着婚礼的一锤定音和孩子的又一锤夯实,那些纷纷扰扰的爱恨情仇,皆已写入前半生,从此与你再无关系。(也有没了断关系的,但这种往往变得狗血,一点残留的美感都没有了)
中年的意思就是一些全新的情节展开了,但社会不会对后半生有那么“整齐”的要求,像齐刷刷的要求你的前半生一样,这就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自由。日子变得平静了,你不会再有年轻时的各种冲动了,无论是“爱”还是“恨”;你活的虽然更熟练了,但任务也更多了,无论是“忠”还是“孝”;时间变得慢了,尝试过各种诗和远方,你只能和最熟悉而最无趣的“自己”相处;时间又过得更快了,十年八年只是一下子的功夫,不像在前半生,用三年准备一个考试,过得像一辈子。
从中年开始的后半生,可以有多种修行的选择,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人生。有的人修“孩子”,桌前灶后喂养着,那不是另一个人,是你的心中的希望。有的人修“工作”,每一份辛苦未必都是求的利禄,只是你久已成型的固执。有的人选择修为“跑步”、“美食” “艺术”“看天下”,样样都刻在身上和眼中。原来人世间不光是钱和性(好吧,或者说事业和爱情),还有那么多滋味,你可以一一品尝。
之前一篇文章是“勇敢和爱”,如果一定要前后衔接起来的话,前半生是“勇敢”,后半生是“爱”。已入中年,已经没有那么多未知的险途会去探索了,“勇敢”已无用武之地。到是心中执念一份“爱”(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会帮你点亮一寸又一寸无异的光阴,修成想要的自己。
附一件小事
父亲外出回来,从包里摸出一袋包子。刚刚吃饱肚子的姚慕实跃跃欲试的围着桌子转,馋的想吃。父亲执着这巨大的诱惑,以一贯沉静的口吻对母亲说:“别给我做饭了,就吃包子吧。我特意裹在书包里,还热乎呢” 母亲一边应着,一边走进厨房倒醋,剥蒜;父亲一边假装呵斥着姚慕实嘴馋,一边掰开包子,露出馅儿给他吃。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小时候的父亲。自我长大以后,他应该再没有这样被一个人如此毫不掩饰的、热烈的围绕着、在乎着吧。
晚上回去给妻子讲这个情景,眼眶一下热乎起来,她可能不一定明白我当时想到了什么,却也静静的听我讲了好几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